跳至內容

傅子范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傅子范墓
北京市豐臺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大紅門街道久敬莊社區久敬莊60號北京軍區空軍黃亭子招待所內
分類古墓葬
時代
認定時間1984年5月

傅子范墓,位於北京市豐臺區大紅門街道久敬莊社區久敬莊60號北京軍區空軍黃亭子招待所內。[1][2]

簡介[編輯]

傅子范墓位於大紅門久敬莊北京軍區空軍黃亭子招待所內。傅子范(1844年-1919年),名錫疇,字子范,以字行,生於清朝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1844年),祖籍江西省,清朝初年其先祖遷居湖南乾州(後來改乾城,今吉安縣),自其曾祖父起至傅子范連續四代獲清朝追贈光祿大夫(正一品),自其曾祖母至其夫人連續四代獲封夫人。傅子范青年時期從軍,駐紮威海衛,在武備學堂任教,受清朝皇帝派遣到東北吉林,先後到寧古塔三姓琿春烏蘇里江伯力考察、勘察邊界。傅子范在民國八年(1919年)二月二十九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1984年,傅子范墓被豐臺區人民政府公佈為豐臺區文物保護單位。傅子范墓的文物分佈在北京軍區空軍黃亭子招待所院內,掩映在花草樹木、小橋流水的花園中,保存狀況良好。[1][2]

傅子范墓的墓葬已無存,尚存一組比較完整的墓前石雕,均屬利用清代墓地之遺物。包括:[1][2]

  • 神道碑:原有碑亭,俗稱「黃亭子」,位於大紅門南路路西,今南北鐵道西側。碑亭高約4米,有四根柱子,四角出長檐,頂覆黃琉璃瓦,中央立有一通神道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尚存碑亭,1960年代初尚存神道碑,如今碑亭及神道碑已無存。《傅子范神道碑》陽面碑首有篆書「神道」兩字,正文為大字「清封光祿大夫傅公子范之神道」。陰面碑首有篆書「故清封光祿大夫傅公之墓表」,正文為《故清封光祿大夫傅公墓表》:

故清封光祿大夫傅公墓表

   大勛位建威上將軍陸軍上將合肥段祺瑞撰文

   大總統府諮議兼清史館提調紹興周肇祥書丹

   清賞頭品頂戴提調實錄館事合肥李經畬篆額

  傅君子范之喪,其孤良佐求銘,余敘次世系行跡以歸之。既葬,良佐又請曰:先人幸托鴻文,光於幽宮。今外碑將樹,不可無辭,願終錫之,以卒大惠。祺瑞與君交垂三十年,知君為深,君托我以子而老於家,良佐最貴顯,良璧亦嶄然有以自見,貽謀之善,君殆不死矣!

  君諱錫疇,其先由江西遷湖南乾州廳,今為乾城縣也。傅氏世業商,至君大父諱興隆而益富。君少為諸生,所交皆邑中名宿。嘗過瀘溪,圖其山川以進張提督世福。提督,瀘溪人也,大喜,立召入幕。吳公大瀓奉命勘吉林界,以君從,自吉林歷寧古塔三姓,東南至琿春,北渡興凱湖,溯烏蘇里江右岸,東北至伯力,籌通道致民之策。吳公知君可用,將設縣琿春使宰之,會內調,不果。戴公宗騫統綏鞏軍駐威海衛,以君理武備學堂,余之知君自此始也。甲午之役,戴公嚴守炮台,君建言成山斗入海中,敵若乘虛襲拊我背,勢必不守,且賦詩以進。時守軍少,戴公第分一營往戍,敵果由之登,不能御,戴公遂殉焉。後從王文勤山海關袁中丞大化於永平金礦,皆以能著。壬寅之秋,俄日違言,余方奉前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公檄,出關詗二國動靜,請與君偕,歸乃決策中立。張中丞人駿撫粵,擬開永建金礦,袁公大化舉君自代。或請沙面地作商埠,以巨金求餘一言,力卻之。

  君既命良佐從余天津小站學治軍數年,及良佐自海外歸,君乃退休就養,間返故鄉優遊,不與世事者凡十六年。以民國八年巳未夏曆二月二十九日,卒於京邸,得年七十八,官知府、封中憲大夫、晉光祿大夫。配張,封一品夫人。子三:良佐,勛二位冠威將軍陸軍上將銜陸軍中將、湖南督軍;良藻,陸軍少將;良璧,清知縣。女二,適王適陳。孫四:定弼,陸軍中校;殿弼、育弼、昭弼。

  君葬於京師之南苑。余獨回憶,初與君交迨今,世變未已,君雖不究其用,得以老壽終,諸子皆才,則君之立身教子為足法也。因揭出處之大,俾刻石以念過者雲。

  中華建國之九年庚申四月吉日立。

  • 碑亭:一座,高2.5米,寬1.7米,緊緊包裹着石碑。碑亭為漢白玉質,廡殿頂。碑陽正面上首題寫「生於道光甲辰年三月十五日未時」;中刻「清封光祿大夫顯考傅公諱錫疇字子范老大人之墓」,及「勛二位冠威將軍湖南督軍陸軍上將銜陸軍中將子良佐媳王氏」等立碑諸人;下首題寫「歿於民國己未年二月二十九日亥時」。碑亭門柱有一副對聯:「早傳方略張安世,高詠遊仙郭景純」;落款:「徐世昌題贈」。
  • 石獅:一對。
  • 華表:一對。
  • 石香爐及石五供:一組。
  • 墓誌銘:一合。墓誌、蓋均長74厘米、寬73厘米、厚13厘米。墓誌銘蓋,文四行,滿行三字,李經畬篆書「清封光祿大夫傅公之墓誌銘」。墓誌銘為《清封光祿大夫傅公墓誌銘》,由段祺瑞撰文,清史館提調周肇祥書丹,志文三十一行,滿行三十六字,記載了傅子范參與保衛威海衛、甲午戰爭等戰況。墓誌銘1983年在南苑空軍油庫出土,現存連山崗石刻園。[1]

清光祿大夫傅公墓誌銘

大勳位建威上將軍陸軍上將合肥段祺瑞撰文

大總統府諮議兼清史館提調紹興周肇祥書丹

清賞頭品頂戴提調實錄館事合肥李經畬篆蓋

民國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吾友傅君子范年七十有六卒於京師旅邸即以其年六月十六日
葬於城南南苑乏新阡其子良佐纍然喪服泣請為銘幽之文曰知吾父者莫公若也余曰然
往者壽州戴公宗騫統領綏鞏軍屯威海衛余與君同事武備學堂甲午之戰戴公殉疆場賡
僚皆散走獨君與余始卒一心踐威蹈難不避義死壬寅之秋俄與日斗時余參項城戎幕偕
君出關畫策中立是後與君或離或合或見或不見蓋無一日不心在君左右也君故明決善
斷大事億則多奇中故當代名臣巨公爭欲致君幕下幣聘交馳於途初從提督張公世福軍
瀘溪圖地形以獻吳清卿大澄為欽使勘界吉林聘君與俱乃歷寧古塔三姓東南至琿春折
北渡興凱湖溯烏蘇里江右岸東北抵伯力考其山川扼塞道里遠近險易土地乏肥境人情
風俗之淳薄條其所以歸土實民通道之策甚詳且備吳公謀設縣琿春疏薦君為之宰會吳
公內調去君遂應戴公之聘為學校大師嚴肅有章鍾忠武麟同趙中將理泰劉中將躍龍皆
翹出其校聲號於時日本變作君周視海岸謂戴公曰成山斗絕入東海中敵若潛師襲我之
背則威海危矣宜屯重兵以為之各戴公不聽再三聒之始戍以一營敵瞰其虛卒由是登岸
而威海遂失時軍用浩穰器械多啙窳不可用王文勤公文韶奇君言多效檄駐山海關專治
軍械汰浮裁冗有贏無騫袁中丞大化調君主辦永平金礦張公仁駿撫廣東再調永建金礦
國用仞績無一毫己私有丐餘地作商埠者啖以重金君揮之若污目不一瞬當道以君聲績
章著屢薦於朝君故勇於趨義不顧怨嫌而畏避榮祿望望然有若怯夫大吏不能強也君即
不樂仕進乃命良佐從余遊學兵法而自寫陶靖節愛菊圖題詩寄其子以示志及良佐貴為
湖南督軍始一就養長沙再入京居年余而君遂逝矣君自為諸生歷充諸疆吏幕賔恂恂卑
抑無改儒素性孝友不訾省家事宦遊數十年囊橐所入悉均給諸弟昆弟錫周歿於粵之北
海躬踔萬里返其柩兄錫霖負責三十六家有己償而券未歸者君皆代贖不校有無邑中有
善舉必首為之倡教子女嚴整不失先矩良佐官居京師時時貽書勗以廉儉敬勤母染流俗
噫可風矣君諱錫疇子范其宇也先世籍江西清初始徙湖南乾州廳遂為乾城著姓曾祖恆
彩祖興隆父承基皆追贈光祿大夫曾祖妣氏王祖妣氏楊妣氏熊皆封夫人君兄弟五人而
次居仲娶南康知縣張公誕五之女生丈夫子三長即良佐勳二位冠威將軍陸軍上將銜陸
軍中將湖南督軍次良藻陸軍少將次良璧清知縣女二長適王次適陳乃為之銘曰
維才之豐而嗇其躬維聲之隆而蹇其逢積仁累功厥施不終報以孫子為世之雄刻詩詔後
悶此幽宮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