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儒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儒生,在上古時代是專門職業人才,從事國家祭祀的禮儀,也就是祭司。他們世代相傳,將古老的典章制度、歷史記錄保留下來。到孔子的時候,集歷代之大成,整理了易經尚書禮樂詩經春秋五大經典,也稱「五經」。狹義儒生指信奉這些儒家經典的人。《論衡·超奇》:「能說一經者為儒生。」 廣義儒生指精通經典和知識淵博的讀書人。

老師沿革

[編輯]

中國君主從漢朝武帝開始,開始重用儒生作為治理國家的文官體系人才,而儒生也把治理國家當作實現其自我價值的主要信條,最高目標為「位極人」,即當宰相。《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隋朝創立了招聘政府文官的科舉制度,以儒家經典作為考題依據,並設立不同階段的「學位」:秀才舉人進士等。李朝威柳毅傳》:「儀鳳中,有儒生柳毅者,應舉下第。」從此儒生有了明顯的身份標誌。

儒生是古代中國官僚集團主要成分,對中國古代歷史發生了深遠影響。在歷史上,儒家「捨身取信念吸引了一批優秀社會精英;而另一方面因為科舉制度的實行,做儒生可以升,也吸引了一批逐利之徒,令儒生群體嚴重腐敗。清朝作家吳敬梓著的《儒林外史》就是諷刺清代儒生迷戀做官的長篇小說。

在秦始皇時期,儒生方士大量被屠殺史稱坑儒

另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