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移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內在移民(英語:Inner emigration)是一個個人或社會群體的概念,他們對自己的國家、政府和文化有一種疏離感。這可能是由於內在移民對激進的政治或文化變革持不同意見,或由於他們對某種意識形態的信仰,他們認為這種信仰比對其民族或國家的忠誠更重要。

這一概念也適用於生活在警察國家之下但秘密違反文學、音樂和藝術審查制度的持不同政見者。這個概念是反烏托邦小說中的常見主題。

類似的術語內部流亡者(internal emigré) 在蘇聯被用作對蘇聯持不同政見者的侮辱,暗示他們與西方反共難民有相同的觀點。


這個概念最具有爭議性的使用是指那些同意散居在德國的反納粹文學作家,但他們選擇繼續生活在納粹德國,同時在外表上表現得順從。

小說家弗蘭克·蒂斯在回應托馬斯·曼在BBC廣播指控德國對納粹戰爭罪行大屠殺集體有罪時,最有名地使用了「內在移民」一詞。蒂斯回答說,曼曾在瑞士美國相對自由和安全的環境中度過納粹歲月,沒有經歷過納粹黨蓋世太保使用的警察國家策略。因此,根據蒂斯的說法,托馬斯·曼沒有權利對那些做出妥協的人做出判斷。蒂斯進一步爭辯說,許多表面上似乎順從的德國人被證明比像曼這樣的政治難民要英勇得多,曼在其他更自由的國家度過了納粹歲月後,現在卻對他們進行評判。

概念的由來[編輯]

七月革命和法國國王查理十世退位之後,德爾菲娜·德·吉拉爾丹於1839年寫到關於路易·菲利普一世國王七月君主制期間法國貴族內部的正統派[1]

來自上層社會的年輕人,擁有最著名的名字,表現出狂熱的活動,由於他們內在移民和政治厭惡而更加強烈。他們跳舞,他們疾馳,他們跳華爾茲,如果我們有戰爭,他們會以這種方式戰鬥,如果今天的人們心中仍有詩意,他們會以這種方式愛。他們不參加作為法庭的聚會,唉! 在那裏他們會遇到他們的律師或銀行家;相反,他們更喜歡去夢想,在那裏他們至少可以見到他們的男僕或新郎;太好了!在這樣的人面前跳舞而不妥協是可能的。 [2]

1940年代流亡美國的德國作家托馬斯·曼關注德國對二戰大屠殺集體責任問題。他寫了幾篇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章,包括「德國的罪惡與純真」和「關於罪惡與教育「。 [3]在閱讀了1945年納粹集中營解放的消息後,曼在BBC的德語廣播中說:

我們的恥辱在世界面前,在外國委員會面前,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照片被呈現在他們面前,他們向國內報告這種超越人類所能想像的所有醜陋。 我們的恥辱!德國讀者和聽眾!對於所有德國人,每個說德語、寫德語、在德國生活過的人,都被這種不光彩的揭露所牽連。 [4]

弗蘭克·蒂斯辯稱,只有那些經歷過納粹德國警察國家生活的人才有權利為德國人民講述他們的罪行,而且,如果有的話,「內在移民」已經表明比那些在安全地帶觀察事件的人更有道德勇氣。作為回應,曼宣佈所有在希特拉手下出版的文學作品都散發着「血與恥」的惡臭,應該被銷毀。由於這一爭議,這一時期的德國文學仍然是根據作者的道德地位來判斷和分類的,而不是根據他們作品的政治內容或審美價值。 [5]

爭議[編輯]

長期以來,圍繞內在移民的道德問題一直是爭論的主題。[6]一些人爭辯說,留在德國的持不同政見者作家以足夠微妙的方式批評了該政權,以至於通過了納粹德國的審查。[7]而其他人則認為這種批評「如此微妙以至於它們是無形的」。[8]由於不同作家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以及他們抗議的強度和性質不同,這場辯論變得更加複雜。一些後來聲稱自己是內在移民的作家在戰爭期間似乎為自己做得很好,[7]而其他人的作品則被禁止或被監禁。[7]

還有一些人,如克萊門斯·馮·蓋倫主教、索菲·肖爾和她的白玫瑰同胞,公開寫下他們對種族滅絕納粹警察國家的真實看法,並冒着巨大的風險將這些著作以相當於蘇聯《地下報》的德文形式傳播。

然而,其他德國人,如奧斯卡·辛德勒國防軍上尉威爾姆·霍森費爾德,在大屠殺期間利用從眾的外表作為營救猶太人的盾牌。

在1998年的《德國歷史雜誌》上,彼得·許特勒、古茨·阿萊和米高·法爾布施參與了關於德國歷史學家在納粹德國的角色的辯論。三人在內在移民方面挑戰了特奧多爾·席德、維爾納·恐澤和卡爾-德里特希·厄德曼的辯護,認為他們與納粹政權的同謀比下一代德國歷史學家(其中許多是他們的學生)所承認的要多。 [9]

其他用途[編輯]

該概念可以更廣泛地適用於包括其他人,例如視覺藝術家以及作家。 [10]它也可以更普遍地或隱喻地應用於一種情況,以表示與自己的國家或環境的精神分離。例如,盎格魯-愛爾蘭人仍然效忠於消失的大英帝國而不是愛爾蘭共和國,他們被認定為內在移民[11]以及與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相關的公社居民。 [12]

1958年10月31日,作為尼基塔·赫魯曉夫針對蘇聯持不同政見者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和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小說《日瓦戈醫生》的持續運動的一部分,蘇聯作家聯盟舉行了閉門審訊。根據會議記錄,帕斯捷爾納克被譴責為內部流亡者和法西斯第五縱隊專欄作家。隨後,與會者宣佈帕斯捷爾納克已被開除出聯盟。他們進一步向政治局遞交了一份簽名的請願書,要求剝奪帕斯捷爾納克的蘇聯公民身份並流放到「他的資本主義天堂」。 [13]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de Girardin, Delphine. Oeuvres complètes de madame Émile de Girardin, née Delphine Gay.... Tome 4 / [introduction par Théophile Gautier]. Gallica. 1860–1861 [2015-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0). 
  2. ^ Fleming, William. Arts and Ideas. Harcourt School. June 1986. ISBN 9780030056697. 
  3. ^ Chevalier, Tracy. Encyclopedia of the Essay. Routledge. 2012: 526 [2022-09-16]. ISBN 9781135314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9). 
  4. ^ Wyman, David; Rosenzveig, Charles. The World Reacts to the Holocaust. JHU Press. 1996: 413 [2022-09-16]. ISBN 97808018496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9). 
  5. ^ Watanabe-O'Kelly, Hele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German Liter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43 [2022-09-16]. ISBN 9780521785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9). 
  6. ^ Grenville, Anthony. Thomas Mann and the 'inner emigration'. The Association of Jewish Refugees. August 2012 [2022-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2). 
  7. ^ 7.0 7.1 7.2 Kleineberger (1965).
  8. ^ The Fallacy of 'Inner Emigration'. Dialog International. 24 March 2007 [8 April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9. ^ Sims (2005).
  10. ^ Wenke (2005).
  11. ^ Gray, Billy. "The Lukewarm Conviction of Temporary Lodgers": Hubert Butler and the Anglo-Irish Sense of Exile. New Hibernia Review / Iris Éireannach Nua. Summer 2009, 9 (2): 84–97. JSTOR 20646499. S2CID 146264513. doi:10.1353/nhr.2005.0038. Their emotional withdrawal from Ireland led to a profound sens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dislocation, which in turn encouraged a communal retreat, a loss of power, and a form of 'inner emigration' among the Anglo-Irish. 
  12. ^ Gildea, Robert. Europe's 1968: Voices in Revol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198 [2022-09-16]. ISBN 97801916512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9). 
  13. ^ Olga Ivinskaya, A Captive of Time: My Years with Pasternak pp. 251–261.

參考文獻[編輯]

  • Klieneberger, H. R. The 'Innere Emigration': A Disputed Issue in Twentieth-Century German Literature. Monatshefte. 1965, 57 (4): 175. 
  • Sims, Amy. Donahue, Neil H.; Kirchner, Doris , 編. Flight of Fantasy: New Perspectives on Inner Emigration in German Literature, 1933-1945. Berghahn Books. 2005. 
  • Wenke, Monika. Aspects of Inner Emigration in Hannah Höch: 1933 – 1945 (學位論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22-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