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金·索羅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華金·索羅拉
自畫像
原文名Joaquín Sorolla y Bastida
出生華金·索羅拉-巴斯蒂達
1863年2月27日
華倫西亞
逝世1923年8月10日(60 歲)
國籍西班牙

華金·索羅拉-巴斯蒂達(1863年2月27日生於華倫西亞, 1923年8月10日逝世於馬德里省的賽迪亞)是西班牙畫家。他是一位多產的畫家,留下的作品超過兩千幅。他成熟時期的作品被人們認為是印象派,後印象派以及光影主義的傑作。 

[1]

畫家生平[編輯]

海景(1880),這是索羅拉繪畫生涯第一階段的作品,彼時他還未完成對學院派繪畫的學習。

索羅拉還未滿兩歲時,他的雙親就在一次霍亂流行中不幸去世,他和他的弟弟被姨夫一家收養。多年過去了,他並未繼承他姨夫的鎖匠手藝,反而發現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是繪畫,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求學之路。 

完成學業後,索羅拉將自己的畫作寄出,參加各種省級比賽的評選,以及1881年在馬德里舉辦的國家美術展的評選。結果他的三幅描繪海景的畫作並未得到好評,因為那時流行的作畫題材主要是歷史和戲劇題材。

隨後的一年中,索羅拉在普拉多博物館學習了委拉斯開茲以及其他名家的畫作,並於1883年創作了油畫 《對耶穌的研習》,後人發現這幅畫受到了委拉斯開茲的畫作《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的影響。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在1883年獲得了一塊來自華倫西亞省美術展覽會的金牌,並在1884年憑藉着作品《蒙特雷昂營區保衛戰》獲得了國家美術展的二等獎。《蒙特雷昂營保衛戰》是一幅情節激烈,色調沉鬱的畫,恰恰契合了當時畫展想要表達的主題,索羅拉曾和自己的同事說:「為了拿到這塊兒金牌,只能在這幅畫裏犧牲一些人了。」

在這之後,索羅拉憑藉着一幅描繪半島戰爭(西班牙獨立戰爭)的畫作,贏得了華倫西亞省議會提供的前往羅馬遊學的機會。在羅馬,他接觸到了古典主義藝術和文藝復興風格藝術。

1885年的第一個學期開始後,他與同為畫家的朋友佩德羅 吉爾前往巴黎,在那裏, 他近距離接觸到了印象派藝術。這次旅行對他的繪畫風格和題材的選擇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此創作出的作品《耶穌的葬禮》(《El entierro de Cristo》)獲得了預料之中巨大的成功。從此,索羅拉與歐洲的先鋒派藝術家們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些人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有約翰·辛格·薩金特喬瓦尼·波爾蒂尼,以及安德斯·佐恩

白奴貿易 》(1894). 在這幅畫中,作者採用了當時作畫的主流風格,現實主義。同時,這幅畫還是一幅風俗畫,表達了對社會的批判。

索羅拉於1888年在華倫西亞同克勞迪爾德 加西亞結婚,隨後兩人去往意大利的阿西西生活了一年多。這一階段的索羅拉的創作以風俗畫和軼聞題材的畫為主。

索羅拉在馬德里[編輯]

1889年,畫家和他的家人在馬德里定居,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索羅拉作為畫家的才能得到了廣泛的認可。1894年,他重遊巴黎,並逐漸發展出了他的個人繪畫風格---光影主義(Luminismo),從此之後,光影主義成為他主要的創作風格。他開始在光線充足的室外作畫,捕捉日常的生活場景與地中海風光中的光影變化。在這些畫作中,畫家描繪了地中海景色給他留下的感受,其中《悲傷的遺產》(《Triste herecia》)使他獲得了1900年巴黎國際藝術大賽的大獎。除此之外,他所畫的批判社會題材的畫作也大獲成功,例如《人們依然認為魚是昂貴的》 (《Y aún dicen que el pescado es caro 》)。

華金 索羅拉 1908年照

1900年的8月,畫家的朋友,雕塑家卡烏薩拉斯請求索羅拉做他的模特。他希望能用陶土和石膏為索羅拉製作一座風格自然的雕像,以參加1901將要舉辦的馬德里美術展。於是從一月開始,索羅拉在朋友的工作室里呆了二十多天,卡烏撒拉斯不但完成了雕塑,還為索羅拉製作了一個頭部陶像和一個右手的石膏鑄件。 雕像在五月份展出之後獲得了評審團的好評。這個雕像幾經展出,最終在1930年被華倫西亞的皇家花園收藏。

此時,索羅拉已被華倫西亞政府授予了多項榮譽稱號,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條街道。結束了在歐洲的旅行後,畫家在巴黎舉行了畫展。這次畫展使他的畫作在整個歐洲甚至是美洲範圍內都有了知名度。

一個新的項目:索羅拉之家[編輯]

位於馬德里的索羅拉博物館花園。

1905年,畫家在馬德里的方尖碑小道購置了一塊土地。不久之後,他又買了鄰近的另一塊地,由此他能夠擴大自己的花園。[2]

1905年後,索羅拉的畫作開始帶給他豐厚的回報。這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他1909年在紐約舉辦的畫展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功。現在,仍有許多他的畫作被收藏在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西班牙美洲協會的委託[編輯]

阿亞蒙特 (1919). 捕撈金槍魚的人們。

在同年的十一月,畫家接受了西班牙美洲協會的一個委託:為該會社的大廳牆面創作十四幅以西班牙風土人情為主題的裝飾畫。從1913年到1919的時間內,畫家走遍西班牙各地,最終完成的畫作高達三米,長達七十米。這組畫作成為了一座不朽的西班牙文化紀念碑,它展現了西班牙各省甚至是葡萄牙某些地區的風土人情和其迷人魅力。

肖像畫和學院派藝術[編輯]

肖像 拉克梅勒,1918年。

在這些年中,畫家在肖像畫方面也有很大的成長。他為許多人畫過肖像,包括: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貝尼托·佩雷斯·加爾多斯安東尼奧·馬查多,他的同鄉比森特·布拉斯科-伊巴涅茲, 國王阿方索八世,首相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1914年,他被授予了院士榮譽。在完成了西班牙美洲協會的委託之後,他開始在西班牙美術學院任教。1920年,當他在家中的花園作畫時突發中風半身不遂,從此失去了作畫的能力。三年後的8月10日,他在賽迪亞的家中去世。去世後,他的家人將他在馬德里的家以及一部分他的畫作無償捐獻給馬德里政府,用於建設索羅拉博物館(museo de Sorolla)。

主要作品[編輯]

學習時期(1863-1886)[編輯]

另一個瑪格麗塔,Otra Margarita1892年。
  • 碼頭 ,Marina(1881)。
  • 一個老人的肖像 ,Retrato de anciano(加利福尼亞州。1880)
  • 對基督的研習,Estudio de Cristo (1883年)。[3]

鞏固階段(1889-1899)[編輯]

  • 白奴貿易,Trata de blancas (1894)
  • 人們依然認為魚是昂貴的,Aún dicen que el pescado es caro (1894)
  • 貝尼托*佩雷斯*加爾多斯肖像畫,Retrato de Benito Pérez Galdós (1894).
  • 母親,madre (1895).
  • 一個研究Una investigación (1897).
  • 可悲的遺產 ,Triste herencia (1899)

巔峰時期(1900年至1910年)[編輯]

裸體的婦女1902年,可能是妻子克洛蒂爾德的肖像
  • 瑪麗亞*菲格羅亞打扮成宮女 La niña María Figueroa vestida de menina (1901)
  • 三帆 Las tres velas (1903)
  • 自畫像,Autorretrato (1904)
  • 釣魚者El Pescador (1904)
  • 聖地亞哥的拉蒙和卡哈的肖像Retrato de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1906)
  • 快照、比亞里茨Instantánea, Biarritz (1906)
  • 海邊漫步,Paseo a orillas del mar (1909)
  • 馬的海浴 ,El baño del caballo(1909)
  • 海灘上的孩子們,Chicos en la playa(1910年)
  • 克洛蒂爾德坐在沙發上,Clotilde sentada en un sofá (1910年)
海邊漫步 Paseo por la playa(1909),藏於索羅拉博物館。

最後階段(1911-1920)[編輯]

海灘上的孩子們,[4]1910,收藏於普拉多博物館。這張畫中的地中海東部風光以及光影變表現出的印象派風格都是索羅拉的特色。
  • 西班牙印象(西班牙美洲協會的委託作品)
  • "Castilla: la fiesta del pan" (1913)
  •  "Sevilla: Los nazarenos" (1914)
  •  "Aragón: La jota" (1914) 
  • "Navarra: El concejo del Roncal" (1914) 
  • "Guipúzcua: Los bolos" (1914)
  •  "Andalucía: El encierro" (1914)
  •  "Sevilla: el baile" (1915) 
  • "Sevilla: Los toreros" (1915) 
  • "Galicia: La romería" (1915) 
  • "Cataluña: El pescado" (1915) 
  • "Valencia: Las grupas" (1916)
  •  "Extremadura: El mercado'(1917) 
  • "Elche: El palmeral' (1918-1919) 
  • "Ayamonte: La pesca del atún" 
  • 最後階段的其他畫作
  • Después del baño (1911) 
  • Fifth Avenue, Nueva York 
  • 女孩進入浴缸 Niña entrando en el baño (1915年)
  • 粉色睡衣La bata rosa (1916)
  • El patio de Comares, la Alhambra de Granada (1917) 
  • Capilla de la finca de Láchar (1917)
  •  Rompeolas, San Sebastián (1917-1918)
  •  Joaquín Sorolla y García sentado (1917) 
  • Patio de la casa Sorolla (1917) 
  • Alberca del Alcázar de Sevilla (1918) 
  • Jardín de la casa Sorolla (1918-1919) 
  • Helena en la cala de San Vicente, Mallorca (1919) 
  • Jardín de la casa Sorolla (1920)

註腳[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17-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9). 
  2. ^  «El edificio del museo: la casa Soroll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eb Museo Sorolla. Consultado el 25 de octubre de 2016.
  3. ^ 存档副本.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9). 
  4. ^ Ficha en Enciclopedia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Museo del Prado.

文獻[編輯]

  • Felipe Garín, Facundo Tomás. Joaquín Sorolla (1863-1923), Tf. Editores. Madrid (2006). 
  • José Luis Díez García, Javier Barón y otros, Joaquín Sorolla (1863-1923), Madrid, Museo del Prado, 2009. 
  • Museo Sorolla, selección de obras y clasificación por etap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