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蘭達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卡蘭達爾波斯語قلندر‎,羅馬化qalandar),又譯為卡蘭答爾蓋蘭達爾海蘭達爾海連答爾[1][2],舊譯革爛袋革爛得[1],是蘇菲派的流浪聖人,他們不屬任何一個道堂,類似德爾維希法基爾等。多見於在中亞,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

歷史[編輯]

「卡蘭達爾」(قلندر‎,qalandar)一詞來自古典新波斯語کلندر‎(kalandar),意為「粗野的」。[3]原指中亞蘇菲派海蘭達里耶教團英語Qalandariyya成員[2],該運動並非指單一一個組織,而是不同奉行卡蘭達爾苦行的各種獨立教派,其中之一是來自安達盧斯的優素福·安達盧西(Yusuf al-Andalusi)創立的海蘭達里耶教團。該運動起源於中世紀的安達盧西亞,之後迅速傳播到北非、馬什里克大伊朗、中亞、巴基斯坦等地。11世紀赫拉特的蘇菲派學者阿卜杜拉·安薩里英語Abdullah Ansari著有《卡蘭達爾記》(Qalandarname)一書。12世紀時,該運動開始以大呼羅珊及其周邊地區(包括中亞、南亞等地)為中心流行開來。

13世紀初,開始在敘利亞、埃及和印度西北部活動。[1]1220年蒙古軍隊攻佔伊朗的撒瓦城時,一批卡蘭達爾由撒瓦逃難至大馬士革,1213年,他們以穆罕默德·尤努斯·薩瓦吉(Muhammad Yunus al Sawaji,?~1232)為首組成了一個海蘭達里耶教團。[2]

17世紀,卡蘭達爾活躍於雲南地區,清代回族學者馬注清真指南》的第十卷《左道通曉》中稱呼他們為「革爛得」,被斥為「非回非道,異服異言,教仿白蓮,技攻妖術」、「內外不分,男女混雜,以煙為媒,以酒為餌。比臍度氣,穢亂一方。」等。[1]

尊稱[編輯]

卡蘭達爾是給不結婚的蘇菲派聖人極尊敬的頭銜,他們被認為是全能上帝選擇的聖人。不同於其他聖人,他們對上帝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情。他們被認為是上帝耳目有權糾正信徒謬誤。

特徵[編輯]

卡蘭達爾只履行必不可少的禮拜齋戒,棄絕禮儀,追求內心寧靜,一般外觀為身着獨特長袍,攜帶獨特道具,剃去除鬍鬚外的頭髮和臉毛,手、耳上一般穿孔並佩以鐵環。同時,禁止性生活,在男性陽物上套以鐵環,以為堅忍、自製的象徵。他們不受社會制約,為防身而攜有武器,為修行而巡遊各地。經常步行到麥加朝覲。[1][2]

在新疆,卡蘭達爾多以念經、求雨、治病、禳災、祈福等活動求生。[2]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金宜久. 伊斯兰教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10: 551. ISBN 9787532602834. 
  2. ^ 2.0 2.1 2.2 2.3 2.4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 四川辭書出版社. 2007: 208. ISBN 9787806823095. 
  3. ^ 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波斯語教研室; 葉弈良, 張鴻年, 曾延生, 朱彥斌. 波斯语汉语词典. 商務印書館. 1981: 1897. ISBN 978710000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