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反事實條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反事實條件(英語: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 (簡寫英語list of glossing abbreviations cf)),或虛擬條件,主要是指在自然語言中用「如果-那麼」來陳述。與實質條件陳述不同,反事實條件可以為假即使它的前件為假。

在自然語言中的"如果-那麼"的意思不是總能正確的用實質條件所形式化。特別是,實質條件總是真的,只要它們的前件為假,而在自然語言中的"如果-那麼"陳述,是直陳條件,可以在這種情況下為假。例如,陳述「如果小明在墨西哥,則小明在非洲」將典型的被認為是假。但是,如果小明當前不在墨西哥,則對應的邏輯條件是真。換句話說,如果陳述「小明在墨西哥」和 「小明在非洲」被分別的形式化為命題,你可能不希望第一個蘊涵第二個。不過,如果當前為假,則命題邏輯中是真。

為了區分反事實條件和實質條件,定義了符號,所以意味着「如果,則」。

反事實條件語義不能用條件的真值表的方式定義,因為那是給實質條件用的。實際上有些不同的情況在的真值上是一致的,但是仍希望給出不同的的求值。例如,如果小明在德國,則下列兩個條件都有假的前件和假的後件

  1. 如果小明在美國,則小明在非洲
  2. 如果小明在美國,則小明在北美洲

實際上,如果小明在德國,則所有三個情況「小明在美國」、「小明在非洲」和 「小明在北美洲」都是假的。但是,第一種情況明顯是假的:美國不在非洲;第二種情況是真的:美國是北美國家。

語義

[編輯]

哲學家如大衛·劉易斯羅伯特·斯塔納克使用模態邏輯的可能世界語義建模了反事實條件。條件的語義所基於的是,考慮在其中是真的所有最可能的情況,並檢查在所有它們之中是否是真的。形式的說:

是在一個世界中是真的,如果在最接近於是真的世界的所有世界中也是真的。

例如:

如果braves已經獲勝,則Keaton就已經吃了他的帽子。

要求值這個陳述,考慮braves確實獲勝的一個可能世界,並想像這個世界在其他方面儘可能的類似於實際世界(比如它不是一個納粹統治的世界)。接着提問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中,Keaton是否吃了他的帽子。

反事實條件可以使用Ramsey測試來求值:成立,若且唯若向當前的知識團體增加,有着作為結論。這種條件把反事實條件關聯於信仰修正,因為的求值可以通過首先用修正當前的知識,並接着檢查是結果中是否為真來進行。在一致於當前信仰的時候修正是容易的,否則就可能是困難的。信仰修正的所有語義都可以用來求值條件陳述。反之,求值條件的所有方法都可以看作進行修正的一種方式。

條件的一種語義已經被Ginsberg提出,它假定當前信仰形成命題公式的一個集合,考慮相容於的這些公式的所有最大集合,並把增加到每個符合條件的最大集合中。基本原理是每個這種最大集合都表示在其中為真的信仰一種可能狀態,並儘可能的類似於最初的信仰。因此條件陳述成立,若且唯若在所有這些世界中都是真的。

註解

[編輯]

實質條件的語義被定義為等價於,因為這是基於真值表的唯一的語義,它能確保蘊涵,並且不影響的真值。實質條件建模如如果是真,則同樣必須真這樣的推理規則,只要前提為假就假定它被平凡的滿足了。

參考文獻

[編輯]
  • Bennett, Jonathan. (2003). A Philosophical Guide to Condition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onevac, D. (2003). Deduction, Introductory Symbolic Logic. 2nd ed. Blackwell Publishers.
  • Byrne, R.M.J. (2005). The rational imagination: how people create alternatives to reali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Byrne, R.M.J. & Tasso, A. (1999). Deductive reasoning with factual, possible, and 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 Memory & Cognition. 27, 726–40.
  • De Vega, M., Urrutia, M., Riffo, B. (2007). Canceling updating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counterfactuals embedded in narrative. Memory & Cognition, 35, 1410–21.
  • Edgington, Dorothy. (2001). "Conditionals". In Goble, Lou, ed., The Blackwell Guide to Philosophical Logic. Blackwell.
  • Edgington, Dorothy. (2006). "Conditional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dward Zalta (ed.).
  • Ferguson, H.J. and Sanford, A.J. (2008) Anomalies in real and counterfactual worlds: an eye-movement investigation. J. Mem. Lang. 58, 609–26.
  • Fillenbaum, S. (1974). Information amplified: memory for 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02, 44–49.
  • Johnson-Laird, P.N. and Byrne, R.M.J. (1991). Deduc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 Morgan, Stephen L. and Christopher Winship. (2007). " Counterfactuals and Causal Inference: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Social Research". Cambridge Epri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Ginsberg, M. L. (1986). "Counterfactual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30: 35–79.
  • Kożuchowski, Adam. "More than true: the rhetorical function of counterfactuals in historiography" Rethinking History (2015) 10#3 pp. 337–56.
  • Lewis, David. (1973). Counterfactuals. Blackwell Publishers. ISBN 0-631-22425-4
  • Judea Pearl. Causality: Models, Reasoning, and Infer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0-521-77362-8. 
  • Santamaria, C., Espino, O. and Byrne, R.M.J. (2005). Counterfactual and semifactual conditionals prime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1, 1149–54
  • Thompson, V. and Byrne, R.M.J. (2002). Reasoning about things that didn't happ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8, 115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