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備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四部備要》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華書局編印的一部叢書。中華書局為了與商務印書館的《四部叢刊》競爭[1],於是在1924年至1931年間編寫四部備要,共出5集,收中國古書336種,共計11305卷,線裝分訂2500冊。1935年又印16開平裝本,共280冊。1936年再版並出縮印本,內容與初版相同。同時編印出版《四部備要書目提要》。1989年北京中華書局據1936年本影印出版[2]。四部備要全部採用仿宋體鉛字英語Sort (typesetting)線裝書格式排印。[3]書名當中的四部指的是經部、史部、子部、集部。[4]

該叢書中經部收錄儒家經典、註釋。經部中的十三經分為古注、唐朝註疏、清朝註疏三類。史部增加了《四部叢刊》少收的表譜考證。所收書目主要有《國語》、《戰國策》、《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子部收集周秦諸子百家、漢魏六朝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算法術數、雜家、小說家、釋、道家等書。集部收錄歷代詩文集以及文學評論、詞典方面的著作。[5][2]

與四部叢刊對比[編輯]

四部備要所收各書以常見常用和帶注的為主,有的還採用了清代學者整理過的版本。例如集部收錄的古書就採用了許多清代學者的注本,如《李太白詩集》用王琦注,《王右丞集》用趙殿成注,相比四部叢刊所收的同類古書,四部備要收錄的古書版本相對更容易閱讀。[6]

參考文獻[編輯]

  1. ^ 吳家駒編. 古籍丛书发展史. 南京: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 126. ISBN 978-7-5651-0291-2. 
  2. ^ 2.0 2.1 安樹芬,彭詩琅主編. 中华教育通史 第9卷. 北京: 京華出版社. 2010: 1988. ISBN 7-80724-787-8. 
  3. ^ 祝鴻熹,洪湛侯主編. 文史工具书词典.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0: 809. ISBN 7805181330. 
  4. ^ 陸費逵,文明國編. 陆费逵自述.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13: 68. ISBN 978-7-5396-4365-6. 
  5. ^ 汪受寬,屈直敏主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要. 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18: 204. ISBN 978-7-226-05345-4. 
  6. ^ 張舜徽主編. 中国史学名著题解.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19: 441. ISBN 978752071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