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門子鎮

座標40°43′56″N 123°48′42″E / 40.73219°N 123.8116°E / 40.73219; 123.811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四門子鎮
坐標:40°43′56″N 123°48′42″E / 40.73219°N 123.8116°E / 40.73219; 123.8116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鳳城市
村級區劃單位數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21 06 82 119
電話區號+86 

四門子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市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

名稱由來[編輯]

鎮名來源於1726年盧氏二世主盧可榮生四子,故稱「四大門人」從「四大門人」演變成「四大門、四門子」,亦有傳說四門子地處交通要道,四面八方都可視為門而入,故稱四門子。

政區沿革[編輯]

1919年7月設四門子村,使用行政區劃名稱。

1949年桃源區駐四門子,為中共遼南地委遼南專員公署管轄下青城子縣領導的桃源區所在地。

1956年撤區設鄉,四門子與通遠堡合併成立通遠堡鄉,通遠區設四門子鄉,轄四門子村、灣壠地村、大荒村、方家村4個村。

1958年3月撤區建四門子鄉,轄四門子鄉、人民鄉2個小鄉,四門子首次成為鄉鎮級行政建制名稱。

1958年9月青城子鎮、桃源鄉、四門子鄉合併為四門子人民公社,轄新農、扈家、人民、灣壠地、四門子、陳小嶺、大荒、方家、白雲、雲山、永勝、勝利、民主、桃源、青城子15個大隊。

1961年7月四門子人民公社調整為四門子人民公社和青城子人民公社,調整後四門子人民公社轄新農、扈家、人民、灣壠地、陳小嶺、四門子、方家、大荒、小荒(原大荒大隊調整為大荒大隊和小荒大隊)9個大隊。

1983年9月撤銷四門子人民公社,設立四門子鄉,所轄9個大隊改稱村。

1984年5月設立滿族鄉。

1985年鳳城滿族自治縣成立,鄉級建制不再冠滿族,改稱四門子鄉。

1995年12月撤銷四門子鄉設立四門子鎮,所轄村不變。

自然地理[編輯]

四門子鎮位於丹東市西北部,東與通遠堡鎮相接,西與青城子鎮相連,南以劉家河鎮相鄰,北與本溪市接壤,與遼陽、鞍山兩市相近,距鳳城市市區75公里。   

鎮區位於山區丘陵地帶,地勢北高、南高、西高、東低,是鳳城市平均海拔最高地區之一。鎮區內最高點為新農村大黑山,海拔898m。

鎮區地下水資源豐富,鎮內有6條主要河流,其中新農河、扈家-人民河、方家河、大荒河、小荒河都匯入山羊峪河,屬鴨綠江水系。

礦產資源包括硼鐵、硫鐵、金、重金石、麥鎂石、矽石、白雲石、鉀長石、鈉長石、方解石、大理石等20餘種礦藏。

四門子鎮四季分明,年均氣溫9℃,年均降水量1000mm,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年平均日照2633小時,年均無霜期為138天,自然災害有風災、水災等。一月平均氣溫-10℃,最低氣溫-31℃,七月平均氣溫24.5℃,最高氣溫35℃,平均相對濕度69%,屬大陸性氣候,春季多風,夏季頻雨。

適宜種植的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高粱等。山上盛產核桃、蘑菇、榛子、野山菜、刺耳棒(刺五加)、大葉芹等土特產。

人口面積[編輯]

全鎮總戶數4677戶,總人口15450人,其中農業戶4485戶14594人,非農業192戶85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54‰,主要有滿族、漢族、蒙古族、朝鮮族等九個民族,其中滿族人口14677人,佔總人口的95%。

該鎮東西最大距離20公里,南北最大距離25公里。

名勝古蹟[編輯]

旅遊資源主要有新農村大劉家堡響水寺,因在寺外無名大山下方有個大洞,水從大洞流出發出響聲而得名。文革前廟址尚存,現每年農曆四月十八、二十八有遊客到此遊玩。

行政區劃[編輯]

四門子鎮下轄以下地區:[2]

四門子村、​新農村、​扈家村、​人民村、​彎壠地村、​陳小嶺村、​大荒村、​小荒村和方家村。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