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國立武漢大學

座標30°32′27″N 114°21′40″E / 30.54083°N 114.36111°E / 30.54083; 114.3611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立武漢大學
National Wuhan University
聞一多設計的國立武漢大學校徽
老校名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校訓明、誠、弘、毅
創辦時間 中華民國2年(1913年11月2日,國立武昌高師
 中華民國17年(1928年10月31日,國立武漢大學)
校慶日11月2日(國立武昌高師開學日)
學校類型國立大學
校址 中華民國武漢市珞珈山
30°32′27″N 114°21′40″E / 30.54083°N 114.36111°E / 30.54083; 114.36111
暱稱武大
位置
地圖

國立武漢大學是由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改組而來,成立於1928年7月。民國時期最著名的幾所高等學府之一,[1]抗戰時被稱為四大名校。而後幾經更名、調整、合併發展成為今天的武漢大學,詳見武漢大學歷史

歷史沿革

[編輯]

選定校址

[編輯]
武漢大學校門牌坊 (1920).
武漢大學
武昌東廠口校門

1928年,湖北省有識之士提出要恢復並重建一個中南地區(包括現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區域性的重點大學,這個想法得到時任大學院院長的蔡元培先生贊同,同時力主「決定武漢大學為國立大學,與北大、中大等並重」,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資建設。1928年5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後改為教育部)決定以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建立國立武漢大學。7月24日,原武昌中大改建為國立武大。8月,武大成立以李四光為委員長的新校舍建築設備委員會。1929年上任的王世傑校長認為,國立武漢大學「不辦則已,要辦就當辦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準的大學」以及「規模宏大」的萬人大學。新校舍建築設備委員會選定風景秀麗的武昌羅家山(又名「落駕山」)為武大新校址,並在此建造新校舍。後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首任院長聞一多將羅家山改名為「珞珈山」。

新建校舍

[編輯]
蔡元培為《國立武漢大學第一屆畢業生紀念刊》題詞

地址選定之後,李四光又請了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的建築師開爾斯(F. H. Kales)先生來設計校園總體佈局和規劃。1932年1月,新校舍一期工程竣工;3月,武大由武昌東廠口正式遷入珞珈山新校舍;在5月26日舉行的新校舍落成典禮上,蔡元培稱讚武大在短時間內有長足的發展,還讚譽珞珈山新校舍工程設計新穎,是國內最漂亮的大學建築。由於原武昌中大名師很多已經被捕或被殺害,所以師資緊缺,於是蔡元培先生從北大調來數十位中青年學者,同時由於北大新舊思想間鬥爭很厲害,於是大多都投奔武大來了。如北大法律系主任王世傑、法律系教授皮宗石、政治系主任周鯁生、化學系教授石瑛、理科學長兼化學系教授王星拱等。從那時起,在眾多社會賢達們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下,年輕的「國立武漢大學」很快就後來居上,躋身「民國四大名校」。國立武漢大學1928年初創時設文學院、社會科學學院、理工學院,1929年改設文、法、理、工四個學院,1935年開創了研究生教育,1936年設立農學院,發展成為一所有5個學院15個系以及2個研究所的綜合性大學。1936年7月,接收湖北省立教育學院鄉村教育專修科。

樂山時期

[編輯]
樂山文廟校本部

1938年4月,武漢被日寇三面包圍,武大被迫西遷至四川樂山,同時農學院併入中央大學。樂山時期,武大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迎難而上,堅持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正常開展,在最困難的環境裏創造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成就。此時武大集聚了高水平的教授110多人,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師資力量僅次於西南聯大。1943年-1944年,世界著名科學史家、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先後兩次訪問武大,對於武大教授們執着、頑強的科研精神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進行了高度的評價和讚賞。1943年2月,湖北省立工學院在恩施成立,僅設水利系,學生35人。次年6月,湖北省政府委員會決議將其改為武漢大學工學院分院。

六大學院

[編輯]

1946年2月至1947年1月,周鯁生校長離開樂山到珞珈山敦促修復校舍以及到南京籌款期間,劉秉麟任代理校長。1946年10月,國立武漢大學復員武昌珞珈山,同時恢復農學院,設立醫學院。至此,國立武漢大學方才最終實現了創建之初刻於武昌街道口大學牌坊背面的「文法理工農醫」六個大字所體現的辦學規模和格局,實現了六大學院並駕齊驅的宏偉辦學目標。各學院教學所需儀器標本,及實習工廠與試驗室等,一應俱全。圖書館則擁有中文線裝書約十萬冊,中日文平裝書約一萬一千冊,西文書約三萬三千冊,中日文裝訂本雜誌一千二百餘冊,西文裝訂本雜誌四千七百餘冊,善本書五千四百餘冊,共約十五萬六千餘冊。除出版各科大學叢書外,並發行文哲季刊、社會科學季刊、理科季刊,及工科季刊等學術性定期刊物多種。周鯁生校長在辦學理念上,服膺蔡元培先生的治校精神,認定優秀的師資是辦好一所大學的先決條件。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裏,僅從留美的中國學生中,他就延聘青年教師50多人,而且大多都是親自登門邀請,也因此有幸為武大帶來了「哈佛三劍客」等諸位不可多得的優秀人才。在他的帶領下,經過一番艱苦努力,武大的教員和教授隊伍分別由1946年的198人和102人發展壯大為1948年的297人和134人。學校得以續寫「民國五大名校」的輝煌。北大校長胡適先生來武大講學時曾對他說:「你很愛惜人才……真配做一流的大學校長。」

機構設置

[編輯]

國立武漢大學籌備委員會

國立武漢大學新校舍建築設備委員會

院系設置

[編輯]
  • 1928年:文學院、社會科學院、理工學院
  • 1929年:文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院改名)、理學院、工學院
  • 1931年:9月籌設研究院
  • 1933年:設農學院籌備處
  • 1936年:農學院正式成立(文、法、理、工、農)
  • 1938年:農學院併入中央大學
  • 1946年:農學院恢復,醫學院籌備委員會成立
  • 1947年:設立醫學院(文、法、理、工、農、醫)
  • 文學院:中文系(中國文學系,1928年)、外文系(外國文學系,1928年)、哲學系(1929年,1930年-1938年稱哲學教育系)、史學系(1930年)
  • 法學院:法律學系(1928年)、政治學系(1930年)、經濟學系(1928年,原政治經濟學系,1930年分立出政治學系)、商學系(1932年停辦)
  • 理學院:數學系(1928年)、物理學系(1930年)、化學系(1928年)、生物學系(1929年)
  • 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1929年)、機械工程學系(1933年)、電機工程學系(1935年)、礦冶學系(1938年)
  • 農學院:農藝學系(1936年,1946年恢復)、森林學系(1946年)、園藝學系(1948年)、農業化學系(1948年)
  • 醫學院(1947年)
  • 研究所:文學研究所、史學研究所、政治學研究所、經濟學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土木工程研究所、電機工程研究所,
  • 其他:農業簡易班、機械專修科、大學先修班

校訓校歌

[編輯]

校訓:明、誠、弘、毅

校歌:[2]

黃鵠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知天地之圓方。

試選珞珈勝處,安置百畝宮室,英雋與翱翔。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雞鳴風雨,日就月將。

念茫茫宙合,悠悠文物;任重道遠,來日亦何長。

努力崇明德,及時愛景光。

這裏採用何淑英版校歌的正確讀法,並在註釋中附上袁恆昌校友提供的歌詞。

此歌詞係由多句古語整合而成,「黃鵠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知天地之圓方」語出《楚辭·惜誓》,「朝斯夕斯」語出《三字經》,「日就月將」語出《詩經·周頌·敬之》,「任重道遠」出自《論語·泰伯》,「努力崇明德」出自西漢李陵詩,「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出自《禮記·學記》,而「及時愛景光」一句則由西漢蘇武「隨時愛景光」之詩句改化而成。

歷任校長

[編輯]
王世傑與王星拱
  • 代校長 劉樹杞 1928年8月-1929年3月
  • 代校長 王星拱 1929年3月-1929年5月
  • 校長 王世傑 1929年5月-1933年5月
  • 代校長 王星拱 1933年5月-1934年6月
  • 校長 王星拱 1934年6月-1945年7月
  • 校長 周鯁生 1945年7月-1946年2月
  • 代校長 劉秉麟 1946年2月-1947年1月
  • 校長 周鯁生 1947年1月-1949年8月

辦學情況

[編輯]
  • 1936年:5個學院15個系和2個研究所,教師約150人,館藏圖書14萬冊,校園面積3200餘畝。
  • 1946年:6個學院21個系和8個研究所,在校學生1700多人,教師近300人,館藏圖書15萬餘冊,校園面積8800餘畝。

重大事件

[編輯]
  • 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為武漢大學選聘國術教師,在安徽蕪湖設立擂台比武。最後由湖北崇陽汪經武當選為武大第一任國術教師。
  • 1931年12月6日,武大學生代表150餘人組成請願團赴南京。8日,同中央大學、北京大學愛國學生聯合舉行總示威,抗議政府不抵抗政策。24日,請願團返漢後,即於是日在閱馬場召開追悼南京落難同胞大會。
  • 1936年11月,武漢各救國聯合會、武漢大學舉行悼念魯迅活動。
  • 1937年10月,董必武在武大學生俱樂部為全校師生作了《獨立自主,發展游擊戰爭》的演講。
  • 1937年11月,陳獨秀第三次來到武大,為師生們做題目為《怎樣才能夠發動民眾》的演講。
  • 1937年秋,周恩來在武大學生俱樂部講解中共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12月31日,他又在武大學生俱樂部作《現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和任務》演講。次年5月移居珞珈山,並接見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於初夏在操場上向師生宣講毛澤東著作《抗日游擊戰的戰略問題》。
  • 1938年3月29日-4月1日,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在國立武漢大學舉行,會上制定了《抗戰建國綱領》。
  • 1939年,郭沫若應歷史系吳其昌教授的邀請到內遷四川樂山的武大作講演,宣傳抗戰。
  • 1930年代,與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等幾所頂尖級學府一道,被並譽為「民國五大名校」。
  • 1940年代,與同處抗戰大後方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雲南昆明)、國立中央大學(重慶)和國立浙江大學(貴州遵義)一道,被並譽為「民國四大名校」。
  • 1940年代,美國有關部門曾對中國大學的辦學水平進行過一次評估,國立武漢大學在國內排名第二,僅次於大名鼎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1946年7月,光復後的台灣招考升學內地大學的公費生,有8位台灣人錄取後分發到武大讀書,成為最早來武漢讀大學的台灣人。其中5位來自台南,3位分別來自嘉義高雄新竹;入讀政治系5位,經濟系2位,法律系1位。後陳如豐死於六一慘案
  • 1947年6月1日,武漢警備司令部派軍警封鎖包圍武大,打死學生3人,製造了震驚全國的「六一慘案」。22日,學校舉行追悼「六一慘案」死難烈士大會。
  • 1947年,北大校長胡適對新聞界發表談話,提出應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五年時間首先將包括武大在內的五大名校辦成像英國牛津、劍橋那樣的世界第一流大學。
  • 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致函國民政府教育部,確認包括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以及協和醫學院的文理科學士畢業生成績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級生地位」(即今之大學四年級學生)。

著名校友

[編輯]

教師

[編輯]
  • 聞一多,詩人、學者,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首任院長
  • 葉聖陶,現代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曾任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 周金黃,著名藥理學家、中西醫結合研究中藥藥理學的奠基人。1946年起任國立武漢大學醫學院首任院長(兼附屬醫院院長)。

學生

[編輯]
  • 張培剛,1934年本科畢業於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經濟系
  • 葉君健,193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
  • 朱九思,中國大陸知名教育家。江蘇揚州人。1936年考入國立武漢大學。
  • 謝鑒衡,泥沙專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 俞大光,1944年畢業於電機工程系,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工學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統和遙測系統的專家。
  • 黃彰任,1938年畢業於土木工程系,美籍華人實業家
  • 張瑞瑾,1939年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工學院土木系,著名河流泥沙專家,中國水利學會泥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水電部高等學校水利水電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三峽工程泥沙研究協調組組長
  • 端木正,1942年畢業於政治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 歐陽予,1948年畢業於電機系,核反應堆及核電工程學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 方成,1942年畢業於化學系,漫畫藝術家,《人民日報》高級編輯
  • 董輔礽,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名譽所長
  • 張效祥,1943年畢業於電機系,計算機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台大型計算機104機技術負責人和組織領導者
  • 黃中立,1937年轉入農藝系,森林經理學家,奠定了中國木材計量標準基礎,開拓了中國林業遙感科研事業
  • 齊邦媛,1943年考入位於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哲學系,一年後轉入外文系。師承朱光潛吳宓
  • 羅裕昌,194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電機工程系,被譽為台灣鐵路電氣化之父。
  • 章曙,1944年考入武漢大學外文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外交官,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事務司副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比利時特命全權大使、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特命全權大使、外交學院院長
  • 黃孝宗,194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博士,曾任美國NASA阿波羅登月器動力總工程師、美國航太推進系統公司總工程師曾擔任台灣中山科學院代理院長,研製IDF戰機、雄風導彈、天弓導彈、天劍導彈等武器系統
  • 趙耀東,194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系,為中華民國第十五任經濟部部長,素有「趙鐵頭」之稱,組建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 傅正,1949年肄業於政治系,1957年在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完成學士學業,曾任東吳大學等校教職,亦曾在《自由中國》等黨外雜誌擔任編輯,1986年與費希平許信良等人創立民主進步黨(民進黨「18人建黨工作小組」成員之一)。

註釋

[編輯]
  1. ^ 《武汉大学巡礼》. [2013-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2. ^ 現在流傳的《國立武漢大學校歌》有兩個版本,其一有袁恆昌校友提供,歌詞為「黃鵠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窺天地之寰方。選珞珈勝地,學子與翱翔。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朝斯夕斯,日就月將。念茫茫宇合,悠悠文物;任重道遠,來日亦何長。努力崇明德,隨時愛景光。」另有一版本何淑英校友提供的《國立武漢大學校歌》,這一版本校歌歌譜,依照現在的讀譜方式,歌詞應為「黃鵠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雞鳴風雨,日就月將。再舉兮,知天地之圓方。念茫茫宙合,悠悠文物。試選珞珈勝處,安置百畝宮室。任重道遠,來日亦何長。英雋與翱翔,努力崇明德。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及時愛景光。」兩個版本的歌詞在順序上有較大區別。武漢大學110周年校慶與120周年校慶建設年啟動儀式的校歌聯唱時了選取後面的版本,並對歌詞、歌譜做了細微修改。2011年12月16日,武漢大學劉文祥、黃一秦、吳驍在三人聯合發佈的《關於國立武漢大學校歌的最新發現及補充說明》中指出現在對何淑英校友提供的歌譜讀法是一種誤讀,歌譜實應分為左右兩部分,先唱左半邊,後場右半邊。如此何淑英版校歌歌詞應為「黃鵠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知天地之圓方。試選珞珈勝處,安置百畝宮室,英雋與翱翔。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雞鳴風雨,日就月將。念茫茫宙合,悠悠文物;任重道遠,來日亦何長。努力崇明德,及時愛景光。」經重新識讀還原後的歌詞,則與袁版歌詞高度接近。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