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堡壘 (瑞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土堡壘防線圖

瑞士國家堡壘(防線)(德語:Schweizer Reduit ;法語:Réduit national  ;意大利語Ridotto nazionale  ; 羅曼什語Reduit nazional ) 是瑞士政府應對外國入侵的防禦計劃,在二戰時用於對付可能的德國入侵。 「國家堡壘」一詞原指1880 年代的 防禦工事,這些防禦工事保護瑞士中部山區,為撤退的軍隊提供防禦性避難所,是瑞士公共防禦戰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

國家堡壘分佈在阿爾卑斯山上,位於工業化和人口稠密的地區之外,包括一系列分佈廣泛的防禦工事。以聖莫里斯、聖哥達和薩爾甘斯的堡壘建築群為中心,主要防禦德國意大利之間的高山路口。國家堡壘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但被規劃為一個幾乎堅不可摧的防禦綜合體,通過控制主要的山口和鐵路隧道,防止侵略者使用重要的交通設施,通過或穿越阿爾卑斯山。雖然國家堡壘從未受到實戰檢驗,卻建立起無畏強敵的形象,成為瑞士的精神象徵之一。

盧森德羅湖旁邊的偽裝105口徑大炮,射程可達17公里 。

歷史[編輯]

瑞士戰備[編輯]

因應德國在歐洲的擴張,瑞士開始增加國防預算並修築防禦工事。瑞士國家銀行在蘇黎世的黃金儲備轉移至聖哥達山口伯恩[2]因應國內低迷的士氣,政府開始推動「精神國防」。1938年11月瑞士政府已公告戰爭時期的預備措施[3]。在1939年八月二十八號,德國入侵波蘭兩天前,瑞士議會發動部分動員。九月一號中午,戰爭正式爆發時,國會發動總動員。

八月三十號,議會選舉吉桑(Henri Guisan)將軍為上將[註 1],官拜瑞士國軍總司令。吉桑具有右派傾向[註 2],但仍主張抵抗入侵,甚至與法軍密謀合作。[4]當時他處於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不信任政客,另一方面又得預防敏感的資訊落在軍中親德派的手裏。[5]


吉桑計劃[編輯]

吉桑認識到瑞士在裝備和人力方面的資源有限。他提議在邊界破碎的地形中採取延遲策略,儘可能長時間地將入侵部隊擋在中央高原的開闊地區之外,以便有序撤退到安全的阿爾卑斯山周邊。一旦撤退到阿爾卑斯山,瑞士政府就可以長時間躲藏。邊境防禦工事得到了改善, 西南部的聖莫里斯、中部聖哥達和東北部薩甘斯 被確定為侵略者進入阿爾卑斯的主要入口。雖然聖哥達和聖莫里斯已有設防,但由於萊茵河沿岸的濕地排水計劃,已可以輕鬆進入薩甘斯的東部阿爾卑斯門戶。 [6]

關於防線的範圍仍有爭論,德語州的官員主張建立更小的防線。 吉桑的參謀長 Samuel Gonard 上校提出縱深防禦的方案,1940 年 6 月法國淪陷提供了額外的壓力。 6 月 23 日,法國投降兩天後,邊界區被縮小,以支持陸軍陣地。軍隊轉移到國土的中心,使工業和人口中心不受保護。最終的計劃於 1940 年 7 月 12 日通過,確定了有組織的撤退到阿爾卑斯山進行無限期的抵抗。 1940 年 7 月 25 日,被德國意大利包圍後,瑞士公佈防禦計劃,規定在軸心國發動襲擊時退到阿爾卑斯山,並在必要時摧毀所有進入點。 [7]高階軍官在瑞士建國之地魯特利舉行會議,公佈國土堡壘計劃。會中吉桑向所有指揮官說:「我決定在建國的聖地,用軍人的身份向你各位發言,以解釋局勢的嚴峻。我們在歷史的轉捩點,國家在存亡危急之秋。[8]

Wsg an Bev IMG 1734瑞士政府的戰爭訓令:第一條、瑞士將盡力抵抗至最後;第二條、所有議會或軍隊投降的新聞皆是敵方假消息

第二次世界大戰[編輯]

瑞士自40年七月起,陸續將五個師轉移至堡壘防線中[註 3],八月防禦工事完成後,共有六個師,41年五月再將最後三個師移入防線中。[9] 1941年4月德國和意大利迅速佔領南斯拉夫希臘,證明較低的山脈對德軍機動性幾乎沒有障礙。堡壘戰略於 5 月 24 日得到強化,瑞士進入總動員,此前只有三分之二的軍隊被動員。瑞士認為,由於缺乏強大的裝甲部隊,撤退到堡壘是唯一正確的做法,在中部高原的行動都只是拖延。遭到襲擊時,只會保衛高阿爾卑斯山,以及重要的跨山公路和鐵路線。作為最後手段,軍隊會摧毀關鍵的橋樑和隧道。該計劃將放棄人口稠密的低地及經濟中心,剩下的輕裝部隊及民兵負責保護平民,並在被入侵時摧毀自己的建設。

蘇費爾斯中的偽裝步兵防禦工事(左側機槍堡壘、右側反坦克炮、房屋和連接隧道)

在 1940 年,瑞士人完全被軸心國包圍,因此實際上受到德國和意大利的擺佈。堡壘戰略本質上是一種威懾戰略,加上經濟方面的讓步,希望令入侵的成本會高於收益。然而若非入侵蘇聯以及諾曼第登陸,希特拉明顯打算入侵瑞士。 [10]相對的,瑞士雖然在名義上保持中立,卻在暗地裏與交戰兩方聯繫。吉桑曾親自密會美國的駐外武官,介紹瑞士的防務,更不先知會便與SS將軍Walter Schellenberg會面,引起議會譴責[5]

40年六月,英國預期瑞士將被征服,對其發佈出口禁令。駐瑞公使則向外相艾登評估到:「綜觀地理、經濟、軍事上的條件,這個微小卻有活力及受教的國家,可以在被攻擊時,奮力保護自己傳統上的獨立。」。[11]蒙哥馬利則認為國家堡壘不切實際,只要德軍攻擊被留下的平民,瑞士軍就會離開防線戰鬥。[12]

二戰後[編輯]

由於防範蘇聯的必要,大部分防線直到冷戰結束仍為軍事機密。後逐步開放,作為觀光景點、倉庫或機房使用。

聖莫里斯要塞[編輯]

隱藏砲台, Fort du Scex
辛普隆之鷹

聖莫里斯要塞在法語區的聖莫里斯,是三座主要要塞中最西的。主要用於防止來入侵者自法國進入阿爾卑斯山中央,另也確保敵人無法從大聖伯納山口辛普隆山口進入洛桑。要塞本身並非單一的結構,而是分佈在隆河上遊河谷各處,約十公里長的防線。此處河谷平均約1.5公里寬,兩旁則是峭壁,其上鑿出許多碉堡,再往上則有纜車或登山火車連結。[13]

今日部分堡壘如Fort du Scex及Fort de Chillon已開放參觀。

西庸堡[編輯]

西庸堡(Fort de Chillon)位在聖莫里斯防線的入口,在萊芒湖東端,洛桑以東26公里處,目的在防止來自萊芒湖北部的入侵。二戰時約有130人駐守,本身另外有九個碉堡保護。[14]

薩甘斯要塞[編輯]

1934年起,在薩甘斯修建防禦工事被視為首要事務,但直到1938年德國併吞奧地利後才開始進行,且整個戰爭期間仍在增建。[14]

施爾堡[編輯]

Schollberg

安施坦堡壘[編輯]

Ansstein

富爾格[編輯]

富爾格送彈器

Furggels,被稱為山中戰艦[15]

富爾格一O五裝甲炮
富爾格寢室

聖哥達要塞[編輯]

艾羅洛防區[編輯]

艾羅洛堡壘


聖哥達山口防區[編輯]

位於 Buochs的幻象3型戰鬥機

參見[編輯]

註釋[編輯]

  1. ^ 瑞士承平時只有中將作為軍團司令,參謀總長亦為中將,只負責確保軍隊戰力。
  2. ^ 戰時曾批評政黨政治「過時」,戰後則因為對墨索里尼的推崇引起爭議
  3. ^ 瑞士師通常為一萬五至兩萬人,另有數個萬人以上的邊境旅。

參考[編輯]

  1. ^ Rapold, Hans: Die Entwicklung der schweizerischen Landesbefestigung von 1815 bis 1921. in: Die Geschichte der schweizerischen Landesbefestigung, Zürich 1992, S. 11–54, hier S. 39.
  2. ^ National Defense Speeded by Swiss by C.L. Sulzberger in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4, 1938. page 16.
  3. ^ Organ der Wehrmänner aller Grade und Heersklassen. Weisungen an die Bevölkerung für den Kriegsfall. Der Schweizer Soldat. 1939-11-09: 67 [2021-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0). 
  4. ^ Olivier Pauchard; Jessica Dacey. Swiss national hero seen in a new light. Swiss Info. Swiss Info. [2021-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2). 
  5. ^ 5.0 5.1 photo censorship of general guisan. [2021-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0). 
  6. ^ Kauffmann, p. 153
  7. ^ Kauffmann, p.159
  8. ^ Guisan. Rapport du General Guisan a l'Assemblee Federale sur le Service Actif, 1939-45. Bern, Switzerland. 1946: 203. 
  9. ^ Edgar Bonjour: Geschichte der schweizerischen Neutralität. Vier Jahrhunderte eidgenössischer Aussenpolitik. Band 9: Dokumente. 1939–1946. Helbing und Lichtenhahn, Basel u. a. 1976, ISBN 3-7190-0677-8.
  10. ^ Let's Swallow Switzerland by Klaus Urner (Lexington Books, 2002).
  11. ^ Stamm, Frey, Greminger, Wanner: Dignity and Coolness. Verlag Merker, Lenzburg 2004, ISBN 3-85648-126-5
  12. ^ Markus Heiniger: Dreizehn Gründe. Warum die Schweiz im Zweiten Weltkrieg nicht erobert wurde. Limmat, Zürich 1989, S. 171.
  13. ^ Moret, J.-C. Le secteur central de St Maurice - Le concept. Association Fort de Litroz. [5 Jan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0) (法語). 
  14. ^ 14.0 14.1 J.E. Kaufmann; H.W. Kaufmann. The Forts and Fortifications of Europe 1815- 1945: The Neutral States: The Netherlands, Belgium and Switzerland. 美國. 2014-12-19: 185. ISBN 9781783463923. 
  15. ^ Kauffman et. al. 2014,第186頁.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