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大眾科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眾科學(英語:popular science)、流行科學或者通俗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普通大眾為對象的,對科學技術知識的通俗闡釋。向普通大眾傳播科學知識和概念的公益傳播行為通常稱為科學普及科普。相比於科學新聞英語Science journalism集中於出版最新科研成果,讓科學作品的內容更為廣泛。科學作品多數由科學家以及傳媒從業員編撰,透過不同媒介展示,常見的如書本紀錄片雜誌文章和網頁[1]

1925年的科普雜誌

概論 

[編輯]

科學作品主要充當專業科學論文與大眾文化之間的橋樑。生產這類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要用淺白的言辭去交代準確的科學資料和研究,令大眾更容易領會這類資訊。很多科學相關具爭議性的議題都有透過科學書籍探討,例如由著名書本《人的錯誤量度英語The Mismeasure of Man》和《鐘形曲線:美國社會中的智力與階層結構》所引發生物決定論英語Biological determinism的長篇辯論。[2][3]

科學論文的作用是,讓科學家向其他同行宣告和遊說他們的科研方法是有效的,以及觀察所得的成果或結論是準確的。大眾科學作品傾向於向科學界的外行人,或特定領域以外的科學家講解其所得資料和結論的意義,以及慶祝其成果。科學文獻的內容往往較為保守和具試驗性質,並強調其新的觀察成果與其他已有相關知識的一致性,較容易取得具相關資歷科學家的認可。相反地,科普作品常強調其獨特的或基本的內容,並有着科學文獻沒有的事實權威語調。比較原著科學報告、其衍生的科學新聞以及其他科普作品,會發現越後者會有一定程度的與事實不符或過度簡化,即使是一些政治中立的科學議題亦會有類似情況。[4]

大眾科學文章可以是由非科學家撰寫,他們或許對於相關題目只有有限知識,這或會促使專家以外的普羅大眾對其大眾科學題材的誤解,而不能分清正統科學與偽科學的分野。在台灣新聞媒體調查的科學普及教育,最常出現的學科知識由高到低是生物、地球科學、物理、化學,男性對科普知識興趣高於女性,高中生對科普知識的興趣高於大學生與國中生。[5]

2002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頒佈了《科學技術普及法》是世界唯一一套以普及公眾科學知識作為國家戰略的明文法規,法定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制定全國科普工作規劃,實行政策引導,進行督促檢查,依法對科普事業實行稅收優惠。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則是執行主力。[6][7]

常見特點

[編輯]

一些科學知識作品的常見特徵包括:

  • 娛樂性較高,或對觀眾較為切身
  • 強調獨特性和較偏激
  • 探討的主題不受專家重視或超出已有學術研究範圍
  • 基本、簡化的科學概念
  • 向擁有少量甚至沒有科學背景的觀眾傳授科學知識,故內容偏向更透徹地講解科學基本概念
  • 傳達綜合不同科學領域的新概念,並提出學術上新的應用範疇
  • 使用比喻類推法去解釋深奧及或抽象的科學概念
  • 相較於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科普常常淪於不專業。

人物

[編輯]

科普作家

[編輯]

科普作家有別於科幻小說作家,是指致力於以寫作方式向大眾傳播與普及科學知識的作家。

世界著名科普界人物

[編輯]

亞洲

[編輯]

歐洲

[編輯]

英語地區

[編輯]

以英語作為主要語言地區的著名科學作家或具代表性人物,按英文姓氏的字母順序排列: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編輯]

1978年由高士其與科學界人士發起籌備中國科普作家協會[10],並於1979年8月正式成立,掛靠單位為中國科協,下設農林科普專業委員會、工交科普專業委員會、基礎科學與高科技專業委員會、醫藥衛生專業委員會、少兒科普專業委員會、科學美術專業委員會、國防科普專業委員會、科學文藝專業委員會、科普翻譯專業委員會、科普報刊廣播編輯記者分會、少數民族科普專業委員會和組織工作委員會,出版物有《科技與企業》、《青年科學嚮導》。

部份科學知識資訊來源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內文注腳

[編輯]
  1. ^ 科普定義. 科普閱讀專題網. 香港教育城. [2012-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0). 
  2. ^ Murdz William McRae, "Introduction: Science in Culture" in The Literature of Science, pp 1-3, 10-11
  3. ^ 李偉才. 名家名著:熱淚盈眶的閱讀體驗. 明報讀書網. 明報網站. 2010-04-28 [2012-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6). 
  4. ^ Jeanne Fahnestock, "Accommodating Science: The Rhetorical Life of Scientific Facts" in The Literature of Science, pp 17-36
  5. ^ 林蓓伶. 媒體中大眾科學素養問卷之研發與初探. [2010-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9) (英語). 
  6. ^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第二章
  7. ^ 央視-厚植“科学素质”. [2018-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5). 
  8. ^ Dawkins, Richard. The Oxford book of modern science writing. Oxford [Oxfordshi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79. ISBN 0-19-921680-0. the wittiest of all scientific writers 
  9. ^ Editorial. Peter Medawar (obituary). New Scientist. October 1987, 116 (1581): 16. perhaps the best science writer of his generation 
  10. ^ 中国科普作家网. [2020-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11. ^ ABC Science. [201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8). 
  12. ^ BBC Science. [201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4). 
  13. ^ BEYOND: Center for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Science. [201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14. ^ Discovery Podcasts. [201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7). 
  15. ^ Discovery Radio Programme. [201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2). 
  16. ^ Edge : Conversations on the edge of human knowledge. [201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6). 
  17. ^ Nova: science in the news. [201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8). 
  18. ^ PopScience.co.uk. [201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7). 
  19. ^ Pop Science Books. [201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1). 
  20. ^ The Ri Channel. [201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9). 
  21. ^ Welcome to Science Fantastic with Michio Kaku Live!. Talk Radio Network. [2012-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2. ^ Nox Solutions. Hosts. Talk Radio Network. [2012-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2). 
  23. ^ Science Niblets. [201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24. ^ Science & Technology News - Latest in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and gadgets - VOA News. [201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7). 
  25. ^ Science World. [201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31). 

延伸閱讀

[編輯]
  • McRae, Murdo William (editor). The Literature of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Popular Scientific Writing.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Athens, 1993. ISBN 978-0-8203-1506-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