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大灣 (學甲區)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灣,是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聚落,為學甲十三庄之一,位於今學甲市區南邊,是學甲區最南的庄頭[1]:38

沿革

[編輯]

據說此聚落的由來,是昔日有福建泉州晉江縣王、陳、許、李、楊五姓族人渡臺,入墾於今永康區大灣[1]:38[2][3]:74。之後他們再搬到此處定居,並沿用初居地名稱也叫「大灣」[1]:38[2][3]:74

清代初期,此地隸屬諸羅縣開化里佳里興堡,道光年間行政區劃調整改歸學甲堡學甲庄[3]:59。日治時期實行州治時,大灣一地屬於臺南州北門郡學甲庄學甲大字,為學甲十保和學甲十一保[1]:38[2][3]:60、61。二次大戰後,學甲庄改為學甲鄉,大灣一地分別成立文化村(原學甲十保)與大安村(原學甲十一保)[3]:60、61。直到民國57年(1968年)隨學甲鄉升格為學甲鎮而調整為里[1]:38[2][3]:61。民國95年(2006年)2月1日,文化里與大安里合併成大灣里[4]

宗教

[編輯]

大灣清濟宮為大灣庄廟,主祀開基禹王(早年稱吳府千歲)和保生大帝,創建於清光緒四年(1871年)。過去曾參與學甲慈濟宮上白礁請水火謁祖大典,後因祭祀位階問題而斷香,乃自1990年起自行前往蘆竹溝請水火。此後議定三年一科,每逢寅、巳、申、亥年的農曆三月初四舉行。[1]:39、40

當地有所謂「鬥牛陣」的民俗技藝,又可分成「水牛陣」與「赤牛陣」[4]。鬥牛陣一團約10人,其中2人扮牧童,4人扮牛,其他成員則在旁敲鑼打鼓或作為替換人員[4]。其表演內容大致是兩名牧童各自牽牛吃草,結果牛卻爭草而鬥了起來,牧童們原本要勸架但最後反而為了自己的牛也加入了這場架[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黃 文博.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臺南: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8. 
  2. ^ 2.0 2.1 2.2 2.3 陳桂蘭. 《戀慕臺19:從鹽水到六甲頂》.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119–121. ISBN 978-986-04-3023-3. 
  3. ^ 3.0 3.1 3.2 3.3 3.4 3.5 《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12. ISBN 957-01-2593-4. 
  4. ^ 4.0 4.1 4.2 4.3 臺南市政府民政局. 《臺南里鄰編組及調整專書‧13 學甲區》. 臺南市政府民政局. 2018-12: 13–30、31 [2023-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