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宣城市

座標30°56′24″N 118°45′29″E / 30.940°N 118.758°E / 30.940; 118.75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宣城市
地級市
宣城市天際線
宣城市天際線
宣城市在安徽省的地理位置
宣城市在安徽省的地理位置
坐標:30°56′24″N 118°45′29″E / 30.940°N 118.758°E / 30.940; 118.758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安徽省
設立2000年6月25日
政府駐地宣州區
下級行政區1市轄區、4、2縣級市
政府
 • 市委書記李中
 • 人大常委會主任操龍燦
 • 市長何淳寬
 • 政協主席吳愛國
面積
 • 地級市12,313 平方公里(4,754 平方英里)
 • 市區2,620.75 平方公里(1,011.88 平方英里)
面積排名全省第4位(佔全安徽省8.79%)
 • 建成區(2019)63 平方公里(24 平方英里)
最高海拔1,787.2 公尺(5,863.5 英尺)
人口(2020)
 • 常住250.0063[1]萬人
 • 排名全省第11位(佔全安徽省4.22%)
 • 密度200人/平方公里(500人/平方英里)
 • 市區(2019)99.3萬人
 • 市區密度379人/平方公里(981人/平方英里)
 • 城鎮(2020)152.0484[1]萬人
 • 城區常住(2019)35.96萬人
語言
 • 方言吳語宣州片宣州小片江淮官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242000
電話區號563
車輛號牌皖P
氣候北亞熱帶濕潤氣候
年均溫15.6 ℃
年降水1,300-1,600毫米
行政區劃代碼341800
舊稱爰陵、宛陵、宣州
本地生產總值(2018)¥1317.2億(全省第9位,佔全安徽省4.31%)
155.97億美元匯率
人均¥37,610(全省第8位
6,038美元(匯率)
網站宣城市人民政府入門網站
本表面積、人口、經濟數據參考《安徽統計年鑑-2016》

宣城市,簡稱,古稱爰陵宛陵宣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市境西北鄰蕪湖市馬鞍山市,西連池州市,南依黃山市,東臨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北接江蘇省無錫市常州市南京市。地處皖南山區東部與長江沿江平原交接帶,東南部為黃山天目山山系。北流入長江水系有青弋江水陽江、郎川河等。市境北部南漪湖納郎川河諸水注入水陽江。全市總面積12,313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250.01萬,市人民政府駐宣州區鰲峰東路31號。宣城是安徽省的東南門戶、南京都市圈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員城市、杭州都市圈觀察員城市。[2][3]

宣城市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市轄區宣州為多朝府治所在地。宣城從唐代享盛譽,到明清不衰,是江南地區的人文文化中心之一,宣紙因在此集散而得名,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4]

歷史沿革

[編輯]

先秦至南北朝時期

[編輯]

宣城作為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宣城地區內可證實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時期,屬於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擴張區。從春秋時期開始, 三國曾相繼統治過宣城地區。[5]

秦朝統實行郡縣制,宣城一帶屬鄣郡地。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陽郡郡治設在宛陵(今宣州區),並在宛陵置宣城縣東漢廢宣城縣[6],至遲至桓帝時,又復置宣城縣[7]。漢末建安年間,分宛陵南鄉置寧國縣[8]三國時(221年),丹陽郡治遷至建業,吳景帝孫休永安年間(258年-264年)分丹陽郡溧水縣以南地區新置故鄣郡,寧國縣屬之,後永安末年郡廢[9][8]。吳五鳳元年,丹陽郡治又自蕪湖徙宛陵[10],至吳末不改[8]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析丹陽郡置宣城郡,治宛陵。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東晉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僑置豫州[11],宣城郡豫州。劉宋時,劉裕收復淮北,於淮北立豫州,位於淮南的原豫州改稱南豫州時析宣城郡僑置陳留郡,治所在今廣德縣後廢。

隋唐至明清時期

[編輯]

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改州為郡,稱宣城郡,大業三年(607年)改宛陵縣曰宣城縣。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貞元三年(787年)分浙西道節度使所領十州為浙西、|浙東、宣歙三道節度使,宣歙道領宣、三州,大順二年(891年)改稱寧國節度使,五代不變。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因宋孝宗曾駐在寧國軍轄區內,為其潛邸,故將宣州改為寧國府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寧國府為寧國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寧國路為寧國府,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寧國府為宣城府,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宣城府為宣州府。元年(1367年)仍曰寧國府,縣仍為府治。[12]因之。

民國時期至今

[編輯]

民國廢府留縣,宣城縣屬安徽省,期間,宣城先後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5月成立宣城專區。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併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200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設立宣城市。2001年二月,宣城市正式掛牌成立[3]

地理

[編輯]

地理位置

[編輯]

宣城市位於皖南山區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地形以丘陵為主。所轄區域內,北部主要為平原,中部為丘陵崗地,南部為低山丘陵。黃山山脈自西南向西北深入本市,天目山脈從浙江西部延伸而來,清涼峰海拔1787.2米,為本市最高峰。敬亭、柏視、水西、龍鬚四山峰巒疊翠;青弋江、水陽江兩水相依。

氣候

[編輯]

宣城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具有以下特點[13]

  • 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本區地處中緯度地帶,是季風氣候最為明顯的區域之一。由於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夏季盛行來自海洋的偏南風,冬季盛行來自內陸的偏北風。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控制,天氣高溫多雨,冬季受歐亞大陸氣團控制,天氣寒冷少雨,雨量在年內分配很不均勻。受到季風的影響,本市一年中夏季最長,約121天;冬季次之,約102天;春季較短,約73天;秋季最短,只有約69天。春暖、夏熱、秋爽、冬寒,四季分明。
  • 光溫同步,雨熱同季。日照與溫度的年內變化趨向一致,降水集中在暖熱季節,尤其是夏秋。
  • 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全區年平均溫度為15.6℃,最熱月平均28.1℃,最冷月平均2.7℃,氣溫年較差25.4℃,氣候變化溫和。乾燥度在0.68~0.90之間,屬濕潤氣候區。雨量豐沛,年降水量在1200~1500毫米之間,氣候濕潤溫和,無霜期長達8個月。
  • 氣候多樣,氣象災害頻繁。由於境內地形複雜,山體相對較大,氣象要素隨山體坡向、坡度呈現不同的分佈類型和規律,從而構成立體氣候景觀。多種類型的地形氣候和局部小氣候,有利於農業多種經營,但是氣象災害也比較頻繁,如因降水的時空分佈不均而引起的局部地區山洪,大面積的旱澇;伴隨着某些氣象要素異常變化而出現的大風、暴雨、冰雹、冰粒等;因適宜的氣候條件而誘發的農作物病蟲害等。
1981–2010年間宣城市的平均氣象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F) 7.7
(45.9)
10.0
(50.0)
14.7
(58.5)
21.3
(70.3)
26.6
(79.9)
29.2
(84.6)
33.1
(91.6)
32.3
(90.1)
27.8
(82.0)
22.8
(73.0)
16.7
(62.1)
10.5
(50.9)
21.1
(69.9)
日均氣溫 °C(°F) 3.2
(37.8)
5.5
(41.9)
9.7
(49.5)
15.9
(60.6)
21.4
(70.5)
24.7
(76.5)
28.3
(82.9)
27.6
(81.7)
23.2
(73.8)
17.5
(63.5)
11.1
(52.0)
5.2
(41.4)
16.1
(61.0)
平均低溫 °C(°F) 0.0
(32.0)
2.1
(35.8)
5.8
(42.4)
11.6
(52.9)
17.0
(62.6)
21.1
(70.0)
24.6
(76.3)
24.1
(75.4)
19.8
(67.6)
13.6
(56.5)
7.0
(44.6)
1.5
(34.7)
12.4
(54.2)
平均降水量 mm(吋) 69.2
(2.72)
69.3
(2.73)
121.1
(4.77)
119.0
(4.69)
136.8
(5.39)
232.8
(9.17)
190.1
(7.48)
144.7
(5.70)
89.0
(3.50)
74.6
(2.94)
68.9
(2.71)
41.7
(1.64)
1,357.2
(53.44)
平均相對濕度(%) 79 78 77 76 76 81 80 82 82 80 79 77 79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14]

水文

[編輯]

宣城地區河流湖泊主要屬長江流域,寧國市東南部的茅坦河流向錢塘江,其中原屬於徽州的績溪縣是長江流域和錢塘江流域的分水嶺,績溪境內絕大部分河流流向錢塘江,少量流向長江例如徽水河等。境內有青弋江水陽江兩大水系,湖泊有南漪湖固城湖的一部分。其中,青弋江發源於黃山北麓,自涇縣陳村入境,經涇縣、南陵縣宣州區蕪湖縣,在蕪湖市入長江;水陽江發源於天目山北麓績溪縣境內,經當塗縣的姑溪河在金柱關人長江;南漪湖位於宣州市和郎溪縣北部圩區;固城湖界江蘇省高淳縣和本區宣州市之間[15]

政治

[編輯]

在政治地位上,宣城市為安徽省下轄的地級市。宣城市人民政府駐在鰲峰中路49號。最高權力機關,市人民代表大會駐在鰲峰中路68號,即市政府對面。

現任領導

[編輯]
宣城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宣城市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宣城市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宣城市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宣城市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市長 主席
姓名 何淳寬[16] 操龍燦[17] 何淳寬[18] 吳愛國[19]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湖南省道縣 安徽省潛山市 湖南省道縣 安徽省涇縣
出生日期 1977年10月(47歲) 1965年8月(59歲) 1977年10月(47歲) 1965年8月(59歲)
就任日期 2024年10月 2023年1月 2021年6月 2022年6月

歷任領導

[編輯]

行政區劃

[編輯]

宣城市現轄1個市轄區、4個,代管2個縣級市

宣城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20]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註 1][21]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註 2][22]
(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23]
街道
辦事處
其中:
民族鄉
341800 宣城市 Xuānchéng Shì 12,312.55 2,500,063 宣州區 242000 15 62 18 1
341802 宣州區 Xuānzhōu Qū 2,585.14 774,332 濟川街道 242000 9 14 3
341821 郎溪縣 Lángxī Xiàn 1,100.55 311,513 建平鎮 242100 7 2
341823 涇縣 Jīng Xiàn 2,033.23 275,837 涇川鎮 242500 9 2
341824 績溪縣 Jìxī Xiàn 1,103.63 138,784 華陽鎮 245300 8 3
341825 旌德縣 Jīngdé Xiàn 907.00 112,368 旌陽鎮 242600 10
341881 寧國市 Níngguó Shì 2,466.90 388,097 西津街道 242300 6 8 5 1
341882 廣德市 Guǎngdé Shì 2,116.10 499,132 桃州鎮 242200 6 3
註:宣州區數字包含宣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飛彩、金壩2街道;寧國市數字包含宣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天湖街道。

人口

[編輯]

截至2022年末,宣城市常住人口249.5萬人[24],比上年增加0.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56.2萬人,城鎮化率為62.6%,比上年提高0.85個百分點。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500,063人[25]。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532,938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32,875人,下降1.3%,年平均增長率為-0.13%。其中,男性人口為1,284,677人,佔總人口的51.39%;女性人口為1,215,386人,佔總人口的48.6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5.7。0-14歲的人口為340,992人,佔總人口的13.64%;15-59歲的人口為1,594,425人,佔總人口的63.78%;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64,646人,佔總人口的22.59%,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51,105人,佔總人口的18.04%。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520,484人,佔總人口的60.8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979,579人,佔總人口的39.18%。

民族

[編輯]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483,613人,佔99.3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6,450人,佔0.66%。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37,094人,下降1.47%,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18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4,219人,增長34.49%,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18個百分點。

經濟

[編輯]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0年以來,宣城經濟發展較快。根據宣城市統計局[26]的數據,宣城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為525.7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8.5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48.2億元,增長23.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9.0億元,增長10.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21028元。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8.1:43.5:38.4變化為16.8:47.2:36.0,二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工業化率由上年的34.5%提高到38.4%。

在2010年12月29日中國共產黨宣城市第二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上,宣城市政府這樣評價宣城市在過去五年間(即「十一五」時期)的發展成就: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宣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貧富差距就不斷擴大。在宣城市區內,許多家庭都擁有至少一輛車,部分家庭則擁有兩套甚至以上的住房。在市區中心,商業服務業較為發達,行人、車輛眾多,主幹道在高峰時段甚至會出現堵車現象。而在本市下屬的農村,許多人依然貧困,一些人甚至住在破舊不堪的危房中。

農業

[編輯]

宣城由於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雨熱同期,雨量較為充沛,有利於農業生產。但由於宣城市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比較低,這一優勢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2010年,宣城糧食總產量134.5萬噸,增長0.6%。

國購廣場
2010年宣城市主要農產品產量[26]
產品名稱 產量(萬噸) 比上年增長(%)
夏糧 22.4 3.5
油料 11.1 -9.9
烤煙 1.1 19.3
茶葉 2.5 -1.1
蔬菜 69.2 2.0
水果 21.1 3.4

2010年宣城完成造林面積10.29萬畝,退耕還林面積2.14萬畝,森林撫育經營19.7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5.0%,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全年肉類總產量19.8萬噸,比上年增長0.5%。禽蛋產量4.7萬噸,增長2.7%。奶類產量1000噸,增長2.0%。全年水產品產量 9.8萬噸,增長4.1%。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1千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34千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07.4萬千瓦,比上年增長4.9%;農用拖拉機達到5.4萬台,下降0.8%,聯合收割機達到3342台,增長3.3%。

工業和建築業

[編輯]

宣城市的工業基礎薄弱,長期積累下來的一些工業基礎也在抗日戰爭中損失殆盡。建國後,宣城工業發展起步較晚,但速度較快。2010年,宣城市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千億元人民幣大關,其中,重工業實現增加值218.7億元,同比增長28.2%,輕工業實現增加值70.0億元,增長29.4%[26]。雖增幅明顯,但政府在注重發展工業的同時卻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導致全市空氣質素下降,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28]

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63.1億元,比上年增長49.6%;實現利潤總額46.8億元,比上年增長98.6%;產成品庫存38.5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245.73,比上年提高55.75個點,為本市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的歷史最高水平[26]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橡膠零件及附件增長108.1%,塑料製品增長67.9%,精製茶增長68.8%,發電量增長167.1%,機動車(汽車)零配件增長40.6%,鋼材增長85.7%,銅材增長19.4%,鋁材增長29.4%。

宣城市的建築業,尤其是房地產業近年增長較快。2010年該市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46.4億元,比上年增長11.3%。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完成房屋建築面積718.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7.4%;竣工面積312.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7%[26]。批評者認為,房地產業的高速發展引發了投機炒房活動,使該市房價過快上漲。

交通

[編輯]

公路

[編輯]

鐵路

[編輯]

民航

[編輯]

方言

[編輯]

宣城原本方言為吳語宣州片宣州小片,但是由於對外交流和江淮官話區移民導致宣城的對外的方言變成了江淮官話,只有部分家庭內部方言依然為吳語

物產

[編輯]

宣城物產豐饒。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為首的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土特名產,而其中尤以宣紙宣筆、旌德三麻、績溪蠶絲、徽墨、唐代「宣州紅線宣紙毯」、宋代「宣城諸葛筆」、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揚名華夏。如今「水東琥珀棗」、「敬亭綠雪茶」、「郎溪瑞草魁」、「寧國黃花雲尖」、「涇縣紅星宣紙」、「績溪梅花白廠絲」,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名氣。2004年宣城被授予「中國文房四寶之鄉」稱號。寧國授予「中國山核桃之鄉」、「中國元竹之鄉」稱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

名勝

[編輯]

教育

[編輯]

友好城市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土地面積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數據。
  2. ^ 常住人口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宣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2021-06-10 [2022-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0). 
  2. ^ 安徽宣城成为杭州都市圈观察员城市!. 鳳凰網. [2020-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2). 
  3. ^ 3.0 3.1 宣城历史沿革. [2011-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4) (中文(中國大陸)). 
  4. ^ 新华网 “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感受徽风皖韵. [2013-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0). 
  5. ^ 宣城市人民政府. 历史沿革. [2014-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6). 
  6. ^ 《後漢書·郡國志》丹陽郡較《漢書·地理志》比統縣少宣城一縣。
  7.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p.223-224.
  8. ^ 8.0 8.1 8.2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p.50.
  9. ^ 《太平寰宇記》卷103.
  10. ^ 黃武元年,自建業遷至蕪湖。
  11. ^ 淮河以北不屬東晉。
  12. ^ 存档副本. [2013-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6). 
  13. ^ 宣城气候. 2005-08-08 (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
  14.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國氣象局. [2020-04-13]. 
  15. ^ 宣城水系. 2005-08-08 (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
  16. ^ 何淳宽任宣城市委书记 李中不再担任. 中國經濟網. 
  17. ^ 操龙灿当选宣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國經濟網. [2023-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3). 
  18. ^ 何淳宽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21-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7). 
  19. ^ 吴爱国当选宣城市政协主席. 中國經濟網. [2022-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8). 
  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9-11 [2020-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21. ^ 《宣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宣城市國土資源局. [2018-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5). 
  22. ^ 宣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宣城市人民政府. [2021-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0). 
  23.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24. ^ 宣城市2022年人口. [2023-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3). 
  25. ^ 宣城市統計局、宣城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宣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2023-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4).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宣城市統計局. 宣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2011-04-13 (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
  27. ^ 中國共產黨宣城市第二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 宣城市前景目标. 2011-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4) (中文(中國大陸)). 
  28. ^ 宣城市政民互动网:美丽的宛溪河就是这样的改造的吗. 2011-02-28 (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
  29. ^ 高登榜会见日本四国中央市考察团一行. 宣城市文房四寶協會. 2013-06-02. [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