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峨眉髭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峨眉髭蟾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兩棲綱 Amphibia
目: 無尾目 Anura
科: 角蟾科 Megophryidae
屬: 髭蟾屬 Vibrissaphora
種:
峨眉髭蟾 V. boringii
二名法
Vibrissaphora boringii
(Liu, 1945)[1]

峨眉髭蟾學名Vibrissaphora boringii)為角蟾科髭蟾屬兩棲動物,俗名鬍子蛙、乾氣蟆、黑氣蟆。

特徵[編輯]

體長7—9厘米,體背面藍褐色或青灰色。體側和背上有不規則的深色斑點,腹面紫肉色或白色。頭部扁而寬,前肢長,後肢較短,趾間有蹼。雄蟾上頜邊緣有黑色角質刺10—16根,一般為12根,沿上唇緣排列成一弧形。雌蛙只在唇緣的相應部位出現十多個米色斑點。

最為特殊的是,除「鬍子」外,還有一雙大眼球的色彩,眼球佔1/3的上半部呈藍綠色,下半部為深棕色。雄娃無聲囊和指墊。到春二三月繁殖季節,它的手臂長粗壯,「鬍子」也長出來。過此繁殖季節,手臂變細,刺開始脫落。

分佈[編輯]

峨眉髭蟾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佈於湖南四川貴州等地,常棲息於山坡或田坎之石縫內或草堆下。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700至17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峨眉山。[1]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峨眉髭蟾.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