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弘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崔弘度(6世紀—?),一名[1],字摩訶衍,一字摩訶[2]博陵郡安平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周、隋朝官員。

生平[編輯]

崔弘度的祖父崔楷是北魏司空,父親崔說是北周敷州刺史。崔弘度體力過人,儀表魁梧,臉龐長滿鬍鬚非常奇偉。崔弘度性格嚴厲殘酷,虛歲十七時,為北周大冢宰宇文護引薦為親信,很快獲授任都督,屢次升任大都督。當時宇文護的兒子中山公宇文訓擔任蒲州刺史,宇文護命令崔弘度跟隨宇文訓。崔弘度曾經和宇文訓登樓,到達樓的上層,離地面四五丈,低頭看地面,宇文訓說:「可怕啊。」崔弘度說:「這有什麼可怕的!」崔弘度突然跳下樓,到地面時毫髮無傷。宇文訓認為崔弘度勇武迅捷,大為稱奇。崔弘度後來以戰功獲授儀同,跟隨周武帝宇文邕消滅北齊,進位上開府,封鄴縣公,獲賜帛三千段,粟麥三千石,奴婢一百人,各種牲畜以千計算,很快又跟隨汝南公宇文神舉在范陽擊敗盧昌期[3][4]

周宣帝宇文贇即位後,崔弘度跟隨鄖國公韋孝寬進攻淮南。崔弘度與化政公宇文忻、司水賀婁子干到達肥口,南陳將軍潘琛率領數千士兵來抵抗,雙方隔河佈陣。宇文忻派遣崔弘度告知潘琛利害,潘琛到晚上就逃跑了。北周軍隊進攻壽陽,降服南陳守將吳文立,崔弘度功勞最大,以前後功勳,進位上大將軍,承襲了父親崔說的爵位安平縣公。到尉遲迥作亂時,崔弘度於大象二年六月甲子(580年7月7日)出任行軍總管,跟隨元帥韋孝寬討伐尉遲迥[5][6]。崔弘度招募長安幾百勇猛雄武之人作為別動隊,遭遇的敵人無不潰逃。崔弘度的妹妹原本嫁給尉遲迥兒子為妻,等到攻破鄴城,尉遲迥窘迫登樓,崔弘度和賀婁子干徑直跑到龍尾追趕他[7][8]。尉遲迥彎弓將要射擊崔弘度,崔弘度脫下頭盔對尉遲迥說:「認識我嗎?今天你我都是為了國事,不能顧私情。我以親戚之情,嚴防亂兵,不允許侵犯侮辱。情況到了這種地步,應當早為自身考慮,你還等待什麼?」尉遲迥把弓扔在地上,極力咒罵大丞相楊堅後自殺。崔弘度看着弟弟崔弘昇說:「你可以取下尉遲迥的人頭。」崔弘昇就斬下尉遲迥的人頭[9]。當時行軍總管照例應該封國公,崔弘度沒有及時殺尉遲迥,致使尉遲迥說出惡毒的言語,因此降了一等爵位,封武鄉郡公[10][4][11]大象二年十二月丁巳(580年12月27日),崔弘度進位上柱國[12][13]

開皇初年,突厥進犯,崔弘度出任行軍總管出兵原州抵抗。突厥退兵後,崔弘度進兵駐紮靈武郡,一個多月後返回,出任華州刺史。隋文帝楊堅替兒子秦王楊俊娶崔弘度的妹妹為王妃。開皇六年春二月乙未(586年3月9日),崔弘度升任襄州總管[14]。崔弘度一向尊貴,對待下屬嚴厲,動輒責打,官吏百姓喪膽,聽到崔弘度的聲音無不顫慄。崔弘度所在之地,令行禁止,盜賊絕跡。開皇七年(587年),梁王蕭琮來朝見,隋文帝以崔弘度出任江陵總管,鎮守荊州。崔弘度所率軍隊到達鄀州,蕭琮叔叔太傅安平王蕭岩、弟弟荊州刺史義興王蕭瓛等人害怕崔弘度襲擊後梁,聚集當地居民叛亂,向南陳投降,崔弘度追趕不及[15][16][17][18][19][20]。南陳人害怕崔弘度,也不敢窺伺荊州。平定南陳的戰役,崔弘度出任行軍總管跟隨秦王楊俊出兵出襄陽道。到南陳平定後,崔弘度獲賞賜五千段帛。高智慧等人等作亂,崔弘度又出任行軍總管出兵泉門道,隸屬於楊素。崔弘度與楊素官品一樣而年紀較大,楊素常常恭敬對待。現在隸屬於楊素,崔弘度心中非常不平,楊素的話大多不聽,楊素也寬容對待他。返回後,崔弘度於開皇二十年二月己巳(600年3月29日)檢校原州刺史[21],仍兼任行軍總管防備胡人,崔弘度無所俘虜而回,隋文帝非常尊敬他,又為河南王楊昭娶崔弘昇的女兒為王妃[22][23]

仁壽年間,崔弘度檢校太府卿,自認為一家兩位王妃,對人從不屈服,常常告誡自己的下屬說:「做人應當誠實寬恕,不能欺騙。」大家都說:「是。」後來有一次吃,伺候的有八九人,崔弘度一一問他們說:「鱉的味道美嗎?」人們害怕,都說:「鱉的味道美。」崔弘度大罵說:「奴才怎麼敢欺騙我?你們根本沒吃鱉,怎麼知道它的味道美?」崔弘度把伺候的人都打了八十杖。府中部下百工見到此事的,無不流汗,再不敢隱瞞。當時屈突蓋擔任武候驃騎,也是嚴厲苛刻,長安人說:「寧可喝三升,也不見崔弘度。寧可吃三升,也不見屈突蓋。」然而崔弘度治家也像在官府一樣,頭髮斑白的子侄,也經常被實行棍罰,家風嚴肅,被當時人稱讚。不久,秦王妃因為犯罪被誅殺,河南王妃又被罷免廢黜。崔弘度憂慮氣憤,稱病在家,各個弟弟與他分居,崔弘度更加不得志[24][25]

隋煬帝楊廣即位,河南王楊昭成為太子,隋煬帝將要再度冊立崔妃,派遣宮中使者去崔家宣佈旨意。使者前往崔弘昇家,崔弘度不知道。使者返回,隋煬帝說:「崔弘度有什麼話?」使者說:「崔弘度聲稱患病不能起來。」隋煬帝默然無語,冊立崔妃的事情最終擱置。崔弘度憂慮氣憤,不久後去世[26][27]

其他[編輯]

崔弘度的二伯崔謙在家中很嚴肅,言行舉止遵循禮度,崔謙的兒子崔曠和崔弘度等人都遵守崔謙的遺訓[28][29]

家族[編輯]

祖父母[編輯]

父親[編輯]

兄弟姐妹[編輯]

夫人[編輯]

  • 河南元氏,北魏任城王、吏部尚書、護軍大將軍、使持節、定州刺史、定州諸軍事、尚書右僕射、雍州刺史、關右諸軍事、尚書左僕射、尚書令、司空公、司徒公、太傅、錄尚書、太師、黃越大將軍、加九錫、諡文宣王元澄曾孫女,北魏東阿王、侍中、太常卿、使持節、恆州刺史、恆州諸軍事、吏部尚書、尚書左右僕射、尚書令、司徒公、定州刺史、七州諸軍事、太傅、諡文簡公元順孫女,北周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通直散騎常侍、太常卿、使持節、都督、大行台尚書、大司徒、秋官尚書、金州總管、八州諸軍事、金州刺史、濟北郡開國公拓跋迪長女[31]

子女[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文苑英華·卷九百四·周大將軍崔說神道碑》:公諱說,字某,博陵郡安平縣人也。昔者華陽之野,降龍首之神,烈山之都,啟龜文之繇。匡周則盟津有會,佐夏則龍門始鑿,西遊則起家秦相,東入則載世齊卿,備乎史籍,可得言矣。   祖辯,中軍將軍、定州刺史。父楷,鎮北將軍、司馬、烈侯,並厲風霜,俱張鋒穎,邸史疊跡,官曹懍然。是謂鮑恢都官,百城振懼,葛豐握節,京師斂手。   公特稟英靈,偏鐘山岳,雄姿俊茂,眉目疏朗。觀虎於檻,齠發不驚;稱象於船,勝衣能對。至於拉虎羈熊,摧斑碎掌,忘歸繁弱,落雁吟猿,故得氣蓋關中,威申河外。解褐領軍府錄事,轉諮議參軍。時當塗失御,政在權門始鑿論函谷之兵,即起韓陵之戰。  太師賀拔勝作牧西荊,公為假節冠軍將軍、防城都督。夫南陽失守,卷甲奔梁;樂毅羈旅,猶思燕路。陳軫悽愴,終戀秦聲;幸直和鄰,言歸舊國。授衛將軍都督,封安昌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弘農克復,沙苑揮鋒。進爵為侯,增邑並前一千一百戶。信珪則更受司勛,谷璧則還輸典瑞,鐵馬有河橋之戰,戈船有汾水之兵。除京兆太守。移民下邑,未學邊韶,走馬章台,不同張敞。遷帥都督、持節、撫軍、通直散騎常侍、大都督,尋遷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都官尚書、定州大中正。五曹秦事,有朱穆之忠;九品論人,見楊喬之直。改封安國縣侯,增邑合前一千四百戶,賜姓宇文,改名為說。漢王改婁敬之族,事重論都;魏後變程昱之名,恩深捧日。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竇憲連官,單于之寶鼎可致;張寬固位,渭橋之流星可識。攻木七工,既掌丘陵之賦;司會六典,乃均邦國之財。居官得人,於斯為盛。進爵為公,改封萬年縣,通前二千四百戶,除隴州刺史都督隴州諸軍事,隴坻路遙,秦川望遠,鄧仲華之不去,馬文淵之願歸。尋除涼州刺史、總督河西甘瓜諸軍事。地似伏龍,城如飛鳥,敦煌實錄,宛在胸襟,玉門亭障,無勞圖畫,有馬如羊,不以入廄,有金如粟,不以入懷。   柱國齊王,今上之介弟,龔行薄伐,問罪河陽,以公為行軍長史,參謀帷幄。中軍之司,既舉魏絳;上卿之佐;實用荀林。以公方之,差無慚德。除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崇德、安義、建忠、九曲、安樂、三泉、伏流、周張、平泉、固安、蠻、通谷凡十三防禦,熊、和、中三州黃蘆、起谷、王晏、供超、牽羊、溫狐、交河、大嶺、避雨、木柵寺一十戍諸軍崇德防主。宜陽上地,更有秦兵;熊耳山前,還逢積仗。用是連營函谷,獵騎黎陽,威振兩河,名陵三晉。改封安平縣公。淮陰一國,韓信之故人;戶牖萬家,陳平之鄉里。公此衣錦,足為連類。建德四年正月十日,薨於長安之永貴里私第,春秋六十有四。詔贈敷、延、丹、綏、恆五州諸軍事,敷州刺史,諡曰莊公,禮也。即以其年二月二十四日葬於京兆平原鄉之吉遷里。北陵追遠,大司馬有賜綬之恩;西京贈行,冠軍侯有詔葬之禮。嗚呼哀哉!   世子儀同衍,生事以禮,死葬以禮,愛親有王祥之孝,同氣有姜肱之睦,百行之本,於斯備焉。況復松檟深沉,既封青石之墓,丘陵標榜,須勒黃金之碑。乃為銘曰:   華陽之神,厲山之祖。鳳野匡周,龍門佐禹。日浴溟池,山浮海浦。甫穆霸國,營丘樂土。胤斯宗邑,承此壤土。移封東武,就君安陽。中軍節目,鎮北鋒芒,商飆獵草,電火驅霜。公之輪奐,繼體貞干。儀表丘墟,風神牆岸,孝有至德,忠能匡贊。不廢橫琴,無妨《奇支》案。既班三事,又貳六官。衛青受詔,韓信登壇。長城馬窟,廣武兵欄。軍吏無犯,營民不寒,乃用六謀,乃論三策。城壘向背,星辰主客。劍起沈犀,弓開伏石。楚後讓盟,秦君還璧。百齡危脆,千仞摧藏。諸侯地裂,邊將星亡。輕車騎士,玄甲黃腸。社如齊地,廟似桐鄉。銘功贊德,碑闕相望。
  2. ^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弘度字摩訶,隋檢校太府卿、武鄉郡公。
  3. ^ 《隋書·卷七十四·列傳第三十九》:崔弘度字摩訶衍,博陵安平人也。祖楷,魏司空。父說,周敷州刺史。弘度膂力絕人,儀貌魁岸,鬚面甚偉。性嚴酷。年十七,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親信。尋授都督,累轉大都督。時護子中山公訓為蒲州刺史,令弘度從焉。嘗與訓登樓,至上層,去地四五丈,俯臨之,訓曰:「可畏也。」弘度曰:「此何足畏!」欻然擲下,至地無損傷。訓以其拳捷,大奇之。後以戰勳,授儀同。從武帝滅齊,進位上開府,鄴縣公,賜物三千段,粟麥三千石,奴婢百口,雜畜千計。尋從汝南公宇文神舉破盧昌期於范陽。
  4. ^ 4.0 4.1 《北史·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弘度字摩訶衍。膂力絕人,儀貌魁岸,須面甚偉,性嚴酷。年十七,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親信,累轉大都督。時護子中山公訓為蒲州刺史,令弘度從焉。嘗與訓登樓,至上層,去地四五丈,俯臨之。訓曰:「可畏也!」弘度曰:「此何足畏?」欻擲下,至地無所損,訓大奇之。後以戰功授儀同。從平齊,進上開府、鄴縣公。尋從汝南公宇文神舉破盧昌期於范陽,鄖公韋孝寬經略淮南。以前後勛進位上大將軍。襲父爵安平縣公。
  5. ^ 《北史·卷六十二·列傳第五十》:隋文帝於是徵兵討迥,即以韋孝寬為元帥,陰羅雲監諸軍,郕國公梁士彥、樂安公元諧、化政公宇文忻、濮陽公宇文述、武鄉公崔弘度、清河公楊素、隴西公李詢、延壽公于仲文等皆為行軍總管。
  6.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四·陳紀八》:甲子,堅發關中兵,以韋孝寬為行軍元帥,郕公梁士彥、樂安公元諧、化政公宇文忻、濮陽公武川宇文述、武鄉公崔弘度、清河公楊素、隴西公李詢等皆為行軍總管,以討迥。弘度,楷之孫;詢,穆之兄子也。
  7. ^ 《隋書·卷五十三·列傳第十八》:其後每戰先登,及破鄴城,與崔弘度逐迥至樓上。
  8. ^ 《北史·卷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及破鄴城,與崔弘度逐迥至樓上。
  9.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四·陳紀八》:崔弘度妹,先適迥子為妻,及鄴城破,迥窘迫升樓,弘度直上龍尾追之。迥彎弓,將射弘度。弘度脫兜鍪,謂迥曰:「頗相識不?今日各圖國事,不得顧私。以親戚之情,謹遏亂兵,不許侵辱。事勢如此,早為身計,何所侍也?」迥擲弓於地,罵左丞相極口而自殺。弘度顧其弟弘升曰:「汝可取迥頭。」弘升斬之。
  10. ^ 《隋書·卷七十四·列傳第三十九》:宣帝嗣位,從鄖國公韋孝寬經略淮南。弘度與化政公宇文忻、司水賀婁子干至肥口,陳將潘琛率兵數千來拒戰,隔水而陣。忻遣弘度諭以禍福,琛至夕而遁。進攻壽陽,降陳守將吳文立,弘度功最。以前後勳,進位上大將軍,襲父爵安平縣公。及尉迥作亂,以弘度為行軍總管,從韋孝寬討之。弘度募長安驍雄數百人為別隊,所當無不披靡。弘度妹先適迥子為妻,及破鄴城,迥窘迫升樓,弘度直上龍尾追之。迥彎弓將射弘度,弘度脫兜鍪謂迥曰:「相識不?今日各圖國事,不得顧私。以親戚之情,謹遏亂兵,不許侵辱。事勢如此,早為身計,何所待也?」迥擲弓於地,罵大丞相極口而自殺。弘度顧其弟弘昇曰;「汝可取迥頭。」弘昇遂斬之。進位上柱國。時行軍總管例封國公,弘度不時殺迥,致縱惡言。由是降爵一等,為武鄉郡公。
  11. ^ 《北史·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及尉遲迥反,弘度以行軍總管從韋孝寬討之,所當無不披靡。弘度妹先適迥子為妻。及破鄴城,迥窘迫升樓,弘度直上龍尾追之。迥將射弘度,弘度脫兜鍪謂曰:「今日各圖國事,不得顧私。事既如此,早為身計,何所待也?」迥擲弓於地,罵大丞相極口,自殺。弘度顧弟弘昇,使取迥頭。進位上柱國。時行軍總管例封國公,以弘度不時殺迥,縱致惡言,由是降爵一等為武鄉郡公。
  12. ^ 《周書·卷八·帝紀第八》:丁巳,以柱國邗國公楊雄、普安公賀蘭謩、郕國公梁士彥、上大將軍新寧公叱列長釜、武鄉公崔弘度、大將軍中山公宇文恩、濮陽公宇文述、渭原公和乾子、任城公王景、漁陽公楊銳、上開府廣宗公李崇、隴西公李詢並為上柱國。
  13. ^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丁巳,以柱國邘公楊雄、普安公賀蘭謩、郕公梁士彥、上大將軍新寧公叱列長叉、武鄉公崔弘度、大將軍中山公宇文恩、濮陽公宇文述、渭原公和乾子、任城公王景、漁陽公楊銳、上開府廣宗公李崇、隴西公李詢並為上柱國。
  14. ^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乙未,以上柱國崔弘度為襄州總管。
  15. ^ 《周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四十》:琮之二年,隋文帝又徵琮入朝。琮率其臣下二百餘人朝於長安。隋文帝仍遣武鄉公崔弘度將兵戍江陵。軍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瓛等懼弘度掩襲之,遂虜居民奔於陳。
  16. ^ 《隋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四》:上以琮來朝,遣武鄉公崔弘度將兵戍之。軍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瓛等懼弘度掩襲之,遂引陳人至城下,虜居民而叛。
  17. ^ 《隋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四》:崔弘度以兵至鄀州,瓛懼,與其叔父岩奔於陳。
  18. ^ 《北史·卷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上以琮來朝,遣武鄉公崔弘度將兵戍之。軍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瓛等懼弘度掩襲之,遂引陳人至城下,虜居人而叛。
  19. ^ 《北史·卷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崔弘度兵至鄀州,瓛懼,與其叔父岩奔陳。
  20.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六·陳紀十》:隋主以梁主在外,遣武鄉公崔弘度將兵戍江陵。軍至都州,梁主叔父太傅安平王岩、弟荊州刺史義興王瓛等恐弘度襲之,乙丑,遣其都官尚書沈君公詣荊州刺史宜黃侯慧紀請降。
  21. ^ 《隋書·卷二·帝紀第二》:二月己巳,以上柱國崔弘度為原州總管。
  22. ^ 《隋書·卷七十四·列傳第三十九》:開皇初,突厥入寇,弘度以行軍總管出原州以拒之。虜退,弘度進屯靈武。月余而還,拜華州刺史。納其妹為秦孝王妃。尋遷襄州總管。弘度素貴,御下嚴急,動行捶罰,吏人讋氣,聞其聲,莫不戰慄。所在之處,令行禁止,盜賊屏跡。梁王蕭琮來朝,上以弘度為江陵總管,鎮荊州。弘度未至,而琮叔父岩擁居人以叛,弘度追之不及。陳人憚弘度,亦不敢窺荊州。平陳之役,以行軍總管從秦孝王出襄陽道。及陳平,賜物五千段。高智慧等作亂,復以行軍總管出泉門道,隸於楊素。弘度與素,品同而年長,素每屈下之。一旦隸素,意甚不平,素言多不用。素亦優容之。及還,檢校原州事,仍領行軍總管以備胡,無虜而還,上甚禮之。復以其弟弘昇女為河南王妃。
  23. ^ 《北史·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開皇初,以行軍總管拒突厥於原州。還,拜華州刺史。納妹為秦孝王妃。尋遷襄州總管。弘度素貴,御下嚴急,所在令行禁止,盜賊屏跡。梁主蕭琮來朝被止,以弘度為江陵總管,鎮荊州。陳人憚之,不敢窺境。以行軍總管從秦孝王平陳,賜物五千段。高智慧等作亂,復以行軍總管隸楊素。弘度與素品同,而年長於素,素每屈下之,一旦隸素,意甚不平。素亦優容之。及還,以行軍總管檢校原州事,以備胡。無虜而還。上甚禮之,復以其弟弘昇女為河南王妃。仁壽中,檢校太府卿。
  24. ^ 《隋書·卷七十四·列傳第三十九》:仁壽中,檢校太府卿。自以一門二妃,無所降下,每誡其僚吏曰;「人當誠恕,無得欺誑。」皆曰:「諾。」後嘗食鼈,待者八九人,弘度一一問之曰:「鼈美乎?」人懼之,皆云:「鼈美。」弘度大罵曰:「傭奴何敢誑我?汝初未食鼈,安知其美?」俱杖八十。官屬百工見之者,莫不流汗,無敢欺隱。時有屈突蓋為武候驃騎,亦嚴刻,長安為之語曰:「寧飲三升酢,不見崔弘度。寧茹三升艾,不逢屈突蓋。」然弘度理家如官,子弟斑白,動行捶楚,閨門整肅,為當時所稱。未幾,秦王妃以罪誅,河南王妃復被廢黜。弘度憂恚,謝病於家,諸弟乃與之別居,彌不得志。
  25. ^ 《北史·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自以一門二妃,無所降下。每誡其僚吏曰:「人當誠恕,無得欺誑。」皆曰:「諾。」後嘗食鱉,侍者八九人,弘度問之曰:「鱉美乎?」人懼之,皆曰:「美。」弘度大罵曰:「傭奴!何敢誑我?汝初未食鱉,安知其美?」俱杖之八十。官屬百工見之,莫不汗流,無敢欺隱。時有屈突蓋為武候車騎,亦嚴刻。長安為之語曰:「寧飲三斗醋,不見崔弘度;寧灸三斗艾,不逢屈突蓋。」然弘度居家,子弟班白,動行捶楚,閨門整肅,為當世所稱。
  26. ^ 《隋書·卷七十四·列傳第三十九》:煬帝即位,河南王為太子,帝將復立崔妃,遣中使就第宣旨。使者詣弘昇家,弘度不之知也。使者返,帝曰:「弘度有何言?」使者曰:「弘度稱有疾不起。」帝默然,其事竟寢。弘度憂憤,未幾,卒。
  27. ^ 《北史·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未幾秦王妃以罪誅,河南王妃復被廢,弘度憂恚,謝病於家。諸弟乃與之別居,彌不得志。煬帝即位,河南王為太子。帝將復立崔妃,遣中使就第宣旨。使者詣弘昇家,弘度不之知。使者反,帝曰:「弘度有何言?」使者曰:「弘度稱疾不起。」帝默然,其事竟寢。弘度憂憤,未幾卒。
  28. ^ 《周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七》:其居家嚴肅,動遵禮度。曠與說子弘度等,並奉其遺訓雲。
  29. ^ 《北史·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居家嚴肅,曠及說子弘度並奉其遺訓雲。
  30. ^ 倪潤安, 《河北曲阳北魏崔楷墓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02期), 2013年, (02期): 25–34 [2016-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31. ^ 31.0 31.1 西安市文物稽查隊編. 《西安新获墓志集萃》. 北京市: 文物出版社. 2016年2月: 44–45. ISBN 978-7-5010-4477-1 (中文(繁體)).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隋書·卷74》,出自魏徵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