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崔鑒(?—?),字神具博陵郡安平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大房,北魏官員。

生平[編輯]

崔鑒很有文學才能,從中書博士轉任侍郎,在延興年間受到詔令出使齊州,觀察當地的風俗習慣,代理兗州刺史,以功勞被賜予桐廬縣子的爵位。當時尚書李受到魏獻文帝拓跋弘寵信,與趙黑一起掌管選部。李奏請任命中書侍郎崔鑒為東徐州刺史,北部主書郎公孫處顯為荊州刺史,選部監公孫蘧為幽州刺史,聲稱他們有才能,實際上是李有私心。趙黑憎惡李損害了選拔任用官員的規矩,就和他在殿前爭辯起來:「憑功勞授予官職,依爵位給予俸祿,這是國家固有的制度。中書侍郎、尚書主書郞、諸曹監,其功勞和能力兼有,授予官職也不超過太守,現在李把他們都任用為一州刺史,臣實在對此疑惑。」魏獻文帝猶豫不決,就說:「那就暫不考慮公孫蘧。」[1][2]崔鑒外任奮威將軍東徐州刺史。崔鑒想要新歸附北魏的百姓愉快安定,百姓中的年老者,崔鑒上表請求給予他們非正式的太守、縣令職務,皇帝下令採納了他的意見。崔鑒又在東徐州境內冶煉銅器鑄造農具,軍民都獲得好處。崔鑒去世後,朝廷贈予冠軍將軍青州刺史、安平侯,諡號[3][4]

其他[編輯]

陸叡娶崔鑒的女兒,當時魏孝文帝元宏還沒有更改鮮卑人的姓名,陸叡原名伏鹿孤賀鹿渾,崔鑒對親近的人說:「平原王才能和氣度不錯,但可惜姓名太過重複。」[5][6]

家族[編輯]

六世祖[編輯]

五世祖[編輯]

曾祖[編輯]

祖父[編輯]

  • 崔遭,北魏鉅鹿縣縣令

父親[編輯]

  • 崔綽,北魏博陵郡功曹

夫人[編輯]

兄弟[編輯]

  • 崔檦,北魏代理博陵郡太守

子女[編輯]

  • 崔合,北魏常山郡太守、桐廬縣子
  • 崔秉,北魏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左光祿大夫
  • 崔習,北魏河東郡太守
  • 崔氏,嫁北魏散騎常侍、征北大將軍、定州刺史、鉅鹿郡公陸叡[5][6]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魏書·卷49》,出自魏收魏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史·卷032》,出自李延壽北史

參考資料[編輯]

  1. ^ 《魏書·卷九十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是時尚書李訢亦有寵於顯祖,與黑對綰選部。訢奏中書侍郎崔鑒為東徐州,北部主書郎公孫處顯為荊州,選部監公孫蘧為幽州,皆曰有能也,實有私焉。黑疾其虧亂選體,遂爭於殿庭曰:「以功授官,因爵與祿,國之常典。中書侍郎、尚書主書郎、諸曹監,勳能俱立,不過列郡,今訢皆用為方州,臣實為惑。」顯祖疑之,曰:「公孫蘧且止。」
  2. ^ 《北史·卷九十二·列傳第八十》:時尚書李訢亦有寵於獻文,與默對綰選部。訢奏中書侍郎崔鑒為東徐州,北部主書郎公孫處顯為荊州,選部監公孫蘧為幽州,皆曰有能,實有私焉。默疾其虧亂選體,遂爭於殿庭曰:「以功授官,因爵與祿,國之常典。中書侍郎、尚書主書郎、諸曹監,勳能俱立,不過列郡。今訢皆以為州,臣實為惑。」
  3. ^ 《魏書·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崔鑒,字神具,博陵安平人。父綽,少孤,學行修明,有名於世。與盧玄、高允、李靈等俱被徵,語在允傳。尋以母老固辭,後為郡功曹而卒。鑒頗有文學,自中書博士轉侍郎。延興中受詔使齊州,觀省風俗,行兗州事。以功賜爵桐廬縣子。出為奮威將軍、東徐州刺史。鑒欲安悅新附,民有年老者,表求假以守、令,詔從之。又於州內冶銅以為農具,兵民獲利。卒,贈冠軍將軍、青州刺史、安平侯,諡曰康。
  4. ^ 《北史·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鑒頗有文學,自中書博士轉侍郎,賜爵桐廬縣子。出為東徐州刺史。鑒欲安新附,人有年老者,表求假以守令,詔從之。又於州內銅冶為農具,兵人獲利。卒,贈青州刺史、安平侯,諡曰康。
  5. ^ 5.0 5.1 《魏書·卷四十·列傳第二十八》:娶東徐州刺史博陵崔鑒女,鑒謂所親云:「平原王才度不惡,但恨其姓名殊為重複。」
  6. ^ 6.0 6.1 《北史·卷二十八·列傳第十六》:娶東徐州刺史博陵崔鑒女,時孝文尚未改北人姓,鑒謂所親云:「平原王才度不惡,但恨其姓名殊為重複。」
  7. ^ 《魏書·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忻弟仲哲。生為祖母宋氏所養,早有知識,六歲宋亡,啼慕不止,見者悲之。
  8. ^ 《北史·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忻弟仲哲,早喪所生,為祖母宋氏所養。六歲,宋亡,啼慕不止,見者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