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號鐵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巴伐利亞號
艦名出處 巴伐利亞王國
建造者 基爾帝國船廠
動工日 1874年
下水日 1878年5月13日
服役日 1881年8月4日
重新歸類 1899年2月25日
除籍日 1910年2月19日
綽號 「水泥廠」(Zementfabriken
結局 1919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艦級 薩克森級鐵甲艦
排水量 7742噸
全長 98.2米
全寬 18.4米
吃水 6.32米
動力輸出 4200千瓦
動力來源 雙軸單脹蒸汽機
速度 13節
續航距離 1940海里以10節
乘員 32名軍官、285名水兵
武器裝備
裝甲

巴伐利亞號(德語:SMS Bayern[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四艘薩克森級鐵甲護衛艦的第二艘,以巴伐利亞王國命名。其姊妹艦還包括有薩克森號符騰堡號巴登號。巴伐利亞號由基爾帝國船廠承建,自1874年開始架設龍骨、1878年5月13日下水,並於1881年8月4日投入使用。艦隻的主炮為六門獨立安裝在開放式炮座上的260毫米口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

入役後,巴伐利亞號隨演習分艦隊(即公海艦隊前身)一起進行了多次訓練演習和巡航。在1880年代末和1890年代初,它也曾多次陪同德皇威廉二世對英國和波羅的海諸城展開國事訪問。從1895年-1898年間,艦隻在但澤希肖船廠德語Schichau-Werke完成了現代化改造;然後繼續投身艦隊服役了十年,於1910年撤出現役。在1911年之後,巴伐利亞號主要充當艦隊的靶艦,直至1919年被出售並拆解報廢。

設計[編輯]

薩克森級艦隻示意圖

薩克森級鐵甲艦是在帝國海軍部首任部長、步兵上將阿爾布雷希特·馮·施托施任期內建造的第一批主力艦。施托施支持德國艦隊的海岸防禦策略,薩克森級便設計用於在設防的港口行動,從而能夠出擊破壞敵人的封鎖線。它們在服役過程中飽受爭議,因為批評者指出與早期的鐵甲巡防艦相比,這些艦隻的適航性差,在巨浪中的橫搖傾向嚴重,並且速度較慢。[1]

巴伐利亞號的全長為98.2米,有18.4米的舷寬和6.32米的前吃水,設計排水量為7742噸。[2]它的推進裝置由兩台三缸單脹蒸汽機組成,所需的蒸汽是通過八台燃煤迪爾鍋爐英語Dürr boiler供給。艦隻的最高航速為13(24公里每小時),額定功率為5,600匹公制馬力(5,500匹指示馬力)。[3]其標準船員編制為32名軍官及285名水兵,在擔任總隊旗艦時還可增編7名軍官和34名水兵。[2]

巴伐利亞號的主炮為六門260毫米22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其中兩門單座安裝在司令塔前方的開放式炮座上,其餘四門也以單座安裝在艦舯的一個開放式炮座上。竣工時,該艦還配備有六門87毫米24倍徑箍炮和八挺37毫米機炮德語Canon revolver de 37用於防禦魚雷艇。[2][4]

艦隻的裝甲由鍛鐵製成,集中在艦舯部的裝甲堡壘英語Armored citadel[5]裝甲厚度在裝甲堡壘為203至254毫米,在甲板則為50-75毫米。炮座裝甲為254毫米厚的鍛鐵,輔以250毫米厚的柚木作背襯。[6]

建造[編輯]

巴伐利亞號的下水儀式

在1873年艦隊建設規劃所設想的四艘鐵甲護衛艦中,基爾帝國船廠(A艦、C艦)和斯德丁伏爾鏗船廠(B艦、D艦)將各承建兩艘。儘管B艦(薩克森號)的訂單較合同代號為「A艦」(Panzerschiff A[註 2]的巴伐利亞號晚了約五個月才發出,但由於伏爾鏗廠的造艦速度快得多,甚至比A艦提前了十個月下水,從而出乎意料地成為了這一船級命名艦[8]

巴伐利亞號則是自1874年開始在帝國廠架設龍骨,造艦序號為3。[3]建造主要使用由德國工業生產的材料,但裝甲板除外——因為受委託的迪林根冶煉廠德語Dillinger Hütte尚無法以所需的質量生產,當局只得選用了英國產品。[9]艦隻於1878年5月13日下水,時任海軍部長的施托施上將原計劃邀請帝國議會的全體成員參加下水儀式,但由於經費不足,最終僅有一個代表團參加。命名演說及命名本身是由議會副議長施陶芬貝格的弗朗茨·奧古斯特·申克德語Franz August Schenk von Stauffenberg男爵主持。[8]經過再三年多的舾裝,艦隻於1881年8月4日正式入役。[2]與其三艘姊妹艦一樣,巴伐利亞號是由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首批完全依靠發動機推進的大型鐵甲艦之一。[5]

服役歷史[編輯]

竣工完成調試後,巴伐利亞號即被列入預備役。直至1884年,它才開始在艦隊服役;主要原因是其姊妹艦薩克森號在1880年的艦隊演習中表現不佳。[10]薩克森級艦隻暴露出來的其中一大問題是,由於其船底平坦,容易發生危險的橫搖,這大大降低了火炮的精度。即便與同時代的艦隻相比,它們的裝甲也很薄弱。此外,這些艦隻的速度緩慢,機動性差。[11]儘管如此,在1884年的艦隊演習中,巴伐利亞號及其三艘姊妹艦還是組成了第一總隊,受海軍少將亞歷山大·馮·蒙茨英語Alexander von Monts指揮。[10]

巴伐利亞號在1885年的演習中繼續留在艦隊,儘管只有老舊的鐵甲艦腓特烈·卡爾號漢薩號加入其陣。演習從對挪威奧勒松的訪問開始,隨後艦隊前往波羅的海進行訓練演習。[12]1885年10月,被任命為首席炮官、後來獲得「德國艦炮之父」美譽的奧古斯特·馮·湯姆森英語August von Thomsen在巴伐利亞號艦上進行了首次遠程射擊實驗。[13]然而由於炮管高程不足(炮管撞到了炮廓德語Kasematte頂部),射擊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1886年5月15日,艦隻因應進行大型機件維修而暫時退役。此次維修除了更換魚雷管外,還使巴伐利亞號成為了帝國海軍第一艘搭載西門子和哈爾斯克電氣內部照明的軍艦。[9]在當年的演習中,巴伐利亞號的三艘姊妹艦及新近入役的奧爾登堡號加入了新組建的演習分艦隊(即公海艦隊前身)第一總隊。[14]1887年,巴伐利亞號出席了連接基爾和北海威廉皇帝運河開鑿典禮。[15]它於1888年重返現役,隨即陪同新加冕的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波羅的海。在為期十七天的巡航中,護航艦隊曾先後在聖彼得堡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停留。[16]

1893年左右的巴伐利亞號

1890年夏天,巴伐利亞號出席了英國向德國歸還黑爾戈蘭島的移交儀式。它也參加了9月的艦隊演習,在那裏,分艦隊的全部八艘鐵甲艦都模擬俄國艦隊對基爾實施封鎖。[17]巴伐利亞號於1891年繼續留在第一總隊,這年的演習任務是模擬一場針對俄國和法國或丹麥的雙線作戰。模擬作戰分為三個子場景,其中包括法國對德國北海沿岸的封鎖以及俄國對基爾的攻擊。[18]海軍中將威廉·施羅德德語Wilhelm Schröder (Admiral)指揮了1893年的艦隊演習,模擬的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以對抗一支較強的法國艦隊。[19]在1894年的演習中,巴伐利亞號及其三艘姊妹艦則扮演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20]

隨着四艘勃蘭登堡級戰艦陸續入役,四艘薩克森級鐵甲艦於1894-1895年的冬季巡航之前被轉移到第二分艦隊。至此,秋季演習艦隊便擁有了兩個同質的四艦編組分艦隊。這兩個分艦隊於1895年春季共同巡航駛往奧克尼昔德蘭群島[21]1895年7月21日,巴伐利亞號參與了大規模的海上閱兵,以慶祝威廉皇帝運河正式通航。[22]1895年的秋季演習由第一和第二分艦隊在北海模擬了一場公海戰鬥,接着又在波羅的海與艦隊餘部展開聯合演練。[23]

1895年的演習結束後,巴伐利亞號被帶到但澤希肖船廠德語Schichau-Werke旱塢進行現代化改造,成為同級中接受重建的第一艘艦。[2]艦上原有的鍛鐵加柚木裝甲被新的克虜伯鎳鋼英語Krupp armour所取代;[24]四個煙囪被集成至單個大煙囪,並安裝了可提供更高性能的複式蒸汽機,這使得艦隻的航速提高至15.4節(28.5公里每小時)。[4]副炮系統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也得到了改進:原87毫米箍炮被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所取代,並以四挺更新型號的機炮替換了原八挺37毫米機炮。然而,舊艦的作戰價值卻無法顯著改善。重建工程於1898年完成。[2]

在完成改造和進行海試後,巴伐利亞號於1898年5月28日重新投入使用,並加入了第二分艦隊。在1898-1899年冬季,它曾臨時擔任此時已升任海軍中將的奧古斯特·馮·湯姆森麾下的第一分艦隊旗艦。[9]繼1884年被分類為「鐵甲艦」、1893年更改為「三等鐵甲艦」(Panzerschiff III. Klasse)之後,巴伐利亞號及其姊妹艦於1899年2月25日又被重新歸類為「戰艦」。[8]在當年前往里斯本的春季訓練巡航期間,巴伐利亞號在北海發生嚴重海損,並回到威廉港進行維修。從1899年12月14日至1900年1月27日,該艦再次擔任分艦隊旗艦,其後於1900年2月12日撤出現役。巴伐利亞號於1903年移駐基爾,並自1904年1月2日起被編入設於當地的波羅的海海軍基地德語Marinestation der Ostsee,至1906年隸屬於第一、至1909年又隸屬於第二警備隊。[9]1910年2月19日,艦隻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Directory中除籍。經過適當的改裝,其廢船體英語Hulk (ship type)一直在基爾峽灣附近充當艦隊的標靶,包括1913年被飛機轟炸。至1919年5月5日,巴伐利亞號最終被出售報廢,其後在基爾拆解。[2]

腳註[編輯]

註釋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Bayern巴伐利亞的德文稱謂。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7]
引用
  1. ^ Dodson,第23–25頁.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Gröner,第8頁.
  3. ^ 3.0 3.1 Gröner,第7–8頁.
  4. ^ 4.0 4.1 Gardiner,第245頁.
  5. ^ 5.0 5.1 Hovgaard,第111頁.
  6. ^ Gröner,第7頁.
  7. ^ Gröner,第56頁.
  8. ^ 8.0 8.1 8.2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42–44頁.
  9. ^ 9.0 9.1 9.2 9.3 Gröner & Jung & Maass,第32頁.
  10. ^ 10.0 10.1 Sondhaus,第161頁.
  11. ^ Sondhaus,第135–136頁.
  12. ^ Sondhaus,第162頁.
  13. ^ Friedman et al.,第158頁.
  14. ^ Sondhaus,第163頁.
  15. ^ Dodson,第32頁.
  16. ^ Sondhaus,第177頁.
  17. ^ Sondhaus,第192頁.
  18. ^ Sondhaus,第194–195頁.
  19. ^ Sondhaus,第195頁.
  20. ^ Sondhaus,第196頁.
  21. ^ Sondhaus,第198頁.
  22. ^ Sondhaus,第199頁.
  23. ^ Sondhaus,第201頁.
  24. ^ Sondhaus,第219頁.

參考資料[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巴伐利亞號鐵甲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