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雄 (唐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雄(?—893年9月18日),唐朝末年軍閥,自886年始控制一支軍隊在長江下游地區遊蕩,並成為爭奪淮南鎮海兩鎮控制權的各路軍閥之間的關鍵角色。張雄最終於887年在上元安頓下來,並控制該地區直至893年過世。

同時期亦有一名張雄,又稱張神劍,與此張雄不是一人。

家世[編輯]

張雄是漣水人,在漣水所屬的感化軍為偏將。一次,他同樣來自漣水的同僚馮弘鐸被小吏所辱,他為馮辯護,結果卻使感化軍節度使時溥對他們都產生了疑心。[1]光啟二年(886年)十月,張、馮得知受到時溥懷疑,聚集了三百人,離開感化,渡過長江,攻鎮海軍治下的蘇州,據之,張雄自稱刺史。[2]最後他聚集到一支規模為五萬、戰艦一千多艘的軍隊,自號為天成軍。[3]

遊蕩行軍[編輯]

張雄佔據蘇州,引起鎮海軍節度使周寶不快、不安。周寶得知與自己敵對的高駢的部下六合鎮遏使徐約有一支精銳的軍隊,引誘徐約攻蘇州,許諾事成後將蘇州給他。[3]光啟三年(887年)四月,徐約攻張雄;張雄無力支當,率眾逃入東海[2][4]他派別將趙暉率部分軍隊和艦隊沿長江西進佔據上元,趙暉得手了。張雄以上元為西州,自負其才,欲治台城為府,旌旗衣服僭擬於王者。[1]

與此同時,淮南軍部揚州陷入自相殘殺的戰鬥中:左廂都知兵馬使畢師鐸擔心高駢寵信的術士呂用之要殺他而兵變奪取了揚州,控制了高駢。同月,張雄趁機接近揚州,在揚州附近的東塘停住。高駢部下左莫邪都虞候申及投奔張雄。隨後,戰事再度在畢師鐸、被他授以淮南節度權的盟友宣歙觀察使秦彥與圍困揚州的廬州刺史楊行密之間爆發。八月,秦彥、畢師鐸因食物短缺,希望得到張雄強兵的援助,授張雄僕射告身,出城中金玉珠繒換取張雄富餘的糧食,一條通犀帶換米五升,一錦衾換糠五升,二斤銀子換米一斗。但張雄軍得到城中的財物而變富後,拒絕加入秦、畢一方作戰,顧自離去,[5]不久更反而秘密幫助楊行密。十一月,楊行密破城,秦、畢出逃。他們最初試圖投靠張雄,被張雄拒絕,轉而加入在奉國軍自稱皇帝的秦宗權的弟弟秦宗衡的軍隊。後秦宗衡為副將孫儒所殺,孫儒誅殺秦彥、畢師鐸,[6]敗楊行密,奪揚州。[4]

此時,周寶已在一場兵變中失去對鎮海軍的控制權,[3]部下很多士兵逃奔趙暉,趙暉部下達到數萬人。趙暉因而變得驕傲,建台城為居所,開始過奢侈的生活,也和張雄斷絕了聯繫。閏十一月,當張雄離開東塘沿長江西進時,趙暉更想阻止他。張雄怒攻上元並將其攻陷。趙暉逃走,被部下所殺。張雄坑殺趙暉的所有降卒,在上元安居。[4]

控制上元[編輯]

同時,楊行密已回到廬州,謀攻秦彥離開宣歙以圖控制淮南時委任留守的現任宣歙觀察使趙鍠文德元年(888年)八月,他說服張雄和和州刺史孫端先對趙鍠發動進攻,迫使趙鍠迎戰。趙鍠擊敗張、孫的同時,楊行密親自攻敗趙鍠,最終攻陷其軍部宣州,以觀察使身份接管了宣歙。[4]

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在上元設置昇州,任張雄為刺史。[7]景福二年(893年)八月,張雄卒,馮弘鐸自稱代刺史。[8][9]張雄善於馭眾,士兵因而紀念他,為他立廟。[1]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唐書/卷190》,出自《新唐書

註釋及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