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徐琦(1386年—1453年),字良玉。寧夏籍,祖上為浙江錢塘人。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編輯]

永樂十三年(1415年),徐琦中進士,授行人,後歷任兵部員外郎。宣德六年,升右通政。出使安南。後拜南京兵部右侍郎。正統初年,與工部侍郎鄭辰考察南畿有司。正統五年,晉升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景泰元年,與靖遠伯王驥負責南京兵部事。景泰四年去世,謚貞襄[1]

軼事[編輯]

  • 徐琦自幼聰明過人,讀起書來過目不忘,有「塞上神童」之譽。
  • 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二十七歲的徐琦高中進士,成為明代寧夏的第一位進士。
  • 徐琦一生最大的亮點,就是他是明朝一位出色的外交家,特別是保持大國使節的清廉形象,拒絕接受安南方面給他們的贈物,不辱外交官的使命,受到安南人的尊敬和好評。
  • 徐琦第二次出使安南勝利回國以後,明宣宗給了他豐厚的賞賜。為了表彰徐琦的功勞,特別撤銷了原來對他祖父發配寧夏守邊的處罰,恢復了徐家一門在寧夏的民籍。
  •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他擔任兵部尚書時,朝廷要將調出南京的軍隊家屬幾萬人由南京遷到北方去,軍隊和家屬都不願離開南京,軍心不穩,徐琦向皇帝上書,提出動遷幾萬家屬,人心動搖,恐怕會出大事。皇帝接受徐琦意見,沒有讓軍隊家屬北遷,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大動盪。
  • 朝廷批准了徐琦提出的在全國衛所地區仿照內地州縣設立儒學的建議,使全國邊疆衛所地方(包括寧夏在內)都普遍開辦正規學校,這對發展邊疆文化,培養邊疆建設人才,促進國防鞏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編輯]

  1. ^ 明史》(卷158):「徐琦,字良玉。先世錢塘人,其祖謫戍寧夏,遂家焉。幼力學,通經史。永樂十三年舉進士,授行人。歷兵部員外郎。明敏有斷,居官務持大體。宣德六年擢右通政。副敞使安南,亦不受饋。還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八年,帝以安南貢賦不如額,南徵士卒未盡返,命琦復往。時黎利已死,其子麟疑未決。琦曉以禍福,麟懼,鑄代身金人,貢方物以謝。帝悅,命落琦戍籍,宴賚甚厚。正統初,與工部侍郎鄭辰考察南畿有司,黜不法者三十人。時災異屢見,琦陳弭災十事。悉嘉納。五年命參贊南京機務。十四年進尚書,參贊如故。有言往年分調南京軍,家屬悉宜北徙,朝議欲行之。琦奏:「安土重遷,人之情也。今驟徙數萬眾,人心一搖,事或叵測。」事得寢。軍衛無學校,琦請天下衛所視府州縣例皆立學。從之。景泰元年,靖遠伯王驥贊機務,琦專理部事。驥解任,琦仍參贊。四年三月卒,年六十八。謚貞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