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蒙德-迪布維格模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7年對英國北岩銀行的擠兌

戴蒙德-迪布維格模型(英語:Diamond–Dybvig model)是一個有關銀行擠兌以及金融危機的重要經濟模型。該模型以博弈論為基礎對銀行業的擠兌行為進行了分析,論證了銀行存款合約可以提供優於其他交易市場的資金分配,並解釋了銀行資產負債表中非流動資產(例如抵押貸款)和流動資產(例如活期存款)的混合會如何引起儲戶擠兌的「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anics)。[1][2]

該模型於1983年由芝加哥大學道格拉斯·戴蒙德和當時於耶魯大學任教的菲利普·迪布維格(現屬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在《擠兌、存款保險流動性》(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一文中提出。兩位作者於2022年與本·伯南克共同因「在銀行和金融危機方面研究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3][4]

相關條目[編輯]

引用文獻[編輯]

  1. ^ Diamond, Douglas W.; Dybvig, Philip H.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06, 91 (3): 401–419 [2019-05-10]. doi:10.1086/261155. 
  2. ^ 常巍; 任少華. 戴蒙德一迪布维格银行挤兑模型述评. 經濟學動態. 2004, (1). 
  3. ^ 樊旭; 辛圓.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等3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全球金融监管者有何启示?. 界面新聞. [202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1). 
  4. ^ Reid, Jenni. Nobel economics prize awarded to U.S.-based economists including Bernanke for work on financial crises. CNBC. [202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