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伊昂·安東尼斯古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馬尼亞領導者英語Conducător
伊昂·維克多·安東尼斯古
Ion Victor Antonescu

羅馬尼亞王國元帥
羅馬尼亞領導者英語Conducător
任期
1940年9月6日—1944年8月23日
前任卡羅爾二世羅馬尼亞國王
繼任無(職位廢除)
羅馬尼亞首相
任期
1940年9月5日—1944年8月23日
君主卡羅爾二世(9月5日-6日)
米哈伊一世
前任伊昂·吉格圖英語Ion Gigurtu
繼任康斯坦丁·瑟訥泰斯庫
個人資料
出生1882年6月15日
 羅馬尼亞王國阿爾傑什縣皮特什蒂
逝世1946年6月1日(1946歲—06—01)(63歲)
 羅馬尼亞王國伊爾福夫縣日拉瓦
國籍羅馬尼亞
政黨[注]
配偶瑪麗亞·安東尼斯古英語Maria Antonescu
專業軍人
宗教信仰羅馬尼亞正教
獲獎勇敢的米哈伊勳章
軍事背景
效忠 羅馬尼亞王國
服役 羅馬尼亞陸軍
服役時間1904–1944
軍銜 元帥
參戰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伊昂·安東尼斯古羅馬尼亞語Ion Antonescu羅馬尼亞語:[iˈon antoˈnesku] ,1882年6月2日—1946年6月1日)是羅馬尼亞軍人、政治人物。1907年農民起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羅馬尼亞戰役中經已成名。1919年參加對匈牙利革命的軍事干涉。大戰後,曾任羅駐法、英使館武官。1934年任參謀總長。1937年12月任軍事大臣。他作為一個反猶太主義者、戰時同情極右翼法西斯國家基督教黨英語National Christian Party鐵衛隊成員。他利用蘇聯1940年6月出兵比薩拉比亞北布科維納一事,煽動反蘇,鼓吹親德。1940年9月4日到1944年8月23日期間,他出任羅馬尼亞總理,成為羅馬尼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實際獨裁者,並加入軸心國陣營後成為國家元首,集中了外交兵權於一身,並於1941年6月帶領羅馬尼亞參與蘇德戰爭。1944年8月23日安東尼斯古被共產黨、王室和軍隊等方面參加的八二三武裝起義推翻。1946年5月17日被布加勒斯特人民法庭判處死刑,同年6月1日被判以戰爭罪處決,時年64歲。

他死後,由於新生的羅馬尼亞共產黨政府動盪造成的社會問題、助長了民族主義極右翼企圖為其平反的訴求,並申請他成為國家民族的「英雄」,然而2003年的威賽爾委員會報告依然對他參與大屠殺進行了正式的重申和譴責。

經歷

[編輯]

早年生活

[編輯]

安東尼斯古出身於首都布加勒斯特西北部皮特什蒂鎮一個中產階級羅馬尼亞東正教家庭,其父親擁有上尉軍銜的陸軍軍官。

他與母親Lița Baranga的關係格外密切,後者在安東內斯庫本人去世後依然健在。他的父親作為一名軍官,希望伊昂能夠繼承他的衣缽,因此將他送到克拉約瓦的步兵和騎兵學校就讀。在他的童年時期,他的父親與母親離婚,後來與一位改信東正教的猶太女人結婚。父母婚姻的破裂對年幼的安東內斯庫來說是一次創傷性的事件,他公開表達了對繼母的不喜歡,總是將她描述為一個摧毀了他父母幸福婚姻的致命女人。

他早年曾在克拉約瓦雅西學習軍事,後又到法國進修。1907年他參與鎮壓農民起義,由於其冷酷無情獲得了Câinele roşu (意為紅犬)的綽號。他參加了1913年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期間獲當時羅馬尼亞軍隊的最高榮譽:勇敢的米哈伊勳章。他也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匈牙利-羅馬尼亞戰爭

1920年代初他先後任駐法國英國的武官,期間與一名羅裔法國女子瑪麗亞結婚,安東內斯庫是瑪利亞的第三任丈夫,瑪利亞的前兩任丈夫包括一名警察和法國猶太人。這一時期他還擔任過羅馬尼亞王家陸軍騎兵學校校長、參謀大學校長等職。1930年代末他還擔任過國防部長

獲得政權

[編輯]

安東尼斯古長年和極右的鐵衛團組織有着密切的聯繫,為此1937年他一度被下獄。之後他因為大唱民族主義論調反對割領土給周邊國家而再次被投獄,但同時也開始獲得相當多的支持。在壓力下,1940年9月4日國王卡洛爾二世任命安東尼斯古為首相。就在幾天前,羅馬尼亞剛剛失去了相當一部分領土: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蘇聯奪去;德國及意大利指令羅馬尼亞根據第二次維也納仲裁裁決將北特蘭西瓦尼亞大部被劃給匈牙利王國;南多布羅加則被劃到保加利亞王國,領土的喪失令卡羅爾二世在政客及國家壓力下退位。安東尼斯古在9月5日由卡羅爾二世任命為新首相,他其後取消憲法,解散了國會並驅逐了卡洛爾二世,改立米哈伊一世並獲得了絕對的權力。

安東尼斯古上任後伊始和鐵衛團關係仍舊緊密,但不久這種關係就變得難以維持。安東尼斯古開始利用權力限制鐵衛團,終於導致在1941年1月20日鐵衛團發動武裝暴動。但在納粹德國的幫助下安東尼斯古只用了兩天時間就平息了暴動。

參與二戰

[編輯]

安東尼斯古在戰中選擇加入軸心國參與對蘇戰爭,主要避免國土再次被瓜分奪去而尋求納粹德國的保護,也既出於羅馬尼亞的部分報復蘇聯的想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安東尼斯古的反共心理。同時由於有羅馬尼亞作盟國,德國也獲得了羅馬尼亞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戰爭初期羅馬尼亞乘着閃電戰的威力奪回了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在年末至1942年獲得了更多烏克蘭西部的一些領土(德涅斯特河省),在敖德薩製造了猶太人和蘇聯人屠殺(1941年敖德薩大屠殺);安東尼斯古也由此獲元帥稱號。但在經歷斯大林格勒戰役等轉折之後,在一連串戰役後,德軍逐漸退卻,失去德國領土保護的羅馬尼亞,蘇軍逐漸迫近羅馬尼亞本土。

意識到不妙的安東尼斯古曾試圖和同盟國(特別是英美)單獨講和,但沒有成果。1944年8月20日蘇軍開始進攻羅馬尼亞本土,第二天米哈伊一世在共產主義者協助下發動了政變,逮捕了安東尼斯古及其閣僚。不久羅馬尼亞對德宣戰。

遭受處決

[編輯]

安東內斯庫等人先被押往蘇聯,後於1946年4月9日引渡返國。他被控協助德國進行戰爭活動並「出賣國家利益」,及殺害國內的反對派和猶太人(例如:共產黨共濟會會員)。同年6月1日,安東內斯庫一行人被行刑隊槍決。[1]

後續評價

[編輯]

社會主義時期的評價

[編輯]

由於二戰時針對猶太人、蘇聯人和共產黨員的大屠殺和戰爭等問題上,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的評價將其徹底否定。當中如由蘇聯歷史學所和盧克雷奇·帕特拉什卡努就以馬克思主義角度進行分析,作出了完全基於馬克思列寧主義階級鬥爭觀念來解釋羅馬尼亞的戰時演變,最終強調赤化八·二三武裝起義的必要過程,但共產主義時期的評價被質疑客觀性。

20世紀90年代的辯論

[編輯]

經過1989年革命推翻共產主義的羅馬尼亞之後,羅馬尼亞人對安東內斯庫的形象出現了不同看法。例如:20世紀90年代的民意調查顯示,安東內斯庫受到普遍民眾歡迎。輿論亦受到某種恢復了「 猶太布爾什維克主義 」的概念影響,又有指責猶太人將共產主義帶到羅馬尼亞。英國歷史學家托尼·朱特認為部份人將反俄情緒與否認大屠殺混為一談。羅馬尼亞的政治科學家弗拉基米爾·斯特納內亞努英語Vladimir Tismăneanu提到了1989年後,安東內斯庫的話題包括了「偽神聖」形象,以及「迫害幻想」的社會現象。

法律上名譽恢復的爭議

[編輯]

2006年12月5日,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地方法院裁決恢復安東內斯庫及其22名閣僚的名譽,推翻一些危害和平罪行,並稱他們參與的是「預防性戰爭」(反抗蘇聯赤化和防範鄰國侵略)。[2]該消息於2007年3月正式對外發佈後,俄羅斯外交部表示難以接受,同時其他前蘇聯國家,以及歷史學家給予強烈的批評和壓力。2008年5月,羅馬尼亞最高法院推翻了上述裁決。[3]安東內斯庫的抵押繼承人因布拉索夫法庭駁回上訴申求,終以戰爭罪犯財產法為理沒收了相關遺產。

參考書籍

[編輯]
  • Dennis Deletant, Hitler's Forgotten Ally: Ion Antonescu and his Regime, Romania, 1940-1944 (London, 2006). ISBN 1-4039-9341-6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安东内斯库被处决的录像. [2008-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2. ^ 蘇清. 改写历史 罗马尼亚为二战独裁者“平反”. 中青在線-青年參考. 200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6) –透過新華網. 
  3. ^ Reabilitarea numelui mareşalului Antonescu, respins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name of marshall Antonescu, denied","Mediafax",06 May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