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北康暗沙

座標5°40′0″N 112°35′0″E / 5.66667°N 112.58333°E / 5.66667; 112.58333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康暗沙
主權存議島嶼
Gugusan Beting Raja Jarum(馬來語)
North Luconia Shoals(英語)
美國太空總署所公佈的北康暗沙衛星圖
北康暗沙在南沙群島的位置
北康暗沙
北康暗沙
北康暗沙的位置
自然地理
坐標5°40′0″N 112°35′0″E / 5.66667°N 112.58333°E / 5.66667; 112.58333
所處海域南海
所屬群島南沙群島
管轄
 馬來西亞
 砂拉越
主權聲索
 中華民國
市轄區高雄市旗津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地級市海南省三沙市

北康暗沙馬來語Gugusan Beting Raja Jarum,英語:North Luconia Shoals星馬拉惹加隆暗沙群),位於南沙群島南部,地理位置重要,新加坡菲律賓馬尼拉的巴拉望航道經過此地,是魯克尼亞暗沙群(Luconia Shoals)的北灘群。[1]北康暗沙現由馬來西亞政府實際控制,附近多石油鑽井平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亦聲稱擁有其主權。

名稱

[編輯]

美國地名委員會使用的名稱為North Luconia Shoals(北魯克尼亞暗沙群),馬來西亞稱為Gugusan Beting Raja Jarum(拉惹加隆暗沙群),中國則稱北康暗沙[2]

Luconia的詞源是菲律賓第一大島呂宋島(Luzon)的古稱。[3][4]蘇格蘭地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曾經先後擔任英國東印度公司英國海軍水道測繪局首席水文專家的亞歷山大·達爾林普爾[5][6]在1784年出版的Account of shoals in the China sea(《中國海中的淺灘說明》)和1786年出版的Memoir of a Chart of the China Sea(《中國海海圖回憶錄》)記載:英國船呂宋號(Luconia)於1776年航行過程中發現該暗沙:「在北緯5°24′,東經112°30′一帶發現一暗沙,深一又二分之一,呈東北偏北和西南偏南走向,為堅石。」[7]「呂宋號暗沙群」或「魯克尼亞暗沙群」(Luconia Shoals)之名由此而來。

1935年中華民國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審定公佈《中國南海各島嶼華英地名對照一覽表》,North Luconia Shoals的名稱被音譯為「北盧康尼亞灘」。[8]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佈《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對南海諸島地名進行了修訂,使其聽起來更有中國特色,北盧康尼亞灘改稱「北康暗沙」,其「康」字即是從「盧康尼亞」省譯而來。[9]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地名委員會公佈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也沿用「北康暗沙」的名稱。[10]

地理

[編輯]

北康暗沙是隸屬於魯克尼亞暗沙群的北灘群, 南灘群則是南康暗沙。北康暗沙目前有八個已被馬來西亞政府正式命名的珊瑚礁。[11][2]

英文稱呼 中國/台灣稱呼 馬來西亞稱呼 座標 水下深度(米)
北魯克尼亞暗沙群
(North Luconia Shoals)
北康暗沙 拉惹加隆暗沙群
(Gugusan Beting Raja Jarum)
友誼暗沙(Friendship Shoal) 盟誼暗沙 仁答暗沙(Beting Rentap) 5°57′N 112°32′E / 5.950°N 112.533°E / 5.950; 112.533 8.2
哈迪礁(Hardie Reef) 海康暗沙 阿順礁(Terumbu Asun) 5°56′N 112°31′E / 5.933°N 112.517°E / 5.933; 112.517 5.1
艾肯礁(Aitken Reef) 義淨礁 拿督蘭底礁(Terumbu Datuk Landih) 5°54′N 112°33′E / 5.900°N 112.550°E / 5.900; 112.550 9.4
巴克礁(Buck Reef) 法顯暗沙 寧宜礁(Terumbu Linggir) 5°45′N 112°33′E / 5.750°N 112.550°E / 5.750; 112.550 4.9
莫迪礁(Moody Reef) 康西暗沙 柏邁蘇麗礁(Terumbu Permaisuri) 5°38′N 112°22′E / 5.633°N 112.367°E / 5.633; 112.367 7.3
海馬破礁(Seahorse Breakers) 南安礁 當阿惹破礁(Hempasan Dang Ajar) 5°32′N 112°35′E / 5.533°N 112.583°E / 5.533; 112.583 2
特里普礁(Tripp Reef) 北安礁 里東礁(Terumbu Litong) 5°39′N 112°32′E / 5.650°N 112.533°E / 5.650; 112.533 3.7
哈耶斯礁(Hayes Reef) 南屏礁 郎銀當礁(Terumbu Lang Ngindang) 5°22′N 112°38′E / 5.367°N 112.633°E / 5.367; 112.633 <0

參閱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廣東省地名委員會. 《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 (M) 1. 廣州: 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1987: 211. ISBN 80522-023-9. 
  2. ^ 2.0 2.1 SCS Gazetteer (PDF).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Law (CI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6-02). 
  3. ^ Van Linschoten, Jan Huygen. Exacta & Accurata Delineatio cum Orarum Maritimarum tum etjam locorum terrestrium quae in Regionibus China, Cauchinchina, Camboja sive Champa, Syao, Malacca, Arracan & Pegu.. Barry Lawrence Ruderman Antique Maps Inc. 1596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1). 
  4. ^ Quad, Matthias; Bussemachaer, Johann. Asia Partiu Orbis Maxima MDXCVIII. Barry Lawrence Ruderman Antique Maps Inc. 159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1). 
  5. ^ Wikipedia: Alexander Dalrymple. [2020-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6. ^ Britannica: Alexander Dalrymple, British geographer and hydrographer. [2020-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9). 
  7. ^ Dalrymple, Memoir of a Chart of the China Sea, printed by George Bigg, second edition, London,1786. 
  8. ^ 呂一燃主編. 《中国海疆史研究》.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 78. ISBN 978-7-220-09913-7. 
  9. ^ Hayton, Bill. The Modern Origins of China's South China Sea Claims: Maps, Misunderstandings, and the Maritime Geobody. Modern China. 2019, 45 (2): 127–170. S2CID 150132870. doi:10.1177/0097700418771678. 
  10. ^ 辛業江主編. 《中国南海诸岛》. 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1996: 548. ISBN 7-80609-195-5. 
  11. ^ Hancox, David; Prescott, Victor. A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the Spratly Islands and an account of hydrographic surveys amongst those islands (Maritime briefing ). University of Durham,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Research Unit. 1995 [2021-06-02]. ISBN 978-18976431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