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旅德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旅德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是1936年3月2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支持下成立於德國柏林的旅德學生華僑抗日救國團體。[1]

歷史[編輯]

1936年3月2日,時任「旅德華僑反帝同盟」書記的江隆基在中國共產黨語言組[註 1]的支持下,將幾個抗日救亡團體聯合組成旅德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1]

1936年(左起)連瑞琦、郭秀儀、黃琪翔、謝樹英在柏林的合影

參與合併的組織與人員包括:「旅德華僑反帝同盟」:江隆基胡若愚[1]張鐵生朱江戶喬冠華許德瑗等;「華北救亡會」:溫朋久張德馨、劉文華、羨書剡、孫繼中、秦豐川等;「蹶起社」:溫康蘭、趙一肩、張炎、梁節曾等;「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第三黨):黃琪翔連瑞琦王深林等;無黨派:王季陶、朱木美、郭兆麟等。[2]:83黃琪翔對外負總責,朱江戶、秦豐川負責宣傳、組織,喬冠華負責刊物。[3]

1936年3月16日駐德大使程天放蔣介石電告黃琪翔、張炎等人的活動:「(...)均至柏林(...)昨在某(...)秘密開會,黃等演說,詆毀中央及鈞座(...)渠等竭力拉攏留學生及僑胞,但到會甚少,因畏德警干涉,不敢十分活動。」[4] 5月25日再電「(...)黃琪翔等最近在法京召集全歐華僑抗日救國大會 反動分子群集 揭國共合作一致抗日口號 用意則在推翻中央奪取政權(...)」。[5]

1936年8月第十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期間,旅德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對中國運動員進行了慰問,並在運動員回國前組織了歡送會,邀請了包括符保盧在內的中國運動員參加。[2]:87

1936年9月初江隆基以旅德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代表及《救國時報》特約記者的身份參加了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1]

1936年9月20日「全歐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在法國巴黎成立。來自英、法、德、荷、瑞士等國家的450餘名華僑代表及來賓參與了成立大會[6]。出席大會的旅德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代表有黃琪翔夫婦、趙一肩夫婦、秦豐川夫婦、江隆基、朱江戶、王深林等[2]:83,秦豐川在會上做了發言[6]

1936年10月14日晚旅德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在柏林蒂爾加滕旅館(Tiergartenhof)為方振武舉行歡迎會,德國政治警察得知後,派人到會將黃琪翔、朱江戶傳去詢問。與會人員以為他們被拘捕,就到大使館請求交涉和釋放。駐德大使程天放當時在大使館二樓與駐捷克公使梁龍等人用餐,秦豐川、連瑞琦等人被推為代表上樓交涉。交涉期間黃琪翔、朱江戶也已從警察局到達了大使館,一行三十餘人也上樓與程天放進行交涉,認為大使館干涉他們的愛國行動,程天放對此表示否定,並稱大使館支持並保護單純的愛國抗日行動。雙方闡述立場之後,黃琪翔與程天放約第二日再單獨談。。[7]:320-321 秦豐川在對此事的回憶中稱此事發生在1937年春[註 2],為紀念「一·二八事變」「抗聯會」在一酒館開會,德國秘密警察到場將黃琪翔、朱江戶帶走。「抗聯會」認為二人被帶走的原因是由於大使館向秘密警察告密,於是組織了七、八十人去大使館示威要求放人。程天放起先避而不見,後迫於壓力露面,並否認此事與大使館有關。黃、朱二人出現在大使館後此事得到收場,黃提議「改日再談」[2]:92-94

1936年10月間,旅德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成員江隆基從柏林大學學習結束回國。[1]同月黃琪翔經駐德大使館接陳誠電報被邀請回國[8],11月黃離開柏林回國。[7]:321

1936年11月旅德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成員在「中華民國留德學生會」會所公開進行悼念魯迅活動。[2]:90

1937年初旅德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公開籌備舉行了「旅德華僑慶祝綏遠抗戰勝利大會」。會上對綏遠抗戰陣亡將士進行了默哀,秦豐川介紹了綏遠抗戰經過,並以「抗聯會」的名義宣佈了募捐情況。程天放也到場參加但未做發言。[2]:92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旅德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開始刊發《抗戰周報》支持抗戰並抨擊政府。[7]:321

1937年8月28日在連瑞琦等的陪同下楊虎城從巴黎抵達柏林,大使館人員及旅德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代表皆在火車站參與迎接。[9][10]:188月29日晚,楊虎城在連瑞琦家中與「抗聯會」會員開第一次座談會;8月30日晚與「抗聯會」會員開第二次座談會;8月31午在溫康蘭處與連、溫等聚餐,晚與「抗聯會」會員開第三次座談會。[10]:18三次座談會皆秘密舉行,據與楊虎城同行的亢心栽回憶「通過幾次座談,對楊將軍的政治認識,有所裨益,更加促使他早日回國。」[11]9月5日下午楊虎城與「抗聯會」成員至柏林西郊遊談至晚八時,9月6日在連瑞琦處與溫康蘭夫婦聚餐。9月7日大使館人員與「抗聯會」成員連瑞琦夫婦、溫康蘭夫婦、朱江戶、喬冠華等皆在柏林火車站為楊虎城送行。[10]:2010月29日「抗聯會」成員連瑞琦、秦豐川與楊虎城及其他十餘留歐學生一同回國。[10]:33[12]

1937年11月21日,在「中華民國留德學生會」為蔣百里張彭春組織的歡迎會後,旅德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成員梁傑在「留德學生會」討論「抗聯會」存廢問題時發言辯護,遭到在場的青田僑胞毆打。次日「抗聯會」代表李述禮等七人至大使館請求逞凶並尋求保護,程天放建議他們對此事進行原諒。後來「抗聯會」未對此事立案。[7]:321

1937年11月24日駐德大使館發出佈告,限「抗聯會」停止發行《抗戰周報》,並即日自動解散。[7]:322

備註[編輯]

  1. ^ 此處可能是指「中國共產黨旅德支部」。江隆基1931年到達德國後曾任「德國共產黨中國語言組」負責人之一,然而旅德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與德國共產黨並無關係。「中國共產黨語言組」的存在無法查證,很可能是由「德國共產黨中國語言組」這個名稱產生的混淆概念。
  2. ^ 由於當事人黃琪翔於1936年10月即收到陳誠的回國邀約,並最晚於1936年11月內離開德國,因此秦回憶的「1937年春」這個時間點很可能有誤。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陝西省地方志辦公室. 人民教育家江隆基. 2016-10-28 [2023-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6). 
  2. ^ 2.0 2.1 2.2 2.3 2.4 2.5 秦豐川. 旅德华侨抗日救国运动. 文史資料選輯 95輯. 
  3. ^ 陳澤; 陳登喬. 爱国革命志士 英勇抗日将军. 2021-05-10 [202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7). 
  4. ^ 〈外交報告〉,《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60004-00002-012
  5. ^ 〈對英法德義關係 (六)〉,《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90103-00016-043
  6. ^ 6.0 6.1 任貴祥. 与祖国共命运的“全欧抗联”. 2018-09-20 [202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7). 
  7. ^ 7.0 7.1 7.2 7.3 7.4 程天放. 使德回忆录. 正中書局. 1967. 
  8. ^ 王大魯. 黄琪翔传.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4: 86. 
  9. ^ 文思. 我所知道的杨虎城.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3: 198. 
  10. ^ 10.0 10.1 10.2 10.3 張協和. 杨虎城出国前及在国外日记. 文史資料選輯 95輯. 
  11. ^ 亢心栽. 记杨虎城将军欧美之行. [202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7). 
  12. ^ 楊中州. 杨虎城将军在欧美活动简表. [202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