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東南1938年戰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晉東南1938年戰役
中國抗日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1938年4月4日-27日
地點
山西省遼縣、榆社、武鄉等地區
結果 中國勝利
參戰方
中華民國 大日本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朱德
劉伯承
韓先楚
香月清司
中島今朝吾
川岸文三郎
下元熊彌
山岡重厚
參戰單位

第二戰區東路軍

及地方保安團

第1軍

兵力
不詳 3萬餘人[1]
傷亡與損失
2000餘人[2] 4000餘人[1]

晉東南1938年戰役,中國稱為晉東南反九路圍攻,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的一場戰役

1938年4月4日,日軍分9路對晉東南的八路軍發起進攻,歷經長樂村戰鬥等戰鬥,以失敗告終[1]

參戰序列[編輯]

中國軍隊[編輯]

第二戰區東路軍(1938年3月2日設立)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指揮此次作戰。1938年2月,蔣介石在洛陽召開一戰區與二戰區聯繫會議,決定二戰區部隊不撤過黃河堅持山西抗戰。蔣介石期望八路軍在青紗帳起時派部隊襲擊津浦鐵路,聲援徐州會戰。朱德、彭德懷研究後認為可以策應徐州會戰,並向東發展,決定「派出得力支隊出平漢線以東向津浦線襲擾。」為了加強對平漢鐵路和津浦鐵路襲擾的力量,二戰區南路軍總指揮衛立煌從他的部下抽調六個團交給朱德指揮,八路軍把其中兩個團配屬給一二○師,四個團配屬給一二九師由宋任窮率領深入到冀南活動。在此背景下,2月16日,閻錫山、衛立煌擬任朱德為二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2月17日二戰區在臨汾附近的土門鎮召開會議,決定設立西路軍(閻錫山的舊晉軍)、南路軍(衛立煌的中央軍)、東路軍。3月2日正式設立第二戰區東路軍序列。東路軍轄八路軍和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一縱隊、第三縱隊外,還轄有:第三軍(曾萬鍾)、第十七軍、第四十七軍(李家鈺)、第九十四師(朱懷冰)、第十七師(趙壽山)、騎兵第四師、第五二九旅等部隊。

反九路圍攻作戰參戰部隊是八路軍一二九師、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決死第一、第三縱隊以及屬於東路軍序列的各國軍部隊。

  • 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
  • 八路軍一二九師
    • 一二九師先遣支隊:司令員張賢約、政治委員張南生,抗擊邢臺西進的日軍。
    • 一二九師游擊支隊:1937年12月一二九師教導團30名幹部,奔赴太行山東麓的冀西地區組建的抗日武裝800餘人。支隊長桂干生,政治委員張貽祥。活躍於正(定)太(原)、(北)平漢(口)鐵路和正(定)昔(陽)公路沿線。反九路圍攻時負責抗擊從元氏縣、贊皇縣出發進攻九龍關的一個大隊日軍。
    • 一二九師汪支隊:1937年12月,以七六九團七連為骨幹,與昔陽、和順等地游擊隊作編為獨立支隊。支隊長汪乃貴,政委李定灼
    • 一二九師獨立支隊:1937年11月18日成立,以晉中的抗日游擊武裝為基礎。司令員秦基偉,政委賴際發,供給部部長/政治處主任朱效成。也稱秦賴支隊。下轄500多人,榆次晉華紗廠工人自衛隊擴展壯大的榆次縣抗日游擊隊為第一大隊,平定縣抗日游擊隊為第二大隊,太谷人民抗日游擊隊為第三大隊。1938年4月,發展到5000多人,抗擊從榆次進攻和順的日軍2個大隊。
    • 一二九師獨立游擊支隊:1938年2月17日,以三八六旅七七一團1個連及師教導團的部分幹部組建。支隊長趙基梅,政委塗錫道,也稱趙塗支隊。
    • 第115師第5支隊:由第685團第2營擴編。前身為紅五團。1937年10月,營長曾國華率領二營第5、6、7、8連與一營第4連在正太線娘子關以西一線游擊作戰配合太原保衛戰。10月下旬,隨三四三旅副旅長周建平進入河北平山縣開闢。11月末,以二營為基礎,合編平山縣地方武裝,成立一一五師第五支隊,支隊長曾國華,副支隊長龍書金,參謀長楊永德。1938年4月在昔陽縣參加了反九路圍攻。李寬和調任支隊政委。
  • 決死第一縱隊
  • 決死第三縱隊
  • 第一六九師 師長 武士敏,為陝軍第二十七路軍部。轄五O五旅、五O七旅,共四個團。
  • 第三軍(曾萬鍾
  • 第十七軍 高桂滋
  • 第四十七軍(李家鈺
  • 第九十四師(朱懷冰
  • 第十七師(趙壽山
  • 新編第二師 N2D(金憲章) [3]
  • 騎兵第四師 師長王奇峰,駐涉縣。轄2個團,馬匹全部編入11團,12團改為徒步團。
  • 第五二九旅

日軍[編輯]

  • 第16師團:平漢鐵路冀南段向西進攻,均未能翻越太行山。
    • 一個大隊從元氏縣、贊皇縣出發進攻九龍關
    • 一部從邢臺出發進攻遼縣
  • 第108師團:此次會戰主力
    • 1個聯隊從陽泉、平定縣南下一路攻至濁漳河長樂,與師團主力會合
    • 第105聯隊,聯隊長工藤鎮孝中佐。從潞城縣向北進攻襄垣縣
    • 第117聯隊,聯隊長柏崎延二郎大佐。從屯留縣向北進攻沁縣、榆社縣、長樂。
  • 第109師團:駐晉中
    • 2個大隊從榆次進攻和順
    • 1個聯隊從祁縣、太谷縣南下進攻子洪鎮
  • 第20師團駐晉西南
    • 第77聯隊從洪洞進攻沁源

作戰經過[編輯]

此戰役的大背景下是中日兩方的徐州會戰。

1938年2月20日日軍第108師團的第104旅團(苫米地旅團)攻佔長治並沿臨(汾)屯(留)公路西進,威脅臨汾的二戰區總部。此時,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在晉西南同蒲路沿線,一二九師在正太路沿線。長治、臨汾中國守備兵力空虛。東路軍總指揮朱德於21日命令離日軍較近的第三軍曾萬鍾部和第四十七軍李家鈺部趕到屯留附近阻擊日軍;令一二九師主力迅速從正太鐵路南下;東路軍總部暫駐安澤。2月24日,八路軍第115師344旅及該師第5支隊(曾國華支隊)奉八路軍總部命令,由正太路以北晉察冀南下增援晉東南。2月28日臨汾失陷。與此同時,晉西的日軍幾次攻擊軍渡磧口等黃河渡口,試圖攻入陝北。

此時,從邯鄲到長治再到臨汾的大道成了日軍在晉東南、晉南的唯一的後方交通線。3月31日上午,八路軍一二九師在河北涉縣和山西東陽關之間的響堂鋪伏擊日軍第14師團所屬的兩個汽車中隊,在兩個小時內全殲共約一百八十輛左右汽車,護車日軍官兵一百七十多人,繳獲迫擊炮四門、各種槍數百支。參加東路軍將領會議的國軍師長曾萬鍾、李家鈺、朱懷冰、趙壽山等三十多人在響堂鋪戰場附近的高地上實地觀察這次伏擊戰鬥。繳獲的日軍文件中,發現一張日軍九路圍攻晉東南的作戰計劃圖。

1938年4月初開始,華北日軍以很大的決心,以第108師團為主力,調集三萬以上兵力對晉東南發動規模空前的九路圍攻。戰役主要企圖是把八路軍主力逼到遼縣、榆社、武鄉、襄垣地區加以消滅。東路軍朱、彭的對策是:「以一部兵力箝制日軍其他各路,集中主力相機擊破其一路。」以第一二九師主力和三四四旅的六八九團向東轉移到日軍合擊線以外的山西麻田至河北涉縣一帶集結待機準備捕殲一路日軍;副參謀長左權去沁縣指揮三四四旅主力、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及決死一縱隊阻擊從西面臨汾進攻的日軍。

1938年4月11日,朱、彭意圖在武鄉、榆社附近圍殲突入的日軍第108師團第115聯隊。命令曾萬鐘的第三軍、朱懷冰的第九十四師和武士敏的第一六九師參戰,命令八路軍一二九師主力及三四四旅一部迅速趕到參戰。但部分國軍沒有按照朱、彭的指示行動,這次夾擊計劃沒有實現。這路日軍進抵榆社縣城後,因為群眾空舍清野,破壞道路,又退回武鄉縣城。4月15日傍晚一二九師主力及三四四旅689團強行軍趕到武鄉縣城西北,武鄉縣城日軍棄城沿濁漳河向南面的襄垣縣城退去。劉伯承下令分左、右兩個縱隊迅猛追擊。4月16日拂曉,左、右兩路縱隊超越日軍並把他們夾擊在武鄉以東的長樂村狹窄的河谷里並被截為幾段。已通過長樂村的日軍回頭救援,又遭到八路軍頑強堵擊。激戰到當天黃昏,共殲滅日軍柏崎聯隊和工藤聯隊及炮、騎、工、輜各一部,共二千二百餘人,擊斃戰馬五、六百匹,並繳獲一部槍枝和其他軍用品。八路軍傷亡八百餘人,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團長葉成煥重傷犧牲。

朱懷冰的第九十四師和武士敏的第一六九師在子洪鎮阻擊從祁縣、太谷縣南下的日軍第109師團1個聯隊。

長樂村戰鬥是粉碎「九路圍攻」中決定意義的一戰。南路日軍遭受嚴重打擊後,其他各路日軍紛紛退卻。在不到半個月時間內,日軍九路圍攻晉東南的計劃便以傷亡四千人的代價而失敗。至四月二十六日,八路軍和東路軍國軍連克榆社、遼縣、武鄉、沁縣、沁源、壺關、安澤、屯留、黎城、潞城、長子、陽城、沁水、長治、高平,晉城、涉縣等17座縣城。日軍徹底撤出晉東南。

參考來源[編輯]

  1. ^ 1.0 1.1 1.2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軍事歷史研究部 編,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卷「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鬥總覽」
  2. ^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編). 中國抗日戰爭大事記.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7年: 241. ISBN 7-200-02683-2. 
  3. ^ 《第1軍作戦経過概要》第1軍參謀部第1課,昭和13年10月30日 " 北部山西作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