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嘎達索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查嘎達索寺
藏文轉寫
藏文བྲག་དཀར་རྟ་སོ།
威利轉寫brag dkar rta so
國際音標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吉隆縣
坐標28°36′45″N 85°15′36″E / 28.6125°N 85.26°E / 28.6125; 85.26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噶舉派
地圖
地圖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查嘎達索寺
地址日喀則市吉隆縣宗嘎鎮貢村
分類古建築
時代12世紀後期
編號7-55
認定時間2017年11月6日

查嘎達索寺 (藏語བྲག་དཀར་རྟ་སོ།),又稱「查嘎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吉隆縣宗嘎鎮貢村,是一座藏傳佛教噶舉派尼姑寺院。[1][2][3]

歷史[編輯]

查嘎達索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吉隆縣城(宗嘎)南隅約40公里處的查嘎山山腰上,海拔約4200米。建在已經乾涸的隆達錯山崖頂。據說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修行主要聖地之一。[2]該寺起初為寧瑪派,後來改宗噶舉派。該寺曾有12代堪布,鼎盛時期有僧人百餘人。每年來該寺朝拜的信眾來自吉隆縣各鄉村及康區尼泊爾等地。[1]

文化大革命初期,該寺即大部分被毀。此前,該寺先後有十二代堪布拉尊巴·仁增朗傑、喀祖·噶瑪羅桑、熱欽·噶瑪羅桑、追布·赤烈曲丹、朱布曲·益西曲扎、桑達·赤烈堆窮、袞色·曲給旺久、吐色·嘎瑪格烈、歸桑·赤烈嘉措、東色·仁增康巴、噶舉·丹增羅布、嘎瑪·丹逼堅贊)。文化大革命前,該寺有僧人58人。改革開放後,雖然該寺大部分已成為廢墟,但每年朝拜季節仍有大批僧俗及來自康區尼泊爾的信眾到此朝拜。[1]後來,該寺逐步恢復重建。

2011年,根據組織安排,麗華(女,珞巴族)來到查嘎達索寺擔任查嘎達索寺管委會主任。她和其他駐寺幹部一起履行駐寺幹部教育、管理、服務三大職能。駐寺幹部了解到尼姑阿旺卓瑪的父母年事已高、家境貧寒,便向吉隆縣民政局申請幫助她家解決了低保。查嘎達索寺的尼姑過去飲水只能靠小泉水,駐寺幹部申請了飲水工程項目,2012年底查嘎達索寺通水。駐寺幹部向吉隆縣涉宗部門及有關單位申請資金,籌得20多萬元新建了該寺的會議室和僧舍,尼姑們從陰冷潮濕的舊僧舍遷入新僧舍安居。[3]

2014年度西藏自治區和諧模範寺廟暨愛國守法先進僧尼評選中,查嘎寺16名尼姑被評為愛國守法先進僧尼。[4]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強烈地震,查嘎達索寺大部分房屋出現明顯裂縫。[5]

建築[編輯]

查嘎達索寺依山而建,佔地面積大約8400平方米,主要建築自西向東依次為:曲吉拉尊巴·仁增朗傑拉康袞、拉不讓、哲布絨布切、杜康切姆、甘珠爾拉康、烏瑪卓等等。[1]

  • 曲吉拉尊巴·仁增朗傑拉康袞:該寺最早的建築。位於該寺最西側,始建於12世紀末。由阿里王室後裔中的拉尊巴·仁增朗傑創建。該建築全部為木石結構,坐北朝南。門道在西側,沿十多級石砌的台階向上,可進入一露天的小庭院,面積大約16平方米。庭院北側為門廊,其東壁、西壁、北壁繪有壁畫,其中西壁的壁畫保存最完好,繪有龍、獅、虎、象、大鵬、 祥雲、雪山、日月、花卉等圖案。門廊西側為僧舍,面積約16平方米,四壁繪寶輪、法幢、雙魚、寶瓶、法螺、蓮花、寶傘、吉祥結等佛教八寶圖案。[1]
  • 拉不讓:寺主拉尊巴·仁增朗傑的居所及附屬建築。位於整座寺院的中部,分為上、下兩層,為木石結構的藏式平頂建築。下層西端有護法神殿,壁畫中除了護法神恰那多傑等神像之外,還繪有豹、狗、倒懸的人頭、裸體人像等等。上層建築主要是申久亞溫、尼維、曲甘夏、貢嘎、門珍康等等。[1]
    • 申久亞溫:寺主拉尊巴·仁增朗傑的居所。坐北向南,面積大約10平方米。室內的北壁供奉拉尊巴·仁增朗傑塑像,左側塑有瑪爾巴譯師、米拉日巴泥塑像以及一尊文殊菩薩鍍金像,右側有盛供品用的神櫥一架,放有一尊度母鍍金像。室內的西壁繪有釋迦牟尼恰那多傑多吉強堅熱斯強巴央郎巴郎珍等神佛像;南壁繪有次巴麥釋迦牟尼像;東壁繪有阿嘎扎底等多臂護法神像。室外的牆上繪有四大金剛以及輪寶圖案。
    • 尼維:寺主住房。位於申久亞溫的南側,面積大約10平方米,四壁繪有佛教八寶圖案。西側有一露天小明庭,平面呈狹長方形,面積大約5平方米,是寺主乘涼之處。
    • 曲甘夏:寺主住房。位於尼維東側,平面略微呈三角形佈局。
    • 貢嘎:護法神殿。位於申久亞溫東側的北端,平面呈不規則梯形。室內四壁繪護法神像,其中有許多骷髏、人頭骨法器等圖案。
    • 門珍康:該寺製作藏藥之處。位於申久亞溫北邊,平面呈正方形。
  • 哲布絨布切:是米拉日巴的修行洞。殿堂北壁是利用天然崖壁而興建,南壁則是用石塊壘成。殿堂的門道設在東南方向,寬1米。修行洞長、寬均大約2米,高2.5至3米,外窄內寬。洞北端的祭壇上供奉米拉尼夏、米拉曲協、堅日色·他日江稱等三尊佛像。殿堂北壁繪有米拉日巴傳記壁畫,但大部分都已剝落,壁畫帶有西藏早期壁畫特徵。殿堂南壁繪有壁畫,其中有米拉日巴瑪爾巴等大師的法像,現已變得模糊不清。南壁東段繪有噶舉派祖師、弟子像8尊,下方是護法神多吉帕姆。該殿東側有印經房一間,面積大約16平方米。[1]
  • 杜康切姆:該寺的主殿(措欽大殿)。位於整個寺院建築群的最南端。原來是兩層16柱,現在已坍塌。牆體以片石砌成,殘高10多米。底層平面呈不規則的正方形,面積為63平方米。大殿底層是佛殿,北壁設佛壇,主供強巴佛鍍金銅像,左側有金箔靈塔8尊,還有蓮花生鍍金像1尊。西壁北端供奉瑪爾巴米拉日巴、塔布絨布切的檀香木像,現在均已無存。殿內的東壁、南壁、西壁上留有壁畫痕跡:東壁及南壁分別繪有護法神甲堅朗退色、多吉速魯撲巴、丹姆覺尤雍尼、卡久瑪及瑪爾巴、次巴麥、度母像,西壁繪佛教八寶圖案及護法神古魯扎布扎、申度瑪等等。[1]
  • 甘珠爾拉康:位於杜康切姆東北側,由門廳、正殿組成。門廳面積大約6平方米,正殿的殿堂面積大約29平方米。殿內西壁有木製經櫥,內藏《甘珠爾》經書一套。南壁供奉釋迦牟尼鍍金像,左、右兩側供奉兩弟子鍍金像。東壁的壁面上殘存十六羅漢壁畫。殿內置有經文字母刻版《米拉日巴傳》、《瑪爾巴傳》、《日瓊巴傳》共1913塊,均為後期移入該殿。[1]
  • 烏瑪卓:該寺最東端的建築,建在東、南、北三面均為懸崖的一塊山巔平地之上,僅西面有一條小徑可通行至此。該建築有房屋2間,最西端是伙房,面積4平方米,東端是烏瑪卓,面積8平方米(長4米,寬2米)。烏瑪卓的北壁、南壁、西壁繪有壁畫。北壁:上排中央是3尊米拉日巴坐像,其中中間一尊是米拉日巴18歲法像,左右兩尊是米拉日巴開始修行時的尊像;中排繪米拉日巴的姐姐等人到洞中探望米拉日巴,為米拉日巴送來食物、被褥等物的情景;其右上方繪有米拉日巴在洞中向拉瑪熱炯、貢戈塔布等弟子講經,四周有眾弟子環繞而坐;下排繪米拉日巴獲得「風息」(氣息)自在之功能,修成「拙火定」(指可使肚臍間生發出暖氣的修煉之法)後因畏酷熱而沐浴的場面。南壁:繪有米拉日巴傳記故事,其中左端上方繪獵人攜犬打獵,正追趕一隻小羊,路遇米拉日巴在洞中修行,經米拉日巴勸導,獵人覺悟,與獵犬、羊等都皈依佛法;左端下方繪米拉日巴在洞中遇見4個妖怪,米拉日巴用佛法教誨,終於使妖怪們承認自己的惡業而皈依佛法。西壁:主要繪護法神像,上排左端是米拉日巴的保護神次仁堅安,騎獅,左手執法螺,右手執金剛杵,傳說次仁堅安是珠穆朗瑪峰的山神,後被米拉日巴用道法解救,最終皈依米拉日巴;下排左端是查嘎達索寺的保護神達果巴堅貞,戴寬沿帽,身着黃袍,右手執金剛杵,身後有火焰背光,周圍有護法小神像多尊。該壁畫屬西藏晚期壁畫。[1]

離寺廟主殿外不遠處,有兩口泉眼。據說一口是第二世噶瑪巴修行所鑿,另一口是米拉日巴所鑿。兩處泉水清冽可口。[2]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