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夏洛克·福爾摩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夏洛克·福爾摩斯
Sherlock Holmes
悉尼·佩吉特(Sidney Paget)繪於1904年
首次登場血字的研究
最後登場最後致意
創作者柯南·道爾
角色設定資料
性別男性
出生1854年1月6日[1]
國籍 英國
職業顧問偵探(Consulting detective)
家人邁克羅夫特·福爾摩斯(兄)
福爾摩斯雕像

夏洛克·福爾摩斯(英語:Sherlock Holmes/ˈʃɜːrlɒk ˈhmz/),或譯為歇洛克·福爾摩斯[註 1],是一個由19世紀末的英國偵探小說亞瑟·柯南·道爾所塑造的《福爾摩斯探案》小說人物。福爾摩斯自稱是一名「諮詢偵探」,也就是說當其他私人或官方偵探遇到困難時常向他求救。故事透露福爾摩斯經常能夠足不出戶就可以解決很多疑難問題,但是大部分故事都集中講述一些比較困難、需要福爾摩斯出門調查的案子。福爾摩斯善於透過觀察與演繹法司法科學來解決問題。

柯南·道爾一共寫了4篇長篇、56篇短篇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小說。最早的兩篇分別是1887年畢頓聖誕年刊英語Beeton's Christmas Annual[3]的《血字的研究》,以及1890年理本科特月刊英語Lippincott's Monthly Magazine[4]登出的《四簽名》。而1891年開始在斯特蘭德雜誌英語The Strand Magazine[5]上的一系列短篇小說連載,使福爾摩斯的知名度爆炸性增長。期間連載曾經中斷過,直到1927年,柯南·道爾才再寫出續集。故事的發生年代大約集中在1875-1907年,而最後一案是在1914年發生的。

在柯南道爾的60篇作品中,56篇都是以福爾摩斯的朋友及傳記作家約翰·H·華生醫生的角度敘述。只有兩篇是由福爾摩斯親自敘述,兩篇是由第三人稱角度撰寫。

角色創作靈感

[編輯]
1887,福爾摩斯在《血字的研究》初次登場

作者亞瑟·柯南·道爾表示,他寫作福爾摩斯系列小說的靈感,是來自他在愛丁堡皇家醫院當見習醫師時的指導老師約瑟夫·貝爾醫師。此人和福爾摩斯一樣,向來喜歡從看來毫不相關的細微觀察導出驚人的結論[6]。然而,很多年後,貝爾在給柯南·道爾的信中寫道:「你自己就是夏洛克·福爾摩斯,你太了解他了。」[7]亨利·小約翰爵士英語Henry Littlejohn (surgeon born 1826)曾在皇家外科醫學院愛丁堡大學醫學院英語University of Edinburgh Medical School)教授法醫學法醫物證學公共醫學,也被認為是福爾摩斯靈感的一個來源。小約翰曾在愛丁堡警醫官英語Medical Officer for Health,為道爾提供了醫學調查和犯罪偵破的關聯[8]

柯南道爾在未正式替福爾摩斯命名之前所給小說中的名偵探取名為Sherrinford[9]《福爾摩斯偽傳記》則改寫為福爾摩斯家的長子。[10][註 2]

生平

[編輯]

早期生活

[編輯]

在冒險之外,華生醫生對夏洛克·福爾摩斯的生平直言甚少。不過作者的設定中,可以根據他的早年人生一和大家族的隻言片語中找尋,很多都為警探人生的描繪提供了基礎。

根據故事《福爾摩斯檔案簿》可以推斷福爾摩斯出生於1854年;故事發生在1914年8月,而當時他被描述為約60歲左右。萊斯里·S·克林格爾英語Leslie S. Klinger稱日期是1月6日。[11]

福爾摩斯稱他還是本科生的時候第一次試着使用演繹法解決刑事問題。他在偵破最早的案件時,自己還是在校就讀的業餘偵探。[12]根據1894年《榮蘇號》表述,他稱自己偶遇同學的一位父親,使得他走向了偵探之路,[13]並在畢業後6年中從事諮詢偵探,爾後因囊中羞澀而與華生成為室友,即故事敘述的開始。

從1881年起,福爾摩斯被描述為一直住在英國倫敦貝克街221B號,並在此做着自己的諮詢偵探生意。在文章中,221B號有17級台階。直到華生醫生來到時,福爾摩斯一直獨自工作,有時僱傭城中底層社會中的人來完成任務,包括被他稱作是「貝克街游擊隊」的線人、以及一群街頭孩子。「貝克街游擊隊」出現在《血字的研究》、《四個簽名》、《駝背人》當中。

他還有個年長7歲的兄長邁克羅夫特·福爾摩斯Mycroft Holmes),身為一名大英帝國的政府官員,他曾經在3個案件中出現:《希臘語譯員》、《最後一案》以及《布魯士-巴丁登計劃探案》。《空屋》中也提到了他。一開始夏洛克·福爾摩斯尚未完全信任華生醫生,因此只敷衍的表示邁克羅夫特是小公務員,事後才表明邁克羅夫特是英國政府的重要智囊,甚至曾稱「他就是英國政府」,顯見邁克羅夫特的重要程度之高,但也有說法是邁克羅夫特是憑藉他的踏實和才幹逐漸高升的。福爾摩斯的家庭背景小說沒有詳悉提到,但是《希臘語譯員》曾透露他是一個鄉紳的後代,祖母是法國畫家烏哈斯·乃美法語Horace VernetHorace Vernet)的姐妹。

與華生結伴

[編輯]

福爾摩斯的職業生涯大半是和他的摯友和傳記者華生醫生一道度過的,故事也是以華生的角度所述,柯南特殊的寫作方式使作品更像一部紀錄片;華生醫生在1887年結婚以前,以及妻子去世後與福爾摩斯同住。他們的居所是由房東哈德遜夫人打理的。

在福爾摩斯那裏華生扮演着兩個角色。首先他為案件調查提供幫助;他是偵探的得力助手,包括做了望人、誘餌、助手和信使。第二,他是福爾摩斯的傳記作家。故事的絕大部分是從華生的視角來敘述的,是他們精彩絕倫的偵探活動的總結。福爾摩斯常常批判華生的文字過於感性、譁眾取寵,認為它們不夠精確、客觀,不夠「科學」。

偵探術一或者說應該是一門精確的科學,人們應該用同樣冷靜而並非感性的方法對它進行研究。你為它渲染上了一層傳奇色彩,結果就像是在幾何定理當中摻雜了戀愛傳奇一樣...有的事實可以省略,或者說要把重點顯示出來。這個案子裏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如何從事實的結果當中找到原因,再經過周密的分析與推斷從而破解此案的過程。

——福爾摩斯就華生「小冊子」的發言,《四簽名[14]

不管怎樣,福爾摩斯與華生的友誼是他最重要的關係。在許多故事中,福爾摩斯對華生的好感,儘管常常隱藏在他冷酷、智慧的外表之後,顯露了出來。例如,在《三名同姓之人探案》中,華生在與歹徒搏鬥中受傷[15];雖然子彈造成的傷口是「表面的」,但這令華生大為感慨:

當我明白在這表面冰冷冷的面孔後藏着多麼深的忠誠和友愛時,我覺得受一次傷,甚至受多次傷也是值得的。他那明亮而堅強的眼睛有些濕潤了,那堅定的嘴唇有些顫抖。這是僅有的一次機會,使我看見他在偉大的頭腦之外也有一顆偉大的心靈。我這麼多年微小而忠心的服務,得到這一點感觸我心足矣。

——[15]

在《蒙面房客探案》中,據說福爾摩斯從業了23年,華生陪伴了其中的17年。

萊辛巴赫瀑布之「死」

[編輯]
福爾摩斯與莫里亞蒂決鬥後落入萊辛巴赫瀑布,西德尼·佩吉特(Sidney Paget

在前10年間,柯南·道爾寫了故事的第一部分。由於想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寫自己的歷史小說,道爾安排福爾摩斯在《最後一案》斃命。1891年11月,道爾在一封給母親的信中寫道:「我考慮殺掉福爾摩斯……把他幹掉,一了百了。他佔據了我太多的時間。」1893年12月,道爾在《最後一案》中讓福爾摩斯和莫里亞蒂教授一同跌入深淵,以結束福爾摩斯的故事,但是該篇故事發表後引起讀者的強烈不滿,紛紛要求作者讓福爾摩斯「起死回生」。許多讀者寫投訴信給斯特蘭德雜誌編輯部和柯南道爾,斯特蘭德雜誌還損失了20000訂閱量,幾經瀕臨倒閉。柯南道爾自己也收到了許多憤怒的投訴,一位女士甚至在給他寫信時以「你這個畜生」開頭;福爾摩斯當時的影響力可見一斑。柯南道爾因此承受了8年之久的公眾壓力,隨後寫了《巴斯克維爾的獵犬》;故事出現在1901年,暗指這是在福爾摩斯「假死」之後,「去世」之前。[16][17]1903年,柯南·道爾寫了《空屋》,將背景時間設立在1894年,福爾摩斯在此出現,對驚訝不已的華生稱自己在《最後一案》中不過是裝死,用來騙過敵人而已。《空屋》標誌了故事第二部分的開始,柯南·道爾又繼續寫故事,直到1927年為止。

福爾摩斯狂徒(aficionados)把在1891-1894年,即《最後一案》的消失到《空屋》的歸來稱為「大間斷」。[18]之後的故事《紫籐居探案》雖然自稱發生在1892年[19],但被解釋為柯南·道爾所出的錯誤。

退休

[編輯]

在1917年出版的故事《最後致意》當中,福爾摩斯隱居到了修適士郡的小農場上。[19]移居的時刻作者沒有給出精確的時間,但是可以推測是早於1904年,因為它引述了《第二塊血跡探案[19][20][21],就是1903年前出版發行的。在此,他開始有了養蜂的習慣,成為了他的主業,後來出版了《養蜂實用手冊,兼論隔離蜂王的研究》(The Practical Handbook of Bee Culture, with some Observations upon the Segregation of the Queen[22][23][24]。小說也描述了福爾摩斯和華生復出,極力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救援工作。另一歷險故事《獅鬃毛》(由福爾摩斯敘述),發生在他退休的時候。故事中,有關他死亡的細節是未知的。

福爾摩斯的助手

[編輯]
福爾摩斯(右)與華生醫生Sidney Paget英語Sidney Paget 繪畫。

在很多故事中,福爾摩斯有一個助手,約翰·華生醫生,他會習慣性地記錄案件,實際上,華生正是作者柯南·道爾的投影,柯南也是受過醫學訓練的人。華生在結婚前一直與福爾摩斯合租倫敦貝克街221B號221B Baker Street)的房子,而華生結婚後福爾摩斯一個人住在那裏。華生不僅是福爾摩斯的助手,還是福爾摩斯破案過程的記錄者,幾乎所有的福爾摩斯故事都是由華生敘述的,不過福爾摩斯經常批評華生以小說的手法描寫破案過程,而不是客觀科學地呈現事實。

在三個故事中,福爾摩斯僱傭了一群街頭孩子幫助搜集情報,他們被稱為「偵緝隊貝克街分隊英語Baker Street Irregularsthe Baker Street Irregulars)」。

巴斯克維爾的獵犬中,福爾摩斯曾僱用一個叫卡特萊特的少年為他送每天的必備品。

到了福爾摩斯的後期,他聘了畢利為他的助手[註 2]

習慣與性格

[編輯]
福爾摩斯標誌性的煙斗和帽子
《金邊夾鼻眼鏡》插圖

華生稱福爾摩斯在習慣和生活作風上「玩世不恭」。雖然在《巴斯克維爾的獵犬》中,福爾摩斯被描述為「貓一樣」的愛乾淨,但華生依然稱福爾摩斯不拘小節,無視當下的儀容準則。在《墨氏家族的成人禮》(或譯馬斯格雷夫儀禮)當中,華生稱福爾摩斯是:

雖然他的思想方法敏銳過人,有條有理,着裝樸素而整潔... [他]把煙捲放在煤斗里,把煙葉放在波斯拖鞋頂部,而一些尚未答覆的信件卻被他用一把大折刀插在木製壁爐台正中...他最不喜歡銷毀文件...這樣月復一月,他的文件越積越多,屋裏每個角落都堆放着一捆捆的手稿,他決不肯燒毀,而且除了他本人外,誰也不准把它們挪動一寸。 [12]

這些文件對於他人來說簡直是個垃圾堆,但對於福爾摩斯來說卻是極有價值的訊息。在故事中,福爾摩斯會翻找各種雜亂的文獻和文物,從中找到他所想要的檔案。

華生常常注意到福爾摩斯非同尋常的進食習慣。偵探雖然探案中有時會胃口大好,但也常常被描述為廢寢忘食,例如在《營造商探案》當中,華生稱:

福爾摩斯自己卻沒有吃早飯。他在比較緊張的時候就不讓自己吃東西,這是他的一個特性。我曾見過他濫用自己的體力,直到由於營養不足而暈倒。[25]

華生不認為福爾摩斯抽煙的習慣是個惡習。但是,很明顯華生對此更加自律,有時斥責福爾摩斯吞雲吐霧,將屋子佈滿「毒氣」。[26]福爾摩斯自己則在《魔鬼之足》當中引述了華生的節制,稱「華生,我想我要繼續研究你經常指責而且指責得很正確的煙草中毒了」。

福爾摩斯在為客戶效力時可能會曲解事實、或打破常規,當華生認為行為正當時,就沒有過多指責(例如,對警方撒謊、隱藏證據、破門而入)。[27]然而,華生沒有寬容福爾摩斯玩弄無辜人士的行為,例如在《米爾沃頓》當中,福爾摩斯為了拯救其他高貴的女士脫離惡棍米爾沃頓而玩弄年輕女僕的心時,華生對此表示不滿。

在一系列故事當中,福爾摩斯被描繪為愛國者,幫助政府處理一系列事關國家安全的任務。[28]他在《最後致意》當中擔任反間諜任務,故事的背景是一戰開始時。在射擊訓練時,偵探還會用手槍在貝克街的牆上打出"VR"的字樣(維多利亞的統御 Victoria Regina)。[12]

福爾摩斯他擔君之憂,為求助於他的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摩頂放踵。他不尋求名望,允許警方拿自己的成績佔為己有。雖然面對官方同行有時會自負,甚至於貶低對方的智力,但永遠情形占理,要不就是為了更好為別人解決問題,急他人之急,要不就是基於他對自己和他人能力及局限的準確評判。他和警方總體來說還是融洽的合作關係。[29]直到當華生出版了自己的故事時,福爾摩斯的作用才水落石出。由於媒體報道和華生的故事,福爾摩斯變得出名,以至於許多人跳過警方,慕名而來。[30]這甚至包括政府官員和皇室。首相[31]和波西米亞國王[32]自己曾到訪福爾摩斯,請求他的協助。法國政府授予他榮譽勳章,表彰他破案的努力。[33]斯堪的納維亞國王也是他的顧客。[34]福爾摩斯還曾經兩次幫助過梵蒂岡。[35]

當因技術高明而受到表揚時,福爾摩斯會感到開心,儘管他會盡力不顯現出來。在《獅鬃探案》,也是少見的由福爾摩斯親筆記錄的探險之一,案子了結時,警官大加讚揚了福爾摩斯,他卻「只好搖了搖頭」,因為他認為「接受別人的讚揚就是降低自己的標準」。

福爾摩斯在工作中冷靜,不動感情。但當取得突破的時候,福爾摩斯會和常人一樣變得激動。福爾摩斯是位出眾的劍客,棍術運動者,拳擊手,會設置精密的陷阱來捕獲嫌犯,但在真相大白之前有時會向華生或倫敦警察隱瞞案情。[36]

福爾摩斯有着交友的需求,雖對結交朋友並不在意,但他一旦交了朋友就會很珍重他們的友誼,他與華生之間的友誼就是其中一例。他將自己的孤僻歸結為獨特的興趣和沉悶的心情。在《「格洛里亞斯科特」號三桅帆船》,他告訴華生自己在大學中的兩年只交了一個朋友,即維克多·特雷弗。福爾摩斯說:「我本來不善交友,華生,總喜歡一個人愁眉苦臉地呆在房裏,訓練自己的思想方法,所以極少與同齡人交往...而那時我的學習方法與別人也截然不同。因此,我們根本沒有往來的必要。」《血字的研究》中對他的描述是相似的。

藥物使用

[編輯]
1891年西德尼·佩吉特岸濱月刊英語The Strand Magazine的短篇故事《歪唇男人》所繪的福爾摩斯畫像

福爾摩斯有時使用致癮性藥物,特別是在偵破乏味無趣的案件過程中尤是。他認為使用可卡因嗎啡會興奮大腦。他常常使用可卡因,用個人注射器為自己打入7%的溶液,並將注射器保留在摩洛哥皮甲盒中。[37][38][39]福爾摩斯也會使用嗎啡,但反對去鴉片煙館。[37][38][39]在那個時代這些藥物的使用是合法的。華生和福爾摩斯倆人都抽煙,包括香煙雪茄、煙斗,這些在當時頗為流行。福爾摩斯對檢查煙灰殘餘物十分在行,並在此問題上有過專著。

華生醫生強烈反對福爾摩斯使用可卡因的習慣,認為這是他的「唯一的惡習」,並認為這對福爾摩斯的精神健康有害。[40][37][38][39]在《失蹤的中衛》中,華生稱讓福爾摩斯「戒毒」。但是,即便如此,福爾摩斯的癮依然存在,「不是死了,而是睡了。」[40]

財務

[編輯]

雖然在起初,福爾摩斯需要華生的幫助,與他合租在貝克街221B號。在《垂死的偵探》中,華生稱當福爾摩斯獨居時,「毫無疑問,我和福爾摩斯在一起住的那幾年,他所付的租金足可以購買這座住宅了。」,暗示他的收入頗豐,但詳細數目不清。在《波希米亞醜聞》當中,他獲得了令人驚異的1,000英鎊預付款,即「出場費」。在《雷神橋之謎》當中,他稱:「我的業務報酬有固定數額。我絕不加以變更,除了有時免費。」。

在某些文章當中,客戶會將他的費用翻倍;然而,富有的客戶很可能會支付超出標準的費用。例如,在《最後一案》當中,福爾摩斯稱為法國政府斯堪的納維亞皇室效力令他獲得巨額收入,足以讓他提前退休。在《黑彼得》當中,華生注意到如果權貴的案件提不起福爾摩斯的興趣的話,他是不會效力的,但他也可能會為出身卑賤的人勞苦多日。《身分案》中,福爾摩斯告訴華生,在《波希米亞醜聞》之後,他受到來自波西米亞王的金制鼻煙壺荷蘭皇室名貴的戒指;在《布魯士-巴丁登計劃》中,福爾摩斯從維多利亞女王那裏獲得了一枚綠寶石領帶別針。其它紀念品包括來自艾琳·艾德勒的金製紀念品,來自法國總統簽名感謝信和追蹤殺手所獲得的榮譽勳章。在《修道院公學》當中,當公爵遞給福爾摩斯6,000英鎊時,福爾摩斯高興地擦着雙手,然後輕輕拍了支票,說「我是個窮人」,這可以解釋為他挖苦般的幽默感。誠然,在他的職業生涯當中,福爾摩斯曾經為王室、政府、權貴、企業家效力,他也為窮苦的當鋪老闆和女家教出過力。

雖然他本人聲稱收費有固定數額,在實際案件中,就算刨除經常考慮到具體情況,因為同情免除酬金的情況,福爾摩斯的收費也是沒有固定標準的。在《斑點帶子案》(或譯花斑帶探案)中,他稱史東納小姐可以支付任意費用。但對於富有的人,他有時會收取高昂的金額,在《紅髮會》中要求銀行支付案件費用。在《綠玉皇冠案》中,福爾摩斯的顧客是位富有的銀行家,並為他追回被盜的寶石支付巨額款項。在《修道院公學探案》中,福爾摩斯獲得了6000鎊的費用。

與艾琳·艾德勒的關係

[編輯]

艾琳·艾德勒(Irene Adler)是一位退休的歌劇歌手、演員,出現在《波希米亞醜聞》當中。她是系列故事中最具個性的女性角色之一,雖然只有一次登場。[41]

在故事發生的5年前,艾德勒是華沙帝國劇院的首席女歌手[41],與威廉·馮·奧姆斯坦大公(德語:Wilhelm Gottsreich Sigismond von Ormstein虛構人物)有過短期關係,後者成為波西米亞國王。威廉與斯堪的納維亞公主結好,心恐自己與艾德勒的關係被揭發,想要找回之前的情書和合影照片。馮·奧姆斯坦找到福爾摩斯,希望他能給予幫助,但艾德勒巧妙地躲開了,並給國王留下了自己的照片,並在留言中向福爾摩斯保證國王不必為此擔心,照片會被她永久保留,作為防身的把柄。 [42][41]

故事中,福爾摩斯對艾德勒評價甚高:

夏洛克·福爾摩斯始終稱呼她為那位女人。我很少聽見他提到她時用過別的稱呼。在他的心目中,她才貌超群,其他女人無不黯然失色。這倒並不是說他對艾琳·艾德勒有什麼近乎愛情的感情...然而只有一個女人,而這個女人就是已故的艾琳·艾德勒,還在他那模糊的成問題的記憶之中。

這段「記憶」是以她照片的形式而存在的,被國王保存着。爾後,福爾摩斯要回了那張照片,作為自己的報酬。[41]

與其他女性的關係

[編輯]
《米爾沃頓》中西德尼·佩吉特所繪的插圖。

在《米爾沃頓》當中,福爾摩斯訂了婚,但不過是為了獲取案件的訊息而已。雖然福爾摩斯對一些女性客戶示好,但華生稱「當案件完成後,他就對她們失去了興趣。」福爾摩斯認為她們年輕、美貌、活力四射,與浪漫感情不同。這些故事展示了福爾摩斯富有魅力。華生稱福爾摩斯「不喜歡女人」但「善於奉承她們」。福爾摩斯稱「我不是一心一意地追求女性」;事實上,他認為「女人的動機...實在是莫名其妙...你怎麼能在這種流沙上建立什麼呢?她們最小的舉動意義重大...她們最出格的行徑是依據一個髮夾。」

正如道爾對約瑟夫·貝爾打趣道:「福爾摩斯和巴貝計算機一樣,絕不會墜入愛河。」對於陪伴女性來說,令他唯一感興趣的是其中的懸疑。在《四簽名》中,華生稱福爾摩斯是個「機械人、計算器」,福爾摩斯則自稱「不要讓一個人的特質影響你的判斷能力,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委託人,對於我僅僅是一個單位——問題裏的一個因素。感情作用會影響清醒的理智。一個我一生所見的最美麗的女人,曾經為了獲取保險賠款而毒殺了三個小孩,結果被判絞刑」。這使得福爾摩斯對女性群體、特別是他的顧客失去興趣,華生則稱「有時你一點人性也沒有」。華生在《垂死的偵探》中寫到哈德遜夫人對福爾摩斯有種好感,雖然後者是個古怪的房客,這是因為他「對待女性特別的紳士、禮貌」。在《四簽名》中,福爾摩斯對華生稱「不要告訴她們太多,即使是最好的女人,也絕不能完全信賴她們。」華生注意到福爾摩斯不喜歡、不信任她們,儘管如此,他依然是位「富有騎士風度的對手。」

宿敵

[編輯]

在柯南·道爾筆下,福爾摩斯的宿敵是莫里亞蒂教授Professor Moriarty,「犯罪界的拿破崙」),在空屋中道爾聲稱他名稱是「詹姆斯」,然而《最後一案》中寫明,這是莫里亞蒂教授的弟弟,莫里亞蒂上校的名字,對此,福學研究者提出不同假設。在威廉姆·吉列特(William Gillette)的舞台劇中,他被賦予「阿爾伯特」的名稱,這也影響到一些福爾摩斯改編,比如阿瑟·萬特納(Arthur Wontner)的系列電影。在《恐怖谷》中側面描繪出教授誨人不倦的知識分子以及背後冷血精明的犯罪首腦的雙重形象。莫里亞蒂教授最後在萊辛巴赫瀑布Reichenbach Falls)與福爾摩斯決鬥時跌入深淵。

道爾在1903年發表《空屋》,故事中說明只有莫里亞蒂教授跌入深淵,福爾摩斯得以逃生,但他躲了起來,讓其他人以為他死了,這樣他就可以更容易地追捕莫里亞蒂教授的餘黨。值得注意的是,莫里亞蒂教授幾乎從未直接在故事中出現,有關莫里亞蒂教授的故事絕大部分是福爾摩斯轉述的。

法國作家莫里斯·盧布朗曾於《Arsene Lupin contre Herlock Sholmès》(台灣東方出版社和小知堂皆譯為怪盜與名偵探)中寫到亞森·羅蘋與一位叫做「Herlock Sholmès」的偵探對決。在一開始於雜誌上連載《Arsène Lupin, gentleman-cambrioleur》(台灣小知堂譯:紳士怪盜)之時,莫里斯·盧布朗的確是將與羅蘋對決的對象寫為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但之後就受到柯南道爾的抗議,於是在單行本發行之時就將此名字改成Herlock Sholmès。還有華生(Watson)也被改成威爾森(Wilson),貝克街221B號(221B Baker Street)改成帕克街219號(219 Parker Street)。因此按照亞森·羅蘋故事的定本,福爾摩斯其實是沒有跟亞森·羅蘋對決過的。

偵查方法

[編輯]

演繹法

[編輯]

福爾摩斯偵探的主要思路是溯因推理[43][44][45]福爾摩斯故事常常是他「演繹法」才華的展示。對於邏輯學家和對邏輯有興趣的人來說,分析福爾摩斯的「演繹法」是蠻有意思的。「福爾摩斯演繹法」看上去像是從實踐原則中直接得出——根據細心觀察,如福爾摩斯研究各種煙灰——或是從最佳解釋中做出推論。[43][46][47]從福爾摩斯那裏,我們可以常常聽到:「如果你把所有不可能的刨去,那麼剩下的,無論多麼難以置信,肯定不錯。」

福爾摩斯直白的原理的形式是「如果p,那麼q」,其中「p」代表一些觀察證據,「q」是證據所指代的。但有時也會有中間地帶。在《波希米亞醜聞》當中,福爾摩斯觀察渾身濕漉漉的華生,稱這是「年輕而沒有經驗的女傭人做的」。華生倍感驚奇,問福爾摩斯是怎麼知道的,福爾摩斯回答:

這些事本身很簡單, ...我的眼睛告訴我,在你左腳那隻鞋的裡側,也就是爐火剛好照到的地方,其面上有六道幾乎平行的裂痕。很明顯,這些裂痕是由於有人為了去掉沾在鞋跟的泥疙瘩,粗心大意地順着鞋跟刮泥時造成的。因此,你瞧,我就得出這樣的雙重推斷,認為你曾經在惡劣的天氣中出去過,以及你穿的皮靴上出現的特別難看的裂痕是倫敦年輕而沒有經驗的女傭人做的。至於你開業行醫嘛,那是因為如果一位先生走進我的屋子,身上帶着碘的氣味,他的右手食指上有硝酸銀的黑色斑點,他的大禮帽右側面鼓起一塊,表明他曾藏過他的聽診器,我要不說他是醫藥界的一位積極分子,那我就真夠愚蠢的了。

在這個案例中,福爾摩斯使用了幾點邏輯:

  • 如果鞋子一邊的皮革被平行刮傷了,那就是有人為了去除泥點子劃的。
  • 如果倫敦醫生的鞋子被劃了,那麼這是女僕做的。
  • 如果把鞋子劃傷了,那這個人就是笨手笨腳的。
  • 如果他的鞋子沾滿了泥點子,那他可能在雨中行走,被淋了個透。

透過上述觀察,福爾摩斯可以從中得出結論「華生的鞋子一側有幾乎平行的裂痕」即:

「華生的女傭人年輕而沒有經驗」「華生剛在倒霉的天氣里淋了雨」。

演繹推理可以令福爾摩斯出眾地解釋陌生人的職業,例如在《血字的研究》中對退役陸戰隊軍官的觀察;《紅髮會》中一名木匠從船上退役,做起了典當鋪生意;《希臘語譯員》中的桌球記分員和退役的炮兵軍士。類似地,福爾摩斯會觀察其它物件,從中得出關於物主的訊息,如在《四簽名》當中觀察華生表、一頂帽子,手杖,[48]一個煙斗等。[49][50]

道爾並沒有把福爾摩斯描述成為永無謬論的人,在這一點上他格外小心——這也是《黃色臉孔》的中心主題。[49]在故事的末尾,恢復冷靜的福爾摩斯告訴華生:「如果以後你覺得我過於自信我的能力,或在辦一件案子時下的功夫不夠,請你最好在我耳旁輕輕說一聲『諾伯里』,那我一定會感激不盡的。」。

化裝術

[編輯]

福爾摩斯擅長喬裝打扮。在幾個故事中,他透過偽裝來搜集證據,以至於連華生也一併被騙了過去,如《米爾沃頓》、《空屋》、《歪唇男人》、《波希米亞的醜聞》。在其它故事當中,福爾摩斯假裝受傷,如《垂死的偵探》和《波希米亞的醜聞》。在之後的故事當中,華生稱「舞台上少了一位絕佳的演員...當福爾摩斯成為犯罪高手時」意思是福爾摩斯偽裝技巧之高,連華生自己也被騙的暈頭轉向。[51]

武器與武術

[編輯]
英國陸軍(亞當斯)馬克3式Mark III模型
韋伯利鬥牛犬
韋伯利RIC

手槍

福爾摩斯和華生佩帶手槍,如老式左輪手槍——Mk III 亞當斯[52]華生稱這些武器被用過7次:在《四簽名》,他們沖安達曼島人開槍。在《巴斯克維爾的獵犬》中,福爾摩斯和華生向獵犬開槍。在《銅山毛櫸案》中,華生開槍射殺惡犬。在《空屋》中,華生用手槍柄擊打塞巴斯蒂安·莫蘭上校。在《三個同姓人》當中,當華生被擊中時,福爾摩斯用手槍柄擊打殺手埃文斯。在《馬斯格雷夫儀禮》當中,愛國的福爾摩斯在牆上擊出"V.R."(維多利亞的統御)。在《最後一案》當中,福爾摩斯與莫里亞蒂教授對峙是手持槍械;同樣,福爾摩斯在《綠玉皇冠案》中將手槍對準了喬治·柏偉爾爵士。在《孤身騎車人》、《黑彼得》、《跳舞的人》,福爾摩斯和華生使用手槍來抓捕嫌犯。在《雷神橋之謎》中,福爾摩斯使用華生的手槍來再現犯罪現場。福爾摩斯和華生使用了下列手槍:

手杖單棍

和紳士一樣,福爾摩斯常常攜帶一根手杖。華生稱他是單棍搏擊的專家,擅巴頓術,曾兩次將手杖當作武器來使用。[53]

在《血字的研究》中,華生稱福爾摩斯是劍術高手——雖然故事中從未提及福爾摩斯使用過劍術。[54]在《「格洛里亞斯科特」號三桅帆船》中提及福爾摩斯曾經練習劍術。

短馬鞭

在幾個故事中,福爾摩斯曾經攜帶短馬鞭英語Crop (implement)riding crop),在《身分案》中曾用它來鞭打騙子。在《紅髮會》中,福爾摩斯用獵鞭打落約翰·克萊手中的手槍,在《斑點帶子案》中用它來驅蛇。在《六座拿破崙半身像》中,鞭子是福爾摩斯最喜歡的武器——他曾用它來擊開一個石膏半身像。

拳擊

福爾摩斯被描述成一個可怕的空手拳擊鬥士。在《四簽名》中,福爾摩斯提及了專業拳擊運動:

「你不記得四年以前在愛里森場子裏為你舉行拳賽,和你打過三個回合的那個業餘拳賽員嗎?」麥克默多回復道:「啊,您是個有天才然而是自暴自棄的人,您真是那樣的人!如果您繼續練下去,您的造詣是不可限量的呀!」

在故事集中,福爾摩斯常常用拳頭來應對困難,也毫無疑問是獲勝者。[55]在《「格洛里亞斯科特」號三桅帆船》中曾提及福爾摩斯是個訓練有素的拳擊運動員;在《黃面人》當中,華生稱他「而毫無疑問,在與他同體重的人中,福爾摩斯是我見過的最優秀的拳擊家。」

武術

在《空屋》當中,福爾摩斯告訴華生他使用武術來對付莫里亞蒂教授,將他的死敵扔進了萊辛巴赫瀑布。他說:「但是我懂點日本式摔跤,過去有好幾次都用上了這一手。」其中日本式摔跤巴頓術英語Baritsu(小說設定),是一種融合柔術、拳擊和劍術的實戰武術。

身體狀況

在一些故事當中,福爾摩斯被描述為體力過人。例如,在《斑點帶子案》中,6尺大漢羅伊洛特醫生將火鉗拗彎。當醫生離開後,福爾摩斯哈哈大笑說:「『我的塊頭沒有他那麼大,但是假如他在這兒多呆一會兒,我會讓他看看,我的手勁比他的小不了多少。』說着,他拾起那條鋼火鉗,猛一使勁,就把它重新弄直了。」在《黃面人》當中,華生稱福爾摩斯提到「善於運用自己體力的人並不很多」並感嘆很少有人比福爾摩斯更強壯。

知識與技能

[編輯]

在第一部故事《血字的研究》中給出了福爾摩斯的一些背景。在1881年早些時候,他被描述為一個興趣廣泛的、獨立的化學學生,這或許幫助他解決犯罪問題。(當他第一次出現時,為找到研究血跡的新方法而叫出了聲;在其它故事中他沉浸在娛樂性的家庭化學實驗當中,有時讓屋子臭氣熏天)。早期故事《「格洛里亞斯科特」號三桅帆船》中,講述了更多令福爾摩斯成為偵探的由來:一名大學同學的父親教授了他演繹法。福爾摩斯恪守科學法則,專注邏輯、應用觀察和歸納的力量。

在《血字的研究》當中,福爾摩斯稱自己不知道地球如何繞着太陽轉,以及與工作無關的知識。在從華生那裏聽到後,他說自己會立即忘記它。他稱自己認為腦子只能裝載有用的訊息,無用的會妨礙自己學習有用的知識。華生醫生認為福爾摩斯的能力如下:

在《血字研究》可以看出,福爾摩斯懂拉丁語,不需要翻譯就可以理解古老的羅馬警句——雖然該語言知識對於破案來說有什麼用還存在疑點,但在當時所有的大學生都必須學拉丁語。

後續的故事也有自相矛盾之處。雖然福爾摩斯對政治一無所知,但在《波希米亞醜聞》當中他立即識破了所謂「馮·喀爾曼男爵」的真實身份。就非奇情文學而言,他的言辭充滿了對《聖經》、莎士比亞、甚至是歌德的引述。他也可以從福樓拜、喬治·桑的信件和法文原文中直接引述。在《巴斯克維爾的獵犬》中,福爾摩斯也能欣賞約書亞·雷諾茲和馬丁·諾勒(M. Knoller)的作品。

然而,在《布魯斯-帕廷頓計劃》中,華生在1895年11月報道稱「他整天在埋頭撰寫關於拉蘇斯的和音讚美詩的專題文章」——一個最神秘的領域,福爾摩斯會用大量的資訊「使自己的腦子暫停活動」,而這與破案毫無關係——這些知識極為豐富,以至於專題文章被稱之為他的「最後文字」。[56]之後的故事放棄了這種寫法,對於破案無關的事情,福爾摩斯一律高高掛起;在《恐怖谷》的第二章時,福爾摩斯則宣稱「所有的知識都對偵探有用」,在《獅鬃毛》末尾,他稱「我是一個亂讀雜書的人,腦子裏什麼雜七雜八的知識都記得住。」

福爾摩斯是一個密碼分析家。他告訴華生「我熟知各種密文,我自己也是這類領域中一些專題文章的作者,其中我分析了一百六十種不同的密碼」。其中一個是在《跳舞的人》中使用頻率分析

福爾摩斯對物證的分析既科學又精確。他的方式包括使用潛在指紋,如足跡、蹄印、自行車痕跡來對犯罪現場做出鑑定(《血字的研究》、《銀色馬》、《修道院公學》、《巴斯克維爾的獵犬》、《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使用煙灰和煙蒂來辨別罪犯(《住院的病人》、《巴斯克維爾的獵犬》),對比打字機信件來揭露詐騙(《身分案》),使用火藥殘餘來揭露兩名兇手(《賴蓋特之謎》),對比兩個犯罪現場的子彈(《空屋》),分析人體殘骸來揭露兩名兇手(《硬紙盒子》),甚至是利用指紋來做出辨析(《營造商探案》)。福爾摩斯也在幾個場合下應用了心理學,例如在《波西米亞的醜聞》中,他誘導艾琳·艾德勒找出隱藏的照片,其「依據」是失火時,未婚女性會尋找自己最珍貴的物品,而已婚女性會搶救孩子。另一個例子是在《藍寶石案》,福爾摩斯從推銷員那裏獲取情報的方式是打賭,而非質問或賄賂,稱「當你遇到留着那種絡腮鬍子的人,而他又不願泄露機密時,你總是可以用打賭的方式使他吐露真情...我敢說如果我剛才在那個人面前放上一百鎊,那他就決不會像透過打賭的方式那樣向我提供那麼全面的情況。」

雖然生活驚險不斷(或許是希望歸隱),退休的福爾摩斯在蘇塞克斯郡開始養蜂(《第二塊血跡》)並寫了《養蜂實用手冊,兼論隔離蜂王的研究》[57]他對消遣的喜愛在於音樂,例如《紅髮會》中,福爾摩斯在晚上溜去聽帕布羅·德·薩拉薩蒂拉小提琴。

他也喜歡聲樂,特別是瓦格納的音樂(《紅圈會》)。

影響

[編輯]
福爾摩斯在《格蘭其莊園》

司法科學

[編輯]
十九世紀的塞貝特(Seibert)顯微鏡

夏洛克·福爾摩斯在文學界中對司法科學影響深遠,特別是他對犯罪現場的嚴謹考察,從細小的線索順藤摸瓜,精確地推導出來龍去脈。他利用了痕跡來測量證據,如鞋子、車胎痕跡、指紋、彈道學、書寫分析,現在被稱之為筆跡鑑定。這種辦法用來證實警方對犯罪過程的假說。福爾摩斯所倡導的所有技術在日後全部變為了現實,但這些技術在道爾寫作時已經頗具雛形。在對案件匯報時,福爾摩斯常常抱怨稱許多犯罪現場被他人污染,特別是被警方自己,強調維持原狀的重要性;現在,這已經成為犯罪現場偵破的典型。

就犯罪現場的蛛絲馬跡(例如香煙灰、頭髮、指紋)而言,福爾摩斯常常使用高倍放大鏡和住所的光學顯微鏡。他使用分析化學來分析血跡,用毒理學分析毒性物質。福爾摩斯似乎在住所有一個小型化學實驗室,可能使用簡單的化學方式來檢測毒性物質,例如《海軍協定》。彈道學是用來復原子彈軌跡,以及嫌犯使用槍械的口徑,例如在《空屋》的案例所示。

福爾摩斯對客人和嫌犯的着裝和態度都十分敏感,能注意到衣着風格、污染(例如靴子上的土塊),心理活動、物理反應,並由此推斷出之前的經過和最近的歷史。皮膚上的圖案,如紋身,可以說明許多。運用相同的方式,他檢查了手杖(特別是《巴斯克維爾的獵犬》)或帽子(例如在《藍寶石案》中),以及些微的勳章、服飾、污染,推測不在場人的故事。

2002年,皇家化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為福爾摩斯頒發榮譽會員稱號,[58]表彰他在流行文學中對司法科學和分析化學的傑出運用,使得他(至2010年)成為唯一獲此殊榮的虛構人物。

偵探作品史

[編輯]

雖然夏洛克·福爾摩斯不是最初的虛構偵探(愛倫·坡C·奧古斯特·杜邦和埃米爾·加博里歐(Émile Gaboriau)的勒考克警探(Monsieur Lecoq)對福爾摩斯這一角色都有影響,但他對前者表示公開的蔑視和不屑),但他的名字成為偵探的綽號。故事中也包括了一些其它角色,例如忠誠但不夠機智的助手,華生醫生成為了它的原型。偵探小說變得十分流行,在福爾摩斯後許多作者,如阿加莎·克里斯蒂桃樂絲·榭爾絲創作了赫爾克里·波洛和彼得·溫西爵爺等角色。在斷案中,司法科學較之心理學變得不再重要,雖然在二十世紀早期,司法科學得到了蓬勃發展。

科學文獻

[編輯]

科學文獻依然常常使用夏洛克·福爾摩斯。約翰·拉德福德(Radford,1999)[59]對他的智商充滿好奇。利用柯南·道爾的故事作為數據,拉德福德使用了三種方式測算了夏洛克·福爾摩斯的智商,得出他的智商相當的高,差不多在190點左右。斯奈德(Snyder,2004)[60]將福爾摩斯的方法與十九世紀中葉開始興起的犯罪學加以對比。科普斯特(Kempster,2006)[61]對比了福爾摩斯和神經學家所擁有的技能。最後,迪迪埃簡和弗南德·戈貝特(Didierjean and Fernand Gobet,2008)[62]以心理學方式回顧了福爾摩斯,並與現實的專家做了對比。

後世遺產

[編輯]
福爾摩斯紀念館案台
福爾摩斯紀念館客廳

「演繹法,我親愛的華生」

[編輯]

在柯南·道爾的60部作品中,福爾摩斯並沒有說過「演繹法,我親愛的華生」("Elementary, my dear Watson")。在故事中,福爾摩斯常常稱自己的邏輯是「演繹法」,是簡單明了的。他也常常把華生醫生稱之為「我親愛的華生」。但是,兩個短語從來沒有被合併使用過。最接近的一個例子出現在《駝背人》當中,當福爾摩斯解釋演繹法時,「『太棒了!』我叫道。『基本的,』他說道。」[63][64]

句子「演繹法,我親愛的老兄,演繹法」曾出現在1929年電影的末尾《夏洛克·福爾摩斯的歸來》,這是第一版福爾摩斯有聲電影。[63]飾演福爾摩斯的演員威廉·吉列(Gillette)也曾使用類似的短語「哦,演繹法,我親愛的老兄」。短語之所以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言,可能是源於伊迪斯·邁瑟的《夏洛克·福爾摩斯的新冒險》,在1939-1947年廣播。[65]

柯南·道爾的兒子艾德里安·柯南·道爾在1953年寫了《紅寡婦》,其中福爾摩斯說出了上述名言。[66]

夏洛克遊戲

[編輯]
貝克街221B號設計圖,羅素·斯塔特勒(Russ Stutler)設計。

柯南·道爾所著的56篇故事和四部小說被愛好者們稱之為「經典福爾摩斯探案」。早期的經典學者包括不列顛的羅納德·諾克斯英語Ronald Knox[67],他被認為是「大遊戲」的創造者,[68],以及紐約的克里斯托弗·莫利(C.Morley)[69],在1934年他建立了偵緝隊貝克街分隊——第一個專注於福爾摩斯經典的社團。[70]

夏洛克遊戲(即福爾摩斯學遊戲、福學遊戲、大遊戲、或簡稱遊戲)是款解謎遊戲,旨在解決柯南·道爾原著中異常現象、澄清夏洛克·福爾摩斯和華生醫生所暗示的細節。遊戲假設福爾摩斯和華生為真實人物,柯南·道爾則是華生的「文書」,利用經典故事,柔和了歷史成分,並囊括了學者對福爾摩斯世界的分析。[68]

遊戲的一個分析點是福爾摩斯的生日。莫利的分析認為福爾摩斯的生日是1854年1月6日。[71][72]作家勞里·R·金(Laurie.R.King)則根據柯南·道爾的《血字的研究》和《「格洛里亞斯科特」號三桅帆船》推斷他的生日。《「格洛里亞斯科特」號三桅帆船》中的一些線索顯示福爾摩斯在1880或1885年讀完他的大二和大四。華生自己則在第二次英國-阿富汗戰爭中負傷,隨後回國,捲入《血字的研究》,即1881年上半年或1882年。由此,她稱福爾摩斯在1880年離開大學;如果他17歲就讀,那麼他的生日可能是在1861年。[73]

另一項研究點是夏洛克就讀的大學。作家桃樂絲·榭爾絲認為從兩個故事當中可知福爾摩斯就讀的是劍橋大學而非牛津大學,「在所有劍橋學院當中,悉尼·薩塞克斯學院對像福爾摩斯這號人來說好處最多,在沒有更多確切訊息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假定地把他置於此處。」[74]

福爾摩斯的心理健康也是遊戲分析的一個項目。在《血字的研究》的第一次會面中,偵探告訴華生他「有時會很沮喪」,「整天不願意開口」。許多讀者和文學專家[來源請求]認為福爾摩斯或許有些躁鬱症,有時會有強烈的興奮、伴隨着慵懶的聚精會神。[75]偵探的孤僻,近乎女性恐怖症般地對女性充滿了不信任,或許暗示着他試圖逃避的態度;福爾摩斯的「傳記作家」威廉·巴蘭-古爾德(W.Baring-Gould)和其它人,包括尼古拉斯·邁耶都認為家庭的重大創傷(例如福爾摩斯母親的被害)可能是問題的根源。

出於對柯南·道爾或其它人物的敬意,許多作者續寫了許多小說。有的是公開明顯的,將福爾摩斯置於全新的環境之中,或是更加微妙的影射,將一些合乎邏輯的角色置於221B號內。其中的一個著名案例是格里高利·豪斯的《醫神》,他的名字和門房號都指向福爾摩斯。

最簡單的方式是將偵探描繪成頭戴獵鹿帽、身着圓領短披風(Inverness cape)。然而,在整部小說當中,福爾摩斯從未明顯地描述為頭戴「獵鹿帽」的人。福爾摩斯的確在《銀班駒》中戴着他的「過耳旅行帽」。西德尼·佩吉特在《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中第一次將他繪製為頭戴獵鹿帽、身着圓領短披風的形象,並在隨後的插圖中繼續了這一描繪。[來源請求]

社團

[編輯]
愛丁堡的福爾摩斯雕塑,即柯南·道爾的出生地。雕塑中的福爾摩斯身着圓領短披風,頭戴獵鹿帽。

1934年,倫敦的夏洛克·福爾摩斯社團和紐約的偵緝隊貝克街分隊成立。兩個社團依然存在(夏洛克·福爾摩斯社團在1937年解散,在1951年重新召集)。倫敦社團是世界上組織安排福爾摩斯探險的社團之一,例如去萊辛巴赫瀑布旅遊等。

1934年最先建立的兩個社團有許多追隨者,最開始是在美國(他們被稱之為「子社團」——偵緝隊貝克街分隊的衍生品),隨後在英國和丹麥。今天,在全球都有許多夏洛克社團,如在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

紀念館

[編輯]

在1951年的不列顛節上,福爾摩斯的起居室被裝飾一新,成為展覽的傑作,展出了許多原創作品。

在1951年展覽結束後,展品被轉送到位於倫敦的夏洛克·福爾摩斯酒吧,以及在瑞士Lucens的福爾摩斯展覽館。兩個展覽顧,包括貝克街起居室依然對公眾開放。

1990年,福爾摩斯紀念館在倫敦貝克街開放,第二年在瑞士邁林根開放;很自然,兩地更加注重福爾摩斯而非柯南·道爾。貝克街的福爾摩斯紀念館是全世界第一個專注於虛構人物的紀念館。

樸茨茅夫城市紀念館也為柯南·道爾提供了一個永久的展位,這是因為他曾經在此居住並工作過多年。

其他榮譽

[編輯]

倫敦城市軌道交通將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20輛電動機車頭根據夏洛克·福爾摩斯命名。他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虛構人物,與拜倫勳爵本傑明·迪斯雷利弗羅倫斯·南丁格爾一道並駕齊驅。[76]

倫敦的許多街道都流傳着福爾摩斯的傳奇。克勞福德(Crawford)街旁的南約克·繆斯街(York Mews South)被改名為夏洛克·繆斯街。旁邊另有一個被命名為華生·繆斯。[77]

人物語錄

[編輯]
  • 上帝保佑我們!為什麼命運老是對貧困窮苦而又孤立無援的芸芸眾生那麼惡作劇呢?我每當聽到這一類的案件時,我都想起巴克斯特的話,並說,『夏洛克·福爾摩斯之所以能破案還是靠上帝保佑。——《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
  • 我們追求,我們想抓住。可最後我們手中剩下什麼東西呢?一個幻影,或者比幻影更糟——痛苦。——《退休的顏料商》
  • 那是燈塔,我的夥計!未來的燈塔!每一座燈塔里都裝滿千百顆光輝燦爛的小種子,將來英國在他們這一代將更加明智富強。——《海軍協定》
  • ……啊,玫瑰花這東西多麼可愛啊!……天下事沒有比宗教更需要推理法的了。……推理法可能被推理學者們逐步樹立為一門精密的學科。按照推理法,據我看來,我們對上帝仁慈的最高信仰,就是寄託於鮮花之中。因為一切其它的東西:我們的本領,我們的願望,我們的食物,這一切首先都是為了生存的需要。而這種花朵就迥然不同了。它的香氣和它的色澤都是生命的點綴,而不是生存的條件。只有仁慈才能產生這些不凡的品格。所以我再說一遍,人類在鮮花中寄託着巨大的希望。——《海軍協定》
  • 華生老兄!你真是多變的時代裏固定不變的時刻。會刮東風的。這種風在英國還從來沒有刮過。這股風會很冷,很厲害,華生。這陣風颳來,我們好多人可能就會凋謝。但這依然是上帝的風。風暴過去後,更加純潔、更加美好、更加強大的國土將屹立在陽光之下。——《最後致意,夏洛克·福爾摩斯的收場白》
  • 我不同意有些人把謙虛列為美德。對邏輯學家來說,一切事物應當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對自己估價過低和誇大自己的才能一樣都是違背真理的。——《希臘譯員》
  • 笑罵任篤之,財寶我獨享。——《血字研究》,引自羅馬守財奴
  • 上帝只造你成為一個人形,原來是體面其表,流氓其質。——《四簽名》
  • 我們已經習慣,有些人對於他們所不了解的事物偏要挖苦。——《四簽名》
  • 對於一個缺乏耐心的世界來說,堅韌而耐心地受苦,這本身就是最可寶貴的榜樣。《帶面紗的房客》
  • 如有時間請立即前來——如無時間亦來。福爾摩斯——《爬行人》
  • ……請想,那些追求物質、官能和世俗享受的人都延長了他們無價值的生命,而追求精神價值的人則不願違背更高的召喚。結果是最不適者的生存,這樣一來,世界豈不變成了污水池嗎?——《爬行人》
  • 一個人要是想超過自然,他就會墮落到自然以下。最高等的人,一旦脫離了人類命運的康莊大道,就會變成動物。——《爬行人》
  • 夏洛克·福爾摩斯先生的朋友們將高興地得悉,他仍然健在。——《最後致意·序言》
  • 所以,讀者們,還是讓福爾摩斯與諸位告別吧!我對諸君以往給我的信任無限感激,在此謹希望我贈給的消遣良法可以報答諸君,因為小說幻境乃是避世消愁的唯一途徑。——《新探案·序言》
  • 人民的呼聲便是上帝的呼聲。——《格蘭其莊園》
  • 快,華生,快!事情十分急迫。什麼也不要問,穿上衣服趕快走!——《格蘭其莊園》
  • 霍普金找我到現場有七次,每次確實都很需要我的幫助。!——《格蘭其莊園》
  • 華生,我從來沒有戀愛過。不過,如果我戀愛過,如果我愛的女子遭此慘遇,我也許會象我們這位目無法紀的獵獅人—樣干的。誰知道呢。《魔鬼之足》
  • 沒有比第一手的證詞更好的東西了。——《血字的研究》
  • 把所有的不可能都剔除後,剩下的雖然讓人難以置信,但那就是真相!—《四簽名》

福爾摩斯的案件

[編輯]
《垂死的偵探》中臥床不起的福爾摩斯
  • 發表了56篇短篇小說和4篇中篇小說。
  • 偵破了27起謀殺案或殺人案,其中兩起屬於非蓄意殺人案,一起是由動物襲擊造起,另一起被證明死於事故。
  • 失去兩名本該保護的當事人,如果約翰·道格拉斯(又名波蒂·愛德華)的死也算是有責任的話,就是三人。在「最後一案」中,他自己也成了被人暗殺的物件,他最後逃了出來。
  • 殺人犯或殺人未遂者逃掉或自然死亡的案件有4起,被自己攜帶的兇器殺死或被犯罪物件殺死的有2起。福爾摩斯沒有送交司法機關的犯罪有4起;他和華生親眼目睹但沒有報案的殺人案有1起。
  • 追蹤或解釋神秘失蹤案有10起。就像「斑點帶子案」一樣,其中有2起,罪犯的犯罪動機是佔有女兒或養女的合法財產。
  • 福爾摩斯着手偵探財寶盜竊或預謀搶劫案有7起,還有5起涉及到作案手段多樣化的敲詐案。
  • 企圖獲取國家重要機密、以失敗告終的案件有4起。
  • 福爾摩斯干涉和阻止不如意婚姻有2起:一起是阻止強迫婚姻,另一起是阻止謀財害命的無賴婚姻。
  • 偵破非法窺看大學考試試卷案1起。
  • 成功解惑非法運入假設備和假錢案1起。
  • 成功解釋大學老師類人猿行為1起。
  • 福爾摩斯同員警一起合作(或完成)的案件有32起。在同蘇格蘭場的合作中,同雷斯垂德合作過11次,同葛萊森合作過4次(其中有3起是與葛萊森的同事合作:1起同萊斯垂德,1起同薩里郡的貝奈斯,1起同私人偵探利弗頓),同霍普金斯一起合作過4次,同布萊斯垂特合作過2次,同鐘斯合作過2次(假如亞瑟內爾·鐘斯和皮特·鐘斯是一個人),同福布斯、蘭納、莫頓、麥克唐納、麥肯納和不知名的檢察官(「三座牆」)合作了1次。
  • 其他合作的警官有:德文郡的格萊葛瑞、薩里郡的福萊斯特、諾里奇的馬丁、蘇賽克斯郡的懷特·梅森(他與麥克唐納合作過)、漢普夏郡的警官考文垂和蘇賽克斯郡的警官安德森。
  • 邁克羅夫特·福爾摩斯協助的案件有3起。
  • 同威格金斯和貝克街流浪兒有過2次合作,同辛普森有過一次單獨合作,同曾經當過罪犯的辛威爾·詹森有過一次合作,同在報紙上散佈流言蜚語的蘭黛爾·派克有過一次合作。
  • 福爾摩斯同「既是朋友又是對手」的私人偵探、薩里郡的貝克先生有過1次合作。
夏洛克·福爾摩斯所有的案件及年代
  1. 血字的研究(長篇)=A Study in Scarlet(1887,11)
  2. 四簽名(長篇)=The Sign of Four(1890,2)
  3. 波希米亞的醜聞=A Scandal in Bohemia(1891,7)
  4. 紅髮會=The Red-headed League(1891,8)
  5. 身分案=A Case of Identity(1891,9)
  6. 博斯科姆比溪穀祕案=The Boscombe Valley Mystery(1891,10)
  7. 五個橘核=The Five Orange Pips(1891,11)
  8. 歪唇男人=The Man with the Twisted Lip(1891,12)
  9. 藍寶石案=The Adventures of the Blue Carbuncle(1892,1)
  10. 斑點帶子案=The Adventures of the Speckled Band(1892,2)
  11. 工程師大拇指案=The Adventures of the Engineer's Thumb(1892,3)
  12. 貴族單身漢案=The Adventures of the Noble Bachelor(1892,4)
  13. 綠玉皇冠案=The Adventures of the Beryl Coronet(1892,5)
  14. 銅山毛櫸案=The Adventures of the Copper Beeches(1892,6)
  15. 銀色馬=Silver Blaze(1892,12)
  16. 硬紙盒子=The Adventures of the Cardboard Box(1893,1)
  17. 黃面人=The Yellow Face(1893,2)
  18. 證券經紀人的書記員=The Stock-broker's Clerk(1893,3)
  19. 「格洛裏亞斯科特」號三桅帆船=The "Gloria Scott"(1893,4)
  20. 馬斯格雷夫儀禮=The Musgrave Ritual(1893,5)
  21. 賴蓋特之謎=The Reigate Puzzle(1893,6)
  22. 駝背人=The Crooked Man(1893,7)
  23. 住院的病人=The Resident Patient(1893,8)
  24. 希臘語譯員=The Greek Interpreter(1893,9)
  25. 海軍協定=The Naval Treaty(1893,10&11)
  26. 最後一案=The Final Problem(1893,12)
  27. 巴斯克維爾的獵犬(長篇)=The Hound of Baskervilles(1901,8~1902,4)
  28. 空屋=The Adventures of the Empty House(1903,9)
  29. 營造商探案=The Adventures of the Norwood Builder(1903,10)
  30. 跳舞的人=The Adventures of the Dancing Men(1903,12)
  31. 孤身騎車人=The Adventures of the Solitary Cyclist(1903,12)
  32. 修道院公學=The Adventures of the Priory School(1904,1)
  33. 黑彼得=The Adventures of Black Peter(1904,2)
  34. 米爾沃頓=The Adventures of Charles Augustus Milverton(1904,3)
  35. 六座拿破崙半身像=The Adventures of the Six Napoleons(1904,4)
  36. 三個大學生=The Adventures of the Three Students(1904,6)
  37. 金邊夾鼻眼鏡=The Adventures of the Golden Pince-Nez(1904,7)
  38. 失蹤的中衛=The Adventures of the Missing Three-Quarter(1904,8)
  39. 格蘭其莊園=The Adventures of the Abbey Grange(1904,9)
  40. 第二塊血跡=The Adventures of the Second Stain(1904,12)
  41. 威斯特裏亞寓所=The Adventures of the Wisteria Lodge(1908,8)
  42. 布魯斯-帕廷頓計劃=The Adventures of the Bruce-Partington Plans(1908,12)
  43. 魔鬼之足=The Adventures of the Devil's Foot(1910,12)
  44. 紅圈會The Adventures of the Red Circle(1911,3&4)
  45. 法蘭西斯‧卡法克斯女士的失蹤=The Disappearance of Lady Frances Carfax(1911,12)
  46. 垂死的偵探=The Adventures of the Dying Detective(1913,11)
  47. 恐怖谷(長篇)=The Valley of Fear(1914,9~1915,5)
  48. 最後致意=His Last Bow(1917,9)
  49. 王冠寶石案=The Adventures of the Mazarin Stone(1921,10)
  50. 雷神橋之謎=The Problem Thor Bridge(1922,2&3)
  51. 爬行人=The Adventures of the Creeping Man(1923,3)
  52. 吸血鬼=The Adventures of the Sussex Vampire(1924,1)
  53. 三個同姓人=The Adventures of the Three Garridebs(1924,10)
  54. 顯貴的主顧=The Adventures of the Illustrious Client(1924,11)
  55. 三角牆山莊=The Adventures of the Three Gables(1926,9)
  56. 皮膚變白的軍人=The Adventures of the Blanched Soldier(1926,10)
  57. 獅鬃毛=The Adventures of the Lion's Mane(1926,11)
  58. 退休的顏料商=The Adventures of the Retired Colourman(1926,12)
  59. 戴面紗的房客=The Adventures of the Veiled Lodger(1927,1)
  60. 肖斯科姆別墅=The Adventures of Shoscombe Old Place(1927,3)

福爾摩斯大事記

[編輯]
  • 1854年
    • 夏洛克·福爾摩斯出生。
    • 福爾摩斯是鄉紳後代,但家道中落;長他七歲的兄長邁克羅夫特為公務員。
  • 1861年
    • 童年教育
    • 福爾摩斯的祖母是法國畫家賀拉斯·凡爾奈的姐妹。福爾摩斯繼承了這樣的血統,一生酷愛音樂。
  • 1867年
    • 在校教育
    • 福爾摩斯進入貴族學校。
  • 1872年
    • 大學教育
    • 福爾摩斯專攻化學,不善於交際,只喜歡一個人在房間訓練思想。除劍擊與拳術外,不好其他運動。
  • 1873年
    • 福爾摩斯在小教堂前被特雷佛的愛犬咬傷踝骨,後來兩人成為莫逆之交。之後,福爾摩斯到特雷佛父親家作客,在老特雷佛的影響下,選擇了偵探作為終生的職業。
  • 1877年
    • 創立偵探事務所
    • 偵探社設於大英博物館附近的蒙塔格街,福爾摩斯一邊積極研究科學,一邊經由牛津同學的介紹接辦案件。
  • 1878年
    • 接「跛足的里科特和他可惡的妻子」案。
  • 1879年
    • 接「馬斯格雷夫典禮」案
    • 此案使福爾摩斯邁出成功的第一步。此間,經濟情況尚不寬裕。
  • 1880年
    • 在美國遊歷一年後歸來。
  • 1881年
    • 與華生結識
    • 經友人斯坦佛的介紹,福爾摩斯與退役軍醫華生結識,並合租貝克街221B號。他介紹警探雷斯垂德和葛萊森跟華生認識。
  • 1882年
    • 接「血字的研究」案
    • 福爾摩斯聲名大躁,經濟上逐漸寬裕,因此挑案更為嚴格。
  • 1883年
  • 1887年
    • 福爾摩斯因操勞過度而病倒,前往薩里郡的賴蓋特休養。
    • 接「賴蓋特的鄉紳」案
  • 1888年
    • 1月接「恐怖谷」案
    • 福爾摩斯的宿敵莫里亞蒂教授首次露面。
    • 7月接「四簽名」案
    • 摩斯坦上尉失蹤十年後,其女正式請福爾摩斯追查下落。
    • 夏,接「希臘譯員」案
    • 福爾摩斯首次向華生談到他的哥哥邁克羅夫特並介紹認識。
    • 10月,接「貴族單身漢」案
    • 為刺激頭腦,福爾摩斯開始使用可卡因,令華生大為擔心。
  • 1889年
  • 1891年
    • 最後一案
    • 福爾摩斯與宿敵莫里亞蒂教授決死一戰,兩人雙雙墜入懸崖,生死未卜
  • 1894年
    • 4月,接「空屋」案
    • 福爾摩斯歷險歸來,化身為舊書藏書家,揭破案情真相。此間,華生的妻子過世。
    • 8月,接「營造商探案」案
    • 依福爾摩斯的請求,華生出讓肯辛頓區的診所,搬回貝克街,與福爾摩斯合住。
    • 11月,接「金邊夾鼻眼鏡」案
  • 1895年
  • 1896年
    • 接「戴面紗的房客」案
    • 接「失蹤的中後衛」案
    • 在華生的督促下,福爾摩斯停用可卡因已有數年之久,此間福爾摩斯時常兩眼深陷,面容陰鬱。
  • 1897年
    • 接辦「格蘭奇莊園」案
    • 接「魔鬼之踵」案
    • 由於日夜操勞,福爾摩斯健康轉壞。案中,福爾摩斯坦承從未戀愛過。
  • 1898年
  • 1902年
    • 5月,接「修道院公學」案
    • 此案結束後,福爾摩斯獲賞六千英鎊。
    • 6月,接「三個同姓人」案
    • 福爾摩斯對被歹徒襲擊傷的華生相當關切,表現出冷面背後的情感,使華生大為感動。
    • 9月,接「不尋常的委託人」案
    • 福爾摩斯遇襲受傷。
    • 接「紅圈會」案
  • 1903年
    • 1月,接「皮膚變白的士兵」案
    • 華生再婚離開貝克街,此案由福爾摩斯親自撰寫。
    • 夏,接「皇冠被盜」案
    • 9月,接「爬行人」案
    • 案子結束後,福爾摩斯即告退隱。
  • 1907年
    • 福爾摩斯離開倫敦,到塞克斯研究養蜂、享受退休後的田園生活。
    • 7月,接「獅鬃毛」案
    • 這是一起發生在福爾摩斯隱居地附近的命案,由福爾摩斯親自撰述。
    • 與華生偶爾共度周末。
  • 1912年
    • 接辦「最後致意」案
    • 首相的力邀下重出江湖,花了兩年之久,在美國、愛爾蘭各地展開調查,最後一舉殲滅德國間諜集團。此時福爾摩斯已高齡58歲,這也成為他真正的最後一案。結案後,福爾摩斯到英國南部鄉間隱居,專心研究養蜂事業。
  • 1914年
    • 出版《養蜂實用手冊,兼論隔離蜂王的研究》 。此後音訊全無,也未傳出死訊。

改編作品

[編輯]

舞台及銀幕作品

[編輯]

福爾摩斯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大小銀幕,亦曾多次被改編:

電影

[編輯]
1916年無聲電影《夏洛克·福爾摩斯》海報。
夏洛克·福爾摩斯。

電視劇

[編輯]
  • 有各國的演員飾演過福爾摩斯這一角色,美國演員貝錫·羅斯本是最早、最有影響力的福爾摩斯扮演者之一,他在主演了15部福爾摩斯電影,錄製了大量廣播劇(1939年至1986年),以及參演福爾摩斯的舞臺劇(其中一部由他夫人編劇)以外,還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系列電視劇集《懸疑》中飾演福爾摩斯。
  • 經典劇集是1984年開始在英國首播的電視劇《福爾摩斯探案》系列,由傑瑞米·布雷特飾演福爾摩斯。對於此角色的詮釋方式,布雷特的名言是「Do The Doyle」(「忠於道爾」),演出期間布雷特和他喜愛的前輩艾利·諾伍德及彼得·庫辛一樣,時時刻刻帶著原著小說研究,所以至今仍受大量福爾摩斯迷所愛戴。傑瑞米·布雷特更是所有福爾摩斯的扮演者當中,最受觀眾肯定的演員之一。他在格蘭納達電視製作公司 (iTV Granada) 拍攝的該系列影集中演出了41集。他本人則於1995年死於心臟衰竭,終年62歲。
  • 2010年7月25日,BBC Wales推出了一季三集的迷你影集《新福爾摩斯》,夏洛克(姓「福爾摩斯」)由新生影星班尼狄·甘巴貝治飾演,約翰則由喜劇演員馬田·費曼飾演。該劇設置在21世紀的現代英國,展現了編劇眼中的福爾摩斯;劇中的福爾摩斯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法來輔助破案,還開辦了自己的個人網站[78][79]。由於推出之後廣受觀衆好評,該劇第二季於2012年1月1日播出,第三季於2014年1月1日播出;2016年1月1日推出特別電影版,2017年1月1日播出第四季。
  •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對原小說進行現代化改編拍有《福爾摩斯新傳》(或譯作《美版福爾摩斯》),並於2012年9月播出第一季,和他們1987年的《福爾摩斯與華生小姐》一樣,在現代視角下再現原作故事的元素。
  • 美國2021年Netflix推出一季8集貝克街游擊隊,由Henry Lloyd-Hughes飾演夏洛克·福爾摩斯。

廣播劇

[編輯]

動畫

[編輯]
  • 1984年至1985年之前,日本朝日電視台播出一套26話的擬人化的動畫影集《名偵探福爾摩斯
  • 1986年美國迪士尼動畫電影《妙妙探》,主角巴斯爾(Basil)是一隻住在福爾摩斯家地窖里的鼠界神探。
  • 布雷斯塔警長》:美國動畫影集,在53和54集中,敘述福爾摩斯和莫雷亞蒂教授決鬥後被冰封沉睡,直到23世紀才醒來,與主角布雷斯塔警長一起解決當時發生的案件。
  • 名偵探柯南》:其本身便融合許多福爾摩斯的元素,從角色、地名到故事等,都有取材自福爾摩斯的故事。最為人所知的例子便是「江戶川柯南」一化名,是工藤新一縮小後為向女友毛利蘭自我介紹,即興融合「江戶川亂步」與「柯南道爾」兩詞。特別篇《福爾摩斯的默示錄》引用了大量的福爾摩斯名言,並作為案件中的破案關鍵。
  • 1999年艾美獎最傑出動畫片獎獲獎系列美國動畫片《福爾摩斯在22世紀》,由Paul Quinn導演,講述福爾摩斯在22世紀復活並與莫里亞蒂教授鬥智鬥勇的系列故事。
  • 2020年開播的日本動畫《憂國的莫里亞蒂》中作為主要人物登場。
  • 2021年開播的日本動畫《魯邦三世 PART6 》作為本作角色登場人物。
  • 2023年開播的日本動畫《不死少女的謀殺鬧劇 》作為本作角色登場人物。
  • 2023年開播的日本動畫《鴨乃橋論的禁忌推理 》的男主角-鴨乃橋論在設定上為福爾摩斯的後代子孫之一。

遊戲

[編輯]

歌曲

[編輯]
  • 2006年台灣男歌手周杰倫創作歌曲《夜的第七章》致敬福爾摩斯,歌詞取材自福爾摩斯的探案作品。
  • 2012年台灣男歌手蕭敬騰創作歌曲《福爾摩斯》,內容多在諷刺社會上的狗仔隊。

廣告

[編輯]

另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林紓福州話給「Sherlock Holmes」翻譯的中文全名是「歇洛克福爾摩斯」,常常單用其名字歇洛克稱呼他,參見商務印書館1914年6月初版《歇洛克奇案開場》。然而,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藏《清末小説》一文,則記載《時務報》即有4篇短篇小說《福爾摩斯》出現。[2]《國際中國文學研究叢刊》(第1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王曉平主編(2011年12月版,ISBN 978-7-5325-5971-8),收錄郝嵐「《時務報》與福爾摩斯的中國式亮相」一文相佐證。
  2. ^ 2.0 2.1 參見夏洛克·福爾摩斯探案小人物英語Minor Sherlock Holmes characters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1. ^ 最後致意》中提到1914年福爾摩斯60歲。
  2. ^ 清末小説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國立國會圖書館(日語:国立国会図書館(日語)
  3. ^ Beeton's Christmas Annual for 1887
  4. ^ Lippincott's Monthly Magazine, 1890
  5. ^ The Strand, 1891
  6. ^ Lycett, Andrew. The Man Who Created Sherlock Holme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Arthur Conan Doyle. Free Press. 2007: 53–54, 190. ISBN 978-0-7432-7523-1 (英語). 
  7. ^ Barring-Gould, William S. The Annotated Sherlock Holmes. Clarkson N. Potter, Inc. 1967: 8. ISBN 0-517-50291-7 (英語). 
  8. ^ Doyle, A. Conan. The Boys' Sherlock Holmes, New & Enlarged Edition. Harper & Row. 1961: 88 (英語). 
  9. ^ 約翰·狄克森·卡爾. 王知一(翻譯) , 編. The Life of Sir Arthur Conan Doyle [《柯南·道爾的一生》].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10 (臺北市: 臉譜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05-07. ISBN 957-831-950-9 (中文). (繁體中文)
  10. ^ William S. Baring-Gould. Sherlock Holmes of Baker Street: A Life of the World's First Consulting Detective. Wings Books / Random House Value Publishing. 1995-08-07. ISBN 051-703-817-X (英語). 
  11. ^ Klinger, Leslie. The New Annotated Sherlock Holmes. New York: W.W. Norton. 2005: xlii. ISBN 0-393-05916-2. 
  12. ^ 12.0 12.1 12.2 Doyle, Arthur Conan. The Original illustrated 'Strand' Sherlock Holmes 1989. Ware, England: Wordsworth. 1893: 354–355. ISBN 978-1-85326-896-0. 
  13. ^ "The Adventure of the Gloria Scot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英文)
  14. ^ The Sign of the Four; Chapter 1 The Science of Deduction; p. 90; Copyright Sir Arthur Ignatius Conan Doyle; Edition published in 1992 – Barnes & Noble, Inc.".(英文)
  15. ^ 15.0 15.1 Murray Shaw (Author); M. J. Cosson (Author), Sophie Rohrbach (Illustrator), J. T. Morrow (Illustrator). Sherlock Holmes and the Adventure of the Three Garridebs (On the Case With Holmes and Watson). (On the Case with Holmes & Watson)Paperback (Graphic Universe). March 1, 2012: 48 pages. ISBN 978-076-137-099-4 (英語). 
  16. ^ Dakin, D. Martin. A Sherlock Holmes Commentary. David & Charles, Newton Abbot. 1972. ISBN 0-7153-5493-0 (英語). 
  17. ^ McQueen, Ian. Sherlock Holmes Detected. David & Charles, Newton Abbot. 1974. ISBN 0-7153-6453-7 (英語). 
  18. ^ "Great Hiatus"Riggs, Ransom. The Sherlock Holmes Handbook. The methods and mysteries of the world's greatest detective. Philadelphia: Quirk Books. 2009: 115–118. ISBN 978-1-59474-429-7 (英語). 
  19. ^ 19.0 19.1 19.2 亞瑟‧柯南道爾. 吳樺、楊濟冰(翻譯) , 編.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6-最後致意》. 臺灣: 好讀出版社. 2009-01-10. ISBN 978-986-178-105-1 (中文). (繁體中文)
  20. ^ 阿瑟·柯南·道爾; 王艷萍(譯). 《第二块血迹》. 哈爾濱出版社. 2011-08-01. ISBN 978-754-840-634-1 (中文).  (簡體中文)
  21. ^ 亞瑟‧柯南道爾. 王艷萍(譯) , 編. 《第二塊血跡》. 柯南道爾偵探大師 (臺灣: 柿藤出版社). 2014-12-16. ISBN 978-986-563-806-1 (中文). (繁體中文)
  22. ^ Be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written by Sherlock Holmes(英文)
  23. ^ Practical Handbook of Bee Cultu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ritten by Sherlock Holmes(英文)
  24. ^ Robert Walker. Broken Holmes: A Sherlockian’s thoughts on ‘Elementary’. Nerd Reactor. 2013-09-30 [2015-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英語). 
  25. ^ Conan Doyle, Arthur (1903). "The Adventure of the Norwood Builder", Strand Magazine.
  26. ^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27. ^ "The Adventure of Charles Augustus Milverton"; "The Adventure of the Illustrious Client"
  28. ^ "The Adventure of the Bruce-Partington Plans"; "The Adventure of the Naval Treaty".
  29. ^ In "The Adventure of the Naval Treaty", Holmes remarks that, of his last fifty-three cases, the police have had all the credit in forty-nine.
  30. ^ "The Adventure of the Reigate Squire" and "The Adventure of the Illustrious Client" are two examples.
  31. ^ "The Adventure of the Second Stain"
  32. ^ "A Scandal in Bohemia"
  33. ^ "The Adventure of the Golden Pince-Nez"
  34. ^ "The Adventure of the Noble Bachelor"
  35. ^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and "The Adventure of Black Peter"
  36. ^ See, for example, Inspector Lestrade at the end of "The Adventure of the Norwood Builder".
  37. ^ 37.0 37.1 37.2 Dalby, J.T. Sherlock Holmes's Cocaine Habit. Irish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91, 8: 73–74 [201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英語). 
  38. ^ 38.0 38.1 38.2 四簽名"The Sign of Four"
  39. ^ 39.0 39.1 39.2 Bernard Schaffer 2011.
  40. ^ 40.0 40.1 Jack Tracy 1978.
  41. ^ 41.0 41.1 41.2 41.3 Yuichi Hirayama 2013.
  42. ^ Thomas Bruce Wheeler 2011.
  43. ^ 43.0 43.1 Alexander Bird. Abductive Knowledge and Holmesian Inference. Tamar Szabo Gendler and John Hawthorne (編). Oxford studies in epistemology. 27 June 2006: 11. ISBN 978-0-19-928590-7. 
  44. ^ Sebeok & Umiker-Sebeok 1984,第19–28, esp. p. 22頁
  45. ^ A Study in Scarlet
  46. ^ Matthew Bunson. Encyclopedia Sherlockiana. 19 October 1994: 50. ISBN 978-0-671-79826-0. 
  47. ^ Jonathan Smith. Fact and feeling: Baconian science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1994: 214. ISBN 978-0-299-14354-1. 
  48. ^ "藍柘榴石探案".
  49. ^ 49.0 49.1 "黃色臉孔"
  50. ^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51. ^ Arthur Conan Doyle. A Scandal in Bohemia. 1891. 
  52. ^ 52.0 52.1 52.2 52.3 The Guns of Sherlock Holmes. [27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1月14日). 
  53. ^ See "The Red-Headed League" and "The Adventure of the Illustrious Client".
  54. ^ However, in the Granada TV version of "The Adventure of the Naval Treaty" Holmes uses a sword cane to force Joseph Harrison to give up the stolen treaty.
  55. ^ Inter alia "The Adventure of the Solitary Cyclist" and "The Adventure of the Naval Treaty".
  56. ^ Klinger, Leslie. Lost in Lassus: The missing monograph. 1999 [20 Octo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5). 
  57. ^ His Last Bow.
  58. ^ NI chemist honours Sherlock Holmes. BBC News. 16 October 2002 [19 June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9). 
  59. ^ Radford, John. The Intelligence of Sherlock Holmes and Other Three-pipe Problems. Sigma Forlag. 1999. ISBN 82-7916-004-3. 
  60. ^ Snyder LJ. Sherlock Holmes: Scientific detective. Endeavour. 2004, 28 (3): 104–108. ISSN 0160-9327. PMID 15350761. doi:10.1016/j.endeavour.2004.07.007. 
  61. ^ Kempster PA. Looking for clues.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2006, 13 (2): 178–180. PMID 16459091. doi:10.1016/j.jocn.2005.03.021. 
  62. ^ Didierjean, A & Gobet, F. Sherlock Holmes – An expert's view of expertis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8, 99 (Pt 1): 109–125 [2014-01-18]. PMID 17621416. doi:10.1348/000712607X2244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63. ^ 63.0 63.1 Mikkelson, Barbara and David. Sherlock Holms 'Elementary, My Dear Watson'. Snopes.com. 2 July 2006 [12 January 2014]. 
  64. ^ Shapiro, Fred. The Yale Book of Quotatio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30 October 2006: 215 [2014-01-21]. ISBN 978-03001079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7). 
  65. ^ Sher, Aubrey. Those Great Old-Time Radio Years. Xlibris. 15 August 2013: 29 [2014-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8). 
  66. ^ Adrian Conan Doyle. The Adventure of the Red Widow. Collier's Weekly. 2 October 1953 [12 Octo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5). 
  67. ^ Ronald Arbuthnott Knox (1888–1957). [13 Febr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11月25日) (英語). 
  68. ^ 68.0 68.1 Montague, Sarah. "A Study in Sherlock." WNYC : New York, New York Public Radio. 13 January 2011. http://www.wnyc.org/articles/features/2011/jan/13/study-sherloc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ccessed 16 June 2013.(英文)
  69. ^ Christopher Morley. [13 Febr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英語). 
  70. ^ Sherlockian.Net: Societies. [13 Febr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7) (英語). 
  71. ^ The world of Holmes and Watson. Sherlockian.Net.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5). 
  72. ^ Baker Street Irregulars Weekend. Bsiweekend.com. 2011-11-05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英語). 
  73. ^ LRK on: Sherlock Holmes : Laurie R. King: Mystery Writer. Laurie R. King. [10 Jan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月27日) (英語). 
  74. ^ Dorothy L. Sayers, "Holmes's College Career", for the Baker Street Studies, edited by H.W. Bell, 1934. In the foreword to Unpopular Opinions, in which her essay appeared, Sayers says that the "game of applying the methods of the Higher Criticism to the Sherlock Holmes canon... has become a hobby among a select set of jesters here and in America".(英文)
  75. ^ Lisa Sanders M.D. Hidden Clues. The New York Times. 4 December 2009 [7 March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1) (英語). 
  76. ^ Reed, Brian. Railway Engines of the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133 (英語). 
  77. ^ Mews New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urot Brand. Published Summer 2009. Retrieved 24 September 2013.(英文)
  78. ^ 78.0 78.1 78.2 王菡. 8個經典福爾摩斯,有你沒見過的嗎?. 端傳媒. 2015-10-23 [2018-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7) (中文(繁體)). 
  79. ^ BBC翻拍经典 康伯巴奇版福尔摩斯迷你剧将播. Mtime時光網. 2010-07-08 [2018-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7). 

更多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