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匯率超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匯率過度調整(Exchage rate overshooting model),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魯迪格·多恩布殊(Rudiger·Dornbusch)在1970年代提出的,又可稱為匯率決定的價格僵固貨幣分析法。

簡介[編輯]

所謂過度調整通常是指一個變量對給定擾動做出的短期反應超過了其長期穩定均衡值,並因而被一個相反的調節所跟隨。匯率過度調整的前提條件是商品價格具有僵固性。

所謂價格僵固是指短期內商品價格僵固不動,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價格會逐漸發生變化直至達到其新的長期均衡值。

基本假設[編輯]

  1. 在短期內購買力平價不成立,即由於商品市場和資產市場的調整速度不同,商品市場具有價格僵固性,調整是漸進的,而資產市場反應卻極其靈敏,利息率將迅速發生調整,使貨幣市場恢復均衡;
  2. 從長期來看,購買力平價能夠成立;
  3. 未拋補利率平價始終成立;
  4. 以對外開放的小國為考察對象,外國價格和外國利率都可以視為外生變量或假定為常數。

核心思想[編輯]

當市場受到外部衝擊時,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的調整速度存在極大的差異。多恩布殊認為,這主要是由於於商品市場因其自身的特點和缺乏及時準確的信息(多恩布殊是MIT的經濟學教授,而MIT是凱恩斯主義或者新凱恩斯主義的流行場所)。一般情況下,商品市場價格的調整速度較慢,過程較長,呈僵固狀態,稱之為價格僵固性。而金融市場的價格調整速度較快,因此,匯率對衝擊的反應較快,幾乎是立刻完成的。匯率對外部衝擊做出的過度調整,即匯率預期變動偏離了在價格完全彈性情況下調整到位後的購買力平價匯率,這種現象稱之為匯率過度調整。由此導致購買力平價短期不能成立。經過一段時間後,當商品市場的價格調整到位後,匯率則從初始均衡水平變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長期購買力平價成立。

與貨幣主義理論的比較[編輯]

匯率過度調整模型和國際貨幣主義匯率模式都強調貨幣市場均衡在匯率決定中的作用,同屬匯率的貨幣論。

後者由於假定價格是完全靈活可變的,被稱作彈性價格的貨幣論(flexible-price Monetary Approach),而匯率超調模式修正了其價格完全靈活可變的看法,被稱為價格僵固的貨幣論(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

評價[編輯]

正面評價[編輯]

多恩布殊的匯率過度調整模型的顯著特徵是將凱恩斯主義的短期分析與貨幣主義的長期分析結合起來;採用價格僵固性這一說法,更切合實際。同時,它具有鮮明的政策含義:表明了貨幣擴張(或緊縮)效應的長期最終結果是導致物價和匯率的同比例上升(或下降)。但在短期內,貨幣擴張(或緊縮)的確對利率、貿易條件和總需求有實際的影響。當政府採取擴張或緊縮性貨幣政策來調節總體經濟時,就需要警惕匯率是否會過度調整,以及過度調整多少這樣的問題,以避免經濟的不必要波動。

多恩布殊的匯率過度調整模型是國際金融學中對開放經濟進行總體分析的最基本的模型;它首次涉及匯率的動態調整問題,開創了從動態角度分析匯率調整的先河,由此創立了匯率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匯率動態學(Exchange Rate Dynamics)。

缺陷[編輯]

  1. 匯率過度調整模型假定貨幣需求不變,這就意味着貨幣需求不會對匯率產生影響,但事實上,常常由於匯率的短期波動而影響到經常賬,這又會進一步影響到一國的資產總量,從而對貨幣需求產生影響,進而導致匯率的相應變化。但建立在貨幣模型分析基礎上的過度調整模型卻沒有分析這一問題。
  2. 作為存量理論,它忽略了對國際收支流量的分析。因此,在用超調模型分析實際問題時,也應注意採用國際收支流量分析,通過這兩個方法的互補作用,加深對問題的認識。
  3. 過度調整模型暗含着這樣的假定:資本是完全自由流動的,匯率制度是完全自由浮動的。在這種條件下,匯率的超調引起的外匯市場過度波動必然會給一國經濟乃至全球金融市場帶來衝擊和破壞。為了避免衝擊和破壞,政府必然會對資金的流動和匯率的波動加以管理、干預。因此,上述的假設條件在現實中不能完全實現。
  4. 過度調整模型很難得到實證的驗證。原因之一是這一模型非常複雜,在選擇計量檢驗的方式上存在困難;原因之二是現實中很難確定匯率的變動到底是對哪種外部衝擊做出的反應。

參考資料[編輯]

  • 匯率:多軌合併與適度管制,尹艷林著,北京:中國財政經濟,1993 ISBN 7500524463
  • 英國:從凱恩斯主義到貨幣主義,陳炳才,許江萍著,武漢:武漢,1994 ISBN 754301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