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馬來亞職工總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泛馬來亞職工總會(英語:Pan Malayan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abbrev. PMFTU )是馬來亞共產黨日本投降後於1946年成立的工會組織。1946年初,馬共在新山召開一場會議,出席者包括阿都拉·西迪、陳路、甘納巴蒂、藍瑞和翻譯員阿勇。

會議的任務,是要將新加坡和馬來亞半島的各個工會改組為一個新的總工會,即泛馬來亞職工總會。新工會領導機構決定由各民族幹部組成,馬來亞職工總會總秘書陳路任總秘書,甘納巴蒂任主席,阿都拉·西迪和藍瑞任副主席。會議還決定出版馬來文的《火炬》作為工會的機關報,由阿都拉·西迪負責出版,瓦希· 阿努瓦為主編。泛馬來亞職工總會建立後,馬共領導的馬來亞職工總會,新加坡職工總會,和馬來亞馬來總工會等,都併入泛馬來亞職工總會,會員達到40萬人以上[1]

1946年12月22日,泛馬來亞職工總會加入全馬聯合行動理事會,共同反對馬來亞聯合邦計劃[2]。此後,全馬聯合行動理事會與馬來左翼政黨聯盟人民力量中心結盟,形成聲勢浩大的反聯合邦團體。1947年9月21日,全馬聯合行動理事會-人民力量中心推出了《人民憲章》作為未來的馬來亞憲法的基礎。1947年10月,為抗議政府通過的《馬來亞聯合邦憲法提案》,聯盟決定發動總罷市,也就是著名的全馬總罷市[3]

1947年初,泛馬來亞職工總會在吉隆坡會所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各州分會和馬來亞馬來職工總會都派代表參加大會。除了確定此前會議決定的領導人員外,代表大會還選出駐各州的代表,吉打和玻璃市兩個分會合併,新加坡工會則附屬於新加坡市工人理事會。代表大會結束後,泛馬來亞職工總會迅速成為全馬實力最強的工會組織。這一整年,工業不安寧的趨勢日愈緊張。在新馬兩地,總共爆發了300次工潮。在這期間,罷工行動造成了70萬人日的損 失,導致馬來半島的膠園和錫礦場,以及港口來往商船運輸,遭受嚴重破壞[4]

此外,在泛馬來亞職工總會領導下,十多萬名印度族膠工參加了全國膠工同盟罷工,新加坡各行業工人,柔佛樹膠工人,馬六甲樹膠工人,森美蘭馬口、 波德申樹膠工人,雪蘭莪煤炭山煤礦工人、新街場錫礦工人、加影樹膠工人,彭亨林明錫礦工人,霹靂錫礦工人、樹膠工人、油棕工人,檳城碼頭工人,吉打居林樹膠工人以及各州其他各種行業的廣大工人都舉行過多次罷工[4]

1948年6月英國宣佈實施緊急狀態,泛馬來亞職工總會被取締[5]

參考文獻[編輯]

  1. ^ 泛马职工联合总会的建立. [202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7). 
  2. ^ 抗英战争70周年意义深远. [202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7). 
  3. ^ Plan For All-Malaya Hartal. [202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7). 
  4. ^ 4.0 4.1 回顾战后英国重施殖民统治和我国人民的抗争(1945.8月——1948.6月). [202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7). 
  5. ^ Malayan Emergency. [202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