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洞山石窟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洞山石窟寺,原名靈峰院千佛洞,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城子鄉城後村懸崖下的一座石窟寺。[1]洞山石窟寺建於遼代乾統二年,金代明代清代多次重修。石窟寺由主窟、環窟、殘窟組成。1964年,石窟寺被列入第一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洞山石窟寺遭到嚴重毀壞,石碑、造像被砸毀,僅主窟的佛像殘存。1986年,洞山石窟寺被剔除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998年,當地佛教信眾集資重修洞山石窟寺,根據上級指示將靈峰寺重修為藏傳佛教寺院。

歷史[編輯]

據洞窟內原有的一塊金代重修碑,該石窟寺位於金國松山縣東南的遮蓋山上,名叫靈峰院千佛洞,始建於遼乾統二年,金皇統三年重修。[2]自金代至明代,千佛洞遭遇過戰事、火災、搶劫三次破壞。明萬曆年間、清道光年間、清光緒年間,石窟寺幾次重修。清末民初,洞山石窟寺尚有四位和尚,舊曆四月初八舉辦廟會。除了附近的百姓,也會有來自承德北京等地的外地人參與廟會,英國、法國傳教士還趁機傳教。[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洞山石窟寺的老和尚已逝世,小和尚還俗,寺院漸漸衰敗。1964年,內蒙古自治區將洞山石窟寺公佈為第一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石窟寺遭到嚴重破壞,造像被砸毀,浮雕被鏟掉,洞窟的門窗受損[4],主窟的佛像殘存[3]。1969年,行政區劃變更,洞山石窟寺所在地區被劃歸遼寧省,石窟寺改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973年5月,遼寧省文物普查隊昭烏達盟組的報告稱,洞山石窟寺「基本殘破不堪」,主窟的兩座脅侍像無存,石碑被毀,部分殘碑被砌在公路石橋上,主窟與環窟洞口半圓石拱的門額只剩一塊。[2]1979年5月30日,石窟寺所在的昭烏達盟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5]。1986年,內蒙古自治區公佈第二批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時,認為洞山石窟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重度破壞、已經喪失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價值,將其剔除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名單。[6]

1998年,當地佛教信眾集資逾45萬人民幣,重修洞山石窟寺,重建山門、寺廟,重塑佛像。根據上級指示,洞山石窟寺由原來的漢傳佛教寺廟改為藏傳佛教寺廟,造像均按藏傳佛教信仰塑造。[4]

石窟[編輯]

洞山石窟寺分為主窟、環窟、殘窟三部分。[7]

主窟坐北朝南,南北長14.4米,東西寬6.9米,高度約5米,自洞口往裏3.8米向東西兩面各伸出2.8米的耳窟,使主窟整體平面呈不規則的凸字形。主窟內有一尊石刻佛像[7],佛像高約1.8米,佛像下的蓮座高約1.5米[2]。佛結跏趺坐,佛頭上有髻,臉形長方,面容端莊[8]。蓮座的束腰分為八面,分別刻有八卦圖案。佛像東西兩側的壁上各刻有三尊佛像輪廓,自石壁突出3厘米,學者認為可能是未完工的佛像。文化大革命前,佛像兩側各有一座高約2米的脅侍立像,由細砂岩雕成。兩耳窟內沒有造像。右耳窟北壁刻有清道光六年重修碑,碑文難以辨認,碑首有「萬古流芳」四字。西耳窟的門額上刻有佛像和祥雲浮雕。[2]

外部圖片連結
image icon 主窟佛像舊照

環窟同樣坐北朝南[7],從東、北、西三方向包圍主窟,平面呈冂字形,有東、西兩個出入口,兩口均與主窟平行。環窟寬約2.7米,高約2.5米,長約20米。壁上有整齊排列的凸字形小佛龕,佛龕中並無浮雕痕跡。學者推測,佛龕中可能原先供有泥塑佛像,因此得名千佛洞。文化大革命前,環窟洞口處有明萬曆、清道光、清光緒重修石碑三通。1975年的報告稱,環窟空空蕩蕩,明清石碑已被砸碎。[2]

主窟窟口東西兩側與環窟窟口之間各開有一個小龕。文化大革命前,西側的小龕內有一通金代螭首石碑,當時碑身、龜蚨俱在,龜蚨頭部斷裂。碑首正面刻「大金國」,背面刻「千佛碑」,碑兩面的銘文記敘了千佛洞初建與重修的歷程,記錄了捐款人的名單,落款為「皇統三年七月十五日」。此碑毀於文化大革命中。另外,環窟東口的東邊還有一個小窟,窟中僅有兩層石台階。[2]

主窟西側約50米處,有一大的殘窟。大殘窟坐西朝東,略呈凸字形。據1975年的報告,殘窟中空空蕩蕩,僅在南北兩側較深處有近代的土倉。此外,大殘窟靠近窟口的北壁上刻有石碑,碑文已漫漶不清,僅可辨認碑首的「萬世流芳」四字。大殘窟的東北方向有一小窟,小窟前檐殘留有一塊磚砌的菱形彩繪檐壁,窟內北壁抹有草泥,壁角有近代壁畫殘跡。小窟東邊還有一個殘窟,窟內有近代彩繪泥塑的遺蹟,當地百姓稱此泥塑為娘娘像。這個窟的窟口已經殘破。[2]

參考[編輯]

  1. ^ 第八章 石窟寺、石刻、雕塑 - 第一节 石窟寺. 内蒙古自治区志·文物志. 呼和浩特. 2014-12. [失效連結]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辽宁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档案 - 洞山石窟寺. 內蒙古赤峰靈峰寺. 1973-05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7). 
  3. ^ 3.0 3.1 王書平. 洞山庙的来历.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喀喇沁旗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 (編). 喀喇沁旗文史资料 第三辑. 1987-12-30: 119-120. 
  4. ^ 4.0 4.1 赤峰洞山辽代石窟寺. 內蒙古歷史文化遺蹟多媒體資源庫. 內蒙古文化信息網.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7). 
  5. ^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09-08-20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7). 
  6. ^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編).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9-08. ISBN 9787204005215. 
  7. ^ 7.0 7.1 7.2 趙建國 (編). 松山区志. 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5-10: 969-970. ISBN 7-205-03097-8. 
  8. ^ 盧秀文 (編). 中国石窟图文志 中 石窟志编. 蘭州: 敦煌文藝出版社. 2002-09: 477. ISBN 7-80587-566-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