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流空間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流空間(英語:space of flows)是空間時間的以及它們與數字時代社會的動態互動在文化上的高度抽象。這一概念由社會學家和控制論文化理論家曼紐·卡斯提爾建立的,目的是「在新的技術範式下重新闡釋新的空間安排形式的概念」;它是一種允許遠端同步、即時互動的新型空間[1]:146。流空間最早在《資訊化城市:資訊科技、經濟重組和城市區域過程》(The Informational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 Regional Process,1989)一書中提到。

定義

[編輯]

卡斯提爾將這一概念定義為:「允許社會實踐同時進行而沒有領域連續性的物質組織。它不是純粹的電子空間……它首先由資訊系統、電信和交通運輸線路的技術基礎設施組成」[2]

理論層面

[編輯]

傳統上,空間的概念被認為是一個被動的實體,而時間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主動實體。空間不應與時間脫節,因為空間是與時間相關的動態實體。卡斯提爾反對空間將隨着全球城市的興起而消失的論點,而認為空間是「共用時間的社會實踐的物質支撐」。因此,流空間是「通過流發揮作用的共用時間的社會實踐的物質組織」[1]:147

2001年,卡斯提爾寫道:「流空間……在電子電路和快速交通走廊的基礎上,圍繞共通的功能和意義,連接遙遠的場所,同時隔離和抑制場所空間中包含的經驗邏輯」[3]

實踐層面

[編輯]

空間是人們在時間中生活的物質支撐。現實世界的時間,即人們習慣的時空,是「場所的空間」,它不同於「流空間」,因為它缺乏(i)適當的流媒介,(ii)構成流經它的流的適當內容,以及(iii)這些流通過的組織節點[4]。流空間概念包含了動態和遠距離發生的人類行為和互動,而這是通過電信技術和全球電腦系統的節點支援那些對時間敏感的資訊的傳遞而實現的。這些資訊流將人們連接成一個連續的、即時的控制論社區,它不同於地球村,因為其中群體的時間位置變得比他們的物理位置更重要。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Castells, Manue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formation Age"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ader, Frank Webster, Raimo Blom, Erkki Karvonen, Harri Melin, Kaarle Nordenstreng, and Ensio Puoskari, editor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pp 138–49.
  2. ^ Manuel Castells. GRASSROOTING THE SPACE OF FLOWS. Urban Geography. 1999, 20 (4). doi:10.2747/0272-3638.20.4.294. 
  3. ^ "Informationalism and the Network Society" in The Hacker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2001), by Pekka Himanen, New York, Random House pp. 155–78
  4. ^ Stalder, Felix. The Status of Objects in the Space of Flow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3). 13 February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