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澳洲真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澳洲真鯊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亞類: 鯊總目 Selachimorpha
目: 真鯊目 Carcharhiniformes
科: 真鯊科 Carcharhinidae
屬: 真鯊屬 Carcharhinus
種:
澳洲真鯊 C. cautus
二名法
Carcharhinus cautus
(Whitley, 1945)
澳洲真鯊的分佈圖
異名

Galeolamna greyi cauta Whitley, 1945

澳洲真鯊學名Carchaehinus cautus),又稱黑邊真鯊,為軟骨魚綱真鯊目真鯊科的其中一澳洲魚類學家吉爾伯特·珀西·惠特利(Gilbert Percy Whitley) 在1945年出版的《澳大利亞動物學家》科學雜誌上最初將本種命名為Galeolamna grayi cauta,後來的學者將本種歸類為真鯊屬。此模式標本由在西澳大利亞鯊魚灣捕獲的92公分長的雌魚保存下來的皮膚和牙齒[2]。分佈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新幾內亞南部、所羅門群島澳洲北部海域,深度0至20公尺。本魚體呈紡錘形,鼻子短寬且圓鈍,眼睛中等大且呈橢圓形,具有瞬膜,嘴角處沒有明顯的皺紋,上顎齒25-30列,下顎齒23-28列,上牙狹窄且有角度,邊緣呈粗鋸齒狀,下牙形狀較細長、直立,鋸齒較細,具五對鰓裂。胸鰭窄且尖,背鰭2個,第一背鰭起源於胸鰭尖端,呈鐮刀形,頂端尖。第二背鰭位於臀鰭對面,相對較大且較高,背鰭之間沒有脊,尾鰭不對稱,下葉較短,上葉較長,尖端附近有深刻,身體上部為青銅色至灰色,下部為白色,側面有白色條紋,一條細黑線沿着背鰭、胸鰭和尾鰭上葉的前緣,以及尾鰭後緣、尾鰭下葉,體長可達1.5公尺[3],通常棲息於沿海大陸棚及島嶼棚的沙泥底質淺水域及紅樹林,屬肉食性,以硬骨魚、甲殼類頭足類腹足類海蛇為食,胎生,在達爾文港,繁殖期在一月至三月,在鯊魚灣,繁殖期在10月底至11月初,雌魚每次可生產1至6尾幼魚,可做為食用魚。

參考文獻

[編輯]
  1. ^ Morgan, D.L.; Kyne, P.M.; Bennett, M.B.; Rigby, C.L. Carcharhinus cau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0, 2020: e.T41733A68612504 [19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20-2.RLTS.T41733A68612504.en可免費查閱. 
  2. ^ Compagno, L.J.V. Sharks of the World: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Shark Species Known to Date.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84: 468–469. ISBN 92-5-101384-5. 
  3. ^ Voigt, M.; Weber, D. Field Guide for Sharks of the Genus Carcharhinus. Verlag Dr. Friedrich Pfeil. 2011: 56–57. ISBN 978-3-89937-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