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科穆寧王朝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馬帝國(科穆寧王朝)
Βασιλεία Ῥωμαίων
1081年—1185年
約1170年,曼努埃爾一世統治下的拜占庭帝國
約1170年,曼努埃爾一世統治下的拜占庭帝國
首都君士坦丁堡
常用語言希臘語亞美尼亞語古保加利亞語以及其它南斯拉夫語支語言
宗教
正教
政府君主制
皇帝 
• 1081年–1118年
阿歷克塞一世
• 1183年–1185年
安德洛尼卡一世
歷史 
1071年8月26日
• 阿歷克塞一世加冕
1081年4月1日
1095年12月27日
1176年9月17日
• 安德洛尼卡一世被廢黜
1185年9月12日
前身
繼承
杜卡斯王朝
安格洛斯王朝

拜占庭帝國是歷史學家用於描述中世紀時期主體民族為希臘人、主要語言為希臘語、定都於君士坦丁堡的東部羅馬帝國,在古典時代晚期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帝國的東部一直存在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滅亡。

在拜占庭的歷史中,1081年至1185年這段帝國在科穆寧家族統治下時期被稱作科穆寧王朝。此期間先後5位科穆寧皇帝總共統治帝國104年,努力支撐着帝國,並復興了帝國的軍事、經濟與政治地位,儘管在一些方面最終並未完全恢復到4-6世紀時期甚至是馬其頓王朝的地位,他們的成就被稱為「科穆寧中興」。

處於科穆寧王朝的拜占庭帝國的興衰對聖地十字軍國家的歷史有着關鍵作用,阿歷克塞一世向西方求援的外交行動在十字軍東征的發動上起了關鍵的直接作用,而約翰二世曼努埃爾一世則對十字軍國家有着重大的直接政治、經濟上的影響。

此外,同時科穆寧王朝時期的帝國也對近東的其它地區、地中海世界、東歐甚至西歐施加了大量其它影響。在科穆寧王朝期間,以拜占庭為代表的東部基督教世界與包括十字軍國家的「拉丁」西部基督教世界的交流達到了自西羅馬帝國滅亡以來史無前例的高峰階段。威尼斯共和國與其它的意大利商業共和國的商人大量定居於帝國境內,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約60000至80000拉丁人,與他們伴隨的是曼努埃爾僱傭的大量拉丁僱傭兵。這些人實際上也反過來幫助拜占庭科學、藝術、文學與文化傳播遍及了整個西歐。特別的是,拜占庭藝術在科穆寧王朝期間對西歐藝術及未來的發展的影響非常巨大、深遠。

科穆寧王朝時期的帝國也對安納托利亞的歷史發展有着顯著影響。通過收復安納托利亞的大部分地區,帝國阻擋了突厥人向歐洲進軍的步伐超過2個世紀。此時期的再征服行動也為後來的拜占庭繼承國尼西亞帝國特拉比松帝國提供了生存空間。與此同時,帝國在安納托利亞修建的大量工事的部分仍持久地矗立在地平線上,今日仍然可以看到。[1]

科穆寧王朝前的危機

[編輯]

隨着基本收復巴爾幹半島、安條克並把領土擴張到亞美尼亞的馬其頓王朝時期於1057年結束,拜占庭帝國經歷了數十年的蕭條與衰落,直到1081年阿歷克塞一世登基後這一巨大的軍事、經濟衰落、政治局勢惡化與領土不斷縮小的時期最終結束,這段時期對帝國而言是一段充滿內部衝突與外部困難的時期。

尼基弗魯斯三世,1078年到1081年的拜占庭皇帝。

帝國面對的問題部分是由不同派系的軍事貴族的影響力與權力不斷增長所致,這逐漸削弱了帝國賴以維持軍隊的軍區制從而削弱了帝國的軍事體系。巴西爾二世於1025年去世之後,他們的矛盾逐漸激化。自狄奧多拉女皇於1056年去世後,皇位在不同派系的軍事貴族之間相互轉移,任何一派獲得皇位後通過解散另一派控制的軍區及軍區下的大量軍隊以削弱對方,這導致了安納托利亞各地地方軍隊大量減少並導致東部邊境防禦空虛;另一方面,先前一些皇帝如米海爾四世,致力於在增加君士坦丁堡的國庫資金與黃金儲量,這可能是為了僱傭僱傭兵[2]以及其它經濟用途,但這些資金被後來的皇帝大量用於以禮物的形式送出、舉辦奢侈的宮廷宴會以及皇帝家族成員的奢侈品消費,[3]最終導致了帝國這一時期經濟的徹底崩潰。

與此同時,未在軍事貴族鬥爭中被解散的帝國軍事力量的剩餘部分也在衰退,這支軍事力量大多由缺乏維護的設備裝備的老人與幾乎沒有經過訓練的新兵組成,他們甚至不能再起到一支軍隊可以發揮的作用。[2]

另一個促成困難的原因是新的好鬥的敵人在帝國邊境的出現——西面是諾曼人,東面是突厥人。1040年,來自北歐的大部分沒有土地因此以掠奪與做僱傭兵為生的諾曼人,開始攻擊拜占庭在南意大利的領土。為了對付他們,1042年由喬治·馬尼亞克將軍率領的一支由徵召兵和僱傭兵混合的帝國軍隊被送去南意大利。[3]喬治與他的部隊獲得了一場慘烈的大勝,但在喬治能完全把諾曼人趕出帝國領土之前他就被召回了君士坦丁堡。喬治很快被他在南意大利征戰期間他的一個仇敵在皇帝君士坦丁九世的默許下洗劫了他的房屋與財產並強姦他的妻子的事情激怒,他很快回到他的駐紮在南意大利的軍隊中並宣稱皇位,隨即便帶領軍隊渡過了亞得里亞海向君士坦丁堡進軍。然而喬治不久之後便中了一處致命傷,他不久便去世了。由於南意大利的拜占庭軍隊大部分都被喬治帶去了巴爾幹,諾曼人得以在1071年侵佔帝國的全部南意大利領土並把帝國勢力完全驅趕出意大利地區。[3]

在這一嚴重的領土損失同時,這一時期對帝國而言最大的災難正在安納托利亞發生。儘管塞爾柱突厥在向西擴張過程中主要同統治埃及法蒂瑪王朝戰鬥,然而塞爾柱突厥人也劫掠並奪取了亞美尼亞和安納托利亞東部部分地區,這裏是帝國主要兵員來源地之一。在帝國軍隊經歷軍事貴族鬥爭、資金不足及數次內戰而嚴重削弱後,皇帝羅曼努斯四世認識到振興軍隊很有必要,因此,他在東方採取守勢以等待帝國的軍事力量恢復到足以打敗塞爾柱突厥人。然而,1071年,羅曼努斯在試圖收復失去的領土時在曼齊刻爾特戰役中被塞爾柱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意外地擊敗,他本人也被俘虜。儘管阿爾斯蘭的和平條件並不苛刻,但從長遠來看拜占庭在這場戰役的戰敗最終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2]

羅曼努斯被釋放後,他發現在他戰敗被俘的這段時間內已經有許多密謀者拉起自己的力量試圖奪取皇位。在兩次戰鬥中被叛軍打敗後,羅曼努斯放棄皇位投降並在嚴酷拷打中被折磨致死。新的皇帝米海爾七世拒絕承認羅曼努斯與塞爾柱蘇丹達成的和平協議。作為回應,1073年,大量突厥人及土庫曼部落在塞爾柱蘇丹的支持下越過沒有防禦的邊境湧入安納托利亞,而此時帝國完全對此無能為力,這些突厥人因此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使得局勢更糟糕的是,帝國剩餘部分的混亂仍在持續,僅剩的剩餘資源仍然被揮霍在一系列災難性的內戰上。到1080年,大約78000平方千米(大約30000平方英里)的領土被塞爾柱突厥人奪取,帝國幾乎失去了整個安納托利亞。[3]

阿歷克塞一世統治早期的力挽狂瀾

[編輯]
阿歷克塞一世統治初期的拜占庭帝國,約1085年。

在科穆寧皇帝們的努力下,安納托利亞及其它曼齊刻爾特戰役後失去的地區的大部分被成功收復,這是科穆寧中興的一部分表現。[4]第一個為這個光榮事業奮鬥的皇帝是阿歷克塞一世,他的女兒安娜·科穆寧娜在《阿歷克塞傳》中記載了他的大部分生平經歷與執政生涯。

阿歷克塞長達37年的統治生涯充滿了困難。在阿歷克塞1081年帶領軍隊進入首都並廢黜了躲進修道院的尼基弗魯斯三世、成為皇帝時,拜占庭帝國在經歷了由於曼齊刻爾特戰役的失敗引發的長期內戰後仍處於一片混亂、內外交困的狀態。[5]阿歷克塞的統治一開始他就不得不面對羅伯特·吉斯卡爾和他的兒子博希蒙德領導的諾曼人這一難以對付的威脅,他們已經佔領了帝國的都拉斯科孚島並正在圍攻色薩利拉里薩。阿歷克塞親自率領軍隊迎戰諾曼人,但他在都拉斯戰役英語Battle of Dyrrhachium (1081)中被諾曼人擊敗,他自己也受了傷。在此同時阿歷克塞卻成功促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進攻諾曼人的南意大利,這減輕了他的壓力。最終羅伯特·吉斯卡爾於1085年去世而博希蒙德並沒有繼承其父的大部分領地而只成為塔蘭托親王英語Principality of Taranto,這使得諾曼人對帝國的威脅暫時結束。[4]

然而,阿歷克塞需要面對的問題才僅僅剛開始。阿歷克塞迫切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撐他的破碎的帝國以及實行他自己的戰略計劃,但此時帝國的經濟完全處於崩潰之中。稅收一片混亂從而不能正常地提供財政收入,此時通貨膨脹也完全失去了控制,帝國的6種不同流通貨幣如統一帝國時期便在流通的蘇勒德斯嚴重貶值,國庫也幾乎是空的。因此阿歷克塞不得不無可奈何地動用正教會的財富為對抗諾曼人的戰爭提供資金,這導致了他被君士坦丁堡普世宗主教尤斯特拉提烏斯英語Eustratius Garidas開除了教籍,[6]於是阿歷克塞在1084年把他廢除並選擇了尼古拉斯三世英語Nicholas III of Constantinople成為新的普世宗主教。

這個琥珀金黑斯塔邁納英語Histamenon貨幣是在阿歷克塞對抗羅伯特·吉斯卡爾期間鑄造的。帝國1071年後災難性的經濟狀況導致了帝國發行的幣值穩定數個世紀的幾種貨幣大規模貶值。

1085年,自塞爾柱突厥人大量湧入安納托利亞便與帝國其它領土失去陸上通道的安條克淪陷,阿歷克塞對此完全無能為力。1087年,阿歷克塞又面臨新一輪針對帝國巴爾幹領土的入侵,這次的入侵者是來自多瑙河北岸的一個突厥部落,大約有80000人的佩切涅格人。阿歷克塞親自率軍穿越莫西亞反擊佩切涅格人,但他沒能擊敗敵人並在撤退時被佩切涅格人包圍從而不得不支付一筆保護金換取停戰。1090年佩切涅格人再度入侵,這次他們直接衝着君士坦丁堡所在的帝國核心地區——色雷斯進軍。沒有足夠軍隊迎戰佩切涅格人的情況下,阿歷克塞出色地運用外交實現了看似不可能的勝利。通過與另一個多瑙河北岸的突厥部落庫曼人結盟並施以金錢,阿歷克塞再度親自率軍迎戰措手不及的佩切涅格人,並於1091年4月29日在拉維尼歐戰役英語Battle of Levounion徹底擊敗了他們。[4]

隨着帝國的巴爾幹領土最終穩定下來,阿歷克塞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去開始着手解決帝國嚴重的經濟問題,並修復帝國在巴爾幹的已經被連年戰爭破壞殆盡的傳統防禦工事。1092年阿歷克塞下令開始鑄造並發行新的海培倫英語Hyperpyron貨幣及其它新貨幣以取代嚴重貶值的舊貨幣。新貨幣的發行恢復了帝國的經濟信用並是帝國經濟復甦的重要基礎。為了重振軍隊,阿歷克塞開始在地方推行普羅尼亞制英語Pronoia以代替在軍事貴族相互爭鬥中嚴重破壞的農兵制以支撐軍區制,提拔起一批封建釆邑主並授予其一些地方軍政權力。通過這一制度,帝國以極低的代價重建內戰中被破壞殆盡的基層管理體系,並開始以此為基礎建立一支新的軍隊。為了與此適應,阿歷克塞把大部分軍區最高長官——將軍提升為公爵,並通過聯姻與皇帝權力、權威與皇帝自身不斷增長的產業、經濟實力,把不同派系的軍事貴族團結起來形成新的社會精英階級。在與巴爾幹的敵人戰鬥時,阿歷克塞同時不斷派遣小股部隊襲擊駐紮在沿海地區的塞爾柱突厥人的營帳,從而保全部分沿海地區,但這些小規模勝利未能阻止塞爾柱突厥人在橫行於被他們佔領的內陸地區。[7]阿歷克塞推行這些改革也是為了向佔據着安納托利亞大部分地區並在尼西亞建立了羅姆蘇丹國的塞爾柱突厥人發動反攻做着必要準備。[8]

然而儘管阿歷克塞通過普羅尼亞制在一定程度上復興了軍隊,對於收復安納托利亞的失地的戰略目標,他的軍隊數量仍然不足。先前在都拉斯與諾曼人戰鬥時,阿歷克塞被諾曼騎士的戰鬥力所震驚,因此他派遣使者向西尋求援助。阿歷克塞的使者在1095年的皮亞琴察會議英語Council of Piacenza之前面見了教宗烏爾班二世,使者以求助的姿態描述了東方基督徒正在異教徒的統治下遭遇的苦難,並傳達了阿歷克塞對東西教會大分裂的和解意圖及對可能的東西教會重新合併的支持,這打動了教宗。於此同時烏爾班二世也在關注西歐的一些由於西歐社會不再遭受大規模入侵威脅而不斷衰落的軍事貴族與騎士階層,他們為了生存不惜劫掠教會、農村與城市的財富從而不斷地製造混亂。阿歷克塞的求援給了烏爾班二世一個重新引導騎士階層的軍事力量以利於教會,並擴展教宗在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權威、為天主教會在東方擴張的機會。[9]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與統治後期

[編輯]
一個描繪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的中世紀手稿。

1095年11月27日,烏爾班二世在法國舉行的克萊芒會議上號召發動十字軍東征,在這次會議上數以千計的人趕來聽教宗的演講。烏爾班二世宣佈發動一場聖戰從「異教徒」穆斯林手中收復耶路撒冷與東方曾經屬於基督教世界的土地,並敦促所有在場的人集結在十字旗下、拿起武器、號召其他基督徒一同加入,宣佈赦免所有參與這一偉大事業的人。許多在場者隨後便開始執行教宗的號召,並且教宗的演講詞迅速傳遍了整個西部基督教世界。[9]

然而這卻令阿歷克塞感到驚愕與尷尬,他所希望並預期的從西方獲得的援助僅僅是一些僱傭兵,因此他完全對即將到來的部分無組織無紀律、難以對付的大量十字軍毫無準備。很快,1096年4至5月,第一批由隱士彼得領導的「平民十字軍」進入了拜占庭領土,這支十字軍大多由農民和低階騎士組成。由於在行軍途中在巴爾幹多地引起混亂,阿歷克塞迅速把他們送到了安納托利亞,並囑咐他們停留在在安納托利亞西北角的仍由帝國控制的沿海地區以等待後續十字軍的到來,告誡他們不要與塞爾柱突厥人交戰。然而,隨着十字軍內部發生衝突、修士彼得失去了領導權,這批難以控制的烏合之眾沒有聽從阿歷克塞的告誡,並掠奪行軍路上經過的基督教城鎮,不論這些城鎮是由帝國掌控還是突厥人控制。當他們在1096年10月進軍到當時的羅姆蘇丹首都尼西亞附近時,他們便遭到了突厥軍隊的進攻並幾乎被屠戮殆盡,前往亞洲的2萬士兵最終僅有約3千人撤回了君士坦丁堡。[9]

以下為原內容

[編輯]
阿歷克塞一世,科穆寧王朝最傑出的皇帝

科穆寧王朝希臘語:Κομνηνοί)東羅馬帝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王朝(1057年~1059年,1081年~1185年)。該王朝是東羅馬帝國馬其頓王朝時代達到極盛之後的一個緩慢衰落階段。該王朝的統治並不是連續的,中間被打斷過一次。

簡介

[編輯]

科穆寧家族起家於帕弗拉戈尼亞(今土耳其境內),屬於典型的小亞細亞塞馬州大地主家族。王朝的始祖伊薩克一世在1057年君士坦丁堡軍隊首領們發動的政變中被擁立為皇帝,取代了當時在位的圖討好行政官僚,因而激怒了軍人的米海爾六世。但伊薩克·科穆寧的統治只維持了不到兩年時間。由於企圖抑制東正教會和官僚,伊薩克·科穆寧與君士坦丁堡牧首發生激烈衝突,結果被以米海爾·普塞爾烏斯為首的帝都貴族推翻。以君士坦丁·杜卡斯為代表的杜卡斯王朝取得了皇位,該家族對官僚階層作出種種讓步,使帝都貴族更加得勢。杜卡斯王朝在1071年抵抗塞爾柱帝國的侵略時在曼齊刻爾特一敗塗地並丟失了幾乎整個安納托利亞,並被其將領尼基弗魯斯·波塔尼亞特推翻。在這種混亂的政治鬥爭中,伊薩克一世的侄子阿歷克塞·科穆寧擴大了勢力,在1081年推翻了尼基弗魯斯三世,重建了科穆寧王朝。

阿歷克塞一世是科穆寧王朝的真正奠基人。在科穆寧王朝時期,東羅馬帝國已不具有馬其頓王朝時代的在亞洲歐洲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的能力,而必須依靠周邊國家來保證安全。為了使帝國名義上的附庸國威尼斯共和國支持帝國對抗塞爾柱帝國和諾曼人的戰爭,阿歷克塞一世被迫給予威尼斯以重大貿易特權,然而這樣卻損害了東羅馬帝國的經濟,也使帝國的海上霸權不復存在,地中海的制海權轉移到了威尼斯共和國熱那亞共和國手中。由於諾曼人首領羅伯特·吉斯卡爾的去世,他們對希臘的進攻戛然而止,使科穆寧王朝在許多年裏都擺脫了西方的威脅。但是,更大的威脅來自北面和東面的突厥人,即塞爾柱帝國及其分支羅姆蘇丹國佩切涅格人。1090年代,阿歷克塞一世傾舉國之力阻止了突厥人的西侵,使帝國在東部的防線暫時穩定了下來。阿歷克塞一世曾幻想藉助西歐的軍事力量從突厥人手中收復亞洲領土,向教宗發出了援助呼籲,結果導致羅馬教廷發動了十字軍東征。在整個科穆寧王朝時代,皇帝們都不得不努力控制前往亞洲的十字軍大軍不對自己的領土造成損壞,以及他們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的一群西歐式小國,但這些國家只是有時臣服於拜占廷。

阿歷克塞一世以後的科穆寧王朝諸帝也在盡力阻止帝國的衰落。約翰二世消滅了已經在突厥人內鬥中衰落的佩切涅格人並為此設立了「佩切涅格節」,並收復了安納托利亞西部及沿海地區的許多失地。曼努埃爾一世成功地削弱了亞洲的十字軍國家和巴爾幹半島塞爾維亞人,並試圖進攻南意大利和埃及,但在試圖消滅突厥人的羅姆蘇丹國時遭到了挫敗,1176年在密列奧塞法隆被打敗,由於在稍後時間的門德雷斯河谷戰役全殲了二萬羅姆軍隊,得以暫時阻止突厥人向安納托利亞西部的滲透。他的未成年的兒子阿歷克塞二世則在登基3年後被堂叔安德洛尼卡·科穆寧篡位。1185年,以殘暴的統治著稱的安德洛尼卡一世被其將領伊薩克二世推翻,此人是阿歷克塞一世的女兒狄奧多拉的後代,後者建立了安格洛斯王朝,科穆寧王朝在東羅馬帝國的統治宣告結束。

阿歷克塞一世求助於十字軍的想法在1204年被證明是引狼入室。1204年4月13日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君士坦丁堡之圍,最終使安格洛斯王朝治下的東羅馬帝國滅亡,此後從政治意義上來說東羅馬帝國不復存在。帝國各豪族在亡國後紛紛建立了獨立國家,其中科穆寧家族也在小亞細亞的特拉比松建立了特拉布宗帝國,位於希臘的伊庇魯斯專制國也是科穆寧家族的一個分支建立的。但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國中的最強大的尼西亞帝國並不是科穆寧家族建立的,尼西亞帝國最後恢復了拜占廷帝國。

文化

[編輯]

科穆寧王朝時期的東羅馬帝國湧現了一批傑出的歷史學家,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歷克塞一世的女兒安娜·科穆寧娜。安娜·科穆寧娜的主要作品是《阿歷克塞傳》,這是研究阿歷克塞一世統治時期東羅馬帝國歷史的頭等史料。安娜·科穆寧娜的丈夫小尼基弗魯斯·布林尼烏斯也寫了一些重要的歷史文獻,但未能完成。其他著名的歷史編撰者包括約翰·金納莫斯(曼努埃爾一世的私人秘書,他的作品深入記述了曼努埃爾的統治)和尼基塔斯·霍尼亞提斯(其《記事》以科穆寧王朝的皇帝阿歷克塞一世1118年去世為開始,以1207年為結束,包含了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第四次十字軍攻陷和屠殺的歷史)。

科穆寧王朝的歷代皇帝

[編輯]

註腳

[編輯]
  1. ^ C. Foss & D. Winfield, Byzantine fortifications, an introduction
  2. ^ 2.0 2.1 2.2 Haldon, John, Byzantium at War: AD 600–1453.
  3. ^ 3.0 3.1 3.2 3.3 Norwich, John, A short history of Byzantium
  4. ^ 4.0 4.1 4.2 Haldon, John, The Byzantine Wars.
  5. ^ Kean, Roger, Forgotten Power — Byzantium — Bulwark of Christianity
  6. ^ Angold, Michael, The Byzantine Empire 1025–1204.
  7. ^ Finlay 1854, p. 111
  8. ^ Birkenmeier, J,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omnenian army, 1081–1180
  9. ^ 9.0 9.1 9.2 Harris, Jonathon, Byzantium and the Crusades

資料來源

[編輯]
  • 南斯拉夫)喬治·奧斯特洛格爾斯基,《拜占廷帝國》,ISBN 7-225-02781-6,第6章
  • Michael Angold, The Byzantine Empire 1025–1204, Longman, Harlow Essex (1984).
  • J. Birkenmei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omnenian Army, 1081–1180
  • F. Chalandon, Les Comnènes Vol. I and II, Paris (1912; reprinted 1960 (法文)
  • Anna Comnena, The Alexiad, trans. E. R. A Sewter, Penguin Classics (1969).
  • Choniates, Niketas. O City of Byzantium: Annals of Niketas Choniates. transl. by H. Magoulias. Detroit. 1984 [2018-01-24]. ISBN 0-8143-176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4). 
  • John Haldon, The Byzantine Wars. Stroud: The History Press, 2008. ISBN 978-0752445656.
  • John Haldon, Byzantium at War: AD 600–1453.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02. ISBN 978-1841763606.
  • John Kinnamos, The Deeds of John and Manuel Comnenus, trans. Charles M. Br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76).
  • Angus Konstam,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Crusades
  • Paul Magdalinoo, The Empire of Manuel Komnenos, 1143-1180
  • George Ostrogorsky,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9. ISBN 978-081351198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