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索斯諾維茨隔都

座標50°11′N 19°05′E / 50.19°N 19.08°E / 50.19; 19.0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索斯諾維茨隔都
索斯諾維茨隔都景象
索斯諾維茨隔都的猶太人被驅逐。
Sosnowiec
Sosnowiec
索斯諾維茨在波蘭境內的猶太人大屠殺地圖上的位置,位於奧斯威辛北方
索斯諾維茨隔都在波蘭的位置
索斯諾維茨隔都
索斯諾維茨隔都
索斯諾維茨在今天波蘭的位置
地點德佔波蘭索斯諾維茨
50°11′N 19°05′E / 50.19°N 19.08°E / 50.19; 19.08
事件類型監禁、強制勞動、轉移至滅絕營英語German camps in occupied Po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參與組織黨衛隊
集中營奧斯威辛集中營
受害者35,000名波蘭猶太人英語History of the Jews in 20th-century Poland

索斯諾維茨隔都(德語:Ghetto von Sosnowitz)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波蘭猶太人建立的隔都英語Ghettos in Nazi-occupied Europe,位於上西里西亞省索斯諾維茨的什羅杜拉(Środula)區。猶太人大屠殺期間,該隔都自1943年6月至8月展開了一系列圍捕行動,隔都中的男女老幼大多由大屠殺列車運到奧斯威辛集中營,據估計超過3.5萬人。[1]作為最後的抵抗,青年地下組織猶太戰鬥組織(ŻOB)發動了一場起義,隔都在起義中被清場,絕大多數猶太戰士被消滅。

索斯諾維茨隔都是本津隔都內的一個行政單位,[2]兩座城市同屬冬布羅瓦盆地英語Zagłębie Dąbrowskie內的上西里西亞都市區英語Upper Silesian metropolitan area。隔都的遣送行動之前,兩座隔都的猶太人共享由猶太委員會指派給錫安主義青年團的「Farma」菜園。[3]

歷史

[編輯]

索斯諾維茨戰前約有3萬名猶太人,佔全城人口的五分之一。[4]戰爭爆發後的頭兩年,德國人將其他小城鎮的猶太人重新安置到索斯諾維茨,猶太社區的人口一度增至4.5萬人。[4]在冬布羅瓦盆地的所有城市中,1942年底僅有索斯諾維茨和與之毗鄰的本津仍有猶太人居住。[5]

索斯諾維茨位於戰前的德波邊境上,波蘭戰役首日便被德軍佔領。[6]對較知名的猶太人的逮捕和毆打從第二天早上開始。1939年9月9日,索斯諾維茨的猶太大會堂被燒毀。[7]本地的猶太人被逐出條件優越的居所,在大街上被威脅。猶太商行被德國士兵劫掠一番後由納粹當局關閉,等待沒收程序。不久後便出現了槍殺和最早的大規模處決行動。猶太人被強制遷移到擁擠的住宅中,逐漸形成隔都。[5][6][8]

猶太委員會猶太區警察旋即由德國當局下令成立;委員會主席由摩西·梅林英語Moshe Merin擔任。[9]隔都實行食物配給制。猶太人禁止從自己社區之外的地方購買任何東西。1940年初,「上西里西亞猶太長老會中央辦公室」(Zentrale der Jüdischen Ältestenräte in Oberschlesien)成立,由梅林領導,代表約45個猶太人社區。梅林一度成為冬布羅瓦盆地英語Zagłębie Dąbrowskie惡名昭彰的猶太獨裁者,掌握當地猶太人的生殺大權。[10]索斯諾維茨建立了一座勞動營,用以關押從捷克斯洛伐克驅趕來的猶太人,讓他們為Shine兄弟的工廠勞動。當局為本地猶太人建立了大量強迫勞動設施,生產的物資包括制服、內衣、胸衣、背包、皮革手包和軍靴等。[5][11]1940年時,城中有約2,592名德國投機者;這一數字到1942年增長至10,749名投機者,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12]

隔都成立後,德國人組織了多次驅逐行動,並得到了梅林為首的猶太委員會的援助。他們挑選健康的猶太男子,送到勞改營做奴工[13]1942年5月的猶太人遷移行動大規模轉移了1,500人;6月的另一次行動遷移了2,000人。[14]大致在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期間,索斯諾維茨隔都被遷移到什羅杜拉區英語Środula[5][15]毗鄰本津隔都。此時索斯諾維茨仍有1.3萬名猶太人居住。1943年3月10日,隔都成立工作完成,正式與外界隔絕。

1943年6月,索斯諾維茨隔都的一場驅逐行動將數千名猶太人送往奧斯威辛,行動還擴展到了臨近的本津隔都。[16]隔都於當年8月被清場,剩下的猶太人幾乎全部被送到奧斯威辛。[17]數百名猶太人留在什羅杜拉的隔都,直到1944年1月當地清場為止。[17]

起義

[編輯]
29歲的弗魯姆卡·普沃特尼茨卡英語Frumka Płotnicka是毗鄰索斯諾維茨的本津隔都的起義領導人

索斯諾維茨和附近的本津隔都的猶太人有大量的地下活動,由錫安主義青年團英語HaNoar HaTzioni戈爾東尼亞英語Gordonia青年衛士等青年團體組織。1943年8月的最後一場大規模驅逐行動期間,本津和索斯諾維茨的猶太戰鬥組織波蘭語Żydowska Organizacja Bojowa, ŻOB)組織了一場對抗德國人的起義[5][18]起義開始於8月3日,由崔·布蘭德斯(Cwi Brandes)、弗魯姆卡·普沃特尼茨卡英語Frumka Płotnicka、以及科茹赫(Kożuch)兄弟領導。這是當地人的一場毫無勝算的最後抵抗,絕大多數猶太青年戰士(400人)在戰鬥中犧牲,[12]他們與德國部隊的差距過於懸殊。[19]最後一趟從索斯諾維茨前往奧斯威辛的大屠殺列車於1944年1月15日離開,帶走了此前被迫埋葬死者的猶太人。[12]

為紀念隔都居民的抵抗,索斯諾維茨的一條街被命名為「隔都英雄街」(波蘭語UI. Bohaterów Getta)。另有一處科茹赫兄弟廣場(波蘭語Plac Braci Kożuchów),建有隔都紀念碑。

大屠殺救援

[編輯]

天主教加爾默羅會修女特雷莎·雅尼娜·凱羅欽斯卡英語Teresa Janina Kierocińska帶領她的女修道會英語Catholic religious order幫助隔都的猶太人藏身。凱羅欽斯卡過世後46年被追授國際義人英語Polish 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獎章。2013年,教宗方濟各宣佈她為可敬者。加爾默羅會修女在修道院建立了一所孤兒院;她們向藏匿中的猶太人提供免費麵包,還向奧斯威辛送去食物包裹。她們將猶太兒童以假名混在基督徒孤兒中,猶太兒童因此獲救。蓋世太保懷疑修會有非法活動,頻繁檢查修會。[20]

隔都清場期間,達努塔·什瓦茨鮑姆-巴赫馬耶(Danuta Szwarcbaum-Bachmajer)和她剛出生的孩子逃出隔都,被哈溫斯基(Chawiński)夫婦所救。[21]另一位波蘭國際義人佩拉賈·胡恰克(Pelagia Huczak)救下了什洛馬·什普林格(Szloma Szpringer)和他五歲的兒子沃爾夫(Wolf)。[22][23]阿德拉·扎瓦茲卡(Adela Zawadzka)和自家三歲大的孩子與姊妹洛齊亞(Rozia)一同逃出了1943年的驅逐行動,被尤澤法·漢庫斯(Józefa Hankus)和羅扎利婭·波倫布斯卡(Rozalia Porębska)姊妹兩人所救。尤澤法和洛齊亞從波蘭地下國搞到了偽造的證件;洛齊亞使用她的假身份證英語Kennkarte,在鐵路工約翰·布里斯(Johan Brys)的幫助下讓自己的未婚夫埃萊克·雅庫博維奇(Elek Jakubowicz)逃出了集中營。羅扎利婭·波倫布斯卡將約翰和埃萊克二人一同庇護起來,此外還幫助了許多來自索斯諾維茨的猶太人。波倫布斯卡家族及其友人中共有7人在1982年獲得國際義人稱號。[24]莫謝·科科特克(Mosze Kokotek)的妻子布蘭德拉(Brandla)被德國人殺害,自己和9歲的女兒費利奇婭(Felicja)逃出了隔都,與雅利安側的波蘭人一同生活至1944年。索斯諾維茨實現無猶太化英語Judenfrei之後,他們一同離開了城市。年幼的費利奇婭被萊奧卡迪亞·斯塔特尼克(Leokadia Statnik)收養在卡托維茲附近的奧霍耶茨英語Ochojec。莫謝與她們分別後下落不明;費利奇婭在萊奧卡迪亞的呵護下長大,1957年移民至以色列。[25]孩童索非婭·戈德曼(Zofia Goldman)被瑪麗亞·蘇什切維奇(Maria Suszczewicz)收養,後來和倖存下來的父親亨里克(Henryk)團聚,移居到澳大利亞。[26]

從1943年到1945年蘇軍到來,瑪麗亞·西特科(Maria Sitko)和女兒萬達·西特科-格伯哈特(Wanda Sitko-Gelbhart)庇護六名猶太人達兩年之久。六人分別為費拉·卡茨(Fela Kac)和她的姨媽弗里達(Fryda)、亨涅克·曼德爾鮑姆(Heniek Mandelbaum)、耶日·費德爾(Jerzy Feder)、費利奇婭·魏因特勞布(Felicja Weintraub)與列昂·魏因特勞布(Leon Weintraub)。 他們同住一間狹小的公寓,有一間臥室、一間廚房和一間通向走廊的門廳。費拉·卡茨和她的姨媽弗里達是從大屠殺列車上逃出的。警察搜索期間,猶太人會在男士們在地板下挖的兩個洞中藏身,好讓西特科母女倆裝出沒有藏人的樣子——一旦他們被發現,協助藏匿者會被處以死刑。萬達·西特科在拜訪警察局時偷走了一張身份證,耶日·費德爾得以使用證件外出,從城市的雅利安側獲得生活必需品。 六名猶太人均在大屠殺中倖存。1986年,萬達·西特科-格伯哈特的母親早已去世,她自己收到了一封來自生還者的信。信中寫道:「你和你的母親冒着生命危險做出了不可能的壯舉,一切都是出於無私、發自內心的行動,這在當時是真正崇高的。」[27]

腳註

[編輯]
  1. ^ H.E.A.R.T. Fourth Deportation: Sunday 1 August 1943. The Extermination of the Jews of Sosnowiec, Bendzin and Vicinity: 2nd June 1945. Holocaust Education & Archive Research Team. 2007 [2015-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5). 
  2. ^ Dawid Fischer. The Ghetto of Sosnowiec (Srodula). Holocaust Testimonies. PolishJews.org. [2016-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9). 
  3. ^ Jewish youth at the "Farma" collective.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2016-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0) –透過Internet Archive. The "Farma" was a plot of land between Bedzin and Sosnowiec that was allocated to the local Zionist youth movements by the Jewish Council for the growing of vegetables. 
  4. ^ 4.0 4.1 Charmatz 2003p.28.
  5. ^ 5.0 5.1 5.2 5.3 5.4 Aleksandra Namysło, Stanisław Bubin (28 July 2006), Rozmowa z dr Aleksandrą Namysło, historykiem z Oddziału Instytutu Pamięci Narodowej w Katowicach, Dziennik Zachodni via Internet Archive
  6. ^ 6.0 6.1 Charmatz 2003p.14.
  7. ^ Charmatz 2003p.15.
  8. ^ Charmatz 2003p.16.
  9. ^ Charmatz 2003p.20.
  10. ^ Charmatz 2003p.22.
  11. ^ Charmatz 2003pp.28-30.
  12. ^ 12.0 12.1 12.2 Adam Marczewski. Jewish history of Sosnowiec. Virtual Shtetl. 2011-01-21 [2020-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1). 
  13. ^ Charmatz 2003p.32.
  14. ^ Charmatz 2003p.38.
  15. ^ Charmatz 2003p.46.
  16. ^ Michael Fleming. Auschwitz, the Allies and Censorship of the Holocau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184. ISBN 1107062799. 
  17. ^ 17.0 17.1 Charmatz 2003p.53.
  18. ^ Abraham J. Edelheit, A World in Turmoil: An Integrated Chronology of the Holocaust and World War II,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1, ISBN 0-313-28218-8, Google Print, p.284.
  19. ^ Adam Marczewski, Martyna Sypniewska, Zofia Sochańska, Adam Dylewski (ed.). Jewish history of Będzin. Virtual Shtetl. page 9 of 10. [2015-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8). 
  20. ^ Polish Righteous. Kierocińska Janina. Archiwum Matki Teresy Kierocińskiej w Sosnowcu, Dokumenty i wspomnienia świadków życia M. Teresy Kierocińskiej. POLIN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Polish Jews. 2016 [2020-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21. ^ Michał Grynberg. Ksiȩga sprawiedliwych. Wydawn. Nauk. PWN. 1993: 74. ISBN 978-83-01-11186-1. 
  22. ^ Israel Gutman; Lucien Lazare; Sara Bender.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 Rescuers of Jews During the Holocaust. Yad Vashem. 2004: 791. 
  23. ^ Springer Pelagia (1918 - 2007). db.yadvashem.org. [2018-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5). 
  24. ^ Porębska FAMILY. db.yadvashem.org. [2018-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5). 
  25. ^ Lucien Lazare; Israel Gutman; Dan Mikhman; Sara Bender.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 Poland. Yad Vashem. 2004: 749. 
  26. ^ Israel Gutman; Lucien Lazare; Sara Bender.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 Rescuers of Jews During the Holocaust. Yad Vashem. 2004: 766. 
  27. ^ Israel Gutman; Lucien Lazare; Sara Bender.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 Rescuers of Jews During the Holocaust. Yad Vashem. 2004: 711–712.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