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船上山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船上山之戰是1333年(元弘3年、正慶2年)奉迎後醍醐天皇伯耆國武將名和長年與鎌倉幕府軍之間發生的一場戰鬥,是廣義上元弘之亂的一部分。船上山位於現在的鳥取縣東伯郡琴浦町。因為發動元弘之亂而被判流放的後醍醐天皇逃出了流放地隱歧島,在伯耆國名和(鳥取縣西伯郡大山町名和)經營海運業的名和氏幫助下在到達了名和港。名和氏當主名和長年在船上山舉兵與之呼應,擊退了隱歧守護佐佐木清高。這場戰鬥成為了後醍醐天皇復辟、鎌倉幕府滅亡的轉折點。

船上山之戰
元弘之亂的一部分
日期元弘三年(1331年4月23日~4月27日)
地點
結果 天皇軍勝利、伯耆國一帶的幕府勢力被清除
參戰方
後醍醐天皇勢力 鎌倉幕府
指揮官與領導者
後醍醐天皇
名和長年
名和行氏
佐佐木清高
佐佐木昌綱
佐佐木定宗
槽屋重行
小鴨氏基
兵力
125 2000~3000
傷亡與損失
不明 約1,000以上

經過

[編輯]

元弘2年/正慶元年(1332年)密謀推翻鎌倉幕府的後醍醐天皇被捕,流放隱歧島(元弘之變),擔任隱歧守護佐佐木清高日語佐々木清高將天皇一行軟禁在黒木御所。當時以西日本為中心,以奉迎後醍醐天皇皇子護良親王楠木正成為首,各地勤皇的武士依然持續進行反幕府的活動(赤坂千早城之戰)。清高為了防止後醍醐天皇被義兵救出,對御所嚴加監視。然而同年閏2月24日(1333年4月19日)後醍醐天皇出乎意料地逃離了隱歧。天皇本來打算移駕出雲國,但因為風勢向東漂流最終來到了相鄰的伯耆國名和港。名和氏奉迎後醍醐天皇於同年閏2月28日(1333年4月23日)在船上山舉起反旗。時任大山寺別當(住持)的名和長年之弟信濃坊源盛也率領僧兵前往船上山。

隱歧守護佐佐木清高因為後醍醐天皇逃走而大失顏面,為了捉回天皇帶領手下攻向船上山。伯耆國的小鴨氏和糟屋氏等也響應清高參陣。駐守船上山的名和長年在樹林中豎起四五百面旗幟以為疑兵,並間歇放箭以擾亂和牽制幕府軍。同年閏2月29日,幕府軍展開攻勢,結果指揮官之一佐佐木昌綱右眼中箭而死,迂迴山後的偏師佐佐木定宗等人投降。佐佐木清高沒有接到前哨戰戰敗的戰報,率領本隊繼續進攻船上山。名和軍趁傍晚時分的暴風雨突襲,幕府軍陷入混亂,許多士兵跌下懸崖,傷亡慘重。佐佐木清高勉強保住性命逃回了小波城。

幕府戰敗以後,原本在出雲國擔任幕府軍的後備軍的佐佐木氏一族的富士名義綱日語富士名雅清鹽冶高貞日語塩冶高貞等人也加入了天皇方,加劇了幕府軍的混亂。另一方面,後醍醐天皇戰後在船上山設行宮,並發出倒幕的綸旨。根據太平記,從同年3月3日下午以後,附近的諸將都陸續馳援天皇方,天皇方轉入攻勢,當天長年之弟名和行氏就攻陷了佐佐木清高的據點小波城,接着伯耆守護代糟屋重行日語糟屋重行的居城中山城也陷落,佐佐木清高和糟屋重行撤往京都。皇軍隨後進攻小鴨氏居城小鴨城,小鴨元之投降,周邊的幕府勢力被肅清。

鎌倉幕府得知後醍醐天皇舉兵復辟的消息以後向船上山派出援軍:名越高家日語北条高家經山陽道,足利高氏走山陰道。然而名越高家被赤松則村討取,足利高氏則倒戈攻滅六波羅,逃到京都的佐佐木清高和糟屋重行同年5月9日在近江番場的蓮華寺與六波羅探題北條仲時日語北条仲時等一同自盡。自此討伐船上山的幕府軍完全崩潰,同年5月23日後醍醐天皇回京。

逸話

[編輯]
  • 據說名和氏在船上山舉兵之前,為了防止未能運上山的米被幕府軍繳獲,放火燒毀了自家的館和米倉。名和神社的後邊,名和氏館的遺蹟中曾出土被灼燒過的大米。
  • 傳說名和一族擅長弓術,在長綱寺現存據稱是名和氏修煉弓術時用的石頭。
  • 後醍醐天皇行宮的具體位置有爭議,江戶時代中期編纂的伯耆民諺記記載的前船上山神社的奧宮附近的房屋遺蹟為比較有力的說法。
  • 鳥取縣西伯郡大山町有地名為御來屋,據說跟後醍醐天皇曾移駕此地有關。
  • 御來屋港有一岩石,據說後醍醐天皇曾坐在上面。昭和時代御來屋港進行改修時,此岩石被從海中拔高了1.4米左右,與記錄後醍醐天皇所作和歌「忘れめや よるべもなみの荒磯を 御舟の上にとめし心を」的歌碑一同受到祭祀。
  • 大山町有地名為逢坂,據說是來源於與後醍醐天皇相逢之地。
  • 名和軍在往船上山上運送兵糧時,據說士兵不堪重負,因此不得不在一個地方卸下一斗六升(24公斤),當時卸下兵糧的地方(鳥取縣西伯郡大山町豐成陣構)從此被稱為一斗六升。一說卸糧的地點為大山町內被稱為一斗六升岩的巨大岩石。[1]
  1. ^ 存档副本. [2017-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