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的歲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英烈的歲月
Memphis Belle
基本資料
導演麥可·卡頓-鍾斯
監製
編劇蒙特梅里克
主演
配樂喬治芬頓
攝影大衛·沃特金
剪接吉姆·克拉克
製片商
片長107 分鐘
產地
  • 英國
  • 美國
語言English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1990 年 9 月 7 日(英國)
1990 年 10 月 12 日(美國)
發行商華納兄弟影片
預算2300 萬美元(估計)
票房2700 萬美元(美國)
中國大陸孟菲斯美女號
臺灣英烈的歲月

《英烈的歲月》又名孟菲斯美女,是一部1990年英美戰爭劇情片,由米高·卡頓-瓊斯執導,蒙特·梅里克編劇。該片由馬修·莫迪恩埃里克·斯托爾茲小哈里·康尼克(這是他的電影處女作)主演。《孟菲斯美女》是1944年導演William Wyler拍攝的紀錄片《孟菲斯美女:飛行堡壘的故事》的虛構版本,講述了美國波音B-17飛行堡壘轟炸機孟菲斯美女的第25次也是最後一次任務,該轟炸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英國為基地。[1]1990年的版本由David Puttnam和Wyler的女兒Catherine聯合製作,獻給她的父親。影片以獻給二戰期間在歐洲上空作戰的所有飛行員(無論是朋友還是敵人)作為結尾。

情節[編輯]

B-17飛行堡壘孟菲斯美女號及其機組人員將完成25項任務,這是機組人員完成任務的先決條件。與中隊的其他成員一起,貝爾的任務是攻擊位於德國不來梅的福克沃爾夫190飛機製造廠。儘管最初由P-51野馬機護航,但這些短程戰鬥機最終不得不撤退,讓脆弱的轟炸機自行前往目標並返回。貝兒的成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她將成為第八航空隊中第一個完成巡演的人。陸軍公關人員布魯斯·德林格中校打算利用貝爾因記錄而獲得的名聲來出售重要的戰爭債券。

在德國上空,當編隊開始遭受高射砲和敵機的損失時,百麗號接任主艦。煙幕最初掩蓋了目標,但在第二次通過時,編隊成功地將有效載荷投擲到現在可見的區域。回國後,編隊不斷遭到德機騷擾。無線電員中士。丹尼·戴利(Danny Daly)受了重傷,損壞導致其中一個引擎起火,迪爾伯恩機長被迫通過俯衝飛機將其撲滅,在此過程中飛機面臨着危險。

儘管機組人員在着陸前成功手動部署了起落架,但進一步的戰鬥損壞破壞了飛機為起落架提供動力的電力系統。回到友好的土地後,德林格中校和地勤人員跑向飛機慶祝勝利,迪爾伯恩機長和機組人員一起打開了飛機上存放的一瓶香檳。片尾字幕顯示,孟菲斯美女號於1943年5月17日執行了她的第25次也是最後一次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超過25萬架飛機在西歐上空執行任務,有20萬名飛行員喪生,這部電影以此為主題以他們和每一位軍人的榮譽。

演員[編輯]

  • 馬修·莫丁(Matthew Modine)飾演飛行員丹尼斯·迪爾伯恩(Dennis Dearborn)機長:一個缺乏幽默感且不善於社交的完美主義者。
  • 泰特·多諾萬(Tate Donovan)飾演副駕駛盧克·辛克萊(Luke Sinclair)第一中尉:無憂無慮、有些自戀的前救生員,他認為自己被迪爾伯恩低估了。
  • DB·斯威尼飾 第一中尉菲爾·洛文塔爾(Phil Lowenthal),導航員:洛文塔爾在執行最後任務之前很緊張,並確信自己註定要死。
  • 比利·贊恩飾演 瓦爾·科茲洛夫斯基中尉,投彈手:雖然每個人都相信自信的科茲洛夫斯基是一名醫生,但後來透露,他在入伍前只上過兩周的醫學院。
  • 埃里克·斯托爾茨飾 Staff Sgt. (T/3) 丹尼·「丹尼男孩」·戴利(Danny "Danny Boy" Daly),無線電操作員:戴利是一位熱心的愛爾蘭裔美國人,曾是學校報紙的編輯、告別演說者,大學畢業後立即加入。
  • 里德·戴蒙德飾 Staff Sgt. (T/3) Virgil 「Virge」或「處女」 Hoogesteger,頂級炮塔炮手和飛行工程師:Hoogesteger 在他家的餐廳工作,並計劃在戰後開設一系列相同的餐廳,儘管他的機組人員警告說這種聞所未聞的做法企業永遠不可能成功。
  • 西恩·奧斯汀飾 Staff Sgt.理查德·「流氓」·摩爾,球炮塔炮手:這位身材矮小、粗魯的炮手認為自己是個討女人喜歡的男人,喜歡戲弄他的隊友。
  • 考特尼·增益(Courtney Gains)擔任參謀中士。尤金·「精靈」·麥克維,右腰炮手。來自克利夫蘭的天主教愛爾蘭裔美國人
  • 尼爾·吉恩托利飾 Sgt.傑克·博奇(Jack Bocci),左腰炮手:博奇是一個脾氣暴躁的芝加哥流氓,他似乎只關心自己,但對他的腰炮手同伴麥克維卻出奇地友善。
  • 小哈里·康尼克飾 Staff Sgt.克萊·巴斯比(Clay Busby),尾炮手:他的父親在一場撲克遊戲中輸掉了家庭農場後,簡潔的巴斯比靠在新奧爾良一家酒吧彈鋼琴賺錢。
  • 大衛·斯特雷澤恩飾 Col.克雷格·哈里曼
  • 約翰·利思戈飾 Lt. Col.布魯斯·德林格
  • 簡·霍洛克斯飾 Faith
  • 麥克·麥克唐納飾 Les

製作[編輯]

2014年B-17G莎莉B

在20世紀80年代末適航的8架B-17中,有5架真正的B-17戰機用於拍攝《孟菲斯美女》。兩架位於美國(N3703G和N17W),兩架位於法國(在起飛事故中被毀的F-BEEA和F-AZDX粉紅女郎),一架位於英國(G-BEDF Sally B)。最初的孟菲斯美女是B-17F型號,因此電影中使用的所有B-17G都經過大量修改,看起來像早期的F型號,拆除了下巴砲塔,尾砲位置採用舊設計進行了改裝,並塗成橄欖綠。拍攝期間,兩架B-17扮演「美女」(一架是電影版的「孟菲斯美女」(N3703G),另一架是「莎莉B」,用於需要煙火的場景,例如表示機槍「命中」的煙霧和火花),而其餘的則有機頭藝術和中隊標記多次更改,以使其看起來有更多飛機。[2]

電影的地面鏡頭(包括起飛和着陸場景)是在英國林肯郡非運營的英國皇家空軍賓布魯克基地拍攝的,現場有一座控制塔和車輛。飛行序列是從達克斯福德帝國戰爭博物館的機場起飛的。這部電影的所有臨時演員都是在該地區舉行的試鏡中獲得的,其中包括現任和前任皇家空軍成員。電影製片人還使用Pinewood Studios拍攝室內場景以及B-17的各種型號。 [3]

北美B-25米切爾號用於拍攝大部分空中場景,並在可用的B-17和戰鬥機上安裝了幾個固定和可訓練的攝像機,用於拍攝動作鏡頭。當B-25在拍攝期間無法使用時,一架格魯曼TBM Avenger(其尾部塗有與B-17相同的橄欖褐色色調)在短時間內用作備用。[4]

影片的飛行員是來自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新西蘭和挪威的戰鳥表演飛行員,由於飛行員在拍攝期間必須返回全職工作,因此名單發生了多次變化。飛行序列是在老飛行機器公司(OFMC)飛行員雷·漢納(Ray Hanna)和他的兒子馬克(Mark)的協調下設計和規劃的,他們還擔任所用戰鬥機的首席飛行員,並在拍攝期間駕駛配備攝像頭的戰鬥機和 TBM 復仇者飛機。[5]

由於缺乏實際的B-17機身,製作了木製輪廓模型並將其放置在機場的遠處。

拍攝意外[編輯]

1970年發生事故的飛機

一架用作拍攝平台的法國B-17G(F-BEEA)從賓布魯克起飛時失去發動機動力並搖擺,撞上了一棵樹和一堆碎石,並被隨後的火災摧毀。10名船員全部逃脫,僅受輕傷,其中最嚴重的是腿骨折。當在21號跑道上排隊等待起飛時,一名地面工程師在3號發動機附近觀察到一股煙霧,他推測這可能是由於過度增壓造成的。飛機開始地面滑跑並在飛行約100碼(91米)輕微向左擺動,機長(操縱飛行員)通過方向舵並通過減少3號和4號發動機的功率進行了糾正。糾正後,所有發動機都恢復了全功率,但飛機向右擺動。機長應用了修正方向舵並降低了1號和2號發動機的功率,但這並沒有立即生效,飛機在矯直之前離開了跑道,與跑道平行。得知飛機能夠在草地起降跑道上運行後,飛行員選擇繼續起飛;然而,在400—500碼(370—460米),空速為90—95英里每小時(145—153公里每小時)飛機向右擺動,其航向被左翼撞到的一棵樹和4號螺旋槳撞到的一堆碎石所阻礙。飛機向右偏航並停在玉米地里。機身在炸彈艙後斷成兩部分並起火。 [6]

歷史準確性[編輯]

除了飛機名稱之外,這部電影只是非常鬆散地基於事實的虛構。這些角色是合成的,名字也不是「孟菲斯美女」號實際機組人員的名字,而且所顯示的事件應該代表B-17的一般任務。影片中的人物和場景與真正的「孟菲斯美女號的船員、她最終任務的性質、戰略轟炸的準確性或盟軍轟炸平民的政策幾乎沒有相似之處」。在「美女」號執行第25次任務的前一天晚上,官方並沒有舉行任何樂觀的慶祝活動,任務結束後也沒有對船員們進行特別的歡迎。

戰鬥機使用了七架P-51野馬。其中五架P-51塗有美國空軍梅林發動機野馬中隊在英國執行任務的第一個中隊的標記(1943年,比實際任務晚了幾個月)。由於沒有倖存的可飛行的梅塞施密特Bf-109,德國空軍戰鬥機以Ha-1112為代表,這是Bf 109的西班牙版本(也曾在1969年電影' '《不列顛之戰》中代表Bf 109)-戰爭通用塗裝方案。

原聲帶[編輯]

由格倫·米勒和他的管弦樂團演奏,湯米·康納、吉米·甘迺迪和漢密爾頓·甘迺迪作曲的《栗子樹》在電影中通過孟菲斯美女電台播放,但沒有出現在原聲帶專輯中。康尼克在聚會上演奏的歡快版本的《丹尼男孩》在原聲帶專輯中沒有找到;相反,出現了馬克·威廉姆森(Mark Williamson)演奏的較慢版本。[7]喬治·芬頓 (George Fenton)創作的電影配樂獲得1991年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BAFTA)最佳原創電影配樂獎提名。

電影原聲帶專輯是在英國倫敦Abbey Road Studios、CTS Studios和Angel Recording Studios錄製的。[8]其中包括格倫·米勒和他的管弦樂隊表演「我知道為什麼(你也知道)」。

曲目列表

  1. Londonderry Air」/「Front Titles:Memphis Belle」(傳統/喬治·芬頓)- 3:50
  2. 「綠眼睛」(尼洛·梅南德斯、埃迪·里維拉、埃迪·伍茲)- 3:25
  3. 「飛回家」(本尼·古德曼萊昂內爾·漢普頓、西德尼·羅賓)- 2:57
  4. 「鋼鐵女士」(芬頓)- 1:44
  5. 「準備起飛」(「奇異恩典」)(傳統)- 2:39
  6. 「最後的任務」(芬頓)- 3:51
  7. 「深感遺憾。 。 」。 (芬頓)- 2:02
  8. 「我知道為什麼(你也知道) 」(麥克·戈登、哈里·沃倫) - 2:55 - 由格倫·米勒和他的管弦樂團演奏
  9. 「炸彈逃亡」(芬頓)- 1:30
  10. 「跛行回家」(芬頓)- 2:25
  11. 「殘廢的貝兒:登陸」(芬頓)- 3:26
  12. 「決議」(芬頓)- 1:06
  13. 「孟菲斯美女」(結束標題組曲)(芬頓)- 7:37
  14. Danny Boy 」(《孟菲斯貝爾》主題曲)(弗雷德里克·E·韋瑟利) - 3:20 - 由馬克·威廉姆森表演

反響[編輯]

《孟菲斯美女》收到的評價褒貶不一,羅傑·艾伯特表示這部電影「有趣」,但充滿了熟悉的戰時陳詞濫調。「孟菲斯美女劇組的經歷中的這種人性元素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角色中人性維度的缺乏。我們無法真正區分船員,也不太關心,但我們可以認同他們。」[9]英國電影評論家安迪·韋伯也有類似的保留意見。「儘管它的初衷是為了突出二戰期間深入敵方領土執行危險轟炸任務的勇敢者的風險和英雄事跡,但《孟菲斯美女》你不能錯過的一件事是,它是一部陳詞濫調的商業製作。」[10]

根據25名影評人的評論,該片在爛番茄上的支持率為68%。[11] CinemaScore調查的觀眾給這部電影的評分為A到F。[12]

票房[編輯]

該片在英國266塊銀幕上上映,首周票房收入1,174,250英鎊,位居票房第一。[13]它在第二周也排名第一。[14]該片在英國的總票房為4,924,000英鎊。[15]

歷史參考[編輯]

參考[編輯]

筆記[編輯]

引文[編輯]

  1. ^ Orriss 1984, p. 83.
  2. ^ Farmer 1990. p. 31.
  3. ^ "Original print information: Memphis Belle (199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urner Classic Movies. Retrieved: 27 October 2014.
  4. ^ Carlson 2012 p. 120.
  5. ^ Farmer 1990. p. 37.
  6. ^ "Boeing B17G Flying Fortress, F-BEEA 11-89 ." Air Accident Investigation Branch. Retrieved: 27 October 2014.)
  7. ^ "Memphis Belle Soundtrac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soundtrackcollector.com . Retrieved: 11 October 2010.
  8. ^ "Memphis Bel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CD Universe, 17 October 1990. Retrieved: 11 October 2010.
  9. ^ Ebert, Roger. Memphis Belle]. Chicago Sun Times. 12 October 1990 [2023-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透過Roger Ebert.com. 
  10. ^ Webb, Andy. "Memphis Belle (199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Movie Scene, 2014. Retrieved: 27 October 2014.
  11. ^ Memphis Belle. Rotten Tomatoes. [2023-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7). 
  12. ^ Cinemascore. [22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December 2018). 
  13. ^ U.K. Top 10 Films. Variety. 17 September 1990: 56. 
  14. ^ U.K. Top 10 Films. Variety. 24 September 1990: 40. 
  15. ^ Back to the Future: The Fall and Rise of the British Film Industry in the 1980s - An Information Briefing (PDF).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6. 2005 [2023-08-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12).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