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趙伯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趙伯圭
崇憲靖王
封爵滎陽郡王→秀王→崇王
出生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
湖州
逝世宋寧宗嘉泰二年
1202年10月9日1202-10-09
湖州
諡號憲靖
親屬
父親秀安僖王趙子偁
母親秀安僖王夫人張氏
秦國夫人宋氏
元配之父宋邦光
元配之母安德帝姬
兄弟弟:宋孝宗趙昚
其他親屬太祖父:宋太祖
烈祖父:秦康惠王趙德芳
天祖父:英國公趙惟憲
高祖父:新興侯趙從郁
曾祖父:華陰侯趙世將
祖父:慶國公趙令譮
侄:宋光宗趙惇
侄孫:宋寧宗趙擴

趙伯圭(1125年—1202年10月9日),禹錫,南宋宗室秀安僖王趙子偁的長子,宋太祖之子趙德芳的六世孫,宋孝宗的胞兄。[1][2]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紹興七年(1137年)以明堂恩得奏補將仕郎,紹興十八年(1148年)授迪功郎、調秀州華亭尉。境內多盜,他周行境內,以五家為甲,一家警盜,則四家應之;一家容奸,則四家同坐。盜賊因此無所逃遁。有鹽鐵塘自金山海口屬郡城二百里而近,年久淤塞,鹽運不通,他建議疏鑿,百姓得利。祖母齊國夫人劉氏去世,他作為承重孫服喪去官。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調宣州司法參軍。正值常平帑廩事發,興獄逮系甚眾,趙伯圭請求寬假,守將不聽,趙伯圭力爭。有囚犯當處死,趙伯圭懷疑相爭,詳細調查後,這個囚犯的罪只要判流役就可以了。戚方出外屯兵,途經宣州,津險而沒有橋樑,發檄文令宣州造桴筏,期限很緊。宣州讓趙伯圭處理,趙伯圭謀劃,凡官地有林木,都默記,路過河橋就測量廣狹。木材夠用後,他騎馬到軍,以牛酒犒軍,對戚方說筏材已具,百姓恐怕不習慣如此勞役,如果調軍士五百繕治,可以立辦。戚方樂意聽從,趙伯圭親臨視察犒軍,士卒競相奮力,剛完成工程,軍隊就來了,百姓不知有此勞役,守將更加嘆服。[2]

出鎮地方

[編輯]

紹興三十年(1160年)冬,趙伯圭以舉主循從政郎。次年(1161年)夏,添差兩浙西路提刑司幹辦公事。未赴任,因是趙子偁長子,特改除授右宣義郎、明州添差通判。[3]宋孝宗年間,三十二年(1162年)八月,太上皇詔除趙伯圭集英殿修撰、知台州[4]很有政績,隆興元年(1163年)十一月,轉右通直郎,十二月,除授敷文閣待制。二年(1164年)二月,上言代不滿二十歲的諸子辭官,獲准。同月,上言「本州島闕雨日麼,二麥未熟,米價踴貴,細民艱食。依已降指揮,見管常平、義倉米賑糶。竊慮貧民艱得見錢,欲特量行賑借第四等已下貧乏之戶,候秋成日,依元借數隨苒償官」,獲准。[5]同年,秋水和潮水暴漲滿溢,他派船拯救溺水者,水將入城,他主持囊土塞門、補漏,水僅及女牆。百姓多因賣鹽獲罪,趙伯圭深念之,告諭巡尉使嚴加譏邏,繳獲鹽則歸於官倉,放走當事人。獄訟為之衰息,而歲課不受影響。十月,以治行改知明州,以右奉議郎充沿海制置使。金軍再犯邊,海道戒嚴,傳檄不絕,群情洶洶,趙伯圭命邀郵筒於遠郊,密受以入,百姓才晏然。[2]

乾道元年(1165年),趙伯圭請宣化禪院為秀安僖王功德院,獲准,宣化禪院改名移惠崇報禪院。[6]五月,通過中書門下進言「前制置趙子潚任內獲旨,每歲減半舉官,仍將本司官屬許本路監司互舉。緣所降旨揮未有明文,竊慮將來互舉之人,到部阻難。乞依逐路安撫使例互舉」,獲准。[7]六月,因上言「溫、台、明州海道有賊出沒,已捕獲賊徒,自今海道肅靜」,被除敷文閣直學士。他在射亭舊址建立新亭,在湖心寺側建廣生堂,九月,獲朱翌廣生堂記》稱讚。這年大歉收,饑民大至,分處寺觀,他發廩振救,多所全活。真臘國大商死於城下,口袋裏有遺產巨萬,小吏請求沒入官府,趙伯圭說不忍,為具棺斂,讓其徒護喪及遺產以歸。次年(1166年),真臘國主為此致謝,稱不勝感慕中國仁政,廢除籍沒之例;使者稱商人之家盡捐所歸遺產,建三浮屠,繪趙伯圭像以祈壽。真臘國傳聞,無不感悅,後來入貢還問趙伯圭安否。[2]

乾道二年(1166年),因趙伯圭禱雨有應,知鄞縣事李柄作記刻於石。[8]曾想奏報隱士孫之翰割肝救母事,被孫之翰拒絕。十一月,對割肝救父的張超厚加優恤。冬季,被推舉留任。定海有沈窖湖,被豪族侵築,百姓不能得利,他開浚復舊,蓄泄以時,規模宏固,百姓依賴之。又有茅砧碶與慈谿相接,定海居上流,旱則足以溉灌,水則以慈谿為壑,紛爭久不定。趙伯圭親自視察,命疏浚舊溝,溝成,兩邑皆利,不再相爭。[2]

乾道三年(1167年),其母病重,他藥必親嘗,衣不解帶。三月,他喪母,哭得死去活來,水米不入口,因丁母憂去職,明州人擁道送行,面色深墨,哀動行路。四方賻禮到,他認為俸祿足以辦喪事,都推辭。服滿,五年(1169年)八月以龍圖閣學士、右朝請郎、兼沿海制置使再知明州,興修水利。上奏罷去官監。十二月,奏請為任滿的長子台州通判趙師夔、次子湖州添差不厘務簽判趙師龍請求再一次任期,獲太上皇准。[9]六年(1170年),他下車謁先聖,見學宮頹敝,大出緡錢修葺,自大成殿、御書閣、稽古、明倫二堂以至齋舍門廡,為之一新;增置書籍,月課諸生所習,以酒醴勸學;將不遵防檢的宗子也送入學舍,與生員一樣教規矩,後來多有科舉及第的。於是得立生祠於東序。[10]十月,因職事修舉,得除授敷文閣學士。[11]制司水軍舊屯子城外之江東,詔徙戍定海兵於平江之許浦,趙伯圭請求於朝,說定海是控扼之沖,不可撤備;請求移制司軍以為充實,獲准。[1]他增葺舊營,度容萬灶,又造鎧甲器械甚備,得璽書褒獎。北方來投的軍士無所歸,趙伯圭為他們度地城隅,造屋數十楹以容納。膠西大捷之後,海波不驚,投降者稱本欲直犯宋境,或傳連結高麗,上下生疑。趙伯圭增治戰艦,嚴閱習以張軍聲,遣郡人徐德榮視察,得要領以歸,於是沒有東顧之憂。[2]

海寇猖獗,海寇中的豪賊葛明勢力尤其大,趙伯圭以方略授將佐,每遇必勝,遣人諭降,葛明投降後羅拜於庭,股慄不敢仰視。趙伯圭退下兵衛,威嚴地問始末,葛明感泣悔懼,願自效。趙伯圭又詰問葛明的黨羽,脅從的都令復業。僚屬稱葛明之罪不可貸,擔心其飽則颺去,趙伯圭說既然已經招撫,就可以反過來用於平亂,奏請授以官,有人奏稱應該懲罰葛明,趙伯圭又奏稱如果誘降而殺,以後如何使人,於是補葛明為將校。趙伯圭又遣葛明擒其尤其難以制服的黨羽倪德,人們擔心他們合流,但葛明盡力,倪德計窮,接受招撫。葛、倪素來號稱桀黠,趙伯圭都撫而用之,賊黨遂散。以功進一官,累升顯謨閣、龍圖閣學士,願以分及將士,復請以倪德為裨將。從此海寇的巢穴虛實動息都被趙伯圭得知,海寇情見力屈,黨羽破散,海道一清,是因為趙伯圭善撫二人而用之。乾道七年(1171年)三月,孝宗令馮湛與趙伯圭共同措置明州神前山差人卓望、黃魚垛分官兵往來巡綽兩事。[12]八年(1172年)二月,因本州士庶葉武等所請,詔令趙伯圭除顯謨閣學士,再任明州。[2]九月,於明州知州充沿海制置使的任上與日本平氏政權從事貿易往來,並贈以禮品與平清盛後白河法皇,日本方面也予以回禮。隔年三月,平清盛以書有「日本國沙門靜海諜す 大宋國明州沿海制置使王」字樣為開頭的信函致以趙伯圭。[13]

九年(1173年)閏五月,趙伯圭為館客周筌請得恩恤。[9]九月,因士庶陳南一等言趙伯圭到任以來,聽訟詳明,持心忠厚,請求再任,趙伯圭除龍圖閣學士,得以再任。[11]歲飢,米價上漲,趙伯圭說這是富人幸災樂禍囤積居奇,應該治理,出二十萬緡派人去浙西買米。囤積者計窮,爭先賣米,米舟不久也來到,米價大平,飢而不害,官府無一金之失,而行者又得其利,趙伯圭慮事周密類此。在郡十年,為政寬和,疏浚湖陂,均水利,辨冤獄,判罪都按末等,平反死囚至數十百人。曾抓獲鑄銅的人,不忍依法處置,每人與錢二萬,諭令其改行,打碎其器具,記下姓名,再犯決不寬貸,也沒人敢再犯。[1]鄰郡交饋,盡歸公帑,因此府庫有餘。[2]

晚就閒職

[編輯]

趙伯圭因為為官日久,屢次請求閒職。朝廷屢次下優詔,他也不改主意。淳熙元年(1174年)十一月,除授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8]離任之日,貴賤老幼攀轅挽留,出境不絕。三年(1176年),積官至朝奉大夫,二月授安德軍節度使、[14]提舉隆興府玉隆萬壽宮。九月,加開府儀同三司,除使相,提舉洞霄宮,充萬壽觀使。[15][16]五年(1178年)二月,為崇報功德院住持僧崇粹請得賜號圓悟禪師。[17]九年(1182年)八月,被免除從駕筵宴、上壽、六參以外的禮儀。九月,為橋道頓遞使。[18]入見孝宗,又朝於德壽宮,太上皇賜其玉帶,加少保,封滎陽郡王[19]十二年(1185年)九月,孝宗行郊禮,以趙伯圭為亞獻。[20]十四年(1187年)十月,太上皇崩,趙伯圭去見孝宗,被下詔充欑宮總護使。同年,通過宰相請求恢復宗室添差員數,孝宗未准。[9]十五年(1188年)六月,因營護高宗山陵得加恩,除少傅。[21]八月,充明堂禮頓使。[22]宋光宗即位,十六年(1189年)二月,作為皇伯父特加少師,紹熙元年(1190年)三月,詔趙伯圭到闕,差內侍任邦俊傳宣撫問,並賜銀合茶藥;[23]四月,趙伯圭以食邑八千戶、食實封二千九百戶的待遇,得特授太保,嗣秀王,仍為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在秀王祠側賜以甲第,讓他在湖州立廟為父奉祀。光宗屢次欲奉太上皇宋孝宗駕幸祠第,趙伯圭力辭。[2]十一月,奏請以次子明州觀察使、提舉佑神觀趙師揆兼充秀安僖王園廟合差園令、仍從例兼秀王位檢察尊長等事,獲准。又奏請按「櫺星門一座,戟門、祠堂、後堂各三間,後堂挾屋八間,戟門挾屋八間」建造秀王祠堂,獲准。十二月,趙師揆奏請與父來往,獲准。

趙伯圭性格恭謹,不以皇帝近支親屬自居。憲聖慈烈皇后賜其水月園,[24]堂曰「瀛燕」,亭曰「玉林」,湖州私第中又有堂曰「慶遠」,圃曰「小隱」,樓曰「溪山勝槩」,寫匾榜的都是三朝宸翰。紹熙年間,憲聖皇后和孝宗、光宗都和皇后屢次臨幸,下詔為他擴建住宅,靠近湖造復閣,有司已經在置辦材料了,趙伯圭擔心花費太大,堅辭,於是沒有建。他每日看到孝宗,與兩宮之間都行家人禮,雖然私下歡宴融洽,但臣節越來越恭敬。[25]一天,孝宗問及登基前的事,趙伯圭推說老了記不起了,孝宗再三相問,終究不說,孝宗笑道:「何必太謹。」更喜愛器重他了。孝宗曾召趙伯圭及諸子宴於北宮靜齋,說:「近者元夕簫鼓之聲不絕,這是百姓自得其樂,不欲禁止。但物戒太盛,我為之惕然。這晚不飲酒,僅啜一杯湯而已。大抵人君不可不事節省,若肆意所為,將何所不至?」趙伯圭說:「陛下兢業如此,雖堯舜無以過。自古人君誠能不溺於宴安,則怠荒之念何從而起?」孝宗深以為然。因臣僚上奏,七月,趙伯圭諸子都升遷官職,秀王祠堂也開始建造。紹熙二年(1191年)二月,奏「本位南班宗室,合與不合主管事」,詔特依所請,令就行主管。六月,被任為判大宗正事。當時宗司任法太過,皇族雖然賴以整肅,卻缺了親睦之意。趙伯圭處以平恕,厲以廉恥,少有犯令者。他總說要當先教導,然後教訓。他請求另外設立宗學,月書季考,以教育宗室子,[26][27]請求出多餘的俸祿以助贍給,又因減宮廟員缺少太多,請求增數。雖然沒有實施,但被有識者稱道。七月,奏請朝參如前,獲准。[28]三年(1192年)正月奏建造秀安僖王園廟完工,所有修制神主儀式令所司檢照典故修制,請求派官題寫,於是權禮部尚書李巘奉詔命題寫;二月,趙伯圭又奏請秀安僖王祠堂園廟從濮安懿王例每三年一次從本所移牒所屬州府檢計修造,皆獲准。[29][30]六月,超拜太師[2][31][32]這是因為他是光宗親伯父,故得優禮;[33]兼崇信軍節度使,免除每日上朝奏事之禮。[1]又與吏部尚書趙汝愚溝通宋光宗與太上皇宋孝宗關係,宋光宗與皇后因而於十一月從容去重華宮朝見太上皇,宮人們為此大悅。[25][34]趙伯圭也曾受邀參加重華宮宴會。[35]

五年(1194年),太上皇崩。五月,趙伯圭辭判大宗正事,被改任為充萬壽觀使。[16]七月,宋寧宗加其為皇伯祖,免奉朝請。九月,充明堂亞獻,詔加兩鎮,於是兼崇信軍節度使。十一月,充永阜陵𣪁宮禮儀使。孝宗阜陵建成後,十二月,寧宗宣麻制除授趙伯圭中書令。當時中書令一職已久不除授,趙伯圭以此為由五次推辭。[33]寧宗讚美他的志操,御筆答覆,下詔別議褒崇之禮。奉命朝饗太廟。慶元元年(1195年)二月,念其爵位高年齡大,詔其贊拜不名。[23][36]二年(1196年)七月,寧宗祭祀,以趙伯圭為亞獻。[37]後賜宅。嘉泰元年,趙伯圭因賜第被火災燒毀,請求回湖州故居守園廟。二年春(1202年)趙伯圭獲召,賜肩輿至殿門,[38]寧宗令其子孫扶掖,命有司復營其舊邸。[39]曾獲賜御書。四月,趙伯圭請求回家。九月,在家中正寢去世。寧宗震悼,輟朝三日,賵贈加厚,賜棺含,以蟬冠朝服斂,遣內侍押班、左武大夫、保康軍承宣使吳思忠等五人護喪,設祭文,又遣太常博士錢易直等軷祭於都門外。十一月,諸子奉其喪葬於烏程縣永新鄉成山之原。追封崇王,謚憲靖[1][2][40][41]

評價

[編輯]

樓鑰作《皇伯祖太師崇憲靖王行狀》,稱趙伯圭為天人,稱:

趙伯圭出生時,其母夢見彩仗傳呼,導朱袍而冕者直至寢所,奏鈞天之樂,醒後聲猶在耳。分娩之際,香霧滿室,終日方散。趙伯圭為父占卜葬地,銜哀走數百里,只有烏程之菁山最佳,但覺得無力葬父於此,於是回家。一老叟忽上前問他是不是姓趙、欲求葬地。趙伯圭矍然問對方何以得知,老叟說曾夢見神相告,指該地賣給他,就是後來的寢園。他任郡丞時,住在湖心僧舍,夢見有形狀獰異穿繡衣者乘小舟環繞數四,他訶問,答:「您他日當為地主,所以巡護。」出鎮地方後,又曾夢見有人召他,過小橋,憔悴與肢體不具者紛紛哭着求救,不久見召他的人說:「剛才所見沒有動心嗎?這些人久不安居,希望你庇護他們。」醒後不知何故。後出郊,過一橋,恍如夢中所見,而道旁藁葬累累,有暴露者,趙伯圭認為是神意,都埋葬了他們。晚年曾率鄉人禱雨,道士伏章,趙伯圭盛服端立,左右見他久久站立,睡着了也沒倒下,過了一會兒他說:「剛才覺得神遊帝所,請求降雨,帝已經答應我了。」次日膏雨如注,闔境告足。翰林學士洪邁在《夷堅志》尤其詳載。趙伯圭去世前,起處如平時,夜間還在觀書,二鼓時分才覺得身體有異,集合子孫說:「時間到了!」便去世。

趙伯圭天性風姿秀挺,襟度粹夷,忠孝誠篤,恭儉謙勤,又好學,善持論。春秋二丁,必具盛饌,祭先聖於家塾,率子孫拜之,四十年未嘗廢。常說:「熟讀《論語》一書,平生受用不盡。」又喜誦《孟子》。曾舉二書之疑,與客反覆論辯,又摘取其主旨說:「食色雖重,禮義以安之。富貴可求,非道則不處。」又旁取釋老二家,說:「愛欲煩惱,對治法門。」又說:「願有情皆得度,無情保長生。」寫在座側以自警。曾有方外之士寫「廣大慈悲,方便忍辱」八字以獻,其門徒也這麼說了數百字。趙伯圭在其旁寫道:「廣大,聖之事也。慈悲,仁之用也。方便,智之功也。忍辱,謙之德也。旨要在此,奚俟多言?」對方愕然而退。

趙伯圭喜玩法書,字畫溫秀,如其為人。賦詠賡酬,愈出愈新。多記詩詞,筆端富麗。棋品甚高,皆其餘事,閒暇時則以此自娛。寬厚有餘,事母尤謹,迎養在官,退食娛侍,其母必勉以恕。服膺慈訓,不嚴而治,未嘗治罪一個僚屬。作尉時,有部使者責令他親督人舟,他沒有難色,使者見他徒步,也後悔了。後其子將在屬邑為丞,久久不敢上任,趙伯圭催促,說:「何待我之淺也。」最終為此上奏,兒子到後感泣。趙伯圭怡然自得,無疾言遽色,對僕人寬和,告誡他們謹守儒素,即使對奴婢也未嘗怒辱。他不以貴盛自居,一次在山間見丞相魏杞,先屏去引馬喝道的差役,到門下車,趨就賓廡。吳興太守早上才拜表,謁帖已入。賓客至前,少賤亦為之加禮。他對年輕時交遊的寒門朋友都能記憶,甚至錄其小字以示不忘。鄉人因為和他勢位相差太遠,不敢有請,他說:「非所聞也。」與之周旋。食不重味,器不華飾,衾襦用布即使浣濯紉補也不丟棄。他買屋而居,稍加葺治。詹事王十朋鎮守地方,嘆道自己起於書生,築屋尚窮事力,追求美輪美奐,今見趙伯圭,使人愧嘆。趙伯圭對親舊之貧者每月有廩給,嫁娶病故按高下接濟,雨雪日久,就令人走閭里賑施。嬰孩被遺棄,就募乳者收育。

樓鑰父子兄弟出入趙伯圭家門,晚年加入班綴,時有機會進拜,得到眷撫有加。趙伯圭在朝端,山立玉色,貂蟬寶帶,進止有度,照映班列。紹熙末年,往來兩宮,調虞密勿,若不動聲色,而外廷矚目,倚以為重。造膝從容,多有獻替,一語不露於人。有人出錢向他求傳聞,他只說沒有傳聞,這些都是樓鑰所親見。後來樓鑰兼直禁林,參與令趙伯圭加恩兩鎮及三拜中書令的詔書。樓鑰出外歸來,隆暑中訪別於官舍,屏居海角,不敢以姓名入謁。趙伯圭賜其書,且致酒殽與他自己相當,樓鑰銘記於心不敢忘。趙伯圭死後,人們無論是否認識他,都有殄瘁之痛,明州人去思最深,乃至流涕相吊。葬後,樓鑰不及牽引靈車,就作了五首詩,以寓哀輓之情。[2]

家庭

[編輯]

祖先

[編輯]
先祖
 
 
 
 
 
 
 
 
 
 
 
 
 
 
 
 
 
 
高祖父:新興侯趙從郁
 
 
 
 
 
 
 
曾祖父:華陰侯趙世將
 
 
 
 
 
 
 
 
 
 
 
高祖母:新興侯夫人
 
 
 
 
 
 
 
祖父:慶國公趙令譮
 
 
 
 
 
 
 
 
 
 
 
 
 
 
曾祖母:華陰侯夫人
 
 
 
 
 
 
 
 
 
 
 
父:秀安僖王趙子偁
 
 
 
 
 
 
 
 
 
 
 
 
 
 
 
 
 
祖母:慶國公夫人
 
 
 
 
 
 
 
 
 
 
 
 
 
 
崇憲靖王趙伯圭
 
 
 
 
 
 
 
 
 
 
 
 
 
 
 
 
 
 
 
 
母:秀安僖王夫人張氏
 
 
 
 
 
 
 
 
 
 
 
 
 
 
 
 

家庭

[編輯]

妻妾

[編輯]
  • 宋氏,宋徽宗第三女安德帝姬的女兒,信安郡主,後封秦、衛國夫人,1178年去世,追贈齊、魏國夫人

子嗣

[編輯]

兒子:

永興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贈新安郡恭榮王趙師夔、次奉國軍節度使贈澧王趙師揆、三新興恭良王趙師垂、四趙師稷(早亡)、五深州防禦使提舉佑神觀贈昭慶軍節度使追封信國公趙師禼、六保康軍節度使贈和王趙師禹、七保慶軍承宣使提舉佑神觀趙師皋、八贈永王趙師喦、九贈潤王趙師彌、十宣教郎添差通判廣德軍事趙師貢。趙師夔治理父喪哀痛去世,故趙師揆嗣王。[42]

女兒:

嘉興縣主,嫁鄭嗣宗

永嘉郡主,嫁張似續

新安郡主嫁史彌堅,即南宋權臣史彌遠之弟弟。

孫子二十四人。

孫女:

永康縣主,適胡元卿;

次適范莘;

次適吳璞;

次適林爕;

次適韓杞;

次適吳珙;

曾孫婿沈煜[2]

畫家趙孟頫是趙師垂的曾孫,也就是趙伯圭的玄孫。[4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樓鑰《皇伯祖太師崇憲靖王行狀》
  3.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4. ^ 宋會要輯稿》帝系六
  5. ^ 《宋會要輯稿》食貨五三、食貨六二
  6. ^ 嘉泰吳興志
  7. ^ 《宋會要輯稿》選舉三○
  8. ^ 8.0 8.1 乾道四明圖經
  9. ^ 9.0 9.1 9.2 《宋會要輯稿》帝系七
  10. ^ 寶慶四明志
  11. ^ 11.0 11.1 《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
  12. ^ 《宋會要輯稿》兵二八
  13. ^ 高橋昌明「平清盛の対中國外交と大輪田泊」,神戸大學文學部海港都市研究センター編『海港都市研究』,2007年3月。
  14. ^ 《宋史》卷三十四
  15. ^ 《明倫匯編官常典宗人府部》
  16. ^ 16.0 16.1 《宋會要輯稿》職官五四
  17. ^ 《宋會要輯稿》道釋一
  18. ^ 《續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八
  19. ^ 《宋會要輯稿》輿服五
  20. ^ 《宋會要輯稿》禮一
  21. ^ 《宋史》卷三十五
  22. ^ 《宋會要輯稿》禮二七
  23. ^ 23.0 23.1 《宋會要輯稿》禮五九
  24. ^ 淳佑臨安志
  25. ^ 25.0 25.1 《續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
  26. ^ 《宋會要輯稿》帝系二
  27. ^ 《宋會要輯稿》崇儒一
  28. ^ 《宋會要輯稿》儀制一
  29. ^ 《宋史》卷一百二十三
  30. ^ 《宋會要輯稿》禮四○
  31. ^ 《宋史》卷三十六
  32. ^ 《宋會要輯稿》職官一
  33. ^ 33.0 33.1 文獻通考
  34. ^ 《宋史》卷三百九十二
  35. ^ 《明倫匯編宮闈典太上皇部》
  36. ^ 《續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四
  37. ^ 《宋會要輯稿》禮一七
  38. ^ 《宋史》卷三十七
  39. ^ 《宋史》卷三十七
  40. ^ 《宋史》卷三十八
  41. ^ 《續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六
  42. ^ 齊東野語》卷九
  43. ^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
  •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宋]李心傳
前任者:
父親安僖王趙子偁
追封
宋嗣秀王
1190年-1202年
繼任者:
趙師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