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顯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超顯性是指一對等位基因異型合子(Heterozygote)中的表現型或生理功能超出其任一同型合子的現象。即假設A與a是一對等位基因,若基因型為Aa的個體的表現型比基因型為AA或aa更突出,則稱基因型Aa具有「超顯性」。

如野生的蒼蠅的基因型為W+W+,而白眼的蒼蠅的基因型為WW,兩個同型合子進行雜交產生的子代的基因型可能為W+W,這種基因型的蒼蠅複眼的顏色比親代更白,這就是超顯性。

超顯性可能是雜種優勢的一個原因,但雜種優勢卻不一定是超顯性。

Gillespie模型[編輯]

群體遺傳學家John H. Gillespie於2004年建立了以下模型[1]

基因型: A1A1 A1A2 A2A2
相對適合度: 1 1-hs 1-s

表中的h代表雜合效應,而s代表隱性等位基因效應。 因此給s賦值(即 0<s<1),則由h則可得出下列信息:

h=0 A1顯性,A2隱性
h=1 A2顯性,A1隱性
0<h<1 完全顯性
h<0 超顯性
h>1 顯性不足

人類遺傳學[編輯]

人類鐮刀型紅血球疾病是由一隱性遺傳病。導致鐮狀細胞性貧血的基因對擁有這種基因的人有害,基因雜合的人的壽命預期較短,一般不能達到50歲。但這對等位基因的表達也可以使擁有該基因的人獲得一定的抵抗瘧疾的能力。因此,在某些瘧疾常發地區,鐮狀細胞性貧血症患者會因其較強的抗瘧疾能力被自然選擇出來。對於不具有抵抗瘧疾能力的顯性純合子或可能患上更嚴重的鐮狀細胞性貧血症的隱性純合子,雜合子患上兩種疾病的可能性都較低,具有更高的適應性,體現出超顯性的優越性。在Gillespie模型中,上述情形對應的是表格中h<0的情狀。

參考文獻[編輯]

  1. ^ Gillespie, John. Population Genetics: A Concise Guide, Second Edi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8018-8008-4.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