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鄭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熙寧二年(1069)翰林鄭獬於杭州南高峰水樂洞題名:熙寧二年十二月,翰林鄭公與諸賓尋山至此,□□久之,遂命曰水樂洞。南舒正夫題

鄭獬(1022年—1072年),字毅夫,號雲谷,江西寧都梅江鎮西門人[1]。北宋文學家,政治家。

生於宋真宗乾興元年,自小刻苦學習,勤奮上進,《宋史》稱其「詞章豪偉峭整,流輩莫敢望。」。求學於湖南湘陰縣的笙竹書院,為國子監生,鄭獬宣稱自己「李廣事業,自謂無雙;杜牧文章,止得第五」[2]。皇祐四年(1052年)中湖北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中進士一甲一名狀元[3],授陳州通判。治平二年(1065年)知荊南,神宗時為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與王安石政見不合。晚年生活悽苦。神宗熙寧五年卒,生前家貧,無以為葬,靈柩停於寺廟十餘年。周守滕任安州知府時為之落葬。著有《鄖溪集》。有子鄭宣義

鄭獬作品[編輯]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宋史·卷321》,出自脫脫宋史

註釋[編輯]

  1. ^ 《宋史·列傳本傳》作安陸
  2. ^ 《夢溪筆談》卷九
  3. ^ 王得臣《麈史》卷一載:「上曰:『然!借如鄭獬作狀元,滿庭稱善。」;卷二載:「神文重於選士。皇祐五年廷試,既考定,前一日取首卷焚香祝之曰:『願得忠孝狀元。』洎唱名,乃鄭獬也。故鄭謝啟曰:『何以副上心忠孝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