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藝術品和文物的掠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描繪耶路撒冷圍城戰的石雕,被從羅馬提圖斯凱旋門的內牆上盜走

幾個世紀以來,藝術品被掠奪是戰爭、自然災害騷亂期間搶劫的結果。掠奪藝術品考古學和其他文化財產可能是機會主義犯罪行為,也可能是衝突勝利者有組織的非法不道德掠奪案件。 「被掠奪的藝術品」一詞反映了偏見,而特定藝術品是否被合法或非法掠奪往往是相互衝突的法律以及政府和人民的主觀解釋的主題;在提及特定藝術品時使用「被掠奪的藝術品」一詞意味着該藝術品是被非法盜取的。

歷史[編輯]

小帕爾馬創作的《聖母子與施洗者聖約翰和聖斯坦尼斯瓦夫》,在拿破崙遠征期間被掠奪[1] ,並於1820年代返回華沙。後來在華沙起義期間被德國人摧毀。[2][3]

針對於藝術品的掠奪由來已久,武裝衝突的勝利方經常通過掠奪失敗方彰顯自己的勝利。[4]而在社會秩序缺失的情況下,當地居民也常常加入其中。[4]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32年遠征埃及之前,幾乎所有法老王的墓葬中的隨葬品都已被盜墓者洗劫一空。[5]歷史上,羅馬也曾經遭到過多次掠奪。其他著名的例子包括公元前146年羅馬洗劫科林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洗劫君士坦丁堡、1258年蒙古洗劫巴格達埃爾南·科爾特斯掠奪阿茲特克的黃金。在早期針對藝術品的掠奪中,大部分都只是針對於藝術品的材質和原料(比如黃金、白銀等),而不是藝術品的價值。

自從古董貿易興起以來,各種雕像以及塑像也成為被掠奪的對象。世界各地的寺廟和遺蹟都面臨着風險,特別是在中東、東亞、東南亞以及中美洲[6]

拿破崙遠征英語Napoleonic looting of art之後,很多人開始建立起針對藝術品掠奪的制度。美國內戰期間,針對藝術品出現了法律框架和指導方針,使敵對政黨和國家的掠奪和掠奪合法化。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北方軍司令亨利·瓦格·哈勒克 認為:「任何交戰方破壞寺廟、墳墓、雕像、繪畫或其他藝術品都是沒有道理的(除非對它們的破壞是軍事行動的意外或必要的。)但是,難道我們不能沒收屬於敵對國家的、具有可移動性質的藝術品嗎?」 [7]

1862年7月,曾與哈勒克一起制定游擊戰指導方針的哥倫比亞學院教授弗朗西斯·利伯應哈勒克的要求,制定了一套武裝部隊行為準則。該行為準則於1863年4月24日以第100號總令的形式公佈,由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簽署,後來被稱為《利伯法典》[8]這部法典是在 教導聯邦軍士兵在戰時應該如何行動。該法典的第36條寫道:

「如果屬於敵對國家或政府的藝術品、藏書、收藏品或儀器可以在不受損害的情況下被轉移,那麼征服者的國家或民族的統治者可以為了該國家的利益而下令扣押和移走它們。最終所有權將由隨後的和平條約確定。 在任何情況下,如果它們被美國軍隊俘獲,都不得出售或贈送,也不得被私人侵佔、或肆意毀壞或傷害。」[9]

《利伯法典》進一步定義了掠奪的條件以及戰利品與制度化掠奪之間的關係。該法典的第45條寫道:

「根據現代戰爭法,所有俘獲和戰利品主要屬於俘獲者政府。」[10][8]

這些規定使得掠奪藝術品變得更加制度化和系統化。

被掠奪的國家[編輯]

阿富汗[編輯]

阿富汗的許多藝術品和文物在被殖民期間和幾次戰爭中被大量掠奪。許多藝術品被走私到歐洲和美國並賣給富有的收藏家或博物館。在19世紀初期,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特使查爾斯·梅森英語Charles Masson來到阿富汗考察並發現了大量的古錢幣和古代遺址,這就導致歐洲國家開始在阿富汗進行大量的考古工作,同時也伴隨着大量的文物倒賣和掠奪。[4]1920開始,阿富汗政府與法國簽署了一項協議,將該國的考古研究專有權授予法國長達30年,其中一半的文物歸給法國,一半的歸給阿富汗。[11]這些文物大部分存放在巴黎吉美博物館喀布爾阿富汗國家博物館英語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越來越多的國家來到阿富汗考古並伴隨着大量的文物流失。一直到1965年,阿富汗才終止各國在阿富汗的考古權。[4][11]

自從7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以後,大量的阿富汗人的生活陷入貧困,因此針對文物的倒賣變得越來越嚴重。文物販子通常的做法是將文物運往巴基斯坦,在那裏尋找買家或是將其出售給遊客。儘管巴基斯坦政府在1975年頒佈了《文物法》,禁止文物的商業交易,但成效並不大。絕大多數的阿富汗文物和藝術品都是從巴基斯坦出口到世界各地[12]

除了民間對文物的倒賣以外,政府方面參與的文物販賣也很嚴重。著名的巴格拉姆象牙英語Begram ivories以及許多來自巴格拉姆寶藏英語Treasure of Begram的文物就有很多是被阿富汗博物館到賣到其他國家。[13]2004年,部分被倒賣和失蹤的文物被找到,後來又有20件文物被追回,並被送回阿富汗。[14]。2021年,蘇富比在其網站上上架了一批關於伊斯蘭文化的拍品,其中被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研究員弗朗西斯·理查德發現許多拍品是來自阿富汗國家檔案館英語National Archives of Afghanistan的藏品,並陸續發現了還有大量藏品被倒賣到阿姆斯特丹巴黎[15]早在1999年,一批要被倒賣到倫敦、法蘭克福杜拜的阿富汗藝術品在白沙瓦被巴基斯坦警方查獲,總計約2500多件文物,其中大部分是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藏品。[13]

塞浦路斯[編輯]

被盜走的馬賽克壁畫,拍攝於1973年,被盜於1975年

1974年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並佔領該島北部後,洗劫了屬於塞浦路斯東正教會的教堂,這場文物掠奪被稱為「二戰以來最系統性的掠奪藝術品的例子之一」。[16][17]其中,最著名的是針對卡納卡利亞馬賽克壁畫的掠奪。這是一幅公元6世紀的壁畫,它被從原來的教堂中被奪走,販運到美國並以兩千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J·保羅·蓋蒂博物館[18] 不過,在購買這些壁畫之後,博物館向塞浦路斯報告稱這些壁畫疑似是被倒賣至美國。[4]隨後,這些壁在經過法院審理後,被東正教教會收回。[4][19]

塞浦路斯北部是針對藝術品掠奪最為集中的地方。[20]據傳,塞浦路斯土耳其族領導人不認為有義務保護北部的文物和古蹟,因為他們覺得希臘族政府壓迫他們太久了。 [17]很多考古遺址、博物館、教堂、修道院、城堡、圖書館和私人藝術收藏品都受到塞浦路斯北部地區針對藝術品搶劫的影響,大量的雕像、壁畫、考古文物被倒賣到世界各地或乾脆被毀掉。[21]一些人認為,這樣做是為了「土耳其化」北部地區,並消除塞浦路斯希臘族的特徵。這也使得像艾丁·迪克曼英語Aydin Dikmen這樣的人一直倒賣文物來賺錢。[22][21][23]這也是二戰以來系統性的掠奪藝術品的例子之一。[24]

許多非基督教場所都受到北塞浦路斯掠奪和破壞的影響。在入侵期間,考古遺址的工作被迫停止。雖然希族塞人南部地區的項目在短暫延遲後再次啟動,但土耳其北部地區的項目卻再也沒有啟動。北部許多與考古項目相關的營地、工作室和倉庫都被洗劫一空。[25]塞浦路斯島的許多地區遭到轟炸和機槍掃射的破壞,很多珍貴的歷史遺蹟遭到嚴重破壞。塞浦路斯政府曾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提出呼籲,要求幫助保護島上剩餘的文化遺產,並於1976年任命了一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來提供幫助[25]

在入侵之前的塞浦路斯島上,大多數居民是希臘裔塞浦路斯人,對於這些希族塞人來說,希臘東正教教堂過去和現在仍然是他們身份和信仰的核心。[16] 在北方,人們擔心基督教正在消亡,因為教堂和修道院已被摧毀、改造或正在變成廢墟。土耳其北部居民將一些以前的教堂改造成清真寺、軍營、馬廄、夜總會和酒店。據記載,在北部地區的520座教堂和修道院中,目前只有3座教堂和1座修道院倖免於難。[26][27]至少有55座教堂已改建為清真寺,另有50座教堂和修道院已改建為其他建築,為土族塞浦路斯人服務。[22]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國發言人表示,之所以對這些建築物進行改造,是因為建築物處於危險隨時會倒塌,他還表示,將其他宗教的建築物改造成清真寺是奧斯曼帝國的習俗;這個想法可以與其他伊斯蘭遺址聯繫起來,例如以色列耶路撒冷圓頂清真寺[27]

尼科西亞的拜占庭博物館館長雅尼斯·埃利亞德斯估計,自1974年土耳其軍隊首次入侵該島以來,已有25000個聖像消失,而其他人估計,有15000至20000個聖像失蹤,還有數十幅6世紀至15世紀的壁畫和馬賽克,數千個聖杯、木雕、十字架和聖經。[23][27]然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塞浦路斯教會能夠回收聖像或馬賽克,這是其文化遺產改革的一大進步。 [16]

宗教場所的改造也引發了仍居住在北部地區的數百名希族塞人的訴訟。希臘東正教已將土耳其告上歐洲人權法院,因為他們阻止基督徒在以前的宗教建築但目前已經被改造的建築中進行禮拜。儘管這些建築物被摧毀或是被改造,希族塞人仍然希望能夠在這些地方進行禮拜,以保持他們的信仰的連續性。[26]

德國[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遭到盟軍針對德國藝術品的掠奪。至今仍在德國、俄羅斯和美國之間引起爭端和衝突,因為許多物品從未歸還給德國。

有人認為,蘇聯對德國藝術品的掠奪是針對其入侵的報復。[28]而美國軍方在掠奪中的角色則主要是為了個人利益而進行的掠奪。[29][30]

蘇聯對德國的掠奪不僅限於官方的戰利品,還包括許多因個人原因進行掠奪的普通士兵和軍官。至少有250萬件藝術品和1000萬冊書籍和手稿被掠奪至蘇聯,包括德國私人收藏的古騰堡聖經和印象派繪畫。[31]《時代》雜誌報道,蘇聯制定了特別的「目標清單」 ,並遵循拿破崙希特拉、英國和美國軍隊給出的歷史「例子」。[31]這些目標集中在德國藝術品和文物上並在二戰後被洗劫一空。[32][33]

德國收藏品損失了18萬件藝術品。據文化專家稱,這些藝術品「被保存在俄羅斯和波蘭的秘密倉庫中」。[34]被盜的藝術品包括尼古拉·皮薩諾的雕塑、多納泰羅的浮雕、哥德式聖母像波提切利安東尼·范戴克繪畫以及用石頭和木頭渲染的巴洛克作品。 2007年,德國公佈了失蹤藝術品名錄,記錄失蹤藝術品的範圍,防止轉售,並加快對被掠奪藝術品的歸還。[35]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僅柏林國家博物館就丟失了約400件藝術品。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至今仍保留着一份名為Beutekunst (「被掠奪的藝術品」)的清單,其中包含1000多件據信被美國或蘇聯掠奪的繪畫和書籍。

波蘭在二戰後擁有了德國的東部領土(即所謂的「收復的領土」)以及原先領土上的一些文物和藏品。其中有大量來自柏林的藏品,在波蘭語中被稱為「Berlinka」英語Berlinka (art collection) 。波蘭擁有的另一個著名收藏是赫爾曼·戈林 收藏的25架飛機[36]波蘭拒絕將這些藏品歸還給德國,除非德國歸還一些在波蘭被掠奪但仍由其擁有的藏品作為交換。 [36]

很多德國的圖書館和檔案館都被洗劫一空,這些檔案來自歐洲各地,並被蘇軍帶回了蘇聯。俄羅斯國家軍事檔案館仍然保存着大量外國檔案,包括與猶太組織有關的文件。 [37]

位於柏林的畫廊丟失了441幅重要畫作,其中包括彼得·保羅·魯本斯 的七幅作品、卡拉瓦喬的三幅作品和范戴克的三幅作品。[38]

埃伯斯瓦爾德黃金寶藏和德國墨洛溫王朝藝術品和文物被從柏林運往蘇聯。

英國軍隊和海軍戰利品委員會還從德國掠奪了藝術品,其中包括海洋藝術家克勞斯·伯根克勞斯·伯根英語Claus Bergen的幾幅作品。[39]根據英國國家檔案館的記載,這些畫是從米爾維克海軍學校英語Mürwik Naval School被盜走的。這些畫作被送往英國博物館,5個留在倫敦國家航海博物館[40]

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在二戰後被蘇聯搶走 ,並於1955年被歸還給東德的德累斯頓畫廊。

1955年8月25日,蘇聯工作人員向東德代表移交了原屬於德累斯頓歷代大師畫廊的1240件畫作,其中包括柏林戰役後蘇聯人保存和修復的《西斯廷聖母》《沉睡的維納斯》[41]普希金博物館館長伊琳娜·安東諾娃介紹,上個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在蘇聯政府的要求下,超過 1,500,000件具有文化價值的物品被無條件歸還給德國的博物館。 [42]

普里阿摩斯寶藏,由德國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里曼特洛伊發現並販運回德國。[43][44] 它於1945年從柏林國立博物館轉移到柏林的一個地堡中,從此消失不見,最終於1993年9月在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館重新出現。

在1998年,鮑里斯·葉利欽政府承諾「識別並歸還被納粹掠奪、隨後又被蘇聯掠奪的藝術品作為對德國入侵蘇聯的『賠償'」。[45]俄羅斯國家杜馬頒佈了一項法律,根據該法律,「二戰後轉移到蘇聯的文化財產」被宣佈為俄羅斯聯邦的國家遺產,並且每次轉讓將得到俄羅斯議會的批准。 [46]該法律的序言將普里阿摩斯寶藏英語Priam's Treasure等剩餘的文物和藝術品歸類為對「德國史無前例的戰爭罪行」以及德國侵略者在戰爭期間對俄羅斯文化遺產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損害的補償。 [47]

根據國家杜馬2002年4月17日通過的法律,冬宮博物館將被掠奪的中世紀聖母教堂彩色玻璃窗歸還給奧得河畔法蘭克福。然而,117件文物中仍有6件下落不明。冬宮博物館前學術秘書安德烈·沃羅比耶夫於2005年證實了這些文物仍在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48]根據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說法,「作為回報,德國公司Wintershall英語Wintershall支付了維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毀的教堂的費用。[48]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內務人民委員部從德國安哈爾特親王約阿希姆·恩斯特手中掠奪了由18件銀器收藏品,安哈爾特親王曾因加入納粹黨而被蘇聯逮捕並關在了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死後獲得平反。儘管俄羅斯檢察官最初拒絕了他的子女關於恢復親王名譽的請求,但文化部還是以所謂的「善意姿態」將這些藏品歸還給親王的後裔。 [49]

列夫·貝贊斯基是一名俄羅斯軍官兼翻譯,後來成為一位歷史學家和莫斯科軍事學院教授。[50]他是格奧爾吉·朱可夫元帥麾下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軍事情報官,參與審訊德國陸軍元帥弗里德里希·保盧斯,並為斯大林翻譯確認阿道夫·希特拉死亡的消息。1945年紅軍佔領柏林後,他調查了阿道夫·希特拉的死亡及其指揮部。[50]在他的許多文章和書籍中,他沒有提及他從帝國總理府搶劫了幾個裝滿約100張唱片的集裝箱,這些唱片是由歐洲各地最好的管弦樂隊與當時最好的獨奏家演奏的。[51][52][53]貝贊斯基將掠奪的的唱片帶到莫斯科,在那裏他「對自己的盜竊行為感到內疚,並將這些唱片藏在閣樓里。1991年,他的女兒偶然發現了這些唱片。[50][54] 在唱片被曝光後,貝贊斯基一直都是保持沉默,因為擔心他會被指控搶劫。[55]

維克托·巴爾丁是一名二戰時期的蘇聯陸軍上尉,後來擔任莫斯科舒謝夫國家科學研究建築博物館館長,他於1945年5月29日從勃蘭登堡的卡恩佐夫城堡拿走了不來梅藝術館存放於此的362幅圖紙和兩幅小畫作[56]俄羅斯前文化部部長米哈伊爾·什維德科伊英語Mikhail Shvydkoy估計巴爾丁偷走的收藏品的價值約為15億美元。[57][58]不來梅藝術館的全部藏品中,仍有1,500多件藝術品下落不明。[59] 為了找回丟失的藏品,藝術館於1991年和1997年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疏散期間丟失的藝術品的印刷品名錄。[60]

印度尼西亞[編輯]

收藏在阿姆斯特丹熱帶博物館內,來自於婆羅浮屠佛像的佛頭

自18世紀以來,荷蘭人對印度尼西亞進行了長達三個多世紀的殖民統治。在殖民統治期間,大量的文物因購買、掠奪、戰利品或挖掘而被掠奪。印度尼西亞從荷蘭獨立後,對藝術品和文物的掠奪和倒賣仍在繼續。20世紀70年代末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荷蘭在殖民期間通過軍隊以及傳教士獲得的大部分文物的來源都不符合道德規範。[4]其中許多文物被帶回荷蘭,分佈在荷蘭的各個博物館或在藝術品和古董市場上出售。 [4]

佛頭被盜走的佛像

早在1811年,英屬爪哇總督斯坦福·萊佛士爵士對古代爪哇的歷史和文化有着濃厚的興趣。在他執政期間,婆羅浮屠普蘭巴南特羅姆蘭島的古代遺址紛紛被發現。這引發了人們對爪哇考古的興趣。到了19世紀,荷蘭人殖民印度尼西亞後對爪哇藝術的興趣突然激增,導致大量的文物販子和小偷對這些考古遺址進行掠奪。在婆羅浮屠最初的504尊古代佛像中,有300多尊受損,還有43尊失蹤。被掠奪的婆羅浮屠佛像大多被賣到國外,最終大部分被阿姆斯特丹的熱帶博物館和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收藏。[61]

1934年,德國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G·H·R·馮·孔尼華英語Gustav Heinrich Ralph von Koenigswald開始研究桑義蘭早期人類遺址,發現了爪哇猿人化石。自從桑義蘭遺址發掘以來,盜採和非法貿易問題就一直如影相隨。當地村民有時從遺址中挖出化石,賣給附近的買家。自1992年印度尼西亞頒佈關於文物遺產的法律後,對非法採掘的行為受到更嚴格的控制,然而近年來,這些化石盜掘販賣的現象還是經常發生。[62]2010年,一名美國公民在桑義蘭被捕,警察在其卡車上發現了裝有43種從桑義蘭發掘的化石,估計市值約200萬美元。[63]

2020年,荷蘭政府從代爾夫特努桑塔拉博物館向印度尼西亞歸還了約1,500件文物。這個歸還文物的項目於2016年開始,博物館最初提供了12,000件文物送回印度尼西亞,但隨後減少了歸還文物的數量。[64]此外,200多件來自龍目島文物也自20世紀70年代起被歸還給印度尼西亞。根據印度尼西亞和荷蘭於1975年達成的協議,至少一半的龍目島文物仍保存在荷蘭的博物館中並展出。[4]在2022年7月,荷蘭政府宣佈將龍目島的文物歸還給印度尼西亞。[65]

伊拉克[編輯]

被盜走的拉馬蘇頭像

掠奪伊拉克古代文物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1884年,奧斯曼帝國就通過了有關移動和銷毀古物的法律。[4]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英國的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為考古遺址建立了保護措施,自此,針對伊拉克藝術品和文物的掠奪成為一個問題。[4]大英博物館負責這一時期伊拉克各地的遺址挖掘和博物館管理。格特魯德·貝爾組織挖掘了伊拉克的許多歷史遺址,並創建了現在的伊拉克國家博物館[4]

到20年代中期,隨着文物黑市的增長,所有能發現古物的地點都開始發生掠奪和盜掘。伊拉克獨立後,解除了對古董出口的絕對禁令。[4]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伊拉克還是極少數不禁止古物對外貿易的國家之一。 這使得伊拉克對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販子和收藏家具有極強的吸引力。[4]

左圖為伊拉克蘇美爾城市基什遺址的盜掘者挖的坑,右圖為被盜掘者扔掉的陶瓷碎片

1979年薩達姆·侯賽因成為伊拉克總統後,他非常珍視自己的國家遺產,並採取行動保護這些遺址和其中的文物。他認為伊拉克的過去對他的競選很重要,他將分給考古和遺產的國家預算增加了一倍並在伊拉克各地創建博物館和保護遺址。[4]直到20世紀90年代,海灣戰爭過後針對文物的掠奪再次成為伊拉克文物保護的大問題。到2000年,文物掠奪已經變得非常猖獗。 2003年薩達姆政府垮台後,考古遺址完全「開放「,只有烏爾尼普爾等一些遺址受到美國和聯軍的保護。[4] 2003年4月9日,美軍佔領巴格達後,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被迫逃離了這裏,因此博物館遭洗劫。當一些博物館工作人員於4月12日返回博物館時,他們遭到了偷盜者的驅逐。一直到4月16日美軍進駐博物館後,長達7天的掠奪行為才停止。博物館展廳內有超過40件極有價值的展品被盜走,目前只有13件被找回,其中包括瓦爾卡面具。博物館的地上儲藏室被洗劫一空。大約有3,100件挖掘現場碎片(罐子,容器,陶器碎片等)被盜,其中有3,000件被找回。[4]博物館的地下儲藏室也被洗劫一空。竊賊試圖偷走最容易運輸的物品,地下儲藏室的柜子里有100個小盒子,裏面裝着考古發現的滾筒印章、珠子和珠寶。有證據表明,竊賊擁有柜子的特殊萬能鑰匙。他們偷走了10,000件藏品,其中,大約有2,500個被找回。[4]

在博物館被洗劫後,美國政府宣佈保護博物館並幫助他們找回被盜走的展品。2003年4月18日,巴格達博物館項目在美國成立,其提議是確保伊拉克博物館的安全並歸還其藏品,即使這需要數百年的時間。

該小組不僅專注於執法和當前的文物市場,還將其使命設定為:

  • 建立博物館藏品中所有文物的綜合在線目錄
  • 創建一個虛擬的巴格達博物館,公眾可以通過互聯網訪問
  • 在虛擬巴格達博物館內建立一個3D協作工作空間,用於設計和籌款。
  • 在虛擬巴格達博物館內建立一個資源中心,促進社區文化發展。

據信從博物館掠奪的各種古代物品在運往美國、以色列、歐洲和日本的途中被發現,甚至在EBay上都浮出水面。[66]

自戰爭爆發以來,博物館一直受到保護,但伊拉克的考古遺址幾乎完全沒有受到聯軍的保護。[11]自2003年以來,無法確切地發現考古遺址遭到了多少破壞。考古學家伊利沙伯·斯通(Elizabeth Stone)購買了伊拉克七千平方公里的衛星圖像,其中包含許多已知遺址。她通過比較2001-2002年與2003年的圖像,發現在這些遺蹟當中出現了1,837個新的盜洞。[11]據估計,2003年至2005年被掠奪的文物數量為40萬至60萬件。這個數字是博物館被盜文物數量的30-40倍。在2004年至2006年期間,僅英國就繳獲了3-4噸被掠奪的文物。[11]

意大利[編輯]

對意大利藝術品的掠奪並不僅限於拿破崙一人;意大利犯罪分子長期以來在該領域非常活躍,並且仍然在該領域非常活躍,意大利追回據稱從該國被掠奪並出售給世界各地博物館和藝術收藏家的文物的鬥爭仍在繼續。意大利政府為了追回被盜的藝術品,專門成立了憲兵藝術小隊英語Carabinieri Art Squad(以下簡稱TPC),專門尋找向美國博物館供應藝術品的文物販子、走私者和經銷商網絡,收集了大量證據。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意大利當局多年來一直堅持要求歸還富有的博物館和收藏家(尤其是美國的博物館和收藏家)被盜或被掠奪的藝術品。[67]意大利成功打贏了多起訴訟,許多美國著名機構被迫歸還了屬於意大利的被掠奪的藝術品和古董,其中包括大都會藝術博物館J. 保羅·蓋蒂 博物館克利夫蘭博物館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普林斯頓藝術博物館托萊多藝術博物館英語Toledo Museum of Art以及萊昂·利維英語Leon Levy和妻子謝爾比·懷特英語Shelby White的私人收藏。 [68]

由於意大利和土耳其政府提起的訴訟,以及調查記者彼得·沃森和考古學家弗農·西爾弗的努力,大都會博物館和蓋蒂博物館都多次被揭露是被掠奪和偷盜的地中海文物的接收者,而博物館則通過直接收購以及主要私人收藏家的捐贈和遺贈從非法文物貿易中受益。最終證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蓋蒂博物館在至少40年間收購的大量文物均來自以意大利藝術品經銷商賈科莫·美迪奇英語Giacomo Medici (art dealer)為中心的國際非法古董交易網絡。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一個名為 「tombaroli" 的團伙有計劃地從意大利和其他地中海考古遺址掠奪了數以萬計的重要文物,包括從博物館、教堂和私人收藏中偷竊物品。除了偷盜以外,一個由美國和英國商人組成的組織也在幫助美第奇「洗白」他偷盜來的文物,並將其出售給大都會博物館、蓋蒂博物館等主要買家和美國的私人收藏家。[69]

美第奇通常會向tombaroli 購買被盜的文物和藝術品,然後將它們從意大利偷運到瑞士,在那裏進行修復並利用拍賣行寬鬆的態度和做法建立一個由空殼公司、精英古董經銷商和畫廊組成的複雜網絡。這其中包括英國經銷商羅賓·塞姆斯英語Robin Symes、美國經銷商羅伯特·E·赫克特英語Robert E. Hecht以及荷里活製片人布魯斯·麥克納爾英語Bruce McNall。TPC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了一項重大調查,最終逮捕了美第奇並給他定罪,追回了數以萬計的被掠奪的文物,還發現了大量的文獻證據,包括這些被掠奪的文物從挖掘到修復再到最終被納入博物館收藏的過程,以及一份重要的手寫「組織結構圖」,其中列出了所有成員的姓名和聯繫方式。 TPC的調查還顯示,梅迪奇利用空殼公司匿名出售文物然後再進行回購許多次,以操縱市場並獲利。[4]2016年2月,TPC官員宣佈,對羅賓·賽姆斯位於日內瓦自由港的倉庫進行的一次突襲發現了17,000件被掠奪的文物,幾乎所有這些文物都被認為來自美第奇,而賽姆斯大約在2016年就秘密的將這些文物存放在那裏,並等待時機將其出售。[4]

歐弗洛尼奧斯雙耳噴口杯是一個擁有2,500年歷史的希臘花瓶,從伊特魯里亞古墓中被盜並從意大利走私,於2006年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歸還意大利

2006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最終同意放棄對一個有2500年歷史的希臘花瓶的所有權,該花瓶被稱為歐弗洛尼奧斯雙耳噴口杯英語Euphronios Krater ,這是一個由歐弗洛尼奧斯繪製的,TPC確定該物品是從伊特魯里亞的墓葬中盜取並被美第奇幫偷運出意大利。大都會博物館還交出了15件西西里銀器和四艘古船,以換取其他文物的長期借出。據《紐約時報》報道,這一案件「在同類案件中可能僅次於希臘和英國之間關於埃爾金石雕的爭端,成為圍繞主要博物館收購古代藝術品的道德問題的象徵」。 [70]

大都會博物館還捲入了其他幾項重大爭議,涉及被認為或證明被搶劫或盜竊的古物,包括:

  • 迴廊十字架英語Cloisters Cross,一個用海象牙雕刻而成的大型羅馬式十字架。它最初 1961年由當時的主人,一位名叫安特·托皮奇·米馬拉英語Ante Topić Mimara的南斯拉夫收藏家提供給大英博物館,現在人們普遍認為,他是在二戰後期偷來的。大英博物館最終拒絕購買該十字架,因為他無法提供證據證明他擁有該物品的完全所有權,但在大英博物館的選擇權於1963年到期後,大都會博物館館長托馬斯·霍文立即購買了該十字架。目前,該十字架仍在大都會博物館的修道院博物館中收藏。[71]
  • 摩根蒂娜寶藏英語Morgantina treasure是由16件公元前3世紀羅馬銀器組成的寶藏,價值約1億美元。它於20世紀80年代初被大都會博物館收藏,後來證明是從西西里島摩根蒂娜的一個重要考古遺址被盜走的。經過另一場曠日持久的訴訟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也被迫放棄了這些寶藏,並於2010年將其運回西西里島。[71][72]

2006年6月,調查記者彼得·沃森在接受美國考古研究所刊物《考古學》採訪時寫道,據意大利檢察官保羅·費里稱,僅在意大利就有10萬座墳墓被盜,價值達5億美元。他估計,包括希臘土耳其伊拉克約旦敘利亞埃及、塞浦路斯、西非中美洲秘魯中國在內的被掠奪藝術品的總價值至少是意大利的四倍。[73]彼得·沃森(Peter Watson)和塞西莉亞·托德斯基尼(Cecilia Todeschini)撰寫了《美第奇陰謀》(The Medici Conspiracy)一書,該書揭示了被偷盜的藝術品、藝術品和古董市場、拍賣行和博物館之間的聯繫。 [73]

2007年,J. 保羅·蓋蒂博物館被意大利官員指控掠奪該國文物並引發其他爭議。[74]博物館被迫歸還40件文物,其中包括一座公元前5世紀的雕像阿佛洛狄忒女神的雕像,是從西西里島的古希臘定居點莫根蒂娜掠奪而來的。[75][76]蓋蒂博物館在1988年以1800萬美元的價格從一位匿名收藏家手中收購了這座雕像,而該收藏家並沒有給予充分的證據給博物館展示雕像的來源且博物館十分清楚。[76][77][78][79][80]蓋蒂博物館近二十年來一直拒絕意大利政府的要求,後來才承認「此次收購可能存在『問題』」。[72] 2006年,意大利高級文化官員朱塞佩·普羅耶蒂表示:「談判沒有取得任何進展」,他建議意大利政府「對蓋蒂博物館採取文化制裁,暫停一切文化合作,直到蓋蒂博物館歸還文物。」[81]據《紐約時報》報道,蓋蒂博物館於2007年5月證實,這座雕像「很可能來自意大利」。 [76]

波士頓美術館也被迫歸還34件被盜文物,包括希臘化時代的銀器、伊特魯里亞的花瓶和羅馬雕像。上述機構已同意移交藝術品,以換取其他展品的借出。

2005年,蓋蒂博物館前館長馬里昂·特魯和藝術品經銷商羅伯特·E·赫克特在羅馬受審;意大利指控他們購買和販運被盜的文物和藝術品。[75][76][82]2007年9月,意大利撤銷了對特魯的民事指控。[83]針對特魯的聽證會於2010年10月結束,針對赫克特的聽證會於2012年1月結束,因為根據意大利法律,他們所指控的罪行已經過了訴訟時效[84]

在1999年另一起不相關的案件中,蓋蒂博物館在確定其館藏的三件文物是通過盜掘得來後,不得不將它們移交給意大利。這些物品包括公元前5世紀的基利克斯杯子,是從伊特魯里亞人切爾韋泰里遺址掠奪來的;公元二世紀密特拉雕像的軀幹;還有希臘雕塑家波留克列特斯創作的青年頭像。 [85]據《紐約時報》報道,蓋蒂博物館多年來一直拒絕將這些古物歸還給其合法所有者。 [67] [86]

2007年又發生了一起案件,當時意大利的藝術品盜竊調查小組發現了一批隱藏的古代大理石雕刻,這些雕刻描繪的是早期角鬥士、穿着長袍的男子大理石雕像的下半部分和一根柱子的碎片。意大利文化部部長弗朗西斯科·魯泰利英語Francesco Rutelli利用此案強調了這些文物對意大利的重要性。[87] 2021年,美國開始歸還從意大利被盜的價值1000萬美元的200件文物,其中包括金·卡戴珊無意中購買的一座雕像。[88]

中南半島[編輯]

柬埔寨[編輯]

在佔領印度支那半島期間,法國開始洗劫柬埔寨各種雕像和其他物品。自古以來,高棉帝國統治時經常遭到鄰國的襲擊,這就導致其文物廣泛分佈在中南半島的各個地區。[89]高棉帝國的歷史學家勞倫斯·帕爾默·布里格斯經常提到這些戰爭。例如,暹羅人於1430-31年洗劫了吳哥,他們將戰利品帶到了大城府[90][91]因此,當法國人1864年在印度支那建立保護國時,這些文物已經在散落在中南半島各地。布里格斯描述大聖劍寺英語Preah Khan Kompong Svay在19世紀末被路易斯·德拉波特英語Louis Delaporte「可恥地掠奪」,「他將戰利品帶到了法國博物館(從而開始了對柬埔寨寺廟的系統性掠奪,以獲取歐洲和美國公共和私人收藏的利益)」。[92]他還描述了來到高棉的法國遊客是如何帶走許多雕像。[93]因此,還多的收藏家,特別是法國的收藏家,擁有很多的高棉文物和藝術品收藏。該地區的許多物品被出口到歐洲和其他地方,並最終進入吉美博物館等博物館·。 [94]

被破壞掉的雕像(右),左邊的娜迦雕像已經被修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被納粹德國佔領,印度支那地區在當地被日本不同程度地控制。戰後法國重新獲得控制權,而長時期的殖民統治引發了當地民眾的抵抗,進入了長達35年的混亂和戰爭時期,包括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戰爭。此後,柬埔寨落入紅色高棉的控制之下。在此期間,一些文物離開了柬埔寨,要麼是防止遭到破壞,要麼是被文物販子盜走。有報道稱,柬埔寨很多地方官員和武裝部隊應對文物倒賣到其他國家負主要負責。 [95]

1992年,《基督科學箴言報》的一篇報道描述了藝術專家對由於柬埔寨戰爭和不穩定造成的「考古遺址嚴重退化和席捲東南亞的失竊文物貿易加速」的擔憂。 [96]走私團伙經常官員勾結來販賣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清邁一個由前政府部長管理的一個販賣網絡,這些走私團伙正在從吳哥窟和其他文化遺址盜走雕像,並通過泰國的販賣網絡將其出售給收藏家。[96]

由於柬埔寨的混亂,這使得吸引了許多文物販子。出生於英國的文物販子道格拉斯·拉奇福德英語Douglas Latchford表示,當他和其他收藏家在20世紀60年代來到柬埔寨和泰國,購買和交易柬埔寨文物時,他們並不關心出處,而是將自己視為文物的拯救者,否則這些文物可能會遭到紅色高棉的破壞。[97]他們購買的許多文物被捐贈或出售給博物館。2000年代,很多文物被掠奪的證據說服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將文物歸還給柬埔寨。 [98]

拉奇福德出售或捐贈給主要博物館的物品包括一些罕見的古代高棉雕像。最初其拉奇福德從柬埔寨貢開寺廟遺址英語Koh Ker以及印度掠奪的雕像。至少兩尊印度貴霜坐佛,是從印度古城馬圖拉掠奪的。其中一尊坐佛通過曼哈頓經銷商南希·維納英語Nancy Wiener,想要出售給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但由於其來源可疑,博物館最終拒絕購買。2000年,它被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買下,但隨後的調查發現,這尊佛坐像是一件被掠奪的藝術品,此後它被運回印度。據報道,其他美國博物館也收到了從拉奇福德掠奪的亞洲文物,包括丹佛美術館金貝爾藝術博物館英語Kimbell Art Museum諾頓·西蒙博物館[99]

2013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宣佈將向柬埔寨歸還兩尊古代高棉雕像,名為「跪着的侍從」,它們是1987年和1992年從拉奇福德手中獲得的。[100]大都會博物館發言人表示,博物館收到了「決定性」證據,證明這些文物是從貢開被偷走並非法販賣到美國的。[101]

2015年,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自願將一尊10世紀的印度教猴神哈努曼雕塑歸還給柬埔寨,此前該博物館的館長發現了該雕塑曾經被倒賣的證據——該雕像的頭部曾於1968年出現在曼谷的文物市場上,但是其主體於1972年柬埔寨內戰期間出現在市場上。博物館館長表示:「我們的研究表明,它很可能在一段可怕的時期被從對柬埔寨極其重要的文化遺址上被盜走,而它的歸還完全符合最高的法律和信託標準。」[102]古物聯盟的考古學家、律師泰絲·戴維斯(Tess Davis)對博物館的決定表示讚賞,但她表示:「哈努曼首次出現在市場上,當時柬埔寨正處於戰爭之中,面臨種族滅絕。怎麼會有人不知道呢?」這是被盜的財產嗎?唯一的答案是沒有人想知道。」 [103]

越南[編輯]

拉奇福德除了倒賣柬埔寨文物以外,還曾倒賣越南的文物。2022年5月,越南文化遺產部向美國丹佛藝術博物館致信,要求其歸還來自越南的8件文物,這8件文物為博物館前研究顧問艾瑪·邦克捐贈的,而其中一件鍍金青銅佛像便是從拉奇福德的合作夥伴喬納森·塔克處購買的。越南懷疑拉奇福德和塔克兩人利用丹佛藝術博物館使來源可疑的文物合法化。儘管越南一再要求博物館歸還文物,但至今仍沒有消息。[4]

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的王座陳列在克里姆林宮。1830年代十一月起義失敗後,王位被俄羅斯搶走。1920年代,蘇聯政府將其歸還波蘭,但二戰期間卻被德國人故意毀壞。 [104] [105] [106]

儘管如此,在2022年11月,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收到了從美國歸還的10件文物,其中包括一把古董石斧和四件東山文化的文物。[4]2023年9月,英國警方扣押了拉奇福德女兒朱莉婭·科普勒斯頓收藏的一尊來自越南7世紀的四臂難近母銅像,這尊銅像是拉奇福德死後留給茱莉亞的遺產。這尊銅像被懷疑是拉奇福德用倒賣文物和詐騙賺來的錢購買的,最終英國警方決定將其還給越南並轉交給越南駐英國大使館

波蘭[編輯]

扎烏斯基圖書館是波蘭第一家公共圖書館,由約瑟夫·安傑伊·扎烏斯基英語Józef Andrzej Załuski安傑伊·斯坦尼斯瓦夫·扎烏斯基英語Andrzej Stanisław Załuski兩兄弟創立。[4]該圖書館是波蘭最大的圖書館,以及歐洲最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收藏了約 400,000 份印刷品、手稿、藝術品、科學儀器以及動植物標本。[4]在1794年第二次瓜分波蘭柯斯丘什科起義後,俄羅斯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命令俄羅斯軍隊將其洗劫一空;被盜的藝術品被運往聖彼得堡,並成為一年後成立的俄羅斯帝國圖書館的一部分。儘管部分藏品已於1921年由蘇聯歸還,並在華沙起義期間被燒毀,但俄羅斯仍沒有歸還藏品的其他部分。現如今,波蘭科學家已被允許接觸和研究這些物體。 [107]

1795年波蘭立陶宛聯邦第三次瓜分後,波蘭王冠寶石英語Polish crown jewels普魯士人拿走。 [108]1925年,波蘭政府在維也納以35,000美元的價格購買了奧古斯都三世國王和瑪麗亞·約瑟法王后的銀制王冠。它由兩個王冠、兩個權杖和兩個十字聖球組成,製作於1733年左右。最初的王冠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期間被隱藏起來。[4]這些王冠在華沙展出至1939年,並於1940年被德國軍隊偷走。後來,他們在德國被蘇聯軍隊發現並被送往蘇聯,直到1960年被送回波蘭。[4]今天,它們被存放在華沙國家博物館

十一月起義失敗後,大量的文學和藝術珍品被運出波蘭。 [109]里加條約簽訂之後,波蘭收回了一些原先在華沙城堡瓦維爾城堡的藝術品。 [110] [111]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試圖徹底摧毀波蘭並消滅其人口和文化。德國系統地執行了在戰爭開始前就準備好的搶劫計劃,無數藝術品被洗劫一空。[112]二十五家博物館和許多其他關于波蘭文化和歷史的設施被毀。[112]德國盜竊和破壞波蘭藝術品的總成本估計為200億美元,相當于波蘭文化遺產的 43%。[36]超過516,000件藝術作品被搶走(包括歐洲畫家的2,800幅繪畫、波蘭畫家的11,000幅繪畫、1,400件雕塑、75,000份手稿、25,000份地圖、90,000冊書籍,以及數十萬件藝術品和有價值的歷史文物)。[112]蘇聯軍隊後來也參與了掠奪。[113]

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編輯]

來自伊比利亞半島征服者對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掠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掠奪之一。

洛斯尊者的聖母無染原罪,現存於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羅傑·阿特伍德在《盜竊歷史:古墓麗影、走私者和對古代世界的掠奪》一書中寫道:「瑪雅石雕成為美國優秀藝術博物館必須擁有的東西之一,而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馬拉叢林中的掠奪者則在從事這些工作。加班以滿足需求。」[114] [115] [116] [117]

中美洲的搶劫有着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考古學家到達墳墓之前,墳墓經常被洗劫一空,然後這些文物就會被賣給美國、日本或歐洲的富有收藏家。利馬考古學家吉列爾莫·科克談到最近在秘魯首都利馬郊區發現的數十具保存完好的印加木乃伊時說道:「真正的問題是掠奪者,」他說。 「如果我們離開墓地,幾周後它就會被摧毀。」 [118]

西班牙[編輯]

拿破崙入侵西班牙期間,約瑟夫一世計劃將西班牙最好的藝術品收藏在博物館裏,因此他下令收集所有可能的藝術品。

1810年,法國軍隊在西維爾洗劫了1000幅畫作。大多數繪畫來自宗教建築。讓·德迪厄·蘇爾特元帥偷走了180多幅畫作,其中包括牟利羅的一些畫作。 [119]

馬德里的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也遭到洗劫,許多珍貴的藝術品被佔領軍掠奪。

當約瑟夫一世離開西班牙時,他遺棄了西班牙皇家收藏的200多幅畫作。其中一些畫作是斐迪南七世贈送給惠靈頓公爵的禮物。

最著名的被掠奪作品是《洛斯尊者的聖母無染原罪》 。 1813 年,它被讓·德·迪厄·蘇爾特元帥搶走並帶到法國。1852年,它被羅浮宮買下,一直到維希政權與西班牙政府交換藝術品並返回西班牙。 [120]

撒哈拉以南非洲[編輯]

尼日利亞[編輯]

在大英博物館展出的貝寧青銅器

對非洲藝術品的掠奪主要是由於瓜分非洲造成的,許多歐洲列強在非洲大陸殖民。被掠奪的非洲藝術品的一個著名例子是從貝寧王國(現為尼日利亞南部)洗劫的貝寧青銅器; 1897年英國遠征貝寧期間,英國人從貝寧王宮奪走了數千件此類青銅藝術品。 [121]

貝寧青銅器的兩個最大收藏地位於柏林民族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第三才是位於尼日利亞拉各斯尼日利亞國家博物館英語Nigerian National Museum[122]自1960年獲得獨立以來,尼日利亞曾多次尋求歐洲各國博物館歸還青銅器。[123]1950年至1972年間,大英博物館向尼日利亞政府出售了30多件貝寧青銅器,此後大英博物館宣佈停止向尼日利亞出售青銅器,之前出售的原因的原因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過多。[124]

2018年,貝寧對話小組英語Benin Dialogue Group與倫敦政府達成協議,英國將貝寧青銅器借展給埃多州的新貝寧皇家博物館舉辦臨時展覽。[125]該小組由幾個國際博物館、貝寧皇家法院、埃多州政府、尼日利亞國家博物館和古蹟委員會的代表組成。2015年,馬克·沃克(Mark Walker)歸還了一些貝寧青銅器,這些青銅器是他的祖父在圍攻貝寧王國期間帶走的。[126]

阿伯丁大學於2021年3月同意歸還其在1957年在拍賣會上購買的青銅頭像。2021年4月,德國政府宣佈到2022年歸還德國博物館收藏中「被掠奪」的貝寧青銅器。柏林民族博物館下屬的洪堡論壇主任哈特穆特·多爾格洛(Hartmut Dorgerloh)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按照早先的計劃,在柏林的新博物館建築群中展出貝寧青銅器「現在是不可能的」。[127]同樣在2021年4月,英國教會承諾歸還兩件貝寧青銅器,這兩件青銅器是近40年前作為禮物贈送給當時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羅伯特·朗西的。[128]同月,位於倫敦南部的霍尼曼博物館表示,他們正在考慮就歸還49件貝寧青銅器。[129]

科隆市政府將貝寧青銅器歸還給尼日利亞

2021年10月,劍橋大學耶穌學院宣佈將於10月27日將一隻名為Okukor英語Okukor的公雞雕塑送回尼日利亞,此前有學生團體揭示了它作為被掠奪文物的歷史意義。該雕像此前曾於2016年從劍橋大學的展覽中移除並確定該雕像是直接從貝寧宮廷搶走的,在1905年由一名學生的父親贈送給學院的。 [130]2022年2月,埃烏阿雷二世在貝寧城的皇宮收到了兩件貝寧青銅器,即阿伯丁大學和劍橋耶穌學院歸還的歐巴頭像和青銅公雞奧庫爾。[131]12月,劍橋大學將100多件貝寧文物的所有權從其考古學和人類學博物館轉讓給尼日利亞國家博物館。博物館發言人宣佈,其中一些作品將「長期借閱」於劍橋,以確保「這個西非文明繼續在博物館的展覽和學校團體的教學中得到體現」。[132]

2022年7月1日,德國宣佈立即將斯圖加特林登博物館英語Linden Museum、柏林洪堡論壇、科隆勞滕施特勞斯特-約斯特博物館、漢堡民族學博物館和薩克森州民族志收藏館收藏的1,100件文物的所有權立即轉讓給尼日利亞。每件物品的實物歸還將由德國博物館和尼日利亞政府協商,根據保管協議,其中一些物品可以繼續在德國展出。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Prussian Cultural Heritage Foundation)的負責人赫爾曼·帕辛格(Hermann Parzinger)表示,「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收藏」將長期借給德國。[133]

埃塞俄比亞[編輯]

1867年,英國借埃塞俄比亞皇帝特沃德羅斯二世監禁了幾名傳教士和兩名英國政府代表為由,派遣羅伯特·納皮爾男爵率領英國遠征軍從印度跨海遠征埃塞俄比亞英語British expedition to Abyssinia。在遠征過程中,大英博物館也派人員跟隨。[134]經過一年多的戰爭,英國在馬格達拉之戰英語Battle of Magdala後打敗了埃塞爾比亞,特沃德羅斯二世自殺。戰爭結束後,納皮爾首先炸毀了特沃德羅斯的堡壘,洗劫並燒毀了安巴馬利安。許多被掠奪的文物和藝術品進入了皇室、軍官和普通士兵的手中。大部分書籍和手稿被送到了大英博物館或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而少數則去了溫莎城堡皇家圖書館和較小的英國收藏館。其他被掠奪的物品最終被收藏進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人類博物館國家陸軍博物館[135]

自1870年,英國不斷歸還一些來自埃塞俄比亞的文物。1870年,一幅耶穌像被歸還給約翰尼斯四世。1902年,梅克斯夫人英語Valerie, Lady Meux在她的遺囑中將自己收藏的埃塞俄比亞手稿歸還給孟尼利克二世,但最後不了了之。1924年,特沃德羅斯二世的兩頂王冠中的一頂歸還給了佐迪圖皇后,但更有價值的金王冠仍被保留。1960年伊利沙伯二世訪問埃塞俄比亞時,將特沃德羅斯二世的一頂帽子和印章歸還給海爾·塞拉西一世[136]

1999年,英國和埃塞俄比亞的幾位知名人士創建了馬格達拉埃塞俄比亞寶藏歸還協會英語Association For the Return of the Magdala Ethiopian Treasures (AFROMET),該協會開展宣傳和遊說活動,希望將英國遠征埃塞俄比亞期間掠奪到的所有寶藏送回埃塞俄比亞。[137]2019年,國家陸軍博物館宣佈歸還特沃德羅斯在自殺後被割下的一綹頭髮。[138]2021年,一家英國非營利組織購買了包括聖經、十字架、盾牌、一套牛角燒杯和一頂皇冠在內的許多流失在外的埃塞俄比亞文物並將它們歸還給埃塞俄比亞。這些文物是從比利時的一家拍賣行和一位私人收藏家那裏購買的,被描述為「埃塞俄比亞歷史上最重要的遺產歸還」。[139][140]

剛果[編輯]

在進入19世紀以後,剛果王國逐漸被歐洲各國瓜分,直到1914年徹底滅亡。整個剛果被分為三個部分:比屬剛果法屬剛果葡屬剛果。從19世紀末到1960年,數以千計的剛果藝術品,包括木製雕像、象牙面具、手稿和樂器等被比利時和其他歐洲收藏家、科學家、探險家和士兵帶走。[141]剛果自由邦時期,比利時的士兵將大批的剛果藝術品運回比利時,其原因是整個剛果自由邦均屬於利奧波德二世私人所有。[142][141]2021年,比利時政府宣佈準備將收藏在中非皇家博物館的84,000件來自剛果的文物和藝術品移交給剛果政府,同時給予了一份文物名單來調查這些文物的來源,但是博物館仍然希望這些文物能夠留在比利時,因為這些文物給博物館帶來了巨大的收益。[143]

敘利亞[編輯]

拉卡博物館

敘利亞內戰以來,由於敘利亞的社會一直受到政府軍、反對派武裝以及恐怖組織之間的衝突的影響,對各類文化遺址和博物館的保護微乎其微。敘利亞各地有超過25個文化遺產博物館,許多文物由於戰爭被迫存放在倉庫中。據報道,因為政府與武裝分子之間的衝突升級,很多博物館遭到洗劫,只有大馬士革的博物館倖免於難。2011年7月11日,敘利亞總理阿德爾·薩法爾警告說,「敘利亞受到武裝團體的威脅,這些武裝團體擁有專門盜竊手稿和文物以及搶劫博物館的高科技工具」,同時呼籲加強安全措施。[144]

2012年,位於拉卡省的拉卡博物館英語Raqqa Museum在被伊斯蘭國佔領後遭到伊斯蘭國的洗劫以及摧殘。2017年,敘利亞民主力量解放拉卡之後,博物館再次遭到當地民眾的洗劫。大量的文物被伊斯蘭國士兵和民眾販賣到泰勒艾卜耶德,在這裏由來自土耳其的買家買走。[145]2017年,拉卡公民委員會及其「文化與古物委員會」與文物保護組織合作,從2018年初開始修復拉卡博物館,同時追蹤博物館內被盜文物。[145]除了拉卡博物館外,霍姆斯代爾祖爾馬雷特努曼巴爾米拉哈馬的博物館和文化遺址在內戰以及伊斯蘭國佔領期間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和劫掠。[146]

2021年10月,黎巴嫩國會議員諾哈德·馬赫努克英語Nohad Machnouk在接受黎巴嫩新電視台英語Al Jadeed遠程採訪時,被發現其背景有來自巴爾米拉博物館的雕像從而引起了公眾和文保組織的關注。[147]馬赫努克的辦公室解釋稱這些雕像是存放在他的辦公室中且已經存放了十多年,並稱根據黎巴嫩法律規定,黎巴嫩禁止將文物運出黎巴嫩,以保護他們免受古董貿易的影響。然而,大馬士革El-Adiyat古物保護協會的創始人兼理事會成員薩阿德·范薩表示馬赫努克的說法完全錯誤,他稱這些雕像在2014年和2015年期間從巴爾米拉博物館被盜走,這與馬赫努克的說法相反。[147]儘管有證據表明這些雕像是從敘利亞盜走的,但是由於敘利亞政府沒有確切的檔案來證明這些文物,因此國際刑警組織無法幫助敘利亞,而馬赫努克也因此拒絕歸還。[147][148]敘利亞記者奧馬爾·布尼亞稱敘利亞文物被大規模倒賣的原因就是敘利亞文物和博物館總局的不作為,並稱敘利亞政府一直通過掩藏和銷毀文物檔案來販賣文物。

事實上,黎巴嫩已成為從敘利亞文物的主要市場之一。黎巴嫩真主黨為從敘利亞掠奪和交易非法文物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該黨駐守在馬盧拉、巴爾米拉和其他敘利亞古城的民兵,這些民兵在敘利亞公開挖掘文物以及掠奪文物。在收集到文物之後,真主黨民兵將這些文物運送至真主黨控制的過境點,並通過賄賂黎巴嫩和敘利亞官員為走私提供便利。[147]除了黎巴嫩以外,土耳其、伊朗和俄羅斯都參與到倒賣敘利亞文物當中。[147][149][150]

除了其它國家的掠奪外,伊斯蘭國也會參與進掠奪文物的行徑之中。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伊斯蘭國曾在其控制區內破壞文化古蹟和博物館、砸毀文物和燒毀書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販賣文物卻是伊斯蘭國的重要資金來源。2013年,瑞士海關在日內瓦自由港進行搜查時,發現了三件被伊斯蘭國從巴爾米拉古城掠奪走的雕塑。[151]2017年,這些文物被瑞士官方宣佈要歸還給敘利亞。[152]除此以外,許多來自伊斯蘭國佔領區的敘利亞文物被人發現在臉書EBay上面售賣。[153]倫敦大學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近東專家馬克·阿爾塔維爾發現,伊斯蘭國一種模板化的方式倒賣文物。他們先是組織人員挖掘考古遺址,再將這些挖到和掠奪到的文物通過地下網絡走私到土耳其和黎巴嫩。在這裏,這些文物會通過中間商售賣給來自歐洲的經銷商,隨後通過經銷網絡運往瑞士和德國,並在日內瓦和巴塞爾與文物保護人員一起偽造書面記錄,使得這些文物變得「乾淨」。最後,這些被洗白的文物會運往英國或美國,並在拍賣會上出售給收藏家或博物館。[154]通過這一經銷網絡,伊斯蘭國通過倒賣文物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並且成為其最主要的資金來源。[154]

常宮神社內的朝鮮鍾

朝鮮半島[編輯]

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就與中國有着密切的聯繫,同時也被日本視為重要的戰略基地和征服中國的跳板。16世紀末,豐臣秀吉初步統一日本後,先後兩次入侵朝鮮半島並與明朝軍隊作戰,但最終兩次入侵都沒有成功。其中大量的朝鮮半島文物被帶回到日本。之後,朝鮮半島又經歷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長時間的日本統治時期以及韓戰。在這期間,朝鮮半島的大量文化遺址遭到毀滅性打擊,而大量的文物也被日本和其他國家掠奪。[155][156]1965年,日本政府於韓國政府簽訂了《日本和大韓民國關於解決財產和債權問題及經濟合作的協定》和《日本和大韓民國關於文化財產和文化合作的協定》,並最終解決了日本境內從朝鮮半島掠奪走的文物的歸還問題。[157]但是,進入21世紀以後,韓國政府再次開始聲索被盜走的文物。[158]

在16世紀日本第一次入侵朝鮮失敗之後,日本軍隊帶回了許多的朝鮮鍾英語ja:朝鮮鐘]][159]這些朝鮮鍾大多是來自朝鮮的寺廟和鐘樓中,在戰爭期間被日本軍隊掠奪走,隨後被贈送給日本的寺廟。在日本,有47口朝鮮鐘被確認是在日本入侵朝鮮失敗之後,被日本軍隊掠奪走帶來了日本國內,但是也有從朝鮮半島的寺院被賣到寺院傳來了日本的。[160]現在,大多數的朝鮮鍾是作為寺廟和神社的梵鍾使用的,最著名的是福井縣敦賀市常宮神社的朝鮮鍾,其被列為日本國寶,岡山市東區西大寺觀音院的朝鮮鍾也是國家指定的重要文化財產。2012年3月,以韓國慶尚南道晉州市市長李昌熙英語이창희帶領30多名市民團體訪問了常宮神社,要求神社和日本政府歸還被掠奪走的朝鮮鍾。[161]不過,也有日本學者認為常宮神社的朝鮮鍾是被海盜搶走,而非日本掠奪走的。[158]

除了朝鮮鍾外,朝鮮半島的繪畫以及書籍也是日軍在入侵期間的重點掠奪對象。朝鮮畫家安堅的《夢遊桃源圖》在戰爭期間,被島津義弘京畿道的大慈庵寺掠奪走。此後幾經易手,於1955年被天理大學所購買,並存放在其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圖書館英語Tenri Central Library[162]

《夢遊桃源圖》

朝鮮王室儀軌》是朝鮮王朝時代,王室主要行事,如婚、喪、喜、慶、冊封、築城等文字及圖畫記錄的總匯。在1866年法國遠征朝鮮期間,法國軍隊洗劫了朝鮮王室存放在江華島奎章閣里的大部分書籍和文物,隨後將其帶回了法國並存放在法國國家圖書館。[163]直到1975年,這些書籍被韓國的學者發現,開始着手準備要求法國歸還。1993年,時任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在訪問首爾期間歸還了《徽慶園園所都監儀軌》上卷,以推銷TGV列車,同時承諾歸還剩餘的收藏品。[164]在2010年,韓國總統李明博與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首爾G20峰會上達成協議,法國將歸還被掠奪走的書籍。[165]除了法國人以外,日本也曾針對這些書籍進行大規模掠奪。1922年,日本強行將包括167本王室儀軌在內的許多書籍以及約1000件其他文物強行從朝鮮半島轉移到東京大學,這些書籍存放在昌德宮五台山的寺廟中。[166]2008年11月,首爾市議會通過決議,敦促日本歸還被掠奪走的書籍。[166]2010年8月,時任日本首相菅直人宣佈將歸還部分書記,以紀念日本吞併朝鮮一百周年。2011年10月,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在訪問首爾期間歸還了五份副本,以改善日本和韓國的關係。2011年12月,日本政府歸還了1200冊書籍,其中包括150本王室儀軌。

歸還問題[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Maria Kwiatkowska. Katedra Św. JANA (St. John's Cathedral). Warsaw. 1978 (波蘭語). 
  2. ^ Paweł Giergoń. Kościół Św. Jana (Archikatedra). sztuka.net. [2008-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7) (波蘭語). 
  3. ^ Stefan Kieniewicz (編). Warszawa w latach 1526–1795 (Warsaw in 1526–1795). Warsaw. 1984: 148. ISBN 978-83-01-03323-1 (波蘭語).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Looted Art and Its Restitution. Richard J Evans. [202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4) (美國英語). 
  5. ^ Mark, Joshua J. Tomb Robbing in Ancient Egypt.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4) (英語). 
  6. ^ Mydans, Seth. Raiders of Lost Art Loot Temples in Cambodia. New York Times, April 1, 1999,Section A, Page 4, Column 3, 1152 words
  7. ^ Halleck. International law, or, Rules regulating the intercourse of states in peace and war. Ch. XIX, Sections 10–11. (1861)
  8. ^ 8.0 8.1 Francis Lieber, LL.D. Instruc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of Arm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Field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9-28.. Originally Issued as General Orders No. 100, Adjutant General's Office, 1863, Washington 1898: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9. ^ Avalon Project - General Orders No. 100 : The Lieber Code. avalon.law.yale.edu. [202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4). 
  10. ^ Avalon Project - General Orders No. 100 : The Lieber Code. avalon.law.yale.edu. [202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4).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Afghanistan: Rediscovering the Past - Two Centuries of Archaeology. web.archive.org. 2020-11-12 [202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12. ^ Pollock, John M. Ahmad Shah Massoud: A Case Study in the Challenges of Leading Modern Afghanistan. Fort Belvoir, VA. 2002-04-12. 
  13. ^ 13.0 13.1 Burke, Jason; reporter, Jason Burke chief. Looted Afghan art smuggled to London. The Observer. 2001-03-11 [2024-03-03]. ISSN 0029-7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4) (英國英語). 
  14. ^ Beaumont, Peter. The Begram ivories: rescuing Afghanistan's lost history. The Observer. 2011-02-27 [2024-05-31]. ISSN 0029-7712 (英國英語). 
  15. ^ Stolen Afghan manuscripts have been coming up for sale at major auction houses, according to research group. The Art Newspaper - International art news and events. 2022-10-13 [202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4). 
  16. ^ 16.0 16.1 16.2 Morris, Chris. 「Shame of Cyprus’s Looted Churches」. BBC News. 18 January 2002. Web. 9 February 2012. <http://news.bbc.co.uk/2/hi/europe/1768274.s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7. ^ 17.0 17.1 Miller, Judith, & Stephen Kinzer. 「Greek Orthodox Church Icons Ravaged in the Turkish Part of Cyprus」. The New York Times. 1 April 1998. Web. 5 March 2012. < https://www.nytimes.com/1998/04/01/world/greek-orthodox-church-icons-ravaged-in-the-turkish-part-of-cyprus.html?src=p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8. ^ Mannheimer, Steve. Litigators of the lost art – court orders return of Byzantine mosaics to their homeland. Saturday Evening Post. October 1989 [2007-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1). 
  19. ^ Bourloyannis, Christiane; Virginia Morris. Autocephalous Greek-Orthodox Church of Cyrprus v. Goldberg & Feldman Fine Arts, Inc..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January 1992, 86 (1): 128–133. JSTOR 2203143. S2CID 147162639. doi:10.2307/2203143. 
  20. ^ 「Cyprus History」. Byzantinefrescochapel.org. The Menil Collection. 2011. Web. 12 February 2012. < http://www.byzantinefrescochapel.org/cyprus-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1. ^ 21.0 21.1 Jansen, Michael. 「The Pillage by Turkey of the 12,000 year old cultural heritage of Cyprus」. Europe’sWorld. Spring 2007. Web. 9 February 2012. < http://www.europesworld.org/EWSettings/Article/tabid/190/ArticleType/ArticleView/ArticleID/20454/Default.aspx>.
  22. ^ 22.0 22.1 「Turkish Invasion and Cyprus Occupation」. Press and Information Office, Republic of Cyprus. CyprusNet.com. 2005. Web. 12 February 2012. < Turkish Invasion and Cyprus Occupation. [2011-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8). >.
  23. ^ 23.0 23.1 Rose, Mark. 「From Cyprus to Munich」.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 20 April 1998. Web. 9 February 2012. <http://www.archaeology.org/online/features/cypr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4. ^ Shame of Cyprus's looted churches. [202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6). 
  25. ^ 25.0 25.1 Nicolaou, Kyriakos. 1976. 「Archaeological News from Cyprus, 1974」. 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80 (4):361-375.
  26. ^ 26.0 26.1 「Greek Orthodox Church sues Turkey Over Access to Religious Sites in Cyprus」. The Guardian. The Associated Press in Nicosia. 23 November 2009. Web. 9 February 2012.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09/nov/24/greek-orthodox-church-sues-turkey?INTCMP=ILCNETTXT3487>.
  27. ^ 27.0 27.1 27.2 Magister, Sandro. 」Cyprus: Portrait of a Christianity Obliterated」. Chiesa News. Gruppo Editoriale L』Espresso Spa. 3 September 2006. Web. 9 February 2012. <http://chiesa.espresso.repubblica.it/articolo/46544?eng=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8. ^ Akinsha, Konstantin, et al. Beautiful Loot: The Soviet Plunder of Europe's Art Treasur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5
  29. ^ Alford, Kenneth D. The Spoils of World War II: The American Military's Role in the Stealing of Europe's Treasures. New York: Carol Publishing Group, 1994
  30. ^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Looted Art. http://www.ushmm.org/research/library/bibliography/index.php?content=looted_a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1. ^ 31.0 31.1 Robert Hughes. The Spoils of War. Time. April 3, 1995
  32. ^ Peter Bruhn: Beutekunst – Trophy Art. Bibliography of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on the fate of the cultural treasures displaced as trophies by the Red Army from Germany to the USSR in the result of World War II and situated now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nd other republic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4th edition. München: Sagner, 2003. In an updated version also available as bibliographical database Beutekunst - Трофейное искусство - Looted Art / Trophy Art. [2007-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27). 
  33. ^ Leistra, Josefine. New York Conference Spoils of War. Trans-Art International. 1995
  34. ^ Connolly, Kate. Germany issues catalogue of missing art works in push for return of war booty. The Guardian. 2007-08-02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4) (英語). 
  35. ^ Kate Connolly. Germany issues catalogue of missing art works in push for return of war boo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August 2, 2007
  36. ^ 36.0 36.1 36.2 (波蘭語) Rosjanie oddają skradzione dzieła sztuk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azeta Wyborcza, 2007-10-14
  37. ^ Russian State Military Archive (Rossiiskii Gosudarstvenni Voennyi Arkhiv – RGVA). The Central Registry of Information on Looted Cultural Proper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33–1945
  38. ^ Looted lad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August 2, 2006
  39. ^ Martin Bailey. Revealed: six paintings in Maritime Museum were seized by British troops from Nazi Germany. The Art Newspaper. February 1, 2007
  40. ^ Nigel Reynolds. Nazi painting may be returned to Germany[失效連結]. The Daily Telegraph. January 6, 2007
  41. ^ Verlag Zeit im Bild; Agentstvo pechati "Novosti". Yesterday and today, 1917–1967: contemporaries report on the progress of German-Soviet friendship. Verlag Zeit Im Bild. 1967 [12 June 2011]. 
  42. ^ Guest of the Voices of Russia – Irina Antonov, Director of the Pushkin Museu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Voice of Russia. 1999
  43. ^ German archaeologist Heinrich Schliemann who, in 1873, illegally smuggled from Turkey to Athens the Early Bronze Age hoard of precious metalwork known as "Priam's Treasure," which he had discovered. Blake, Emma; Emma Blake; Arthur Bernard Knapp. The archaeology of Mediterranean prehistory. Wiley-Blackwell. 2005: 307 [2009-08-27]. ISBN 978-0-631-23268-1. 
  44. ^ Schliemann illegally smuggled the treasure to Berlin, convinced he had found evidence of the Iliad's famed ancient city. Top 10 Plundered Artifacts – Priam's Treasure. www.time.com. March 5, 2009 [2009-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10, 2009). 
  45. ^ Guidelines set for returning Nazi-looted art. Conference calls for 'just and fair solution'. CNN. December 3, 1998
  46. ^ О культурных ценностях, перемещенных в Союз ССР в результате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и находящихся на терри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с изменениями на 23 июля 2008 года),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закон от 15 апреля 1998 года №64-ФЗ [On cultural property moved to the USSR as a result of World War II and located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s amended on July 23, 2008)]. [202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4) (俄語). 
  47. ^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закон от 15.04.1998 N 64-ФЗ (ред. от 22.08.2004) "О культурных ценностях, перемещенных в Союз ССР в результате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и находящихся на терри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принят ГД ФС РФ 05.02.199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nsultant.ru. Retrieved on 2011-06-12.
  48. ^ 48.0 48.1 Hermitage Museum. Interview with the newspaper Kommersa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uly 4, 2005, No. 120
  49. ^ Kira Dolinina and Maia Stravinskaya. Ministry of Culture Won't Give Back What Doesn't Belong to I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Kommersant. February 22, 2005
  50. ^ 50.0 50.1 50.2 Report: Hitler HQ had Jewish music. USA Today. Associated Press. 8 August 2007 [6 June 2011]. 
  51. ^ Georg Bönisch and Matthias Schepp. Souvenir aus dem Bunk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piegel. August 6, 2007
  52. ^ Hitler's Unearthed Music Collection Yields Surprising Find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eutsche Welle. August 8, 2007
  53. ^ Lee Glendinning. Hitler's secret musical collection – of Russian and Jewish artis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August 7, 2007
  54. ^ Stephen Moss. Hitler's 'record collection' explodes a few myth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The Blog. Music. August 7, 2007
  55. ^ Roger Boyes. Hitler relaxed to the music of Jews. The Australian August 8, 2007
  56. ^ Es ist sein letzter Wil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ie Welt. February 22, 2005
  57. ^ Judith Ingram. Disputed German Art Opens in Mosco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St. Petersburg Times. April 1, 2003
  58. ^ Judith Ingram. Disputed German Art Put on Displa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Moscow Times. March 31, 2003
  59. ^ David Remnick. The Guardian of the Lost Art.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17, 1990, Style Section
  60. ^ Catalogue of the Works of Art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Kunsthalle Bremen Lost during Evacuation in the Second World Wa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97) (in English) / Dokumentation der durch Auslagerung im 2. Weltkrieg vermißten Kunstwerke der Kunsthalle Bremen. Bremen, (1991) (in German), 279 pages, c. 550 pictures
  61. ^ BBC - A History of the World - Object : Borobudur Buddha head. www.bbc.co.uk. [202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8). 
  62. ^ Post, The Jakarta. The Paradox of Sangiran - Lifestyle. The Jakarta Post. [202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3) (英語). 
  63. ^ American Held Over Rare Fossils Theft | The Jakarta Globe. web.archive.org. 2010-10-27 [202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7. 
  64. ^ Netherlands returns 1,500 historical artifacts to Indonesia. The Jakarta Post. 28 December 2019 [2021-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7). 
  65. ^ Netherlands to return treasures to Indonesia and Sri Lanka. BBC News. 2023-07-06 [202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9) (英國英語). 
  66. ^ Treasures of Nimrud found in vault: Missing Iraqi pieces far fewer than thought - Sunday Gazette-Mail | HighBeam Research. web.archive.org. 2012-11-05 [202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67. ^ 67.0 67.1 Getty Museum returns stolen art. news.bbc.co.uk. February 6, 1999 [202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16, 2021). 
  68. ^ Raiding the Tomb Raiders - Archaeology Magazine Archive. archive.archaeology.org. July 2006 [202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24, 2023). 
  69. ^ Italian police's long hunt for antiquities taken by 'tombaroli' raiders sees hundreds of priceless works returned from America. Fortune Europe. [202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4) (英語). 
  70. ^ Kennedy, Randy; Eakin, Hugh. Met Sending Vase to Italy, Ending 30-Year Dispute.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2-02 [2023-09-11].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11, 2021) (美國英語). 
  71. ^ 71.0 71.1 Peter Watson; Cecilia Todeschini (2007), The Medici Conspiracy: The Illicit Journey of Looted Antiquities from Italy's Tomb Raiders to the World's Greatest Museums (Public Affairs, NY), pp.133-146
  72. ^ 72.0 72.1 Povoledo, Elisabetta. In a Tug of War, Ancient Statue Is Symbol of Patrimony.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7-04 [2023-09-11].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2, 2023) (美國英語). 
  73. ^ 73.0 73.1 Watson, Peter. Exposing the Culture Thieves - Archaeology Magazine Archive. archive.archaeology.org. June 14, 2006 [202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31, 2013). 
  74. ^ Getty Trust head resigns amid controversy. CBC.ca. February 10,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9, 2007). 
  75. ^ 75.0 75.1 Ariel David. Getty to Return Antiquities to Italy[失效連結]. Forbes. August 1, 2007
  76. ^ 76.0 76.1 76.2 76.3 Povoledo, Elisabetta. Getty Agrees to Return 40 Antiquities to Italy.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8-02 [2023-09-11].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24, 2023) (美國英語). 
  77. ^ Roberto Suro. Italy Accuses Getty Museum on Sculpture Loan. New York Times. August 13, 1988
  78. ^ Douglas C. McGill. Italy Seeks Origins Of Getty Acquisition; Police Back Museum. New York Times. August 6, 1988
  79. ^ Roberto Suro. Italy Seeks Origins Of Getty Acquisition. New York Times. August 6, 1988
  80. ^ New York Times. Acquisition by the Getty Reportedly Investigated. New York Times. August 3, 1988
  81. ^ Eakin, Hugh; Povoledo, Elisabetta. Getty Museum Ceases Talks With Italy Over Antiquities.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2, 2006 [November 12,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2, 2022). 
  82. ^ Kennedy, Randy. Collecting Antiquities, Cautiously, at the Getty.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6-26 [2023-09-11].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26, 2022) (美國英語). 
  83. ^ Combs, Jacob; Kersel, Morag. A True Controversy: The Trial of Marion True and Its Lessons for Curators, Museum Boards and National Governments (PDF). www.brown.edu. November 25, 2009 [202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25, 2010). 
  84. ^ Povoledo, Elisabetta. Italian Trial of American Antiquities Dealer Comes to an End. ArtsBeat. 2012-01-18 [202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11, 2023) (英語). 
  85. ^ Getty Returns Italian Artifacts - Archaeology Magazine Archive. archive.archaeology.org. May 1999 [202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11, 2023). 
  86. ^ Alessandra Stanley. Getty to Give 3 Artifacts Back to Italy.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4, 1999
  87. ^ Rare gladiator marbles discovered in major Italian art bust. CBC.ca. January 24,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2, 2008). 
  88. ^ Giuffrida, Angela. US begins returning $10m of antiquities stolen from Italy. TheGuardian.com. 16 Dec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0, 2023). 
  89. ^ Briggs, Palmer. Ancient Khmer Empire
  90. ^ Briggs, Palmer. The Ancient Khmer Empire, p258
  91. ^ Briggs, Palmer. The Ancient Khmer Empire, p261
  92. ^ Briggs, Palmer. The Ancient Khmer Empire, p 222
  93. ^ Briggs, Palmer. The Ancient Khmer Empire, p77
  94. ^ Guimet Museum of Asian Art, France. [2016-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7). 
  95. ^ see movie Angkor for Sale directed Adrian Maben 1997
  96. ^ 96.0 96.1 Tefft, Sheila. Plundering of Artifacts Sweeps Asia.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October 15, 1992 [2023-09-11]. ISSN 0882-7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10, 2017). 
  97. ^ Mashberg, Tom. Claims of Looting Shadow Expert in Khmer Art. The New York Times. 2012-12-12.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3, 2022) (美國英語). 
  98. ^ "In 2012, Latchford was identified in [US] federal court records as a middleman in the trafficking of looted antiquities from Southeast Asia. Authorities allege Latchford knowingly purchased two looted Khmer sculptures from 「an organized looting network」 and conspired with the London auction house Spink to obtain false export permits for them. The case was a civil lawsuit, and Latchford was not charged with a crime. But after a lengthy legal battle, Sotheby’s agreed to return its sculpture to Cambodia. Soon after, the Norton Simon Museum, Christie’s auction house and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ll returned sculptures tied to Latchford." Chasing Aphrodite: "The Kushan Buddhas: Nancy Wiener, Douglas Latchford and New Questions about Ancient Buddhas" (originally posted 1 February 201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99. ^ UPDATED: The Met Returns Two Khmer Statues to Cambodia, Citing Clear Evidence Of Looting. CHASING APHRODITE. 2013-05-03 [202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27, 2023) (英語). 
  100.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o Return Two Khmer Sculptures to Cambodia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www.metmuseum.org. May 3, 2013 [202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7, 2023). 
  101. ^ Felch, Jason. Metropolitan Museum says it will return Cambodian statues. Los Angeles Times. 2013-05-03 [202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5, 2021) (美國英語). 
  102. ^ Litt, Steven.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returns Hanuman sculpture to Cambodia, saying new evidence indicates it was probably looted. Cleveland.com. 2015-05-11 [202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11, 2023) (英語). 
  103. ^ Tharoor, Kanishk. Museums and looted art: the ethical dilemma of preserving world cultures. The Guardian. 2015-06-29 [2023-09-11].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30, 2023) (英國英語). 
  104. ^ "The last king of Poland was Stanisław August Poniatowski. His royal throne, or mainly its backrest, was decorated with eagles beautifully embroidered in gold and silver, symbolizing Poland. When the Germans seized Warsaw in World War II, the governor of German-occupied Poland ordered the eagles taken down and presented to German officers as a souvenir." Danuta Szmit-Zawierucha.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Kings. www.warsawvoice.pl. 20 September 2006 [2009-04-14]. 
  105. ^ Aleksander Gieysztor. Zamek Królewski w Warszawie (Royal Castle in Warsaw). Warsaw: Biuletyn Historii Sztuki i Kultury, Year IX, no. 1-2. 1972 (波蘭語). 
  106. ^ Zamek Królewski w Warszawie (Royal Castle in Warsaw). dziedzictwo.pl. [2008-03-03] (波蘭語). 
  107. ^ What's On. Library Anniversa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Warsaw Voice. August 18, 1997.
  108. ^ Crown Treasury. wawel.krakow.pl. [2008-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7). 
  109. ^ Poland. cartage.org.lb. [2008-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6). 
  110. ^ Pat MacAdam. Evacuated Polish Royal Treasures onboard of M/S BATORY & the amazing story of keeping it safe in Canada, 1940–1961.... homestead.com. Ottawa Citizen columnist. April 10, 1999 [2008-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4). 
  111. ^ History of the Royal Residence. wawel.krakow.pl. [2008-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9). 
  112. ^ 112.0 112.1 112.2 (波蘭語) Rewindykacja dóbr kultury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8-21.
  113. ^ Wartime Losses-Polish Painting. polamcon.org. [2008-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18, 2007). 
  114. ^ Atwood, Roger. Stealing History: Tomb Raiders, Smugglers, and the Looting of the Ancient World. St. Martin's Press. November 18, 2004
  115. ^ Colin Woodard. "Destructive Looting Threatens Archaeological Work at Maya Sit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October 20, 2000
  116. ^ McDermott, Jeremy. Looting a lost civilization: Maya scholars in race with thieves. SF Gate. June 7, 2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20, 2012). 
  117. ^ Lewis, Princine. Archaeologist's partnership with Maya villagers pays off in looters' conviction. Vanderbilt University Daily Register. August 18, 2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9, 2004). 
  118. ^ Roach, John. Dozens of Inca Mummies Discovered Buried in Peru. National Geographic. March 11, 2004 [202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13, 2004) (英語). 
  119. ^ Shelin, Shanon. Napoleon's Looted Art. shannonselin.com. 19 April 2019 [9 Sept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19, 2019). 
  120. ^ The Looting of Murillo's Works. Murillo Experts. [9 Sept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16, 2019). 
  121. ^ Dohlvik, Charlotta. Museums and Their Voices: A Contemporary Study of the Benin Bronzes (PDF). International Museum Studies. 2006. 
  122. ^ Iyer, Aditya. ‘Today’s fake culture war resurrects an old colonial trick’. Al Jazeera. [202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2) (英語). 
  123. ^ The Met ought to have returned two stolen Benin Bronzes years ago. Apollo Magazine. 2021-06-17 [202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3) (美國英語). 
  124. ^ Benin bronzes sold to Nigeria. 2002-03-27 [202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0) (英國英語). 
  125. ^ Monks, Kieron. British Museum to return Benin bronzes to Nigeria. CNN. 2018-11-26 [202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5) (英語). 
  126. ^ The man who returned his grandfather’s looted art. BBC News. 2015-02-26 [202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7) (英國英語). 
  127. ^ Effort to Return Benin Bronzes to Africa Remains Ongoing Challenge. Voice of America. 2021-04-06 [202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4) (英語). 
  128. ^ Dex, Robert. Church of England to return Benin Bronzes as repatriation rows rumble on. Evening Standard. 2021-04-12 [202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3) (英語). 
  129. ^ London’s Horniman Museum—home to 15 Benin bronzes—announces new ‘transparent procedures’ for looted object requests. The Art Newspaper - International art news and events. 2021-04-07 [202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5). 
  130. ^ Khomami, Nadia; Arts, Nadia Khomami; correspondent, culture. Cambridge college to be first in UK to return looted Benin bronze. The Guardian. 2021-10-15 [2024-03-04].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5) (英國英語). 
  131. ^ Colonial-era looted art returned to Nigeria and Benin – DW – 02/20/2022. dw.com. [202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1) (英語). 
  132. ^ Clinton, Jane. Cambridge University to return over 100 looted Benin bronzes to Nigeria. The Guardian. 2022-12-14 [2024-03-04].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8) (英國英語). 
  133. ^ Oltermann, Philip. Germany hands over two Benin bronzes to Nigeria. The Guardian. 2022-07-01 [2024-03-04].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8) (英國英語). 
  134. ^ Gunning, Lucia Patrizio; Challis, Debbie. Planned Plunder, the British Museum, and the 1868 Maqdala Expedition. The Historical Journal. 2023-06, 66 (3) [2024-03-04]. ISSN 0018-246X. doi:10.1017/S0018246X2200036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1) (英語). 
  135. ^ Villa, Angelica. Ethiopia Calls for Return of Looted Maqdala Artifact Headed to Sale in the UK. ARTnews.com. 2024-02-27 [2024-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6) (美國英語). 
  136. ^ Meckelburg, Alexander. Volker Matthies: The Siege of Magdala. The British Empire against the Emperor of Ethiopia. Aethiopica. 2013-12-12, 15. ISSN 2194-4024. doi:10.15460/aethiopica.15.1.689. 
  137. ^ AFROMET -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Return of The Maqdala Ethiopian Treasures. web.archive.org. 2008-12-06 [2024-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6). 
  138. ^ Ethiopian Emperor Tewodros II's stolen hair to be returned by UK. 2019-03-04 [2024-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4) (英國英語). 
  139. ^ Bakare, Lanre; Arts, Lanre Bakare; correspondent, culture. Looted artefacts withdrawn from UK auction after Ethiopia’s appeal. The Guardian. 2021-06-16 [2024-03-05].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8) (英國英語). 
  140. ^ Maqdala treasures looted by British troops returned to Ethiopia in 'largest single restitution'. The Art Newspaper - International art news and events. 2021-09-10 [2024-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5). 
  141. ^ 141.0 141.1 Cotton, Johnny. Belgium begins long road to returning looted Congolese art works. REUTERS. 2021-07-06 [202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8) (英語). 
  142. ^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刚果苦难历史的回顾 | DW | 11.06.2003. DW.COM. [202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3) (中文(中國大陸)). 
  143. ^ Chow, Vivienne. Inching Toward Restitution, Belgium Has Handed Over an Inventory of 84,000 Artifacts to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Artnet News. 2022-02-22 [202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3) (美國英語). 
  144. ^ Robert Fisk: Syria's ancient treasures pulverised. The Independent. 2012-08-11 [202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6) (英語). 
  145. ^ 145.0 145.1 The Past at the Service of the Future: The Raqqa Museum. issuu. [202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2) (英語). 
  146. ^ Steel, Patrick. Syrian museums looted and antiquities traded for arms. Museums Association. 2012-09-29 [202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2) (美國英語). 
  147. ^ 147.0 147.1 147.2 147.3 147.4 RA, enab07. Artifacts looted from Syrian national museums seen in the office of a Lebanese official. Enab Baladi. 2021-10-21 [202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3) (美國英語). 
  148. ^ Macquisten, Ivan; IADAA, courtesy of. Looting and Smuggling in Syria? A Complicated Matter. CoinsWeekly. 2021-11-25 [202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1) (美國英語). 
  149. ^ JI, enab04. The guard is also the thief: Why is Russia so interested in the Syrian cultural heritage?. Enab Baladi. 2021-06-17 [202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3) (美國英語). 
  150. ^ JI, enab04. Idlib’s antiquities: tragic and forgotten. Enab Baladi. 2021-03-07 [202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3) (美國英語). 
  151. ^ Three looted Palmyra sculptures seized in Geneva freeport return to Syria. The Art Newspaper - International art news and events. 2021-11-24 [202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3). 
  152. ^ Mattei, Shanti Escalante-De. Looted Sculptures from Palmyra Returned to Syria. ARTnews.com. 2021-11-24 [202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3) (美國英語). 
  153. ^ Antiquities looted in Syria and Iraq are sold on Facebook. 2019-05-02 [202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英國英語). 
  154. ^ 154.0 154.1 Shabi, Rachel. Looted in Syria – and sold in London: the British antiques shops dealing in artefacts smuggled by Isis. The Guardian. 2015-07-03 [2024-04-03].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2) (英國英語). 
  155. ^ Tracing Korea’s missing treasures. Al Jazeera. [202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7) (英語). 
  156. ^ 首都博物馆--文博快讯. www.capitalmuseum.org.cn. [2024-04-07]. 
  157. ^ 韓国が文化財「返還」運動を加速するワケ. 東洋経済オンライン. 2014-08-11 [202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7) (日語). 
  158. ^ 158.0 158.1 韓国・朝鮮文化財返還問題連絡会議. www.asahi-net.or.jp. [202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7). 
  159. ^ 坪井, 良平. 朝鮮鐘. 株式會社 吉川弘文館 歴史學を中心とする、人文図書の出版. 2024 [2024-04-07]. ISBN 97846420167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7) (日語). 
  160. ^ 秋月城跡出土の高麗鐘(県指定) | 朝倉市. www.city.asakura.lg.jp. [202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7) (日語). 
  161. ^ 「朝鮮鐘、返して」に困惑 国宝を海外へ、違法. web.archive.org. 2013-02-04 [202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4 (日語). 
  162. ^ 안견 '몽유도원도' 13년 만에 고국으로. 아시아경제. 2009-09-24 [202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7) (韓語). 
  163. ^ KIKS. e-kyujanggak.snu.ac.kr. [2024-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4). 
  164. ^ 仏が強奪した朝鮮王朝の図書、韓国が永久貸与を要請. web.archive.org. 2010-03-10 [2024-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10 (日語). 
  165. ^ Daily, The Chosun. Korea, France Clinch Deal on Return of Royal Archive. The Chosun Daily. 2024-02-22 [2024-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9) (韓語). 
  166. ^ 166.0 166.1 Daily, The Chosun. Seoul Seeks Return of Assets from Japan. The Chosun Daily. 2024-02-21 [2024-04-13] (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