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森寶藏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52°20′N 1°11′E / 52.333°N 1.183°E / 52.333; 1.183

霍克森寶藏
Reconstruction of the oak chest
材質青銅及有機材料
所屬年代四、五世紀
時期或古文明羅馬帝國
發掘於1992年11月16日艾力-勞斯於英格蘭沙福郡霍克森發現
現存於大英博物館49號室,倫敦[1]
霍克森在英格蘭的位置
霍克森
霍克森
霍克森 (英格蘭)

霍克森寶藏(英語:Hoxne Hoard),是1992年11月16日在英國英格蘭沙福郡霍克森發現的一個英國羅馬時期晚期金銀窖藏,該窖藏被霍克森的當地農民艾力·勞斯(Eric Lawes)用金屬探測器發現,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主要藏品和部分其他藏品在該館永久性展出。該窖藏包括14,865枚四世紀末、五世紀初的古羅馬金銀幣和銅幣英語Roman currency和大約200件銀質餐具和黃金首飾[2],是英國已發現的同時期金銀窖藏中最大的[3],也是在原羅馬帝國各地區發現的四、五世紀金銀幣文物中數量最多的。1993年,寶藏估價委員會英語Treasure Valuation Committee對其估值是175萬英鎊(合2021年379萬英鎊)。[4]

根據寶藏中的錢幣,推測其埋藏時間在407年不列顛作為羅馬省份結束英語End of Roman rule in Britain之後。[5]寶藏原本的所有者以及當時的埋藏原因仍不明確,不過從包裝的精緻程度和內容的豐富程度可以推斷其所有者家境富裕。由於其中沒有大型銀器和常見珠寶,該寶藏可能僅僅是原主財富的一部分。

霍克森寶藏中的黃金體鏈和包括皇后胡椒罐英語Empress pepper pot在內的鍍銀胡椒罐均是非常罕見的文物。寶藏的發現令考古學家提高了對金屬探測器的重視程度,並促使英國修改了與發掘寶藏相關的法律規定。[6]

發掘歷史[編輯]

發現和初步挖掘[編輯]

該地圖顯示霍克森村位於英格蘭東部沙福郡北部邊界
該地圖顯示霍克森村位於英格蘭東部沙福郡北部邊界
霍克森
霍克森村在沙福郡的位置

1992年11月16日,該寶藏被發現於沙福郡霍克森村西南約2.4公里(1.5英里)處的一個農場的田裏。當時農田租用人彼得·沃特林在田裏丟了一把錘子,請朋友艾力·勞斯幫忙尋找,勞斯是一個退休的園丁和業餘金屬探測愛好者。[7]勞斯使用金屬探測器搜尋到那塊田時,發現了銀匙、黃金首飾和大量的金銀幣。在發現了幾件文物之後,由於沒有進一步發掘的許可,他和沃特林通知了土地所有者(沙福郡議會英語Suffolk County Council)和警方。[8]

次日,沙福考古單位的一隊考古學家對現場進行了緊急挖掘,整個寶藏當日就被發掘了出來,幾大塊相連的材料被送到研究室。[9]考古人員對發現點周圍方圓30米(98英尺)的地方都用金屬探測器搜尋了一遍[10],彼得·沃特林丟掉的錘子也被找到並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11][12]

寶藏都集中在一處,即一個腐爛的木箱子裏面。[7]箱內的物品是分類擺放的,例如勺子、碗之類的被放置在了一起;其他物品也被用按照類別裝入內盒等方式進行了分類。[13]雖然一些物品曾受到了穴居動物和耕作的擾動,但整體上擾動的總量是很少的。[14]由於通知及時,專業考古人員在原位置對寶藏進行了發掘,使確定文物在容器內的原始佈局和確定容器本身的存在提供了可能。[8]

寶藏挖出後被運至大英博物館。隨後寶藏消息走漏,11月19日《太陽報》頭版報導並刊登了勞斯和他的金屬探測器的照片。儘管寶藏的全部內容和價值還不清楚,但該報宣稱這寶藏價值1000萬英鎊。[7]為應對突如其來的曝光,大英博物館於11月20日在館內進行了新聞發佈會宣佈該發現。不過很快媒體就失去了對該寶藏的興趣,大英博物館在沒有媒體進一步干擾的情況下對寶藏進行整理、清潔和加固。[7]在發現後一個月內,初步的清理和保養完成。[9]

勘察與評估[編輯]

Silver tigress with engraved flame-like stripes, springing from its hind legs, with six prominent teats on its belly, in two rows of three, and a tail as long as its spine. The fore- and hind-paws are together, and lie on a line with the tip of the tail.
儘管「霍克森虎」僅僅是一個未知物件的把手,但卻是霍克森寶藏15,000多件文物中最知名的一件。[15]

1993年9月3日,霍克森寶藏在洛斯托夫特接受勘驗英語Inquests in England and Wales,被確認為「無主埋藏物英語treasure trove」,也就是說埋藏者原本是希望把它臨時埋起來,並打算重新挖出來的。根據英國習慣法,如果一樣東西無人認領的話,它的所有權歸國家。[16]但是,當時的習慣做法是,如果有人發現和上報了一個寶藏,將有希望得到一筆與寶藏市場價值相當的金錢獎勵,這筆錢由希望得到該寶藏的國家機構支付。1993年11月,無主埋藏物估價委員會英語Treasure Valuation Committee為該寶藏的估價是175萬英鎊(相當於2021年的379萬英鎊),這也是付給發現者勞斯的錢數。勞斯與沃特林分享了這些獎金。[17]三年後,議會通過1996年寶藏法案英語Treasure Act 1996,允許土地所有者、租戶、寶藏發現者分享獎金。[18]

隨後的考古調查[編輯]

在發現寶藏的田地被翻耕後的1993年9月,沙福郡議會考古部門又勘探了那塊田地,發現了4枚金幣和81枚銀幣,這些也被視為是寶藏的一部分。[19]同時,也發現了一些鐵器時代中世紀的文物,但沒有證據表明附近曾存在古羅馬人的定居點。[10]

1994年,為了應對寶藏發現地附近的非法金屬探測活動,沙福郡議會考古部門開展了進一步發掘。寶藏上一次的發掘坑再次被挖開,在坑的西南角發現了一個柱洞,它可能是埋藏人用來標記位置以便再次找到寶藏用的。[10]此次發掘,清除了發現點周邊1000平方米內10厘米厚的土壤用來分析,並用金屬探測器探查金屬文物,共找到了335件羅馬時期的文物,主要是錢幣,及一些盒子飾件。此外,還發現了幾列青銅時代英語Bronze Age Britain晚期或鐵器時代早期的柱洞,它們可能組成了一座建築物,但仍沒有發現羅馬時期的建築特徵。[10][20]

1994年的發掘中發現的硬幣分佈在一個以寶藏發現點為中心,東西方向長達20米的橢圓里[21]。這種佈局被解釋為1990年代寶藏所在農田深耕引起的擾動造成的。[21]

發現的物品[編輯]

霍克森寶藏共計有黃金3.5千克和白銀23.75千克,主要物品為金銀錢幣和首飾。[22]該寶藏被放置在一個木箱裏面,箱子主要或全部由橡木製成,所測得的尺寸約為60×45×30cm。在箱子中,一些物品被盛放在紫杉木和櫻桃木的小盒子裏,而其他的則被羊毛布或乾草包裹。發掘時,箱子和內盒已經幾乎完全腐爛,但仍有箱子的一些碎片和部件留存。[23]

硬幣[編輯]

Obverse of a coin featuring the profile of a crowned man facing right, with surrounding inscription.
正面
Reverse of a coin showing a standing man holding a standard and a shield in back, with surrounding inscription, including mint mark "SISCP" at the bottom.
背面
霍克森寶藏中一枚「輕美利阿能斯英語light miliarense」銀幣的正面和背面,背面英語Obverse and reverse的「SISCP」標記表明該幣製作於錫薩克[24]

霍克森寶藏中有569枚「索里德」金幣,年代在瓦倫提尼安一世時期(364年–375年)到霍諾留時期(393年–423年)之間;還有14,272枚銀幣,包括60枚「美利阿能斯英語miliarense」銀幣和14,212枚「西利克英語siliqua」銀幣,年代在君士坦丁二世時期(337年–340年)到霍諾留時期;另有24枚「努繆姆英語nummi」銅幣。[2]

作為羅馬統治不列顛後期最重要的硬幣發現,該寶藏包含了當時硬幣的所有主要面額,並且有很多帶有典型的羅馬統治不列顛後期的剪邊英語coin clipping樣式的銀幣。唯一一次羅馬統治不列顛時期金幣的大規模發現是1780年或1781年發現的艾鎮英語Eye, Suffolk寶藏,但它缺乏發掘記錄。[25]最大的羅馬-不列顛時期單一寶藏是包含54,951枚三世紀硬幣的庫內蒂奧寶藏英語Cunetio Hoard,但它主要是幾乎不含貴金屬的低純度輻射幣。2010年在森麻實出土的弗羅姆寶藏英語Frome Hoard中,有52,503枚253年至305年間的硬幣,同樣幾乎都是低純度銀幣和青銅幣。[26]在利比亞的米蘇拉塔[27]、法國埃夫勒(100,000枚)和克羅地亞科明(300,000枚)曾發現更大的羅馬錢幣寶藏。[28]

索里德」金幣重量均接近理論上的4.48g(172羅馬磅),其黃金成色可達99%。寶藏中索里德金幣的總重量幾乎等於8羅馬磅,這表明這些金幣應該是通過重量而非枚數來計量的。[29]對「西利克英語siliqua」銀幣的分析表明其含銀量在95%到99%之間,其中成色最高的是368年貨幣改革後的。[30]428年的西利克銀幣是當地仿製的,但含銀量達到了當時官鑄西利克的標準。不過,也有少量的以基礎金屬為芯,外面鍍一層銀的粗製濫造的仿製幣。[31]

傳播和鑄造[編輯]

硬幣是霍克森寶藏中唯一可以確定年份和產地的物件,寶藏中所有金幣和很多銀幣上都帶有鑄造時在位皇帝的名字和肖像。因為當時羅馬各地鑄幣廠的鑄幣在風格上都是相同的,所以大多數鑄幣都會使用造幣廠標記英語mint mark來表明各自的鑄造地。霍克森寶藏中的硬幣已查明的產地有14個,它們分別是:特里爾阿爾勒里昂拉文納米蘭羅馬錫斯西亞塞爾曼塞薩洛尼基君士坦丁堡基齊庫斯尼科米底亞安提阿[33]

這些硬幣的鑄造時間涵蓋了三個連續的羅馬王朝,由早至晚分別是:君士坦丁王朝瓦倫丁尼安王朝,和狄奧多西王朝。由於羅馬具有統治集體制度英語Consortium imperii(Consortium imperii),可能有多個皇帝同時在位。各個皇帝下轄的造幣廠會分別鑄造帶有彼此名字的硬幣,東羅馬西羅馬的皇帝們在位時間的交錯使某一個皇帝在他在位時會改變鑄幣風格。寶藏中發現的最晚的鑄幣是西羅馬統治者弗拉維烏茲·奧古斯都·霍諾留(393–423)和他的爭位者君士坦丁三世(407–411)的,而且鑄幣的風格符合與408年去世的東羅馬皇帝阿卡狄奧斯共同在位時期的,所以這些硬幣是屬於他們在位初期的。[34]因此,這批寶藏的埋藏時間不會早於408年。[35]

寶藏中的「西利克」銀幣主要是在帝國西部的高盧和意大利等地的造幣廠打制的。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不知道是因為更東方的銀幣很少通過貿易流通到不列顛,還是因為東部的造幣廠很少打制西利克銀幣。[36]硬幣的製造似乎與當時朝廷的位置有關,例如,特里爾硬幣主要是在367年之後打制,可能與格拉提安遷都特里爾有關。[36]

霍克森寶藏中「索里德」金幣鑄造地和年代分佈[37]
鑄造地 364–367年 367–375年 375–378年 378–388年 388–395年 394–402年 402–408年 合計
阿奎萊亞 2 2
君士坦丁堡 4 1 5
里昂 5 5
米蘭 15 6 367 388
拉文納 54 54
羅馬 1 38 39
塞爾曼 8 8
塞薩洛尼基 1 1
特里爾 6 6 8 58 78
合計 1 6 6 27 78 368 94 580

銀幣的剪邊[編輯]

該寶藏中的每一枚「西里克」銀幣幾乎都被剪成英語Coin clipping了相同的直徑。雖然剪邊幣在羅馬帝國其他地區十分罕見,但這在英國發現的同時期羅馬銀幣中是非常典型的。[38]剪邊處理一般保留正面的君主肖像,但通常會破壞造幣廠標記、錢文和背面的圖像。[38]

剪邊的原因仍具有爭議,可能的解釋包括:欺詐,維持金銀幣的比率,官方在保持貨幣流通量的同時嘗試得到新的銀塊等。[38]

霍克森寶藏中大量的剪邊幣為考古學家詳細觀察貨幣剪邊的程序提供了可能。這些銀幣明顯是為防止破壞肖像而正面朝上剪切的。350年後的銀幣剪邊的平均程度已大致相同。[39]

黃金首飾[編輯]

Frontal view of a grey female bust with four gold bands of many fine links, two draped over the shoulders and two plunging from the breast bone sweeping below the breasts and going behind the back. The four converge between the breasts, where each band ends in a head which connects to a centrepiece, a purple gem surrounded by eight smaller sockets, four empty and four with red stones
霍克森寶藏中黃金體鏈的正面,鑲嵌着一枚紫水晶和四枚石榴石,四個空格子原先可能是珍珠[40][41]

霍克森寶藏中的首飾都是黃金的,而且除了金幣外,寶藏中的所有黃金物件也是都是首飾。雖然有幾件戒指之類的是不分男式女式的,但沒有哪一件是明確為男式的。[42]該寶藏中共有一條體鏈、六條項鍊、三隻戒指和十九隻手鐲。黃金首飾的總重約1公斤(2.2英磅),[43]這些首飾的平均黃金純度為91.5%(約22克拉英語Fineness),其他金屬主要是少量的銀和銅。[44]

該寶藏中最重要的黃金文物就是那條體鏈,該體鏈由四條使用在現代珠寶中被稱為「狐尾」的「環中環」方式製成的金鍊子構成,四條鏈子在正面和背面分別通過一個塊狀組件連接。[45]正面的連接組件呈獅頭形狀,並帶有鑲嵌寶石的格子,寶石的中間是一顆較大的紫水晶,周圍由四個較小的石榴石和四個空格子間隔環繞,空格子可能是原來鑲嵌的珍珠腐爛後留下的。背面連接的是一枚格拉提安索里都斯金幣,格拉提安是375年-383年在位的羅馬西部皇帝,這個金幣當時已經退出了流通,可能是作為傳家的掛件留下來的。[45]這種類型的體鏈常見於羅馬的藝術品上,有時會出現在女神維納斯小仙女身上;雖然有些是出現在情色背景中,但也被體面的貴婦穿戴。體鏈可能被視為一個合適送給新娘的禮物。[46]若緊貼身體佩戴,霍克森體鏈適合胸圍尺寸為76-81厘米(30-32英寸)的女性。[47]留存下來的體鏈非常少,但大英博物館內還藏有一條埃及出土的非常完整的拜占庭早期的體鏈。[48]

Two gold bracelets. They have the same geometric pattern, made by piercing many small holes into the gold
黃金鏤空手鐲
A gold bracelet with a pattern and writing. The upper and lower edges are solid, but between them is a lacey pattern made of leafy plant tendrils. Amidst this mostly perforated pattern, letters are formed from solid gold segments.
帶有銘文的手鐲[49]

項鍊中一條帶有獅子頭狀的鏈端,一條帶着抽象的海豚,其他的四條都是普通的環式項鍊。四條普通項鍊中的一條在對扣的地方有一個凱樂符號),這是霍克森首飾上唯一的基督教標記。[50]羅馬時期,類似長度的項鍊在佩戴時一般帶有墜飾,但發現的所有霍克森項鍊均不帶墜飾。[51]三隻戒指最初應鑲嵌有天然寶石或有色玻璃碎片等寶石,但在埋藏前被取了下來,可能是再利用了。戒指的設計相近,一個的戒面英語Bezel (jewellery)是橢圓形,一個是圓形的,還有一個是橢長形的。[52]

寶藏中共有19隻手鐲,其中有三套黃金手鐲,每套四隻。儘管相似的手鐲傳世的很多,但每套四隻的非常罕見;它們可能是每隻胳膊帶兩個,也可能是由兩個相關的婦女共享。[53]一套飾有波紋狀凹槽,另外兩套帶有幾何圖案鏤空。另外有五隻手鐲上帶有狩獵場景,該場景是帝國後期常見的紋飾,其中三隻是通過鏤空體現的,兩隻是通過鏨刻體現的。有一隻首飾是寶藏中唯一一件帶銘文的黃金物件,其銘文為拉丁語的「VTERE FELIX DOMINA IVLIANE」,意為「用者好運,茱莉安夫人」。[53]「utere felix」(也作「uti felix」)是源自羅馬不列顛時期的一個最常見的祝福語,用於祝願好運、幸福和歡樂。[54]

這些首飾可能屬於當時一個富有女性或家族極少佩戴使用的備用品,當時常見的胸針、吊墜、耳環等在寶藏中均沒有出現。帶有寶石的也很少,而當時流行佩戴寶石。大英博物館的羅馬時期英國方面的前高級策展人嘉芙蓮·約翰推測寶藏主人當時佩戴的和心愛的首飾應該沒有被埋藏起來。[55]

銀質物品[編輯]

a short-handled spoon with fine detail marked in the bowl of the spoon of a cat-headed two-legged fish-tailed creature surrounded by fleur de lys
帶有神秘海洋生物的鍍銀天鵝勺

霍克森寶藏寶藏中含有100件白銀和鍍銀英語silver-gilt的物件;當然,由於一些碎片無法計數,這個數字並不十分確切。它們包括:一個躍起雌虎的塑像(它也被稱為霍克森虎,可能是壺或燈的把手),四把胡椒罐,一個杯子,一個瓶子,四個碗,一個小盤子以及98把湯匙和長柄勺。杯子和瓶上都裝飾有類似的莖葉圖案,且瓶上有三條鍍上的波紋線。相比之下,小碗和盤子都是光面的,據推測寶藏的主人應該擁有更多這樣的物品,可能包括在其他窖藏中發現的那種大型盤子。[15]很多物件上帶有局部鍍金強化的紋飾,在當時利用汞來貼金已經很常見了。[56][57]

胡椒罐[編輯]

3 silvery objects, two of recumbent animals (One with prominent horns) and a bust
胡椒罐

霍克森寶藏中共有4隻調料罐(piperatoria),其中被稱為「皇后胡椒罐英語Empress Pepper Pot」一隻刻畫精細的富有婦人或貴族婦女形象的調料罐迅速成名。[note 1]這個婦女的頭髮、首飾和衣着都刻畫得非常精細,一些細節還用鍍金的方式進行了強化。她的左手握着一個捲軸,給人一種教育和財富的印象。寶藏中的其他調料罐,一個是海格力斯安泰俄斯像,一個是山羊,一個是兔子和獵犬。儘管這些調味品罐未必都是裝胡椒的,但它們被分類成了胡椒罐。該寶藏中所有的胡椒罐內部都有一個可以控制底部開孔大小的轉盤。當底部的孔完全打開時,可以用一個漏斗來向裏面填充調味品;而部分打開時,可以通過搖晃來給食物和飲品添加調味品。

一般認為,這些胡椒罐當時最有可能盛放的調味品是黑胡椒,但胡椒僅僅是這些容器盛放的大量昂貴的高級調味品的一種。這些調料罐在同風格的羅馬銀餐具中十分少見,而且根據約翰所稱,霍克森的這些發現「明顯地豐富了該風格的時間範圍、類別和樣品」。[60]1990年代在三個北部省遺址發現的礦化黑胡椒[note 2][62],以及文德蘭達木版英語Vindolanda tablets上採購兩迪納厄斯胡椒的記載,證明了這一時期胡椒的貿易和使用。[63] 同時代的考古遺址中已經發現的香料物種包括芫荽罌粟芹菜蒔蘿夏香薄荷芥菜籽和小茴香。[62][note 3]

其他銀質文物[編輯]

一把手柄紋飾華麗的勺子,在勺柄和勺頭連接處有兩個魚裝的加強,勺柄的末端是一朵像劍柄的花
一把長13 cm(5.1英寸)的長柄勺,帶有凱樂符號和海獸圖案
兩把勺子,勺柄呈錐針狀
兩把針柄勺
勺頭上的基督教標識
勺頭上的基督教標識

霍克森寶藏中出土的銀質物件中有一個母虎形狀的鑄像,重480克(17盎司),頭尾長15.9厘米(6.3英寸)。它原先應該是焊接在什麼器皿上充當手柄用的;在它後爪底下發現了的痕跡,它後爪上還有一個光滑的凹形曲面。[66]審美上,它看起來非常賞心悅目,在後爪平放的時候,它的頭、背、臀、尾形成了一個約45°的蛇形曲線。[67]通過身下的六個乳房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它的性別。它後背裝飾得很仔細,而下面卻完成的很敷衍。[68]它的斑紋使用雙刻線表示的,刻線之間鑲嵌有黑色的烏銀英語Niello,但在多數地方鑲嵌都不是和刻線吻合的。無論是它細長的身子,還是它身上的條紋分佈,都不能明確它的物種;它脊背上有一條沿脊柱從頭部一直延伸到尾根的長條紋,這是虎斑貓而非老虎的特徵。它尾巴上沒有條紋,而且尾巴末梢還像獅子一樣變粗了,這些都不是老虎的特徵,但在羅馬藝術的虎形象中非常常見。[68]

霍克森寶藏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勺子,其中有多達51把的針柄勺,這種小勺的勺頭比較淺,而勺柄很長,手柄從與勺頭連接處開始逐漸變細,最後在末端變成一個尖,當時羅馬人的餐桌還沒有叉子,這種勺子的柄可以用來扎蛋之類的食物。[69]另外,還有23把天鵝勺,這種勺子非常罕見,有一個大而淺的勺頭和短短的鳥頭形勺柄;以及大約20把深圓勺或小勺子和漏勺。許多勺子上都裝飾有抽象圖案,一些還有海豚或奇異海獸的圖案。很多勺子上還飾有基督教標記,如十字架、凱樂符號,以及阿耳法和敖默加符號。正如常見的羅馬銀匙一樣,很多勺子上都有拉丁銘文,一般是主任名字或者祝願主人長壽的祝福語。霍克森寶藏全部銀質餐具上的銘文共計出現了Aurelius Ursicinus、Datianus、Euherius、Faustinus、Peregrinus、Quintus、Sanctus和Silvicola八個人的名字,其中七個是在勺子上,另一個是在杯子上。出現最多的名字是「Aurelius Ursicinus」,它出現在了五把針柄勺和五把長柄勺上。[70]銘文中出現的人是不是都與埋藏寶藏有關,或者當時是否還在世都是未知的。

雖然這些銘文中僅有「[V]IVASINDEO」(vivas in deo)一個是明確與基督教相關的,[71]但其他一些銀匙上的人名後面加一個「vivas」或「vivat」的銘文,在其他羅馬後期寶藏中也被識別為基督徒所用;例如米爾登霍爾寶藏英語Mildenhall Treasure發現的五把勺子,其中三把帶有凱樂符號,而另兩把帶有「vivas」銘文(分別是PASCENTIA VIVAS和PAPITTEDO VIVAS)。[72]祝福語「Vir bone vivas」在塞特福特寶藏英語Thetford Hoard的一把勺子上也曾出現過,但塞特福德寶藏的勺子上大多是其他宗教的銘文。[73]霍克森寶藏中出現的銘文沒有與基督教之外的其他宗教相關的,所以寶藏原來應該來自一個或多個基督教家庭。通常假定帶有凱樂符號的湯匙和帶有「vivas in deo」祝福語的湯匙是在洗禮儀式或聖餐儀式中使用的,但也並不確切。[74]

銀質餐具上的銘文[note 4]
編號 銘文 轉寫 英文翻譯 備註
1994,0408.31 EVHERIVIVAS Euheri vivas "Euherius, may you live" 杯子。人名可能是「Eucherius」或「Eutherius」
1994,0408.81–83 AVRVRSICINI Aur[elius] Ursicini "(property of) Aurelius Ursicinus" 三把勺子
1994,0408.84–85 AVRVRSICINVS Aur[elius] Ursicinus "Aurelius Ursicinus" 兩把勺子
1994,0408.86–88 AVRVRSICINI Aur[elius] Ursicini "(property of) Aurelius Ursicinus" 三把針柄勺
1994,0408.89–90 AVRVRSICINI Aur[elius] Ursicini "(property of) Aurelius Ursicinus" 兩把針柄勺,帶有凱樂符號和阿耳法和敖默加符號
1994,0408.101–102 PEREGRINVS VIVAT Peregrinus vivat "Peregrinus, may he live" 兩把勺子
1994,0408.103–105 QVISSVNTVIVAT Quintus vivat "Quintus, may he live" 三把勺子,銘文有錯誤,正確的應該為「QVINTVSVIVAT」
1994,0408.106 PEREGRINI Peregrini "(property of) Peregrinus" 針柄勺
1994,0408.107–110 SILVICOLAVIVAS Silvicola vivas "Silvicola, may you live" 一套四把的針柄勺
1994,0408.115 PER PR Per[egrinus] Pr[imus] ? "Peregrinus Primus" 勺子
1994,0408.116 FAVSTINEVIVAS Faustine vivas "Faustinus, may you live" 勺子
1994,0408.117 VIRBONEVIVAS Vir bone vivas "Good man, may you live" 勺子
1994,0408.122 [V]IVASINDEO Vivas in deo "May you live in god" 針柄勺
1994,0408.129 SANC Sanc[tus] "Sanctus" 針柄勺
1994,0408.133 DATIANIAEVIVAS Datiane vivas "Datianus, may you live" 針柄勺,銘文有錯誤,正確的應該為「DATIANEVIVAS」
兩件洗漱用品:一件為鶴的形狀;另一件帶空槽的原來可能是化妝刷
沒有銘文的餐具上的符號
編號 符號 備註
1994,0408.52–61 凱樂符號 長柄勺
1994,0408.91–100 十字架 勺子
1994,0408.118–119 凱樂符號、阿耳法和敖默加符號 勺子
1994,0408.135 凱樂符號 勺子

還有一些功能不確定的洗漱用小物件,其中一些可能是簽,另一些可能是刮刀,還有三支的末端有空槽,可能是刷子的柄。這些物件最可能是用來清潔牙齒或化妝用的,但也存在其他可能性。[75]

所有銀器的平均純度為96%,雜質主要是銅和少量的,但也有等金屬的存在。鋅可能是在製作是隨着黃銅而加入進去的,而鉛、金和鉍等可能是存在於銀礦石中的。[76]

鐵器和有機材料[編輯]

寶藏中發現的鐵器幾乎都是從外木箱的遺骸中發現的,有鐵環、鐵鏈、合頁等,還有些可能是鎖的構件。[77]

有機材料幾乎沒有隨寶藏保存下來,因為多數硬幣和寶物是被發現者倉促發掘的,而且可能之前就被農作活動給擾動了。霍克森寶藏中發掘的有機材料包括骨質、木質和其他植物材料,以及皮革等。還發現了一些圓柱形有蓋象牙聖體盒英語pyxis (pottery)的碎屑和大量的骨質碎片。金屬物件的附着的木質碎屑屬於原產於不列顛的九種不同樹種,外箱鐵質連接件上的木質痕跡證明箱子原本是用橡木製作的。銀鎖和合頁是出自兩個小木盒或首飾盒,一個是櫻桃木的,另一個是杉木的。[78]在銀碗之間用來襯墊的麥秸和亞麻布的痕跡也有一些保留了下來。[79]發現的皮革則退化嚴重無法辨識了。

出土文物的科學分析[編輯]

1992年底和1993年初,考威爾和胡克出於法醫勘驗的要求用X射線熒光光譜儀對寶藏進行了初步的金相分析。所有29件黃金首飾都進行了分析,發現了銀和銅的存在。結果符合當時用銅來使銀器硬化的常見做法。一個曾修過的碗顯示有汞基焊接的痕跡。[56]

黃金鏤空大臂釧的背面有赤鐵礦的痕跡,這可能是用作紅色點綴的。[80]這是該技術在羅馬珠寶上已發現和記載的最早的應用實例。 [81]鍍金項目上顯示有汞的存在,證明了汞鍍金技術的使用。[56]銀質母虎雕塑身上的黑色鑲嵌則展示了黑金英語Niello技術,但並不是硫化銀,而是硫化鉛[81]體鏈上的石榴石和紫水晶鑲嵌槽,以及推定為珍珠的鑲嵌位置處發現了作為粘合劑或填料的元素。[81]

埋藏和歷史背景[編輯]

霍克森寶藏被埋藏於以羅馬當局的全省崩潰為標誌的不列顛大動盪時期,當時羅馬軍隊大部分都撤離了英語End of Roman rule in Britain,而盎格魯-撒克遜人發起了第一波入侵高潮。[82]五世紀之交,為應對西哥特人對意大利的攻擊,斯提里科將軍將拉埃提亞高盧不列顛尼亞的羅馬軍隊統統召回了。[83]在斯提里科阻擋了西哥特人攻擊的時候,面對於406年跨越冰封的萊茵河而蔓延到高盧的蘇維匯人奄蔡人汪達爾人,西部省份完全處於毫無防禦的狀態。留着不列顛的羅馬軍隊害怕入侵者穿過海峽,選了一系列的帝王來領導他們防禦。

幾個月內,前兩個皇帝就被不滿的士兵處死了,但自稱「君士坦丁三世」的第三任皇帝率軍渡過英倫海峽去高盧爭奪羅馬皇帝之位。他在高盧戰勝了「蠻人」之後,411年被忠於霍諾留的部隊擊敗並殺害。[84]同時,君士坦丁的離開將不列顛暴露在了撒克遜愛爾蘭的入侵之下。[85]

410年之後,羅馬歷史幾乎沒有提供在英國發生的事件的信息。[86]下一年代的聖耶柔米410年之後的不列顛描述稱「盛產暴君之省」,[87]這表明了不列顛在應對撒克遜等的入侵之時,中央統治的崩潰和地方領導人的崛起。452年,一個高盧編年史作者說那幾十年裏「已經遭受了各種災難和不幸的不列顛人在撒克遜人的攻擊下人口減少了一半」。[88]

埋藏[編輯]

到底是誰埋藏了霍克森寶藏,又為什麼埋藏了這批寶藏,可能永遠都無從得知了。然而,窖藏本身和它所處的環境則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線索。該窖藏明顯是被精心藏好的,與其他的建築物都有一定的距離。[89]窖藏中的寶物可能僅僅是窖藏主人或主人們所擁有的財富的一部分,很多常見首飾和米爾登霍爾寶藏英語Mildenhall Treasure中所發現的那種大型餐具都沒有發現。任何擁有霍克森寶藏如此多寶物的人都不會缺少那些常見首飾和大型餐具,而且擁有這個窖藏的人肯定還擁有土地牲畜建築家具服裝等財物。霍克森寶藏至少是某個富人的一部分財富,而且可能是一個極其富有的家族的一小部分財富。[90]

文物上「Aurelius Ursicinus」和「Juliane」等名字的出現不能說明他們曾擁有過寶藏的其他部分,也不能說明它埋藏的時間。[91][92]歷史材料中沒有一個不列顛的「Aurelius Ursicinus」是符合的。而據222年至235年的記載,羅馬禁衛軍中有一位名為「Marcus Aurelius Ursicinus」的人,四世紀末五世紀初的士兵或軍官更可能取一個羅馬式的名字「Flavius」,而非「Aurelius」。湯林曾推測「『Aurelius Ursicinus』聽起來是個老派的名字;它比較合適的一個外省的地主,而非一個軍官或政府官員」。[93][93]

對於霍克森寶藏為什麼被埋藏,有着一系列的推論。一種推論認為這個窖藏代表了為保護財產安全的努力,可能是為了應對羅馬屬不列顛在五世紀初眾多劇變中的一個。但這也並不是唯一的推論。[94]考古學家Peter Guest認為這些寶藏被埋藏是因為它們是一個禮物交換體系的部分,並且因為不列顛從羅馬帝國分離,他們就不再需要了。[95]還有一種假設是霍克森寶藏是一次搶劫的獲利,為了防止被發現而埋了起來。[91]

羅馬後期寶藏[編輯]

出自米爾登霍爾寶藏英語Mildenhall Treasure的四世紀「大盤」,霍克森寶藏中所缺少的大型銀質餐具的一個例子[96],而一般認為窖藏主人也擁有此類東西[15]

出土的寶藏中,很多都是出在350年至450年的這一個世紀,而且幾乎都是出自羅馬的邊疆地區。[97]這些寶藏各有不同,但很多都有霍克森寶藏所缺少的大型銀質餐具,如盤子、壺、罐、碗和杯子等,這些餐具多是光面的,但也有很多是裝飾華麗的。[97]沙福郡米爾登霍爾寶藏英語Mildenhall Treasure中放有三十件四世紀末的銀質餐具,很多體型碩大而且紋飾華美,例如「大盤」。[98]劍橋郡沃特牛頓寶藏英語Water Newton Treasure要小一點,但它是最早帶有明確的基督教性質的寶藏,明顯曾屬於一個教堂;[99]各種藏品中可能包括一些是英國製作的。這兩個同樣出土於東盎格利亞大型寶藏也出自於四世紀末,而且同樣收藏於大英博物館。[100]奧古斯塔勞力卡遺址的凱澤勞斯特寶藏中有257件文物。[101]羅馬的埃斯奎利諾寶藏英語Esquiline Treasure顯然來自四世紀末的一個富裕的羅馬家庭,有包括「Casket of Projecta」在內的很多大型文物。[102]

米爾登霍爾、凱澤勞斯特和埃斯奎利諾寶藏都有許多大型餐具,而像在塞特福德英語Thetford Hoard博蘭發現的幾乎都是硬幣、首飾和小型餐具的寶藏可能是異教徒的還願祭品英語Votive offering[103]蘇格蘭特拉勃萊因勞英語Traprain Law的一個寶藏中所含有的切割、摺疊的銀片則說明它僅由其金屬本身來體現價值的,可能是搶劫的戰利品。[104]

當地情況[編輯]

發現寶藏的霍克森村坐落在東盎格利亞的沙福郡。霍克森雖然不大,但曾有一個羅馬貴族莊園,在霍克森西北3.2千米的斯科爾英語Scole有一個地處兩條羅馬古道交匯處的1世紀到4世紀的羅馬居民點。一條是從溫塔愛西尼拉姆英語Venta Icenorum凱斯托聖埃德蒙)到卡姆羅多努英語Camulodunum高車士打)和倫蒂尼恩羅馬)的派伊古道英語Pye Road(今A140路英語A140 road)。[10][105][106]

這個地圖顯示了霍克森村和艾鎮之間的寶藏,一條穿過地圖的羅馬古道和斯科爾定居點的位置
霍克森寶藏 1992年發現
霍克森寶藏
1992年發現
艾鎮(英語:Eye, Suffolk)寶藏 1781年發現
艾鎮英語Eye, Suffolk寶藏
1781年發現
寶藏附近是斯科爾的一個羅馬定居點,和艾鎮的一個早一點的寶藏;紅線表示的是一條羅馬古道(派伊古道英語Pye Road

1994年的發掘表明發現寶藏的田地在青銅時代早期就已經被清理出來用作農耕和居住了。發現點附近的一些居民活動發生於公元前一千年的上半葉,[21]但附近並沒有羅馬建築的痕跡。發現寶藏的這片地在古羅馬初期可能也是用來耕種的,但附近四世紀硬幣的缺失則表明後來它可能曾被用作牧場或恢復成林地。[21]

霍克森寶藏並不是該地區發現的唯一的羅馬窖藏。1781年,幾個工人在斯科爾英語Scole南方4.8千米的艾鎮英語Eye, Suffolk克林特農場(Clint Farm)的河邊挖出了一個盒子。盒子中有羅馬皇帝瓦倫斯瓦倫丁尼安一世格拉提安瓦倫丁尼安二世阿卡狄奧斯霍諾里烏茲年間的大約600枚羅馬金幣。[107]雖然艾鎮寶藏是在不列顛發現的最大的羅馬金幣寶藏,但這些硬幣已流散而無法輕易分辨出來了。[108]因此艾鎮寶藏和霍克森寶藏距離雖近,但之間的關係已無從知曉。[109]

霍克森寶藏發現後不久,就有猜測勺子上刻着的名字「Faustinus」可能就是《安敦寧遊記英語Antonine Itinerary》中記載的「烏茲蒂尼莊園」(Villa Faustini)。[110]烏茲蒂尼莊園的具體位置是未知的,但由於它是高車士打之後的第一站,所以它應該就在派伊古道上,一個最可能的地點就是幾英里外的霍克森村。這種早期推論已經被否定了,因為「Faustinus」是當時的一個常見名字,而且只出現在寶藏中的一把勺子上。[110]此外,用寶藏中個別物品上的銘文來確定整個寶藏的所有者的邏輯是有缺陷的。[92]因為寶藏中硬幣的年份大多在394年至405年之間,[111]所以也有推測認為它屬於一個在368年至369年間跟隨狄奧多西烏茲伯爵來到不列顛,在407年又隨君士坦丁三世離開的一個軍人家庭。[92]

收購、展出和影響[編輯]

箱內文物佈局的復原,49室常設展出

大英博物館在1994年4月獲得了這個寶藏。[1]由於博物館當時的整個購買基金僅有140萬英鎊,[22]因此不得不在國家遺產紀念基金會英語National Heritage Memorial Fund、國家藝術藏品基金會(今藝術基金會)和蓋蒂信託英語J. Paul Getty Trust等捐助者的幫助下收購該寶藏。[1]在這些捐助者的幫助下,博物館籌得了收購所需的175萬英鎊。[4][17]

大英博物館得到該寶藏後,其文物的展出就幾乎沒有停過。而且早在1993年9月,就曾為回應公眾關注而在大英博物館展出過部分文物。1994年至1995年,寶藏中的很多文物在葉士域治博物館英語Ipswich Museum展出。1997年後,多數重要文物都在大英博物館的新設的一間更大的羅馬不列顛展廳(即49室)中常設展出,[1]它們與幾乎同時期的塞特福特寶藏英語Thetford Hoard在一起,與米爾登霍爾寶藏英語Mildenhall Treasure相鄰,米爾登霍爾寶藏中有着霍克森寶藏缺少的大型銀器類型。在2003年英格蘭及威爾斯五座城市的巡迴展覽《寶藏:發現我們的過去》中展出了很多霍克森寶藏的文物。為了這次巡迴展覽製作了一個有機玻璃復原模型,用來展示不同文物在箱盒中的分佈,後來這個模型與文物一道成了倫敦常設展覽的一部分。[1]

霍克森寶藏中所有硬幣的全面研究成果由皮特·格斯特在2005年出版,[112]其他種類的由嘉芙蓮·約翰在2010年出版。[113]BBC電視台2003年電視紀錄片英語Television documentary我們的十大寶藏英語Our Top Ten Treasures》中,該寶藏位列第三,該片中有發現者艾力·勞斯的影像。[114]寶藏中的「皇后」胡椒罐被選為2010年《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100件文物中的第40件。[3]

霍克森寶藏的發現和挖掘極大地加深了考古和金屬探測之間的聯繫。勞斯的及時上報和幾乎不受干擾的挖掘使專業發掘成為可能,這讓考古學家們非常高興。金屬探測者們則注意到了勞斯的貢獻受到了考古界的認可。[8]1996年寶藏法案英語1996 Treasure Act的頒佈促使更多的寶藏被提供給考古學家,該法案使土地所有者獲得了同發現者同樣的權利。[18]通過金屬探測器發現霍克森寶藏的方式及其廣泛的宣傳,促進了寶藏相關的法律的修改。[18][115]

註解[編輯]

  1. ^ 在挖掘時,皇后胡椒罐的形象與古典時代晚期青銅衡(秤砣)上的婦女形象相近。它們最初被錯認為是「皇后」,近年來,由於不能準確的描述秤砣上的形象,「皇后」一詞已經被捨棄了。雖然胡椒罐上的形象與其說是「皇后」,稱「夫人」更確切一些,但儘管這個形象已經不被認為是皇后,「皇后胡椒罐」的名字卻一直被廣泛使用。[58][59]
  2. ^ 嘉芙蓮·約翰列出了三個類似的雕塑胡椒罐做比較,一個來自高盧的紹爾斯,一個來自普列文,最後一個可能來自黎巴嫩。[61]
  3. ^ 其他香料的貿易證據還包括羅馬時期的食譜和法律文書,《限制最高價格法》中提到了番紅花白豆蔻和胡椒。該法令(ch 34.67)規定(長)胡椒的最高價格為每磅800迪納厄斯(該法令中還規定黃金的最高價格為72000迪納厄斯/磅)。相對比地是,老普林尼於公元77年至79年所著的《博物志》(bk 12.28-9)中給出的價格是,長胡椒每磅15迪納厄斯,白胡椒每磅7迪納厄斯,黑胡椒每磅4迪納厄斯,其中的差異是在這幾十年裏的通貨膨脹所引起的。[64][65]
  4. ^ 根據羅渣·湯林(Roger Tomlin)的銘文分析,和Johns 2010,第165–173, 263–264.頁的一份分析

參考[編輯]

腳註
  1. ^ 1.0 1.1 1.2 1.3 1.4 Johns 2010,第4頁
  2. ^ 2.0 2.1 Johns & Bland 1994,第169頁
  3. ^ 3.0 3.1 BBC – A History of the world – Object: Hoxne pepper pot. BBC. [2010-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31). 
  4. ^ 4.0 4.1 Goodwin, Stephen, Plan to extend protection for buried treasure, The Independent, 1996-03-09 [2010-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1) 
  5. ^ Birley 2005,第458頁
  6. ^ Johns & Bland 1994,第173頁
  7. ^ 7.0 7.1 7.2 7.3 Bland & Johns 1993b,第152–157頁
  8. ^ 8.0 8.1 8.2 Johns 2010,第2頁
  9. ^ 9.0 9.1 Johns 1996,第217頁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Roman Grey Literature Stage 1 Database. Archaeology Data Service. [201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3). 
  11. ^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database, "hammer", Registration:1994,0408.410 , accessed July 21, 2010
  12. ^ Kennedy, Maev. Golden hoard and silver too at British Museum. The Guardian. 2003-11-15 [2010-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9). 
  13. ^ Johns 2010,第13頁
  14. ^ Johns 2010,第14頁
  15. ^ 15.0 15.1 15.2 Johns 2010,第61頁
  16. ^ Goo 2002,第40頁
  17. ^ 17.0 17.1 Bland & Johns 1993a,第7頁
  18. ^ 18.0 18.1 18.2 Gilcrist, Andrew. There's gold in them there hills. The Guardian. 2003-11-17 [2010-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9). 
  19. ^ Frend, p. 389
  20. ^ Home Farm, Hoxne. Archaeology Data Service. [2010-06-23]. [失效連結]
  21. ^ 21.0 21.1 21.2 21.3 Johns 2010,第16頁
  22. ^ 22.0 22.1 Johns & Nov/Dec 1993,第22頁
  23. ^ Johns 2010,第162–163頁
  24. ^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database, "coin", Registration:1994,0401,0067.1 , accessed July 21, 2010
  25. ^ Johns & Bland 1994,第17頁
  26. ^ The Frome Hoard. Portable Antiquities Scheme. [2010-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2). 
  27. ^ Banche dati. CNR->Istituto ITABC. [2010-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1). 
  28. ^ Abdy 2002,第32–43頁
  29. ^ Guest 2005,第40頁
  30. ^ Guest 2005,第124頁
  31. ^ Guest 2005,第102, 108頁
  32. ^ Guest 2005,第39, 41 & 43頁
  33. ^ Guest 2005,第39, 43頁
  34. ^ Kent & Carson 1994,第144–145 & 347–348頁
  35. ^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database, "coin", Registration:1994,0401,0753.1 , accessed July 21, 2010
  36. ^ 36.0 36.1 Guest 2005,第93–95頁
  37. ^ Guest 2005,第39頁
  38. ^ 38.0 38.1 38.2 Guest 2005,第110頁
  39. ^ Guest 2005,第112頁
  40. ^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database, "body chain / mount / coin", Registration:1994,0408.1 , accessed July 21, 2010
  41. ^ Bland & Johns 1993b,第20頁
  42. ^ Johns 2010,第56頁
  43. ^ Johns 2010,第25頁
  44. ^ Johns 2010,第182頁
  45. ^ 45.0 45.1 Johns 2010,第25–30頁
  46. ^ Johns 2010,第25–26頁
  47. ^ Johns 2010,第212頁
  48. ^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database, "breast-chain", Registration:1916,0704.1 , accessed July 21, 2010
  49. ^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database, "bracelet", Registration:1994,0408.29 , accessed July 21, 2010
  50. ^ Johns 2010,第165頁
  51. ^ Johns 2010,第30–32頁
  52. ^ Johns 2010,第34頁
  53. ^ 53.0 53.1 Johns 2010,第42–53頁
  54. ^ Raybould 1999,第140頁
  55. ^ Johns 2010,第57–59頁
  56. ^ 56.0 56.1 56.2 Cowell and Hook, The analysis of the metal artefacts, pp. 175–184 in Johns (2010)
  57. ^ Johns 2010,第185–186頁
  58. ^ Johns 2010,第7頁
  59. ^ McClanan 2002,第60頁
  60. ^ Johns 2010,第80頁
  61. ^ Johns 2010,第76–92頁
  62. ^ 62.0 62.1 Cool 2006,第64–65頁
  63. ^ Bowman & Thomas 1994,第135頁
  64. ^ Crawford & Reynolds 1979,第207頁
  65. ^ Mango 2009,第280頁
  66. ^ Johns 2010,第61–64頁
  67. ^ Johns 2010,第64, 186頁
  68. ^ 68.0 68.1 Johns 2010,第62頁
  69. ^ Faas 2002,第74頁
  70. ^ Johns 2010,第166–173頁
  71. ^ Johns 2010,第167–171頁
  72. ^ Watts 1991,第155頁
  73. ^ Watts 1991,第146–147頁
  74. ^ Raybould 1999,第139頁
  75. ^ Johns 2010,第165–173頁
  76. ^ Johns 2010,第178頁
  77. ^ Johns 2010,第159–163頁
  78. ^ Johns 2010,第13–15頁
  79. ^ Johns 2010,第95頁
  80. ^ Johns 2010,第187頁
  81. ^ 81.0 81.1 81.2 La Niece, Roman gold- and silversmithing and the Hoxne treasure, pp. 185–188 in Johns (2010)
  82. ^ Campbell, John & Wormald 1991,第13–16頁
  83. ^ Snyder 1998,第18, 269頁
  84. ^ Snyder 1998,第19–21頁
  85. ^ Snyder 1998,第24–25頁
  86. ^ Snyder 1998,第30頁
  87. ^ Snyder 1998,第98頁
  88. ^ Snyder 1998,第36頁
  89. ^ Johns 2010,第201頁
  90. ^ Johns 2010,第205頁
  91. ^ 91.0 91.1 Johns 2010,第206頁
  92. ^ 92.0 92.1 92.2 Warner 1996,第58頁
  93. ^ 93.0 93.1 Johns 2010,第168頁
  94. ^ Johns 2010,第205, 208頁
  95. ^ Guest 2005,第31頁
  96. ^ Painter & Kent 1977,第33頁.
  97. ^ 97.0 97.1 Painter & Kent 1977,第18–19頁
  98. ^ Painter & Kent 1977,第33–39頁
  99. ^ Painter & Kent 1977,第29–33頁
  100. ^ Potter & Johns 1992,第130頁
  101. ^ Painter & Kent 1977,第40–41頁
  102. ^ Painter & Kent 1977,第44頁
  103. ^ Guest 2005,第21頁
  104. ^ Ritchie & Ritchie 1981,第143頁
  105. ^ Johns 2010,第9頁
  106. ^ Warner 1996,第38頁
  107. ^ Robertson 2000,第404頁
  108. ^ Abdy 2002,第58頁
  109. ^ Johns & Bland 1994,第166頁
  110. ^ 110.0 110.1 Warner 1996,第59頁
  111. ^ Bland & Johns 1993b,第4頁
  112. ^ Guest 2005
  113. ^ Johns 2010
  114. ^ Staff. Top ten treasures announced. BBC News. 2003-01-02 [2010-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30). 
  115. ^ The Treasure Act 1996 Code of Practice (2nd Revision) (PDF).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2010-07-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0-07-14). 
資料來源
  • Abdy, Richard, Romano-British coin hoards, Shire archaeology, No. 82, Shire, 2002, ISBN 978-0-7478-0532-8. 
  • Birley, Anthony Richard, The Roman government of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19-925237-4. 
  • Bland, Roger; Johns, Catherine, Hoxne, Current Archaeology, October–December 1993a, (136), ISSN 1745-5820. 
  • Bland, Roger & Johns, Catherine, The Hoxne treasure :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3b, ISBN 978-0-7141-2301-1. 
  • Bowman, Alan K. & Thomas, James D., The Vindolanda writing-tablets,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4, ISBN 978-0-7141-2300-4. 
  • Campbell, James; John, Eric & Wormald, Patrick, The Anglo-Saxons, Penguin Books, 1991, ISBN 0-14-014395-5. 
  • Cool, H. E. M., Eating and drinking in Roman Brit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521-00327-X. 
  • Crawford, Michael Hewson & Reynolds, Joyce Maire, The Aezani copy of the Prices Edict, Bonn, 1979, OCLC 638446760. 
  • Faas, Patrick, Around the Roman Table,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ISBN 978-0-312-23958-9. 
  • Frend, William H. C., 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Christianity, Fortress Press, 1997, ISBN 978-0-8006-3117-8. 
  • Goo, S. H., Sourcebook on land law 3, Routledge, 2002, ISBN 978-1-85941-188-9. 
  • Guest, Peter S. W., The late Roman Gold and Silver Coins from the Hoxne Treasure,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5, ISBN 978-0-7141-1810-9. 
  • Johns, Catherine & Bland, Roger, The Hoxne Late Roman Treasure, Britannia (vol. 25), 1994, ISSN 0068-113X, JSTOR 526995, OCLC 486318148. 
  • Johns, Catherine, The Hoxne Hoard, Minerva 4 (6), Nov–Dec 1993, 4 (6): 22–25, ISSN 0957-7718. 
  • Johns, Catherine, The jewellery of Roman Britain: Celtic and classical traditions, Routledge, 1996, ISBN 978-1-85728-566-6. 
  • Johns, Catherine, The Hoxne Late Roman Treasure: Gold Jewellery and Silver Plate, British Museum Press, 2010, ISBN 978-0-7141-1817-8. 
  • Kent, J.P.C. & Carson, R.A.G., Roman Imperial Coins Vol. X: The divided empire and the fall of the Western parts, Spink and Sons, 1994, ISBN 0-907605-43-5. 
  • Mango, Marlia Mundell, Byzantine trade, 4th–12th centuries: the archaeology of local,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 papers of the thirty-eighth Spring Symposium of Byzantine Studies, St John's College, University of Oxford, March 2004, Ashgate Publishing, 2009, ISBN 978-0-7546-6310-2. 
  • McClanan, Anne L., Representations of Early Byzantine Empresses: Image and Empire,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ISBN 0-312-29492-1. 
  • McFadden, Christine, Pepper : the spice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over 100 recipes, over 3000 years of history, Absolute, 2007, ISBN 1-904573-60-6. 
  • Painter, Kenneth S. & Kent, John, Wealth of the Roman world : gold and silver AD 300–700, British Museum, 1977, ISBN 978-0-7141-0062-3. 
  • Potter, Timothy W. & Johns, Catherine, Roman Brita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ISBN 0-520-08168-4. 
  • Raybould, Marilynne E., A Study of Inscribed Material from Roman Britain: An Inquiry Into Some Aspects of Literacy in Romano-British Society, Archaeopress, 1999, ISBN 978-0-86054-986-4. 
  • Ritchie, J. N. G.; Ritchie, Anna, Scotland : Archaeology and Early History, Ancient peoples and places 99, Thames and Hudson, 1981, ISBN 978-0-500-02100-2. 
  • Robertson, Anne S., Hobbs, Richard , 編, An Inventory of Romano-British Coin Hoards, Royal Numismatic Society, 2000, ISBN 0-901405-48-5. 
  • Snyder, Christopher A., An Age of Tyrants: Britain, AD 400–600,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271-01780-5. 
  • Tomber, Roberta, Indo-roman trade : from pots to pepper, Duckworth, 2009, ISBN 978-0-7156-3696-1. 
  • Warner, Peter M., The origins of Suffolk: Volume 1 Origins of the Shir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7190-3817-4. 
  • Watts, Dorothy, Christians and Pagans in Roman Britain, Taylor & Francis, 1991, ISBN 978-0-415-05071-5.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