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音樂和人工智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眾所周知,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已經影響了醫療診斷股票交易、機械人控制,以及其他諸多領域。在音樂領域,人工智能或許還不太盛行,然而,長期以來,人工智能和音樂 (AIM) 一直是許多人工智能研討會的共同主題,包括國際計算機音樂會議、計算學會會議、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議等等。當前,這個領域的研究範圍涵蓋了音樂創作表演、理論、數字聲音處理等諸多課題。

幾種使用人工智能來製作音樂的音樂軟件已經開發出來。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人工智能算法能夠根據獲得的信息進行學習,例如計算機伴奏技術,它能夠傾聽和跟隨人類表演者,從而實現同步演奏。 人工智能還推動了所謂「交互式作曲技術」的發展,此技術能夠讓 計算機根據現場音樂家的表演進行即時作曲。

此外,還存在其他幾種音樂人工智能程序,廣泛應用於音樂的創作、製作、表演、營銷、消費等諸多過程中。

歷史[編輯]

1960 年,俄羅斯研究員 R. Kh. Zaripov 發表了全球第一篇這個領域的論文,主題為使用計算機(Ural-1)通過算法進行音樂創作。

1965 年,雷·庫茲韋爾 (Ray Kurzweil) 發佈了由電腦創作的鋼琴作品。計算機能夠識別各種樂曲模式,然後據此創作出新的旋律。這台電腦在史蒂夫·艾倫的「我有一個秘密」節目中首次亮相。

1997 年,人工智能程序「音樂智能實驗」 (EMI) 在模仿巴赫風格進行創作時,做出了勝過人類作曲家的優異表現。

軟件應用[編輯]

互動樂譜[編輯]

電腦伴奏(卡內基·梅隆大學)[編輯]

查克(Chuck)[編輯]

墨菲斯(Morpheus)[編輯]

愛娃(AIVA)[編輯]

AIVA於 2016 年 2 月在盧森堡創建,其背後的算法基於深度學習架構,是一個為任何類型的媒體製作配樂的程序。其代表作,有單曲《身處邊緣》(On the Edge)、《愛症》(Love Sick) ,專輯 《我是AI》(I am AI)。

參看[編輯]

延伸閱讀[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