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來西亞種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國家。在馬來西亞生活的三大主要種族,即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已經在這片土地上定居了五個世紀。不僅如此,馬來西亞還是約80個民族的家園,尤其是東馬,其中包括峇峇娘惹、卡達山杜順和伊班。

各族[編輯]

馬來人[編輯]

馬來人的傳統服裝有馬來裝、可峇雅、古籠裝、紗籠布和宋谷。每逢過年過節,馬來人都會穿上它們。除此之外,馬來人的食物有叻沙、藍花椰絲糕、余甘子、千層糕、椰漿飯等等。 不僅如此,馬來人獨特的遊戲有沖格 、陀螺、馬來風箏等。一般在馬來人的各種場合都能看到他們用磅邦里巴納鼓短頸琵琶演奏各種音樂。馬來人一般也會過節。開齋節是全穆斯林慶祝齋月結束的節日,在伊斯蘭曆閃瓦魯月的第一天(10月1日)。開齋節這天,穆斯林一般很早起床,早祈禱後就可以吃一些東西,象徵齋月結束。然後到清真寺去聆聽教長吟誦古蘭經,再集體朝着麥加的方向依禮敬拜。這一天穆斯林還會拜訪親友,互相擁抱問候,恢復朋友和親友之間的聯繫。穆斯林在這一天都穿節日衣服,喜氣洋洋。開齋節不僅是齋月的結束,而且是感謝阿拉(真主)使他們信仰更加堅定。是和平歡樂的節日。 從有伊斯蘭曆就有開齋節,第一次開齋節是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家人朋友親自慶祝的。開齋節對穆斯林的重要性相當於華人的農曆新年節日。哈芝節是為了紀念先知易卜拉欣基督教翻譯為亞伯拉罕)忠實執行真主阿拉的命令,打算獻祭自己的兒子易司馬儀基督教翻譯成以實瑪利),在安拉的寬免下,又用羊羔代替的這一事件。馬來人的舞蹈主要有劍舞、盤舞和蠟燭舞。

在馬來西亞,馬來人一般都只信仰伊斯蘭教。根據「馬來西亞憲法」第160條,馬來人在出生時就會自動成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馬來人文化中佔據著主導的地位和核心地位,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很普遍。穆斯林婦女通常穿戴着伊斯蘭頭巾(tudung hijab),但不會因為沒穿戴頭巾而受到懲罰。有一些機構強制穆斯林婦女穿着頭巾,如國際伊斯蘭大學。馬來人一般都以馬來語交流,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稱為馬來西亞語,一種標準化的馬來語

華人[編輯]

歷史[編輯]

馬來西亞華人,亦稱大馬華人、馬華,是馬來西亞三大民族之一,佔馬來西亞公民的22.6%[1][2]。現今主要分佈於吉隆坡(首都)、喬治市(檳城州)、大山腳(檳城州)、怡保(霹靂州)、芙蓉森美蘭)、新山柔佛州)、古晉砂拉越州)和亞庇沙巴州)等各大城市。[3]

華人移民到馬來西亞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此後的時期中國與馬來群島也已有頻密的商業與文化交流[4],直至元代,更是有了中國人在此地定居的明確記錄[5]明朝時的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也多次在馬六甲停留,不少中國人便留下來與當地婦女通婚,於當地定居繁衍。當這些通婚華人的後裔由於海禁、交通不便等因素而和中國關係遙遠,甚至漸漸斷絕與中國的關係,與本地文化融合,自此便形成一支新民族,即峇峇娘惹

而華人大規模移居馬來群島則是始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彼時清朝戰敗,不得已簽下《北京條約》,開了允許中國人到海外工作的先河。當時的英國正急需大量勞動力開發馬來半島這塊殖民地,再加上蒸汽船的發明、清末的饑荒與人禍,便使大量中國人南下東南亞,尤其是到馬來半島處謀生。

這些南來的華人一般通過兩種方式抵達馬來亞,一是以契約勞工制前來者,一是以血緣宗親網絡前來者。前者多是被以欺騙、誤導而簽下契約,甚至被綁架而來到馬來亞,其待遇也極差,因此被稱為「賣豬仔」。他們往往是乘搭汽船來到馬來亞,船上因為乘客眾多而無比擁擠,甚至僅有立足之地,且環境污穢。到了目的地後,不僅契約條件大多不被執行,而且還會被以極度剝削方式強迫工作。他們一般擔任危險、辛苦的礦工膠工等。後者則多是因為與已在當地的華人親戚有關係而來到馬來亞,一般擔任店員、橡膠園管事等工作。這些人就成為如今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的祖先。

在東馬一帶,還有許多華人是以鄉、族為單位的大規模遷移。這是源於1913年英屬北婆羅州政府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之《英屬北婆羅州招殖華民條款》。在這份條約下,一些中國北方人也遷移到了馬來西亞,其中最出名的是「天津村」。

直到二戰後的冷戰時期,當時資本主義集團社會主義陣營意識形態的鬥爭與衝突極其緊張,恰逢馬來亞共產黨發起武裝鬥爭,於是英殖民政府便收緊移民條例,使華人來馬的移民潮逐漸減少直至停止。此後,華人參與了馬來亞獨立運動,與其他種族攜手建立了馬來西亞,並在此地繁衍開來。

馬來西亞於1969年五一三事件後,獨尊土著(馬來人)的新經濟政策大行其道,對華人及其他種族造成了不平等的待遇,讓不少華人掀起再移民的風潮,大量華人人才移民往海外,數量據估達上百萬人[6][7][8]。他們大多遷往新加坡澳洲紐西蘭英國加拿大等國[9]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2023年大马华裔人口占比率预计下降至22.6%.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Oriental Daily News. 2023-08-01. 
  2. ^ 统计局:土著增至70.1% 华裔比例降至22.6%.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Sin Chew Daily Malaysia. 2023-07-31. 
  3. ^ 存档副本 (PDF). [2011-10-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1-13). 
  4. ^ 許雲樵南洋史》165頁
  5. ^ 朱傑勤著 《東南亞華僑史》 第四節 《元明時代中國人在東南亞各國的活動》 中華書局 15頁
  6. ^ 文平強《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比例下降:事 實 與 響 應》
  7. ^ 康曉麗《戰後馬來西亞華人再移民:數量估算與原因分析》 載於《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2年9月第三期 37頁
  8. ^ 【独家】多达186万大马人在海外工作 政府加强力度吸引人才回流.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Oriental Daily News. 2023-07-22. 
  9. ^ 康曉麗《戰後馬來西亞華人再移民:數量估算與原因分析》 載於《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2年9月第三期 38-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