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5衝鋒槍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MP35
Maschinenpistole 35
褒曼MP35的延長彈匣和彈匣盒
類型衝鋒槍
原產地 德意志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35—1944年
使用方參見使用國
參與戰爭/衝突
生產歷史
研發者埃米爾·褒曼
研發日期1932年
生產商
生產日期1935—1944年
衍生型
基本規格
重量空槍:4.24公斤(9.35
長度840毫米(33.07
槍管長度

子彈9×19毫米帕拉貝倫彈
口徑9.02毫米(.355吋)
槍管1根,線膛,外圍由穿孔式隔熱罩所包覆,槍口具有制退器補償器
槍機
發射模式半自動英語Semi-automatic firearm全自動,可選射
射速~540發/分鐘
槍口初速~365米/秒(1,197.51呎/秒
有效射程>150-200(164.04-218.72,492.13—656.17
供彈方式20、24、32發可拆卸式彈匣
瞄具機械瞄具:金屬缺口式照門(可調節)和準星

MP35(德語:Maschinenpistole 35,意為:35型衝鋒槍)是一款由納粹德國生產的衝鋒槍,在二戰以前和期間被德國國防軍武裝親衛隊德國警察所採用。它在1930年代初由埃米爾·褒曼特奧多爾·褒曼的兒子)所研發,並且由蘇爾褒曼兵工廠(也生產了第一枝衝鋒槍,MP18)所生產。[1]發射9×19毫米帕拉貝倫口徑手槍子彈

歷史[編輯]

MP35的前身是丹麥舒爾茨-拉森(德語:Schultz & Larsen)公司生產的MP32(從褒曼公司的許可下),後者發射的是9×23毫米貝格曼彈藥。後來,褒曼工廠對BMP32的設計進行了更新,並於1934年推出褒曼MP34衝鋒槍(不要與根本不同的斯泰爾MP34混淆)。由於褒曼工廠的生產製造能力實在有限,需要將生產工程轉移到卡爾·華瑟採拉-梅利斯工廠。這家德國公司生產了大約2,000 枝BMP-34,以作出口和國內銷售用途。

BMP34有多款不同的衍生型,分別是200毫米(7.87吋)標準槍管或320毫米(12.6吋)長槍管。在1935年,出現了一枝BMP34的簡化版本,被命名為褒曼MP35/I。MP35初步生產訂單也是在華瑟工廠生產,在1936年和1940年之間,生產了大約5,000枝衝鋒槍。

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生產由華瑟再次轉移至勇克-活特(德語:Junker & Ruh,工廠代碼:AJF)以生產MP35系列武器,並且一直生產至1944年。在戰爭期間,勇克共生產了約40,000枝褒曼衝鋒槍,幾乎都全部被供應給武裝親衛隊

設計細節[編輯]

MP35是一枝反衝作用開放式槍栓操作的選射式衝鋒槍。該武器的機匣具有一個裝在後部的非往復運動的上膛桿,並以類似毛瑟步槍的旋轉後拉式槍機的方式操作。涉及的武器載體栓式拉把手,拉向後,向前推並鎖定回落。與武器的槍機機框牽連的上膛桿以栓式方式拉動,先向後拉動,向前回推並拍下閉鎖。當槍在射擊時,上膛桿會保持靜止。

BMP32武器的特色是其保險設在槍機的後方,與上述的上膛桿一樣設在類似毛瑟步槍所在的位置。而BMP34和MP35兩者都將其保險修改為機匣的左側。射手可以通過向扳機施加不同的壓力選擇其發射模式,在扳機第一段為半自動模式,繼續扣到底的第二段則為全自動模式。以後使用這種類似的扳機概念的還有比利時維涅龍衝鋒槍奧地利斯泰爾AUG突擊步槍。設在槍身右側彈匣插槽用以插入彈匣供彈,並以設在槍身左側的拋殼口拋殼。

與當時許多其他的衝鋒槍相反,MP35的彈匣是從武器的右側插入。早期版本使用專用的彈匣,而BMP35使用的是與施邁瑟MP28兼容的彈匣。槍管被連散熱槽的管狀罩筒所包覆,槍口制退器補償器設在槍口前方。

服役[編輯]

它最初被丹麥軍隊所採用時,被命名為MP32,口徑9×23毫米貝格曼彈。然後,當它被比利時軍隊所採用時命名為Mitraillette 34,又稱為MP34(這與斯泰爾所生產的MP34衝鋒槍並不一樣)。

它被德國國防軍正式採用並且命名為MP35。它被發現主要是被武裝親衛隊所採用。

MP35亦出口到玻利維亞埃塞俄比亞西班牙瑞典(被命名的編號為Kpist M/39)。

使用國[編輯]

參見[編輯]

註釋[編輯]

  1. ^ Chris Bishop. The Encyclopedia of Weapons of WWII. Sterling Publishing Company, Inc. : 259 [17 August 2010]. ISBN 1-58663-7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外部連結[編輯]

外部圖片連結
image icon www.worldguns.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