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Mail.com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Mail.com
Mail.com 內部介面截圖
公司類型電子郵件網站供應商
語言英語法語西班牙語
總部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
業務範圍全世界
產業互聯網
母公司聯合互聯網公司英語United_Internet
網址www.mail.com
廣告
推出時間1995年

Mail.com是互聯網公司 1&1 Mail & Media Inc. 旗下的一個入門網站和基於網絡的電子郵件服務提供商,總部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1]。1&1 Mail & Media Inc. 是聯合互聯網公司英語United Internet的子公司,聯合互聯網公司是一家位於德國蒙塔鮑爾的上市互聯網服務公司[2]。 Mail.com 提供免費的、廣告支持的電子郵件服務以及基於訂閱的高級電子郵件和雲存儲服務。它的服務主要針對私人用戶和中小型企業。[3]它還提供新聞文章、博文、瀏覽器小遊戲、在線辦公套件、翻譯等功能[4]

歷史[編輯]

最初成立於1995年Mail.com為虛擬郵件服務(企業名稱為GLOBECOMM公司)[5],由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之銀行投資家傑拉爾德戈爾曼,以及一位來自當時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加里 米爾林共同所創建[6]

他們花費了大部分戈爾曼的財富並進行註冊以及進行建立一共544網域[6],後來開始從其他公司購買域名。長達有一段時間,該公司所擁有大約超過1,200個網域,包括world.com、 usa.com、 india.com、 europe.com、 asia.com、 doctor.com、 kosher.com以及lawyer.com 等網域[7]。為了籌錢支付每年的域名之註冊費用,他們從自己的品牌名稱INAME擁有的域名提供域名虛擬電子郵件大眾服務[8] ,後來開始代表其他業主之託管郵件服務域和網站服務之供應商。1999年,該公司將kosher.com 、 london.com 以及 england.com 以200萬美元售出[9]

到1999年,該公司曾提出由博智資本基金梧桐投資風險融資,並更名為mail.com 。於六月進行首次公開募股,1999到2000年支援近1460萬電子郵件帳戶[10],大多為免費,並保持無利可圖[8]。它賣了mail.com網域和使用者電子郵件服務的Net2Phone[11],更名為Easylink功能,並改為業務,結合於管理的文件傳輸服務在2001年4月,收購斯威夫特電信,而這又進一步從分離出來的「Easylink」事業部之後AT&T[12][13][14]

2004年汽車賽車人物羅傑·彭斯克的兒子-傑·潘世奇·彭斯克,加入並成為速度服務的首席執行官,具有親和力的營銷和網站服務公司經營為互動數位出版集團,該公司收購了mail.com網域[15] ;並重新在2007年推出作為一個新的服務[16]。母公司Mail.com Media繼續收購內容網站,如Deadline.comMovieline以及Boy Genius Report

2010年9月, 該Mail.com媒體銷往Mail.com到美國網站,這旨在將其整合到GMX郵件。雖然現有的帳戶可以從任何地方訪問,用戶以德語的國家訪問該網站再也無法註冊,並改為邀請使用面向這些市場( gmx.de , gmx.at , gmx.ch )美國網站之GMX服務。

在2013年9月初,由Mail.com電子郵件發送給madrid.com、london.com以及tokyo.com網址的所有帳戶持有人,說明他們將不再能夠從2013年9月28日發送或接收電子郵件,而Mail.com的電子郵件沒有解釋這種改變的原因。在短短一個星期的電子郵件被發送出去之前, Mail.com仍然接受來自london.com用戶應用到訂閱Mail.com之優質的服務,即使該賬戶將在短期內停止付款。

2014年1月,Mail.com仍收這些網域不再活躍的用戶。

功能[編輯]

Mail.com 的電子郵件服務包括65 GB 的電子郵件存儲空間、100 多個網域[17]的選擇和免費 2GB 雲存儲[18]等功能。

電子郵件[編輯]

Mail.com具有65 GB 的儲存且免費用戶可以發送包含最高50MB 的附件的電子郵件。除了選擇在註冊時的網域,用戶最多可以創建10個別名。用戶可以配置他們mail.com帳戶,以收發電子郵件[19]

網域[編輯]

用戶可以從超過100個網域為使用者的個人電子郵件網址,包括地域、職業、信仰以及利益,例如選擇London.com (目前停止註冊)、 Europe.com、 Consultant.com、 Accountant.com、 Muslim.com、 Brew-meister.com 或 Catlover.com 等[20]

儲存空間[編輯]

Mail.com為用戶提供65 GB 儲存空間的電子郵件,以及免費2 GB的線上文件儲存[19]

界面[編輯]

由美國的網站收購Mail.com後,用戶界面已經得到改進,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界面可允許預覽、閱讀和在單獨的電子郵件,集合成的標籤文字。它也支援拖放式操作以及訪問上下文項目單並可用右鍵點擊項目,使其成為類似於桌面電子郵件客戶端。此外,用戶可以通過各種着色主題定製自己的收件箱的外觀。

郵件整理器[編輯]

郵件整理器是一項允許用戶合併來自不同提供商的電子郵件帳戶的功能。使用 Mail.com 作為主帳戶,所有其他電子郵件地址都可以導入到 Mail.com 帳戶中。郵件整理器然後自動將所有收到的電子郵件轉發到主郵箱。

組織者[編輯]

組織者集成在每個 Mail.com 帳戶中,讓用戶可以安排任務和事件,並向他們發送自動日程提醒以及每日日程概覽。[21]它與桌面管理器應用程式類似,用戶可以設置提醒、通過電子郵件發送活動邀請、與他人共享日曆以及在 *.ics*.csv 格式之間導入和導出數據。

在線辦公[編輯]

在線辦公是Microsoft Office的免費替代品。它包含文檔編輯器、演示文稿製作器和電子表格創建器,無需安裝任何軟件即可使用。[22]

移動客戶端[編輯]

Mail.com提供AndroidiOS的應用程序。

不活躍用戶[編輯]

Mail.com 會關閉並刪除已閒置超過 6 個月的免費帳戶且無法恢復已刪除的免費電子郵件帳戶及其包含的數據。[23][24]

客戶服務問題[編輯]

Mail.com已經收到許多使用者的抱怨,主因是計費服務[25] 。該公司還獲得了一個F評比BBB由於「帳單/徵收問題」[26]

參考文獻[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2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1). 
  2. ^ Tsotsis, Alexia. Mail.com Media Sells Mail.com To United Internet Group. TechCrunch.com. [24 April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8). 
  3. ^ 存档副本. [202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9). 
  4. ^ 存档副本.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5. ^ Easy Link Services Corp. To Appear on MN1.com. M2 Communications (press release). 1996-09-06. 
  6. ^ 6.0 6.1 Andrea Peterson. Mail.com Intends to Profit By Giving Away Its Product. Wall Street Journal. 1999-02-11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1). 
  7. ^ Mail.com's Busy Delivery Schedule. Business Week. 2000-02-07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8). 
  8. ^ 8.0 8.1 Michael Bociurkiw. Mail.com Shouldn't Stay Master Of Its Domains. Forbes. 2000-06-02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5). 
  9. ^ Stephanie Gruner. European Firms Pay Big Money To Obtain '.Com' Domain Names. Wall Street Journal. 1999-06-17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1). 
  10. ^ Larry Barrett. Mail.com surges on ISP deals. cnet. 1999-06-30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8). 
  11. ^ Gwendolyn Mariano. Outages delay Mail.com service. cnet. 2001-06-21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8). 
  12. ^ Mail.com to Acquire Swift Telecommunications, Including AT&T's EasyLink. internetnews.com. 2001-02-21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1). 
  13. ^ Faith Keenan. On the Third Try, a Dot-Com Charm?. Business Week. 2001-07-04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2). 
  14. ^ Mail.com Changes Corporate Name and Identity to EasyLink Services Corporation. Easylink (press release). 2001-04-02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3). 
  15. ^ Alan Shipnuck. Hitting Cleanup. Sports Illustrated. 2004-07-14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31). 
  16. ^ Amit Chowdhry. Quadrangle Capital, WI Harper Group, and Novel TMT Ventures Delivers $35 Million To Mail.com. Pulse2. 2008-10-22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1). 
  17. ^ 存档副本. [202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0). 
  18. ^ 存档副本. [202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8). 
  19. ^ 19.0 19.1 存档副本.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30). 
  20. ^ 存档副本.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9). 
  21. ^ Becker, Braden. The 9 Best Free Email Accounts and Service Providers for 2020. blog.hubspot.com. [23 April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1). 
  22. ^ Online Office: Create & Edit Files on the Go | mail.com. www.mail.com. [4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30). 
  23. ^ mail.com TOS; 2. Term and Termination, clause 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6). 
  24. ^ Know When Your Mail.com Account Will Expir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9). 
  25. ^ 存档副本.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6). 
  26. ^ 存档副本. [2014-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4).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