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懶音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甲】條目需要大幅改進[編輯]

條目「懶音」沒有驗證文章的資料來源且其準確性也有爭議,需要大幅改進條目。理由以下:


一、條目中除一處,其他從未列明來源,維基百科不是發表創新意念的地方。

二、條目名稱「懶音」帶有負面偏見且內容偏袒單一,使得文章缺乏中立性,因此有需要重新命名,以強調客觀性、避免獨斷。請參閱維基百科:中立的觀點並據此修改:

條目命名


有些時候,條目標題本身可能便是爭議與對立的來源。特別是當描述性標題所表明的觀點「支持」或「反對」某一特定議題時。中立的條目標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確保文章的主題出現在合適的上下文中。因此,百科式的條目標題應能表現出最高程度的中立性。條目可以在儘量少用感情詞彙的情況下涉及相同的內容,或為了確保中立觀點而涉及更多的內容(例如將「對毒品的批評」修改為「對毒品的社會觀點」)。中立的標題鼓勵多種觀點以及負責任的條目寫作。

當條目標題為姓名等專有名詞時,可能出現的爭議往往是應不應該使用某一特定名稱。維基百科對此傾向於描述而非指定,應使用在可查證的可靠來源中找到的常見中文名稱。如果對象是地理特徵等沒有生命的實體時,一般應使用中文出版物中最常見的名稱。參見Wikipedia:命名衝突以獲取進一步的指引。

維基百科:命名常規


三、「懶音」不對應英文的 relaxed pronunciation(或稱 condensed pronunciation)。「懶音」有別於語言學術語的「relaxed pronunciation」,又是一個定義模糊的概念。如條目中多次混同不同的語言學術語、概念;將元音弱化、音節省略、同化、異化、連音、交替、音變一律視為「懶音」。「relaxed pronunciation」與「懶音」,各有其意,不可混為一談:
【英】

Relaxed pronunciation (also called condensed pronunciation or word slurs) is a phenomenon that happens when the syllables of common words are slurred together. It is almost always present in normal speech, in all natural languages but not in some constructed languages, such as Loglan or Lojban, which are designed so that all words are parsable.
Some shortened forms of words and phrases, such as contractions or weak forms can be considered to derive from relaxed pronunciations, but a phrase with a relaxed pronunciation is not the same as a contraction. In English, where contractions are common, they are considered part of the standard language and accordingly used in many contexts (except on very formal speech or in formal/legal writing); however, relaxed pronunciation is markedly informal in register. This is also sometimes reflected in writing: contractions have a standard written form, but relaxed pronunciations may not, outside of dialect spelling.

Certain relaxed pronunciations occur only in specific grammatical contexts, the exact understanding of which can be complicated. See trace (linguistics) for some further info.

【中】

「懶音」泛指口語中為了說話快速或省力,簡化、合併一些音韻,從而偏離該詞彙的原有標準音的現象。比如英語making是標準音,說話或唱歌卻會變成makin';粵語「猛」標準音是maang5,說話變成maan5。兩種語言說懶音時,[ŋ]都成了[n]。依此定義,可以認為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有不同程度「懶音」化現象。


網絡流行後,也有為了少打幾個字而將兩個字音合併的例子,比如將「這樣」簡化成「醬」。


據上,「『懶音』泛指口語中為了說話快速或省力,簡化、合併一些音韻」。即使假設「懶音」如題所言,是對應「relaxed pronunciation」的,此說也仍然不妥。「懶音」不是刻意為了說話快速、省力,簡化、而合併音韻所致的,「懶音」是相近音節連接在一起而造成發音縮簡的自然(語言)現象。此外,relaxed pronunciation 從不支持「偏離標準音即懶音」之結論。其實,英文(文)不拼寫出「懶音」,但英語中(語)卻是不可缺少「懶音」的,並會根據不同場合而使用,唯正式演講、正式文件、法律文件、公文之類不用。另外,英語的relaxed pronunciation也屬於標準發音的範圍,與標準音僅有形式、場合上之別。所以,該條目所定義的「懶音」偏離本意之餘還誤解了學界公認的事實。譬如,「可以認為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有不同程度「懶音」化現象。」,此句絕非事實,而實為「除了人造語言,凡是自然語言都有懶音,且頻見於言語交際中。」至於文中等例子,實則毫無根據,並與「relaxed pronunciation 」毫無關係。「比如英語making是標準音,說話或唱歌卻會變成makin'」;歌唱異於言語,不反映正常說話,僅屬特例。而且,「makin'」一詞起因眾多,有區域性的影響(方言)、非正式用法、個人方言、視覺方言(eye dialect)、誤讀等因素。「網絡流行後,也有為了少打幾個字而將兩個字音合併的例子,比如將「這樣」簡化成「醬」。」此處混同了網絡語言和「懶音」的概念。再者,為了方便而「少打幾個字,將兩個字音合併」,僅為「文字」的變化,並非「語言」之故。況且,「這樣」讀若「醬」起因先在語言後在文字,怎麼也不是「懶音」所致的,而應該是區域間的分歧(台灣國語)中的同化、異化等現象所致的。請閱《Low Vowel Raising in Sinitic Languages: Assimilation, Reduction, or Both?》 和 《Spoken Corpora And Analysis Of Natural Speech》。

N6EpBa7Q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03:45 (UTC)[回覆]

【乙】懶音有別於relaxed pronunciation[編輯]

以下是英文維基百科給relaxed pronunciation的定義:

Relaxed pronunciation (also called condensed pronunciation or word slurs) is a phenomenon that happens when the syllables of common words are slurred together

大意為「懶音是當常用詞的音節連接一起並在發音上縮簡的自然語言現象」,以下則是中文維基百科給懶音的定義:

「『懶音』泛指口語中為了說話快速或省力,簡化、合併一些音韻,從而偏離該詞彙的原有標準音的現象。」

比較 relaxed pronunciation 與懶音的定義,很明顯是有不合邏輯之處的。首先按英文定義而理解,可得知懶音僅見於口語中,可是將讀作懶音的詞語,分別讀出的話,不會有懶音。如下:

  • could have: [ˈkʊɾə], coulda or [ˈkʊɾəv], could uhv
  • must have: [ˈmʌstə], musta or [ˈmʌstəv], must uhv
  • should have: [ˈʃʊɾə], shoulda or [ˈʃʊɾəv], should uhv
  • would have: [ˈwʊɾə], woulda or [ˈwʊɾəv], would uhv

換言之,詞語隨着某些特定的詞之後才能出現relaxed pronunciation,也就是詞與詞之間才能出現。所以單獨地讀出「could」時,仍然是「kʊd」;單獨地讀出「have」時,仍然是「hæv」。但中文條目中的「漢語懶音」,即使單獨地讀出也會出現的音變,即語音變化。譬如粵語中「n/l 不分」、「s/ɕ, ts/tɕ, tsʰ/tɕʰ 不分」。此類懶音,分明區別於學界認同的「relaxed pronunciation」,而更接近 phonological change、sound change之類的範圍。如下,

  • 不造成區別
在幾乎所有的情況下粵語懶音不導致溝通影響且仍然是可理解的
  • 不受語法的影響
粵語懶音不是因為語法的影響才出現的
  • 有規律且變化上並無特例
/n~l/ 合流便是如此,比如所有以輔音(子音)/n/ 開頭的都可以一律以/l/ 開頭或兩者自由變異(free variation)
  • 音變已成主流
如今的粵語懶音已成主流,而且即使媒體和政府合作也難以改變和阻擋。

總之,「為了說話快速或省力,簡化、合併一些音韻……」,所謂的「為了說話快速或省力」暗示了懶音是刻意製造的,而實則不是。另外,所謂的「說話快速或省力」,根本毫無語言學根據,甚且可靠來源也沒有。再者,「……從而偏離該詞彙的原有標準音的現象」的範圍從何劃清界限?譬如,甲詞「偏離[了]該詞彙的原有標準音」且「簡化[了]、合併[了]一些音韻」,但是如果甲詞所屬的語言是有多重標準的,如英語。或者是有標準音的內部分歧之類的,應當如何處理?答案是不·能,因為「懶音」是偽語言學,且缺乏學界的支持。

N6EpBa7Q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07:11 (UTC)[回覆]

這是濁音遺失而不是所謂懶音的現象[編輯]

閩南語的懶音現象主要在於:

  • 濁音g開頭的字讀零聲母,如意義的義(gí)讀為í,我(guá)讀為uá。
  • 濁音dz濁音dʑ開頭的字讀邊音l,如熱天的熱(jo̍ah)讀為lo̍ah,日頭的日(ji̍t)讀為li̍t。

(1).目前閩南語音或因部分受到漢語的影響,經常會失去濁音g,而讀成『零聲母』,所以『語』(gí)讀為『í』,『我(guá)』讀為『uá』這是念錯,干『懶音』何關呢?
(2).至於濁音dz濁音dʑ開頭的字讀邊音l的唸讀不一樣的現象;那是漳泉;或是不同地區長久以來,因不同地域而造成語音不同的現象『如熱天的熱(jo̍ah)讀為lo̍ah,日頭的日(ji̍t)讀為li̍t』,這又干『懶音』何關呢?

Андрей Ꚏу̀а留言2019年7月6日 (六) 08:59 (UTC)[回覆]

台灣閩南語ie念e應該不是日語影響,漳泉都有人這麼念的。閩南語字連一起也應該是閩語的特色,閩東話也有這種現象,說是懶音相當牽強。 --Euniana留言2021年10月25日 (一) 00:21 (UTC)[回覆]

【丙】解決方案[編輯]

「懶音」區別於「relaxed pronunciation」,更不互相對應,「relaxed pronunciation」是語言學的術語,「懶音」則是未被學界認可的術語。如要歸類,應該屬於語言純潔主義(linguistic purism)所衍生出的概念。因此,「懶音」必須選用有別於「relaxed pronunciation」的翻譯,避免混為一談。至於維基百科如何處理這兩個詞條,建議如下:

保留中文條目「懶音」和英文條目「relaxed pronunciation」但二者不再對應。條目「懶音」在英文維基百科另建新條目。新的英文條目名稱可意譯為「Lazy pronunciation」,或音譯為「Lanyin」,其它譯法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在中文維基百科創建對應英文「relaxed pronunciation」的新條目。條目名稱可譯從「relaxed pronunciation」,或譯從別稱「condensed pronunciation」,中文條目意譯為佳。其他語言的條目均依此處理並類推。另外,「relaxed pronunciation」的中文名稱建議從以下選一,其它譯法有待商榷:

譯從「relaxed pronunciation」

  • 鬆弛發音

譯從「condensed pronunciation」

  • 凝縮發音

參見

參考資料

N6EpBa7Q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03:45 (UTC)[回覆]

【丁】急需可靠來源及外部連結[編輯]


請解釋被質疑的內容;見討論:懶音。條目沒有任何可靠的來源。唯一來源《廣東話袖珍字典》僅提供漢字讀音但並不支撐任何與「懶音」相關的論點,該字典更不涉及提供任何對「懶音」的語言學根據。

可靠來源

任何被質疑或可能被質疑的材料,都應有着可靠來源的支持。無法找到可靠來源的內容會被視作原創研究。唯一可讓你的編輯不被歸類為原創研究的方法,是去創作一篇包含相同內容,並已在可靠來源上發表的文章。再言,即便是一段來源充足的內容,如果你在其中撰寫了與來源全文無關的文字,或者提出了來源中沒有直接和明確支持的立場,你同樣進行了原創研究;詳見下文
通常來說,最可靠的來源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同行評審期刊與書籍,大學級別的教科書,著名出版社出版的雜誌、期刊、書籍,以及主流的報紙。經驗表明,參與查證事實、分析法律問題、深究特定領域證據與爭議的人士越多,出版物的可靠性就越高。個人出版的材料,無論出版於紙媒還是網絡上,通常都不被視為可靠來源,但請參見可供查證的相關段落了解例外情況。

如果你證明了一件當今尚少人或無人相信的事物,維基百科並不是發表您的證明的第一場所。當您的證明在可靠來源發表後,維基百科才會收錄它。參見維基百科:可供查證

維基百科:可靠來源


舉證的責任

有關如何編輯引用,請參見維基百科:列明來源

添加或恢復內容的編者應承擔舉證的責任。所有引言以及任何被質疑或可能被質疑的內容都應使用內嵌引用來提供可靠、公開的來源。當維基百科的內容要求直接的證實時,已有的慣例是在內嵌引用中提供支持內容的參考文獻。其目的是為核實內容與參考文獻的一致性提供最直接的方法。如果其他已有的慣例亦能清楚且準確地解釋條目中的斷言,則這些慣例同樣可以接受,但內嵌引用依然是此種目的下的最佳方式。更多的內容,請參考維基百科:列明來源。引用的來源須明確地支持條目中出現的信息。有些時候,人們會對所給來源是否能完全支持條目內容產生爭議;這時可禮貌性地直接引用來源原文以及被要求的其他細節信息,以說明來源真實可靠。來源須以清晰並準確的方式列出,以使讀者能夠找到支持被質疑內容的原始材料。編者應充分完整地引用來源,儘可能多地提供出版物信息,在引用書籍應註明至章節……

維基百科:可供查證


普通話的懶音條目[編輯]

普通話的有關內容並非懶音,而是文白異讀。雁之兄 06:06 2006年11月26日 (UTC)

     * 薄。官话中,一般读作bó,如:刻薄、厚薄,和姓等等;日常生活中常用词一般读作báo,如摊薄、薄透镜。
   * 绿。官话中,一般读作lù,如:绿林好汉;日常生活中读lǜ,不再累赘。

雁之兄 06:08 2006年11月26日 (UTC)

所謂「懶音」[編輯]

任何有生命的語言,都會隨時代演化。正如以前官話有入聲字,到了如今的北京話和普通話,入聲消失了,連 -m 音也消失了。又例如凡、帆、泛、犯、范,本來收 -m 音,但不僅在普通話變了 -n 音,就連粵語中也變了 -n 音。又如潮汕話本來的 -n 變了做 -ng。這些語音的變化不能簡單地用一個「懶音」稱呼之。還有的是在漢語、英語和俄語等,均有一個叫「顎化」(或俄語 iotation)的現象。例如英語的 tree 字,字典標 /triː/ ,但實際上 tr 多讀作 tʃr。漢語的京字,本來屬聲母 g ,現在在北京話顎化了作 j 聲母。又,俄語的 т 變讀作 /tʲ/等。-Hello World! 2008年1月17日 (四) 16:34 (UTC)[回覆]

聲音m變n[編輯]

「聲音m變n」的例子不是因為懶音的問題,而是周星馳電影故意模仿帶有其他口音的粵語,正常不會如此發音的。 Josenel (留言) 2008年1月17日 (四) 16:42 (UTC)[回覆]

德語[編輯]

刪除「德語裏面極少懶音」。理由:缺乏根據。 Qrfqr (留言) 2008年9月15日 (一) 13:49 (UTC)[回覆]

n,l不分[編輯]

首先 語音學之有音變 無「懶音」,懶音應為某有心人為上位而創作的 第二 nl合一在十九世紀已經在廣州出現,這現象比大家還老 第三 「囉」本字為那 n音 囉使用羅字為聲符,更証實nl已合一 最後 廣府話鼻音較弱,強行復原這個音變會使n音變強 反令廣府話受到傷害116.48.113.141 (留言) 2009年12月17日 (四) 12:19 (UTC)[回覆]

"懶音"?[編輯]

其實是否應該以語言學的Relaxed Pronunciation翻譯過來較好?「懶音」是負面詞,但外國人從不會認為所謂「懶音」是一個問題,更不會故意更正,只會認為只是語言變化的過程而已。

建議清除非主流或者個別性的發音(包括方言口音)[編輯]

例如: "聲音m變n

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周星馳的電影中,周星馳的這種發音對香港人造成極大的影響,導致影迷相繼模仿。
  • 深(sam1)入->伸(san1)入
  • 含(ham4)義->痕(han4)義"

條目明顯欠缺學術性及考量[編輯]

就條目所提出的「懶音」而言,需要明確考慮幾點﹕ 一. 如果稱為「懶音」,也就是存在「正音」? 語言發音不同地域各有不同,「正音」是什麼地方的發音? 是不是所有地域上的發音差異皆為懶音? 語言隨時間改變有演化,「正音」應該追溯到什麼時候? 是不是所有演化皆為「懶音」?

二. 所謂「懶音」是指個人速讀、慢讀所造成的發音差異? 如果是,英語條目中coulda, could uhv,也稱為「懶音」嗎? 條目所舉的例子又確實是因速讀、慢讀所造成的發音差異嗎? 會不會其實是實際發音有改變? 還是文讀音與口讀音的分別?

三. 所有語言發音的改變都是「懶音」? 如果單單籠統概括為「懶音」,是不是準確、具確? 如果不是,怎樣的語言發音改變是「懶音」,怎樣的語言改變不是「懶音」?

四. 本條目與英語版本所指的並不相同。relaxed pronunciation多指速讀的時的改變。本條目多指「發音混淆」(或者應該讀是「聲韻母的併入」?),偏離英語條目自立釋意是否有離條目編緝原則?

五. 所謂「非正音」確實「懶音」? 還是純綷坊間對語言學和地域上的語言差別不理解而造成的概念? 稱呼為「懶音」客觀而具學術性適用於維基百科嗎? --219.78.188.34留言2013年3月11日 (一) 20:40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