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苯教
外觀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小作品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來源不明內容
[編輯]移來源不明內容於此
- == 起源 ==
象雄是苯教的發源地,有着獨特的象雄文。苯教最初沒有教主。在佛教傳入西藏後,苯教在改革中發現佛教有教主釋迦牟尼,於是就創造了「興饒」(辛繞)這個傳說中的苯教教主。相傳與釋迦牟尼同時,興饒祖師於岡底斯山修道,在象雄地區創立了苯教。另一種傳說中,苯教創始人辛繞就是一統象雄的第一任君主。
- == 歷史源流 ==
原始苯教把世界分為三個部分,即天、地、地下。天上的神名字叫作「贊」(btsan),地上的神稱為「年」(gnyan),地下的神稱為「魯」(klu,「龍」)。苯教的標誌符號為雍仲,形象一般為卐,旋轉方向與佛教卍符號字相反。
佛教傳入西藏後,苯教曾與佛教有過激烈的衝突。直到吐蕃贊普赤德祖贊主持進行佛教與苯教的辯論之後,赤德祖贊宣佈苯教落敗,佛教成為吐蕃的官方宗教。此後苯、佛之爭並未停息。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獲得政權後滅佛興苯,史稱「朗達瑪滅佛」,是西藏苯教勢力的一次重大反擊。但是苯教也感到自身的弱點,故向仿照佛教的方向演變。
佛教的興旺時期在西藏一度結束,此前稱為前弘期。但不久朗達瑪即被佛教僧人刺殺後,吐蕃從此陷入分裂。直到10世紀,西藏佛教又再次進入後弘期,佛教重新成為了西藏的官方宗教,並日漸成為大部分民眾的信仰。
在這種形勢下,苯教勢力一方面向西藏周邊的四川、雲南等地發展,在藏傳佛教勢力相對薄弱的地方建立寺廟,保持了很多苯教自身的特點,藏族稱之為黑苯教。另一方面,西藏本土的苯教勢力主動調和與佛教的矛盾,在教義和儀軌上向佛教靠攏,成為類似藏傳佛教的一個教派,被稱為白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