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語法化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語言學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語言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語言學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 「下雨天騎車差點摔倒,還好我一把把把把住了」一句中,「把」字的多義兼類可以歸結為什麼現象
    語法化條目由Antilovsky討論 | 貢獻)提名,其作者為Antilovsky討論 | 貢獻),屬於「linguistics」類型,提名於2019年6月12日 19:30 (UTC)。
    • 說明:四個「把」,第一個是動量詞,第二個可以視為賓語標記,第三個是名詞「把手」,第四個是動詞「抓住」。安季洛夫斯基 2019年6月12日 (三) 19:39 (UTC)[回覆]
    • (+)支持:符合標準,內容豐富,感謝對語言學條目的貢獻!-- 2019年6月12日 (三) 23:19 (UTC)[回覆]
    • 不太能接受在定義中搞古已有之的事情。 --ᡠᠵᡠᡳUjui ᡠᠵᡠUju ᠮᠠᠨ᠋ᡩ᠋ᠠᠨMandan 2019年6月13日 (四) 03:10 (UTC)[回覆]
    • (+)支持:符合DYK標準。--ときめきポポロン留言2019年6月13日 (四) 06:22 (UTC)[回覆]
    • (+)支持:符合標準。--CRHK128 2019年6月13日 (四) 07:08 (UTC)[回覆]
    • (+)支持,感謝您對語言學的貢獻!TongcyDai   ฅ • ω • ฅ 2019年6月13日 (四) 07:29 (UTC)[回覆]
    • (!)意見,為什麼不把文獻和註釋整理一起?--貝塔洛曼外交公務箱本月驚悚熱映 2019年6月13日 (四) 12:57 (UTC)[回覆]
    • (&)建議:問句似乎可以精簡,如「句子『我一把把把把住了』中,『把』字的多義兼類在語言學中可以歸結為什麼現象?」,應該就能說清楚。問句越簡潔讀者說不定越容易點開。——啦啦啦巴拿馬留言2019年6月13日 (四) 13:38 (UTC)[回覆]
      • 不同意這樣改。這樣改之後的示例句沒有語境,反而令人難以理解,加上下雨天騎車差點摔倒這個語境能方便讀者理解。(話說我今天下雨騎車差點摔倒,第一時間想到這句話)。--進入低產期的Rowingbohe♬Taizhou/Sign 2019年6月13日 (四) 13:44 (UTC)[回覆]
        • 您的「不同意」差點讓我以為主編是您。皇帝不急——啦啦啦巴拿馬留言2019年6月13日 (四) 14:52 (UTC)[回覆]
      • (:)回應:我也想過這個事情,但是出於跟U:Rowingbohe一樣的考慮,我還是放了原句上去。安季洛夫斯基 2019年6月13日 (四) 14:57 (UTC)[回覆]
    • (+)支持,問句里的示例句子超級經典。--進入低產期的Rowingbohe♬Taizhou/Sign 2019年6月13日 (四) 13:44 (UTC)[回覆]
    • (+)支持:符合DYK標準!--JimGrassroot留言2019年6月14日 (五) 02:31 (UTC)[回覆]
    • (+)支持。再加一個把應該也行?--Leiem簽名·留言 2019年6月14日 (五) 08:51 (UTC)[回覆]
    • 幾個(?)疑問,還望@Antilovsky賜教:
      1. 「叫」的詞彙源義是「叫喊」(不及物動詞),語法源義則是「叫某人」(及物動詞)。後面一個「叫」的意思是「稱作」還是「呼喚」?
      2. 改變分界的情形如「無所不知」……後來「所」虛化為助詞以後,「所不知」就變成了名詞短語,結構層次也變成了「無 | 所不知」。「無 | 所不知」中的「所」為何認為是助詞而非代詞「……的東西」?
      3. 形態消減(morphological reduction),或稱去範疇化(de-categorialization),即當一個詞從實詞轉變為虛詞以後,它就很有可能開始喪失一些與其原本的語法範疇相關的一些形態變化,如從自由變為黏着乃至屈折、屈折性加深等……無法理解「從自由變為黏着乃至屈折、屈折性加深等」為何屬於「喪失形態變化」?感覺反而是「滋生形態變化」了?另外一般而言虛詞比實詞形態變化少很多吧?另外這一變化能否也舉例說明?
    • --140.180.246.189留言2019年6月14日 (五) 14:44 (UTC)[回覆]
      • (:)回應:感謝疑問。
        1. 應當是「呼喚」,這是純粹的動詞,而「稱作」則既是動作動詞也是判斷動詞。它還有一個意思是使役,比如「叫他去拿外賣」,這個既可以判斷為「叫喚-拿」的連動,也可以將「叫」看作語法化了的使役標記,這裏同時有實詞義和虛詞義,就體現了滯後性。從連動反推,那麼「叫」的語法源義就應該不是「稱作」。
        2. 因為「所」失去獨立性了。「我目睹了他做的事情」可以縮減為「我目睹了事情」,但是「我目睹了他的所作所為」不能縮減成「*我目睹了所」。而且所字短語不一定是名詞性短語,也有可能是形容詞性短語,因為很多時候傾向後面再加「的東西」,如「他所做的事情把我嚇壞了」,而不能說「*他所做把我嚇壞了」。所以判斷為結構助詞。
        3. 這裏的確是有點問題,「從自由變為黏着乃至屈折、屈折性加深」應該是後面單向性假設的事情。我已經移除這一段描述,並在後面加了 that 的例子。不過總的趨勢應該還是像單向性假設那樣,曲折性會加深;也就是說,虛詞當中跟原本實詞相關的形態變化會丟失,但虛詞本身也會從非形態成分變為形態成分,例如從獨立的虛詞變為一個詞綴。漢語倒很難說它有屈折變化,所以在這一點上變化不會太大。
      • 再謝。如有問題麻煩再不吝指摘。安季洛夫斯基 2019年6月14日 (五) 15:49 (UTC)[回覆]
    • (+)支持:符合標準,感謝貢獻!oligoˈpʰasia 2019年6月17日 (一) 04:31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