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IUPAC命名法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IUPAC命名法屬於維基百科自然科學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化學物質專題 (獲評初級低重要度
此類條目是化學專題化學物質專題的內容之一,該專題致力於提高維基百科對各類化學物質的覆蓋率及內容質量。如果您願意參與進來,可以幫助提高此類條目或移步專題首頁獲取更多訊息。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Prologue[編輯]

這個...我不太懂台灣和中國的化學元素有沒有差異,所以我會先以台灣方面的命名法為準來編寫Jose Sun (倫倫) 19:13 2004年8月23日 (UTC)

好像這個應該沒有差異吧……--zy26 20:02 2004年8月23日 (UTC)

兩岸元素有差異的。還好涉及有機的元素差異小些。Mickey 13:04 2004年8月25日 (UTC)mickeymousechen

http://www.iupac.org/publications/ci/2004/2605/ud2_tai.html -- Kaihsu 20:51 2004年9月15日 (UTC)

兩岸化學元素名稱比較研究[編輯]

  在兩岸化學元素名稱中,左邊所列 15 個元素,存在着命名差異,以及 GB 2312 與 BIG-5 碼對應關係問題。

  從左表可以看出,GB 碼收錄了 103 號以前的全部化學元素名稱,但未收錄第 104 號元素;而 BIG-5 碼則未收錄第 61、85、87、97、102、104 號六個元素(前一頁用代碼編制的文字版周期表中,這些元素都使用了圖形替代)。   從左表還可以看出,有 13 個元素兩岸命名不同,分別是第 14、43、70、71、85、87、93、94、95、97、98、99、104 號元素。

  我們知道,漢字有形、音、義三個要素,命名差異使這些漢字在本質的「義」上相同,而在字形上,甚至讀音上(如第 71 號)不同。就漢字的基本法則而言,如果兩個字的字形和讀音不同,即使意義相同,也不能視為一個字,如「狗」之於「犬」。但是,如果考慮到漢字的編碼、檢索、轉換,以及更高層次的便利的理解和順暢的機器翻譯(GB/BIG-5),情況就不完全如此了。   下邊我們具體討論:

  1. 從 GB 的角度考察,一些漢字,不存在與 BIG-5 字形相同的對應碼。   左列 15 個元素中,第 43、61、70、85、87、93、95、97、98、99、102 號,計 11 個元素沒有字形上與 BIG-5 對應的漢字。這分為兩種情況:   1.1 第 61、85、87、97、102 共 5 個元素,BIG-5 碼未收錄,故不存在對應碼。   1.2 第 43、70、93、95、98、99 共 6 個元素,存在字義上可以與 BIG-5 對應的字。現今流行的 GB→BIG-5 碼轉換程序,將這 6 個元素都作為 BIG-5 碼缺字處理,我以為是不恰當的。似乎應該將它們直接對應到 BIG-5 碼中那些字形不同而字義相同的元素上。

  2. 從 BIG-5 的角度考察,情況稍複雜一些。   2.1 有 5 個元素不存在與 GB 字形相同的對應碼,分別為第 43、93、95、98、99 號。這與上述 1.2 的情況相同。   2.2 一些 BIG-5 元素名用字,借用了原有漢字,並未新造字,而 GB 也收錄了這些字,於是形成一個 BIG-5 碼對應兩個 GB 碼的現象。例如:   第 70 號元素「鎰」,為原有漢字,系古重量單位(1 鎰等於 24 兩),GB 碼亦收此字。在台灣繁體漢字中被用作元素名稱後,它便有了兩個義項。因此,BIG-5 的「鎰」,應該對應兩個 GB 字:一個形義完全相同的原有字,和一個形不同而義同的化學元素名稱。   這種情況的字共有 3 個:

  以前我們比較多地注意到一個 GB 碼對應兩個 BIG-5 碼的現象,在這裏,情形卻恰恰相反。   對於 GB/BIG-5 碼轉換程序來說,遇到這種情況,在 GB→BIG-5 轉換時,只需簡單地將兩個 GB 字對應到一個 BIG-5 字上即可(現在的程序都未能這樣做)。而在 BIG-5→GB 轉換時,就需要判斷了。對於自動轉換程序來說,究竟應該優先對應那一個呢?是形義完全相同的、義意古老而罕用的非化學元素字,還是形不同而義同的化學元素用字呢?我想,原則應該依據字的使用頻率,化學元素用字出現在中學課本中,使用頻率顯然高於非化學元素字。可是,現在流行的轉換程序,一般都使用了相反的處理方式。

  3. 第 14 號元素,大陸通行作「硅」,台灣通行作「矽」,GB 和 BIG-5 都收有這兩個字。但在大陸,「硅」為正式名稱,「矽」為「硅的舊稱」(《現代漢語詞典》),台灣恰恰相反,「矽」為正式名稱,「硅」為「矽的舊譯」(《國語辭典》)。 像 Silicon Valley,大陸譯作「硅谷」,台灣則稱「矽谷」。因此,在編碼對應上,是不是應該將 GB 的「硅」(2572) 對應到 BIG-5 的「矽」(AABF),將 GB 的「矽」(4689) 對應到 BIG-5 的「硅」(D6BA) 呢?不過,在個別的情況下,還應保持 GB 硅對應 BIG-5 硅、GB 矽對應 BIG-5 矽,如,在職業病 silicosis 一詞上,大陸仍沿用舊稱「矽肺」;此外一些專有名詞,如 The Silicon Valley Journal ,自稱為「矽谷時報」,如果譯作「硅谷時報」也會有些不習慣。

  4. 第 104 號元素,不但兩岸名稱不同,而且 GB 和 BIG-5 碼都未收錄各自的元素用字。簡體的此字為新造字,應該說沒有繁體形態。但根據法定的《簡化字總表》逆推,可以得出此字的繁體為「鑪」,BIG-5 恰恰收有「鑪」字,編碼為 C644 。「鑪」是一個舊有漢字,像著名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故事中的「沽酒當鑪」,便用到此字。根據法定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鑪」作為「爐」的異體字而被廢除,所以,《簡化字總表》只規定了將「爐」簡化為「爐」,而未再規定「鑪」的簡化。同時,BIG-5 的「鑪」(C644)字,根本沒有化學元素的義項,所以,它應該和「爐」(C46C)字同時對應到 GB 的「爐」(3415)字上。這是一個 GB 碼對應兩個 BIG-5 碼的情況。

左表不知道是指什麼...抱歉啦Mickey 13:09 2004年8月25日 (UTC)mickeymousechen

這個...我發現我考完試之後就都忘了,只記得烴類的命名法... 有沒有人要接手的? -- Jose Sun (倫倫) 11:04 2004年8月26日 (UTC)

我來接手命名法。Paradise 08:14 2005年11月25日 (UTC)

有些翻譯的不到位,請高人指點,謝謝。Paradise 13:11 2005年12月20日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IUPAC命名法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9日 (五) 08:32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IUPAC命名法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9月5日 (二) 09:36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IUPAC命名法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6月27日 (三) 11:33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