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麗貝卡·馬里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Rebecca Marino
麗貝卡·馬里諾
全名Rebecca Catherine Marino
國家/地區 加拿大
居住地卑詩省溫哥華
出生 (1990-12-16) 1990年12月16日33歲)
安大略省多倫多
身高1.83米(6英尺0英寸)
就讀大學UBC雷鳥網球隊英語UBC Thunderbirds
轉職業年2008
持拍右手持拍 (雙反)
職業獎金US$ 1,061,404
單打成績
職業戰績275–169(61.94%)
冠軍頭銜13 ITF
最高排名No. 38 (2011-07-11)
現今排名No. 99 (2022-07-18)
大滿貫單打成績
澳網2R (2011, 2021)
法網3R (2011)
溫網2R (2011)
美網3R (2022)
雙打成績
職業戰績73–88(45.34%)
冠軍頭銜1 WTA 125, 3 ITF
最高排名No. 156 (2022-03-21)
現今排名No. 197 (2022-07-18)
大滿貫雙打成績
澳網1R (2012)
法網1R (2011)
溫網1R (2011)
美網1R (2011)
大滿貫混雙成績
溫網1R (2011)
團體成績
協會盃6–8(42.86%)
最近更新日期:2022-07-22

麗貝卡·馬里諾(Rebecca Catherine Marino,1990年12月16日),加拿大女子網球運動員。2010年和2011年兩次加拿大網球協會最佳女子運動員。[1][2]

2011年7月11日,她的WTA單打排名達到了最高的38位。2013年2月底,她決定無限期地遠離網球休息期間,[3]她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專業,並參加了學校賽艇隊。[4][5]她也是UBC網球中心受過認證的Club Pro一級教練。[6]2017年10月,馬里諾宣佈了重返職業巡迴賽的打算,但由於ITF的規定,她的復出被推遲。[7][8] 她有資格在2018年1月底重返賽場,並在她回來後的第一場比賽中贏得了冠軍,在安塔利亞獲得了1.5萬美元的獎金。[9][10]

早期生活[編輯]

麗貝卡·馬里諾出生在多倫多,父親喬·馬里諾(Joe Marino)是建築企業馬里諾總承包公司(Marino General Contracting)的老闆,母親是嘉芙蓮·亨格福德(Catherine Hungerford)。在她兩歲之前,全家搬到了溫哥華。她父親有意大利血統,馬里諾的舅舅喬治·亨格福德日本東京舉行的196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為加拿大贏得了賽艇金牌。[4]她有一個叫史蒂文(Steven)的弟弟,他也參加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賽艇隊。[11]5歲時,馬里諾的母親為她報名打羽毛球。不久,一位網球教練說服她更換球拍,她從10歲開始打網球。年僅14歲的她就贏得了溫哥華最重要的業餘網球錦標賽——斯坦利公園公開賽(Stanley Park Open),成為75年來這項賽事最年輕的冠軍。[12]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她跟隨德國教練妮娜·尼廷格英語Nina Nittinger在瑞士達沃斯接受訓練。[13]2009年晚些時候,她搬到蒙特利爾,在國家訓練中心訓練。[14]

職業生涯表現[編輯]

指引:
W  F  SF QF #R RR LQ (Q#) A P Z# PO SF-B F-S G NMS NH NQ

W:冠軍;F:亞軍;SF:四強;QF:八強;#R:前四輪;RR:小組賽;LQ:止步資格賽;A:缺席;P:比賽延期;Z#:戴維斯杯/聯合會杯組別賽(#表示級別);PO:參與戴維斯盃/聯合會杯附加賽;SF-B:奧運會銅牌;F-S:奧運會銀牌;G:奧運會金牌;NMS:非ATP1000大師賽系列;NH:該賽事本年度未舉行;NQ:未入圍。 僅統計WTA巡迴賽正賽,大滿貫賽事,聯合會杯/比利簡金杯和奧運會的勝負記錄。

單打[編輯]

目前統計到202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巡迴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SR W–L Win %
網球大滿貫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 A A A A Q1 2R 1R 1R A Q1 A 2R 1R 0 / 5 2–5 29%
法國網球公開賽 A A A A Q1 3R A A A Q2 A Q1 1R 0 / 2 2–2 50%
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 A A A A Q1 2R A A A A NH A 1R 0 / 2 1–2 33%
美國網球公開賽 A A A Q2 2R 1R A A A A A 1R 3R 0 / 4 3–4 43%
勝-負 0–0 0–0 0–0 0–0 1–1 4–4 0–1 0–1 0–0 0–0 0–0 1–2 2–4 0 / 13 8–13 38%
代表國家隊參賽
比利·簡·金杯[a] A A A A A WG2 A A A WG2 RR QR 0 / 1 4–6 40%
WTA1000巡迴賽
杜拜 / 多哈[b] NMS A A A A A A A A A A A 0 / 0 0–0  – 
印第安維爾斯大師賽 A A A A A 1R A A A A NH Q2 A 0 / 1 0–1 0%
邁阿密公開賽 A A A A A Q1 A A A A NH A 1R 0 / 1 0–1 0%
馬德里公開賽 NH A A A A A A A NH A A 0 / 0 0–0  – 
意大利公開賽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0 / 0 0–0  – 
加拿大網球公開賽 Q1 A A Q1 Q3 1R A A Q2 A NH 3R 1R 0 / 3 2–3 40%
辛辛那提公開賽 NMS A A 1R A A A A A A A 0 / 1 0–1 0%
東京 / 武漢[c] A A A A A 1R A A A A NH 0 / 1 0–1 0%
中國網球公開賽 NMS A A 1R A A A A NH 0 / 1 0–1 0%
職業生涯統計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SR W–L 勝 %
巡迴賽 0 0 1 1 2 19 3 1 1 0 0 5 11 總計: 44
冠軍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總計: 0
決賽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總計: 1
硬地 0–0 0–0 0–0 0–0 1–1 8–13 0–3 0–1 0–0 0–0 0–0 5–7 7–6 0 / 28 21–31 40%
泥地 0–0 0–0 0–0 0–0 0–0 2–3 0–0 0–0 0–0 0–2 0–0 0–0 0–1 0 / 4 2–6 25%
草地 0–0 0–0 0–0 0–0 0–0 3–3 0–0 0–0 0–0 0–0 0–0 0–0 2–4 0 / 7 5–7 42%
地毯 0–0 0–0 1–1 1–1 2–1 2–1 0–0 0–0 2–1 終止時期 0 / 5 8–5 62%
總勝負 0–0 0–0 1–1 1–1 3–2 15–20 0–3 0–1 2–1 0–2 0–0 5–7 9–11 0 / 44 36–49 42%
勝率 %  –   –  50% 50% 60% 43% 0% 0% 67% 0%  –  42% 45% 總計: 42%
年終排名 954 340 182 101 63 428 186 286 311 144

雙打[編輯]

巡迴賽 2011 2012 ... 2022 SR W–L Win %
網球大滿貫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 A 1R A 0 / 1 0–1 0%
法國網球公開賽 1R A A 0 / 1 0–1 0%
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 1R A A 0 / 1 0–1 0%
美國網球公開賽 1R A A 0 / 1 0–1 0%
勝-負 0–3 0–1 0–0 0 / 4 0–4 0%

WTA巡迴賽決賽[編輯]

單打: 1 (亞軍)[編輯]

圖例
網球大滿貫 (0–0)
WTA1000巡迴賽 (0–0)
WTA500巡迴賽 (0–0)
WTA250巡迴賽 (0–0)
按場地類型
硬地 (0–1)
草地 (0–0)
泥地 (0–0)
地毯 (0–0)
結果 勝-負    日期    巡迴賽 級別 場地 對手 比分
0–1 2011年2月 美國國家室內網球錦標賽, 美國 WTA國際賽[d] 室內硬地 斯洛伐克 瑪格達蓮娜·里巴里科娃 2–6, 退賽

WTA125決賽[編輯]

雙打: 1 (冠軍)[編輯]

結果 勝-負    日期    巡迴賽 場地 搭檔 對手 比分
1–0 2021年7月 查爾斯頓職業網球賽, 美國 泥地 中華臺北 梁恩碩 新西蘭 埃琳·羅特利夫
印度尼西亞 阿爾迪拉·蘇提亞迪
5–7, 7–5, [10–7]

ITF巡迴賽決賽[編輯]

圖例
$100,000巡迴賽
$80,000巡迴賽
$60,000巡迴賽
$25,000巡迴賽
$15,000巡迴賽
$10,000巡迴賽

單打: 22 (13-9)[編輯]

結果 勝-負    日期    巡迴賽 級別 場地 對手 比分
0–1 May 2008 ITF 蘭迪斯維爾, 美國 10,000 硬地 美國 Kristie Ahn 3–6, 6–2, 3–6
0–2 Aug 2008 ITF 倫敦, 英國 10,000 硬地 英國 安娜·史密斯英語Anna_Smith_(tennis) 3–6, 6–3, 5–7
1–2 Aug 2008 ITF 特雷卡斯塔尼, 意大利 10,000 硬地 意大利 Alice Moroni 6–2, 6–2
1–3 Mar 2009 ITF 特內里費, 西班牙 25,000 硬地 俄羅斯 Elena Bovina 2–6, 4–6
1–4 Jul 2009 ITF 波士頓, 美國 50,000 硬地 荷蘭 米雪拉·克拉吉塞克 3–6, 4–6
1–5 Apr 2010 ITF 托爾豪特, 比利時 50,000 硬地 (i) 德國 莫娜·巴特爾 6–2, 4–6, 2–6
2–5 Sep 2010 薩格奈挑戰賽, 加拿大 50,000 硬地 (i) 美國 艾莉森·芮絲克 6–4, 6–7(4–7), 7–6(9–7)
3–5 Oct 2010 ITF 堪薩斯城, 美國 50,000 硬地 羅馬尼亞 Edina Gallovits-Hall 6–7(4–7), 6–0, 6–2
4–5 Oct 2010 ITF 特洛伊, 美國 50,000 硬地 美國 Ashley Weinhold 6–1, 6–2
5–5 Oct 2012 ITF 石山, 美國 25,000 硬地 加拿大 莎倫·費希曼英語Sharon Fichman 3–6, 7–6(7–5), 6–2
6–5 Feb 2018 ITF 安塔利亞, 土耳其 15,000 硬地 羅馬尼亞 Cristina Ene 6–3, 6–3
7–5 Feb 2018 ITF 安塔利亞, 土耳其 15,000 硬地 瑞士 Nina Stadler 6–1, 6–4
8–5 Feb 2018 ITF 安塔利亞, 土耳其 15,000 硬地 意大利 Gaia Sanesi 6–2, 6–1
8–6 Apr 2018 ITF 大阪, 日本 25,000 硬地 澳大利亞 Destanee Aiava 3–6, 6–7(2–7)
9–6 Jul 2018 ITF 溫尼伯, 加拿大 25,000 硬地 以色列 Julia Glushko 7–6(7–3), 7–6(7–4)
10–6 Sep 2018 ITF 拉伯克, 美國 25,000 硬地 美國 Robin Anderson 6–4, 6–1
10–7 Apr 2019 ITF 柏市, 日本 25,000 硬地 烏克蘭 達里婭·斯尼古爾英語Daria Snigur 4–6, 2–6
11–7 May 2019 久留米杯, 日本 60,000 地毯 日本 內藤祐希 6–4, 7–6(7–0)
12–7 Jul 2021 ITF 埃文斯維爾, 美國 25,000 硬地 日本 日比萬葉 6–3, 3–6, 6–0
12–8 Feb 2022 ITF 坎昆, 墨西哥 25,000 硬地 捷克 琳達·弗魯維爾托娃 3–6, 4–6
13–8 Mar 2022 阿卡迪亞女子職業網球公開賽, 美國 60,000 硬地 美國 阿莉西婭·帕克斯 7–6(7–0), 6–1
13–9 Mar 2022 瓜納華托公開賽, 墨西哥 60,000+H 硬地 中國 朱琳 4–6, 1–6

雙打: 9 (3-6)[編輯]

結果 勝-負    日期    巡迴賽 級別 場地 搭檔 對手 比分
0–1 Apr 2008 ITF 托盧卡, 墨西哥 10,000 硬地 美國 Lena Litvak 阿根廷 Agustina Lepore
葡萄牙 Frederica Piedade
4–6, 2–6
1–1 Jul 2008 ITF 埃文斯威爾斯, 美國 10,000 硬地 美國 Ellah Nze 美國 卡羅琳·多勒海德
美國 Kirsten Flower
7–5, 6–3
2–1 Oct 2008 ITF 南湖, 美國 10,000 硬地 美國 Beatrice Capra 美國 Mary Gambale
美國 Elizabeth Lumpkin
3–6, 6–4, [10–6]
2–2 Feb 2009 ITF 薩頓, 英國 25,000 硬地 (i) 英國 Katie O'Brien 美國 拉克爾·阿塔沃-瓊斯英語Raquel Kops-Jones
捷克 雷娜塔·沃拉科娃英語Renata Voráčová
3–6, 3–6
2–3 Sep 2009 薩格奈挑戰賽, 加拿大 50,000 硬地 (i) 加拿大 Stéphanie Dubois 瑞典 Sofia Arvidsson
法國 Séverine Beltrame
3–6, 1–6
2–4 May 2010 ITF 卡塞塔, 意大利 25,000 硬地 意大利 Nicole Clerico 白俄羅斯 Ekaterina Dzehalevich
法國 Irena Pavlovic
3–6, 3–6
2–5 Sep 2010 薩格奈挑戰賽, 加拿大 50,000 硬地 (i) 加拿大 Heidi El Tabakh 阿根廷 Jorgelina Cravero
法國 Stéphanie Foretz Gacon
3–6, 4–6
3–5 Jul 2019 ITF 加蒂諾, 加拿大 25,000 硬地 加拿大 萊拉·費爾南德斯 中華臺北 許絜瑜
墨西哥 Marcela Zacarias
7–6(7–5), 6–3
3–6 2021年4月 ITF 貝林佐納, 瑞士 60,000 泥地 日本 內藤祐希 哈薩克斯坦 安娜·達妮莉娜
格魯吉亞 葉卡特琳·格爾格澤英語Ekaterine Gorgodze
5–7, 3–6

獲獎[編輯]

  • 2010 – 加拿大網球最佳女子運動員。[1]
  • 2011 – 加拿大網球最佳女子運動員。[2]

備註[編輯]

  1. ^ 2020年前稱為聯合會杯
  2. ^ 杜拜網球錦標賽WTA卡塔爾公開賽輪番舉辦WTA1000巡迴賽賽事。
  3. ^ 2014年,武漢網球公開賽取代泛太平洋網球公開賽成為WTA超五賽事,2021年後成為WTA1000巡迴賽(非強制賽)
  4. ^ WTA國際巡迴賽在2021年更名為WTA250巡迴賽

參考[編輯]

  1. ^ 1.0 1.1 Tennis Canada Awards Top Players For Excellence. 10sBalls.com. [October 18,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9). 
  2. ^ 2.0 2.1 Rebecca Marino is Tennis Canada's most outstanding female player in 2011. National Post. [October 18,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8). 
  3. ^ Rebecca Marino announces she's walking away from tennis. The Globe and Mail. [Februar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3). 
  4. ^ 4.0 4.1 Rebecca Marino finds joy in rowing after retirement from pro tennis. CBC Sports. [April 23,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3). 
  5. ^ UBC Thunderbirds profile - Rebecca Marino. GoThunderbirds.ca. [October 10,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9). 
  6. ^ UBC Recreation profile - Rebecca Marino. UBC. [October 10,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1). 
  7. ^ Rebecca Marino will return to competition. Tennis Canada. [October 17,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7). 
  8. ^ Rebecca Marino's return to competition delayed. Tennis Canada. [October 20,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1). 
  9. ^ Rebecca Marino back in three months. Tennis.life. [October 23,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4). 
  10. ^ Rebecca Marino captures title in first tournament since 2013. Tennis Canada. [February 4,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4). 
  11. ^ California Golden Bears profile - Steve Marino. California Golden Bears. [October 10,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1). 
  12. ^ Rebecca Marino's got serve. Maclean's. [October 10,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3). 
  13. ^ OrangeCoach profile - Nina Nittinger. OrangeCoach. [October 11,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2). 
  14. ^ Rebecca Marino serves notice. The Globe and Mail. [October 12,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3). 

連結[編輯]